心意太极拳是以龙、虎、鹰、鹞、熊、鸡、马、燕、蛇、猴十大真形为拳术基本的;它套路简单,动作朴实无华,只有30多个式子,学练起来易学易记,打完整套拳术只需要3-5分钟的时间,但是它同样可以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
心意太极拳虽然简短,它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很明显,它内外兼修,心意合一,具有舒经活血、延年益寿;防病祛病、增进健康的作用;如果用于实战,它多整体螺旋力;虽然姿势优美,动作舒展大方,它非常符合人体科学。
这本心意太极拳书籍,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好学好记,一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马琳璋,男,汉族,安徽省蚌埠人。著名心意拳传人,作家,民间武术家、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副会长,安徽宋门心意六合拳总会顾问。编写出版的《心意拳》《心意拳真谛》《心意拳练功窍要》《心意太极拳》(第一部)《心意八卦转掌》《解读六合心意拳谱》等书籍广受好评,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心意太极拳歌诀
第二节、心意太极拳练习指要
第三节、图解心意太极拳
一、无极式
二、浑元一气
三、起势
四、黑熊探掌(左式)
五、黑熊探掌(右式)
六、虎抱(右)
七、野马分鬃(左式)
八、虎抱(左)
九、野马分鬃(右式)
十、掤
十一、捋
十二、挤
十三、按
十四、横单鞭
十五、鹞子入林
十六、鹞子斜展翅
十七、鼍形掌(一)
十八、鹞子入林(二)
十九、转身斜飞
二十、熊入洞
二十一、野马分鬃(二)
二十二、鼍形掌(二)
二十三、鹞子入林(三)
二十四、野马分鬃(三)
二十五、熊入洞(二)
二十六、野马分鬃(四)
二十七、鼍形掌(三)
二十八、鹞子入林(四)
二十九、熊入洞(三)
三十、转身斜飞(二)
三十一、鼍形换掌(二)
三十二、野马分鬃
三十三、鼍形掌(四)
三十四、上步 掤、捋、挤、按
三十五、退步跨虎
三十六、如虎转向
三十七、闪通臂
三十八、龙形裹横(左式)
三十九、龙形裹横(右式)
四十、海底捞针
四十一、拉弓射箭
四十二、如虎转向
四十三、丹凤朝阳
四十四、起落把【落把】
四十五、挑领(起把)
四十六、龙形遮月(左势)
四十七、龙形遮月(右)
四十八、掤捋挤按
四十九、退步跨虎
五十、如虎转向
五十一、丹凤朝阳
五十二、起落把(落把)
五十三、挑领(起把)
五十四、转身左斜飞
五十五、掤捋挤按(向左)
五十六、十字一条鞭(右势单鞭)
五十七、撇身捶
五十八、如封似闭
五十九、十字手
六十、收势
十四、横单鞭
十五、鹞子入林
十六、鹞子斜展翅
十七、鼍形掌(一)
十八、鹞子入林(二)
十九、转身斜飞
二十、熊入洞
二十一、野马分鬃(二)
二十二、鼍形掌(二)
二十三、鹞子入林(三)
二十四、野马分鬃(三)
二十五、熊入洞(二)
二十六、野马分鬃(四)
二十七、鼍形掌(三)
二十八、鹞子入林(四)
二十九、熊入洞(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不像现在很多武术书籍,要么过于花哨,要么设计得过于简化,缺乏韵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插图的精细程度,每一张动作分解图都标注得极其清晰,从肘部的角度到膝盖的曲度,甚至是眼神的落点,都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辅助,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市面上的书籍,图文总是脱节,你看图半天猜不透文字的意思,看文字又对照不上图,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流畅,似乎是作者亲自演示,然后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准确的视角捕捉了下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马氏心意拳的“试力”环节,配的那几幅侧面和背面图,把松沉和敛入的那个微妙的劲路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绝对不是随便找人拍几张照片就能达到的效果,背后一定是深厚的功力积累和细致的教学经验。可以说,从翻开书的第一页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投入的巨大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武术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传统武术书籍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作者似乎是以一个资深师兄的口吻在和读者对话,语气中带着鼓励和理解,读起来非常舒服。开篇对马氏心意拳历史和心法的简述,没有堆砌冗长的典故,而是直击要害,点出了它区别于其他太极流派的核心精神所在——刚猛中的柔韧,蓄势中的爆发。在讲解套路动作时,它不像某些教程那样死板地罗列招式名称,而是将每个动作置于实战或对练的情境下去解释其“理”与“用”。比如讲到“刁手”时,不仅告诉你手如何做,更会分析对手可能出现的几种应对,从而让你理解这个动作背后的战略意图。这种注重“理解大于模仿”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读完一节,你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个动作,更是对这个动作在整个拳架中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知识的积累是扎实且可持续的。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优点,也是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对“实战应用”的重视程度。太极拳常被人误解为只适合养生或表演,但这本书通过对每一势的“劲路解析”和“应敌变化”的深入探讨,彻底打破了这种偏见。它清晰地展示了马氏心意拳如何将借力打力和顺势而为的哲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对抗的技术体系。比如,对“进身靠”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近身接触层面,还延伸到如何利用身体的整体性瞬间卸掉对方的重心,并立即转入下一步的连击。书中的图解不仅展示了静态的招式,还用箭头和虚线勾勒出了力量的传递路径和身体的旋转轴心,这种动态化的表达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有效得多。它成功地将太极拳的“柔”与“刚”完美地结合起来,告诉我们真正的太极高手,是在最松软的状态下,蕴藏着最强大的破坏力。这本书让我对太极拳的应用前景有了全新的认识,绝对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
评分我尝试过不少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教材,很多都过于强调“意境”和“理论阐述”,读完后感觉像是上了一堂哲学课,真要上手比划时,却发现理论和实际动作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劲力转换”这个核心问题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它没有一味地去讲那些玄之又玄的“气沉丹田”之类的概念,而是非常务实地从人体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群的发力顺序入手,逐步引导读者建立起正确的内劲感觉。比如,它解释“捋劲”时,会详细分析前臂、肩关节和躯干的协同发力点,并配有简易的力学示意图,这对于已经有些基础,但总感觉劲路不顺畅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我按照书中的提示调整了几个关键的发力环节,立刻感觉到了那种“浑圆一体”的松紧变化,不再是僵硬的肢体对抗。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很多容易被忽略的“微调”,比如呼吸与动作配合的时机、重心转移时的脚底抓地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而不是空泛的指导。
评分我得说,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武学上深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功心法”部分价值连城。很多武术书都避重就轻地带过“修炼心性”的内容,但这本书却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桩功和冥想方法来培养“静中生动”的内息。其中关于“内视”和“知觉范围的拓展”的描述,非常细腻。作者并没有要求读者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气感”,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基于本体感受的训练路径。例如,他建议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特定呼吸练习,并记录身体不同部位的细微感受,这种严谨的“自我实验”态度,让人觉得这些心法不是迷信,而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读到这部分时,我甚至拿出了笔记本,开始记录自己的练习日志,因为它鼓励的不是盲从,而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验证和吸收,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武术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