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翻译专业学生 刘宓庆先生苦心孤诣历经十年终成此著,见解深刻,论述严谨清晰,文化翻译理论不可错过之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之一。《文化翻译论纲》第一版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涉及对整体理论架构的探讨。第二版在原书几大基本理论模块基础上又增添了作者关于文化价值观论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论点是强调译者不能忽视对文化价值观的悉心研究,因为文化价值观研究是译者达至对原语的文化理解的关键,而文化理解则是该书自始至终强调的课题。作者认为,很明显,没有深入到文化深层的理解,要做好翻译是不可能的。全书分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译的本体论,具体包括文化翻译的六大课题及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等问题。该书采取了“以注补释”的方法,以突出论述重点并辅佐正文阐述。本书第一版出版后获得翻译研究界和教学界的广泛好评,促进了我国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刘宓庆,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曾在内地、台湾、香港多所大学执教,在国内及欧美多所国际机构从事翻译实务。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目录
文化翻译中的价值观研究 (第二版序文)
原版自序
导读
第一章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 概述
1.1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1.1 将语言视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
1.1.2 将意义的对应式或代偿式转换为语际转换的基本手段
1.1.3 以意义为凭借,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
1.1.4 以文化心理和审美判断为跨文化表现的杠杆
1.1.5 坚持整体性文化战略考量,并使之与时俱进
1.2 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1.2.1 文化的民族性
1.2.2 文化的传承性
1.2.3 文化的流变性
1.2.4 文化的兼容性
1.3 结语
第二章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结构和文化信息诠释
2 概述
2.1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
2.1.1 文化系统的结构
2.1.2 小结:语言中的文化矩阵
2.2 文化信息诠释的关键:语言的异质性——文化基因差异
2.2.1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一:文化源流
2.2.2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二:语言结构
2.2.3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三: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2.3 语言中文化信息的扫描
2.4 结语
第三章 翻译的文化信息诠释对策论探索
3 概述
3.1 回顾与反思
3.2 建立新观念,为文化翻译研究铺路
3.2.1 必须将语言整体置入文化矩阵中加以审视
3.2.2 必须强化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息感应能力
3.2.3 必须将文化适应性和文化适应的前瞻性纳入翻译的价值观论
3.2.4 必须将文化翻译与意义和形式同时挂钩
3.2.5 必须使文化翻译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使命感
3.3 结语
第四章 翻译的文化理解
4 概述
4.1 文化理解始于词语和文本文化意义的准确把握
4.2 翻译文化理解的特点
4.2.1 翻译文化理解的整体性(theWholeness)
4.2.2 翻译文化理解的多维性
4.2.2.1 文化理解的语义维度
4.2.2.2 文化理解的心理维度
4.2.2.3 文化理解的认知维度
4.2.2.4 文化理解的审美维度
4.2.2.5 文化理解的逻辑维度
4.3 翻译学文化理解图式
4.4 文化理解的最大障碍:“文化视差”(Cultural Parallax)
4.5 文化比较研究
4.6 结语
第五章 文化与意义
5 概述
5.1 文化意义的宏观视角:广义文化翻译
5.1.1 汉语主语话题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
5.1.2 汉语句法结构异质性:虚词的语言文化功能
5.1.3 英语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态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5.1.4 小结
5.2 文化意义的微观视角:狭义文化翻译
5.2.1 映射
5.2.2 投射
5.2.3 折射
5.2.4 影射
5.3 文化意义的特征
5.3.1 意义的人文化:文化意义的特定人文性
5.3.2 文化语势:文化意义的动态性
5.3.3 文化意义的层级性
5.4 结语
第六章 语义的文化诠释
6 概述
6.1 语义诠释的文化论证(Cultural Verification of Meaning)
6.1.1 文化历史观照:求证之一
6.1.2 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求证之二
6.1.3 互文观照:求证之三
6.1.4 人文互证:求证之四
6.2 语义文化论证的原则(Principlesin Cultural Verification)
6.3 情态的文化内涵(CulturalIntensionin Emotion)
6.4 语义文化内涵的符号学论证
6.5 行为符号的文化意义诠释问题(CulturalIntensionin Behavioral Signs)
6.6 文化典故及俗语的翻译问题
6.7 结语
第七章 文本的文化解读
7 概述
7.1 文本的类型学分析
7.1.1 传统文本论的启示
7.1.2 常态文本
7.1.3 非常态文本
7.2 文本的文化审美解读
7.2.1 文本的文化意义审美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审美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审美
7.3 文本解读的对策论前提
7.3.1 对策之一:解码(Decoding)
7.3.2 对策之二:解构(Deconstructing)
7.3.3 对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
7.3.4 对策之四:整合(Integrating)
7.4 结语: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一个开放系统
第八章 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
8 概述
8.1 文化心理(文化审美心理)的范畴论、系统论和功能分析
8.2 文化审美心理个案分析
8.2.1 文化历史背景
8.2.2 文化信息扫描
8.2.3 个案扫描分析的意义
8.3 语义诠释与文化审美心理探索
8.3.1 文化审美心理与语义定夺
8.3.2 文化审美心理与语势获得
8.4 文本解读与文化审美心理探索
8.4.1 文化审美心理主轴
8.4.2 文化审美心理的“场论”
8.5 结语
第九章 文化翻译的审美表现论
9 概述
9.1 文化翻译表现对策论的核心思想是代偿(Redeeming或Compensation)
9.1.1 恪守文化适应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原则的关键在实现代偿
9.1.2 文化审美表现论必须恪守不悖原意的文化反映论(Cultural Reflection)
9.1.3 文化审美表现论必须恪守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Aesthetic Principle)
9.2 文化信息的审美表现手段:择善从优
9.2.1 图像
9.2.2 模仿——以对应为基本手段
9.2.3 替代:代偿之一
9.2.4 阐释:代偿之二
9.2.5 淡化:代偿之三
9.2.6 文化翻译审美表现法小结
9.3 “原汁原味”评析
9.3.1 “原型最佳近似值”:认识论和对策论分析
9.3.2 “原汁原味”操作提示
9.3.3 “原汁原味”小结
9.4 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充分认识语言间的互补性和互释性
9.5 翻译的读者接受:译者的“多重身份”问题
9.6 结语:翻译审美表现法与文化自我
精彩书摘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1.1.1 将语言视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
语言是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的“主体或主干”(main stay or main-stem)。离开语言,翻译学将无从谈论也无以谈论文化。在翻译学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依据,撇开语言来谈文化,对翻译学而言,无异于缘木求鱼,那是不可思议的。其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翻译的操作依据和对象是语言。
在翻译学视角中,把握住语言,就可以从主体上、大体上把握住其中含蕴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说,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认为,一般说来,原语语言是传达其中所含蕴的文化信息的主体手段和基本维度。翻译家并不需要也并不期望借助其他手段(如图像、图表、图画、影像等等以及除语言以外的符码),来感受、领悟、把握、再现原语中所含蕴的文化信息。下面的一则原语语段是关于《醉拳》(A Drunkard's Boxing)“把式”的介绍:
第一段
预备势
面对南方,站立在拳场的西端,两腿站直,两脚靠拢,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两手五指并拢贴在腿侧。
要领说明:头要端正,下颌内收,眼向前平视;挺胸,直背,松肩,两臂自然下垂;精神贯注,神情安舒。
翻译家只需要以语言为依据就可以明了文中所描绘的一招一式,进入翻译操作过程,而不必等待言者或作者提供其他文化传递手段:
SECTION I
Starting Position
Stand upright to face the south at the west end of the court, with both legs straightened, feet closed together, hands hanging at sides of the body, and fingers stretching together with palms close to thighs.
Points to note: Keep head erect, chin tucked in, and eyes looking straight ahead; hold chest thrown out, back erect, shoulders relaxed and arms comfortably hanging down; concentrate attention and keep perfectly relieved and at ease.
细心地作双语对照阅读就可以发现,汉语所描绘的那种典型的中国式开拳把式已呈现到了英语中。不仅如此,翻译还可以完全凭借语言手段将原语中变化多端、动势感极强的电影蒙太奇场景一一和盘托出。下面是《三国演义》第八十回章末一个著名的“动作蒙太奇”(short action montage)《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却说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吕布,心中怀疑,连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见布马系于府前;问门吏,吏答曰:“温侯入后堂去了。”卓叱退左右,径入后堂中,寻觅不见;唤貂蝉,蝉亦不见。急问侍妾,侍妾曰:“貂蝉在后园看花。”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正是:冲天怒气高千丈,扑地肥躯做一堆。
下面是Moss Roberts的英译:③
Dong Zhuo, who was still at court, began to wonder where Lü Bu had gone. He bid the Emperor a hasty goodbye and returned home in his carriage. Seeing Lü Bu's horse tied at his front gate, he questioned the gateman and was told that the general was in the rear chamber. Dong Zhuo dismissed his servants roughly and went looking for Lü Bu. Not finding him in the rear chamber, he called for Diaochan. She too was not to be found. “She is in the back garden viewing the blossoms”, the maidservants told him. Dong Zhuo rushed there and saw the amorous pair tete-a-tete at the Phoenix Pavilion. The halberd had been set aside. Dong Zhuo's anger flared and he let out a dreadful shout. Lü Bu spotted him, panicked, and fled. Dong Zhuo picked up the great halberd and gave chase. Lü Bu was swift. Dong Zhuo, too fat to catch up, heaved the weapon. Lü Bu knocked it aside. Dong Zhuo retrieved it and continued running, but Lü Bu was already out of range. Dong Zhuo dashed out the garden gate, collided head on with another man running in, and fell to the ground. Indeed:His fury mounted to the sky,But his heavy frame sprawled upon the ground.
Who had knocked him down?
……
前言/序言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