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政涛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商品介绍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841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22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2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力作!
《教育常识》第一版入选《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内容简介

  钱理群曾言:“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既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很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非常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衡量一位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是否进入了智慧的境界,不仅要看他有没有与教育有关的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没有直捣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人性的理解。
  《教育常识(第二版)》作者期望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李政涛(1969.5-),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目录

第二版序言
从“常识”开始的教育(代序) / 1
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 1
1. 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 2
2. 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 / 4
3. 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 7
4. 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 10
5. 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 / 14
6. 人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 / 19
教育理想常识: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 25
7.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 26
8. 教育即“生命·实践” / 29
9. 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 / 34
10. 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 / 37
11. 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 / 41
12. 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 / 49
13. 教育帮助学生开掘幸福之源 / 54
14.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 61
15.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 67
16. 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 / 72
17. 好教育,是宽大、审慎和温暖的教育 / 76
教育过程常识:懂教育过程,才是懂教育 / 81
18. 教育过程知识,是最核心的教育知识 / 82
19.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 / 88
20. 教育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 / 91
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活化 / 97
21. 教育内容要生活化 / 98
22. 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 / 103
23. 解读教材的三种眼光 / 111
24. 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 116
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 121
25. 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 122
26. 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 127
27. 把儿童当儿童 / 131
28. 学生是教育的目的 / 135
29. 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 / 137
30.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 / 140
教师常识: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 / 145
31. 教师是创造者 / 146
32. 教师是熬炼教育智慧的人 / 151
33. 在师生相互提升中实现教学相长 / 155
34. 学会享受教学 / 159
35. 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 162
36. 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现场学习力 / 164
37. 做现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 168
38. 用理论的方式表达经验 / 171
39. 向名师学成长 / 175
4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179
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 183
41. 教与学不可分割 / 184
42. 教学在互动中生成 / 187
43. 把课堂还给学生 / 191
44. 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 198
45. 好课是实实在在的课 / 202
46. 让教学扎实的五大源泉 / 205
47. 把课堂变成课型 / 212
48. 把教法变成学法 / 217
49. 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 221
50. 以结构化的方式教学 / 226
51. 教,是为了不教 / 230
说出“我”心目中的教育常识 / 233
参考文献 / 238

精彩书摘

  《教育常识(第二版)》:
  3.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我们时常用“成人”或“成才”来形容并判断一个人,其中的“成”包含有“已成”之意。人们习惯于用“成了”还是“未成”来判定一个人的发展,“成”则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变为既定事实,于是皆大欢喜,并为之欣欣然……校长们常常这样来向社会推销他们的教育成果:我们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多少人才;教师们也以同样方式表达自己的骄傲:我精心培养了多少“已然”成才的学生。
  有一年,我家乡县中的两个学生分别考上了北大、清华,在全县产生了“地震效应”,这是恢复高考以来的头一遭。县城主干道上挂出了醒目的横幅,他们的名字日夜在空中飘扬,陡然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校长和教师们自然也激动不已,无论是在学校的大小会议,还是各种类型的酒桌上,他们以恩师的姿态和各种方式竞相表明,这个学生的成功与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只教书半年左右,后来因为精神疾病而在家休养的老师,病情急剧好转,乐颠颠地跑到教育局长那里唠叨:这两个学生我都教过的,都是我一手教大的……成“才”后的学生们也踌躇满志,自信可以带着“才”的面貌走向社会,施展“才”华。
  我自己同样如此。写作此书时,正值2012年新年初,此时的我刚好42岁,按照联合国新近颁布的标准,42岁即已正式步人中年。处在人生中年期的我,如果蓦然回首,作个小结:今日之我,是否已经成才?在旁人眼中,如果不显得过于乐观高调的话,相信不少人会给予肯定的答案,于是我自己也不觉间欣然接受,俨然“成了人才”。“成才”之后的我,每到岁末年初,有一个持续多年的习惯:躲开周遭的喧嚣狂欢,遁入书房之中,在黑暗中静思默想一年来的得失。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内容:在已逝去的一年中,哪些想法和规划成了,哪些未成,成与未成的原因何在?这说明,我常年带着成与不成的思维定式,做着例行的年度反思。
  在众人对“成才”的迷醉式想象中,德国大哲海德格尔却以哲学家式的冷静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人所以是未成的,原因在于人是充满了可能性的动物,他从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已经完成的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而非全部的可能性,总有新的尚待完成的可能性在某时某地酝酿和涌现,等候着人去实现。即使那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依然有变化发展的可能。
  人有了可能性,就有了可塑性,教育才有了可能。这是所有教育的必要前提:人如果不具备因可能性而来的可塑性,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除了满足吃、喝、性等基本的生理需要和种族延续的需要之外,只有人类才会有“教育”这个独特的实践活动,再美的花朵不会有教育,再强悍的狮子不会有教育,再灵敏的猎狗也不会有教育,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的那种丰富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前者的一切都被基因所限制所框定。但人的一生充满了可能性,这是生长和发展意义上的可能性。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发展可能性,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当我们坐着飞机,看着飞船,打着手机,使用着互联网,目睹着一代代人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什么是人的可能性。更让人自豪的是:人的可能性本身也处在不断的丰富和增值之中。与过往之人相比,今日之人具有的可能性远为丰富多样,未来之人又将具有何等可能性?任何想象力都难以穷尽。
  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
  ……

前言/序言

从“常识”开始的教育(代序)
此书是写给天下所有教育者的。
在人类生活中,教育无所不在,教育者也随处可见。凡是试图促进他人的生长和发展、改变和提升的人,都是教育者。
为叙述方便和依循大众的语言习惯,不妨将“教育者”缩称为“教师”。有资格称为“教师”的人,不只是学校中以教书育人为业的人,也包括家长、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培训者,他们虽无教师之名,行的却是教师之实。
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识。有无此道理和知识作为根底的教育,结果大为迥异。那么,哪些是教育者不能不知的有关教育的道理和知识,就成为一个需要明确的任务。本书就是为此而生的,是为“教师”而写的“教育常识”,这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也是我的尝试,现在,它近在咫尺。
所以确立这样的任务,与我的人生体验和职业经历有关。
作为在“文革”中出生的人,我虽然没有直接经历过“文革”的风暴,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随后对“文革”历史的持续关注,使我产生了一系列极大的困惑:
为什么会有如此荒谬绝伦的年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多的悲剧?为什么当时的人如此狂热、无知、愚昧?那些为数众多的具有良好理性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为何也是如此?
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在我看来,就是社会弥漫着的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当年提出的很多观点和口号,制定的许多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如“知识越多越反动”、“破四旧”、“停课闹革命”等都是极度缺乏常识的表现。那是一个无视常识、违背常识、批判常识的年代。失却常识让世界惶然失措,深受伤害。
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文学是对人性的治疗”、“文学不应成为政治的附庸”,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钱谷融提出的“文学是人学”,无非是“文学常识”而已,但却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对象,没有常识的文学反而大行其道。那个时代罕见的思想家,如顾准等人提出的观点,其实并无原创意义上的新意,只不过回到了常识而已。正是这样的常识,才使顾准这样的知识分子在那个蔑视常识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天籁之音。“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放出和放回的不过是常识,只是努力让中国社会的发展重新回到常识的轨道而已。比如,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取代了阶级斗争;恢复高考,提升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无一不是对常识的回归和尊重。
“历经多年的动荡,今日我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这句话有三个含义:我的灵魂是教育的产物,我的灵魂属于教育,教育就是我的灵魂。此外,还有另一层隐秘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流亡漂泊之后,我的灵魂“叛逃”到了教育的世界,并且在那里安顿下来。这种安顿是一生的安顿。我的一生,从此成了皈依教育的一生。
自从确立以“教育”和“教育学”为志业以来,学会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在教育实践和政治实践、经济实践等其他类型的实践之间,在教育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之间穿梭往来,似乎成为我命定的生存方式。我试图打破横亘于不同世界间的壁垒,让穿梭趋向自如流畅,但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过程中的艰涩、艰辛和艰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就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而言,我感受到它们之间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其中之一与“常识”有关。教育学理论不分学科,无论新旧,也不论中外,都需要提炼出所谓“教育学常识”,不了解此常识就难言真正进入了“教育学世界”。教育实践更需要呈现最基本的“教育常识”,不掌握此常识就无法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两种常识又是互有关联的:教育学“有意”为教育实践提供“常识”,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但教育学提供的“常识”又有必要从教育实践常识中汲取、采择。“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教育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常识,它的另一种说法是“教育常识是教育学常识的源泉和根基”。这两种常识的关系并非本书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聚焦并和读者们交流探讨的是常识本身,即“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做事,需要掌握做事的基本道理;做人,则必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此才能成事成人。无论教育之人(如教师),还是教育之事(如教学活动),都要从懂得“最基本且简单的知识和道理”开始。通常所言的教师的基本功,来自于最基本的教育常识,这也应该是判定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我们常常需要对那些被称为或自称为“教师”的人发问:请告知你所知道的教育常识,如果他张口结舌或默然不语,这样的“教师”可以摘帽离去。
所谓“简单”,首先,是表述方式的清晰和精练,尽可能用一两句话把道理讲得清楚明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一句话就讲明了“教育者的教育是从自我教育开始”这个基本道理。其次,是运用的方便,具有可操作性,至少要具有可转化性,即转化为具体行为的可能性,是有可能被技术化的知识和道理,而不是书斋中的玄谈,更不是卧榻上的呓语。当然,不应把常识缩减为“操作手册”之类的东西,它还必须有情、有趣、有味,让理解者和运用者因为拥有了、运用了常识,而感受且享受到其中的趣味和快乐。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对常识的坚守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坚守对“常识”的信仰而殉难者,已是满天星斗。因对利益的追逐而放弃常识或把常识作为工具者,也比比皆是。
所谓“基本”,有基础、本源或根本之意。“教育常识”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智慧,都是源发于“常识”这一“根本”并从中流淌出来的,由此构成教育活动的基础,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判定一位教师及其教育活动是否有根基,是看其灵魂深处具有多少“教育常识”的基础,更要看他的每一个教育行为细节中展现了怎样的“教育常识”。“基础”的另一个含义是寻常可见的事实性存在,它渗透弥漫于教育过程中的“时时、处处、人人”,是无所不在、寻常可见和反复出现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才具备了成为“知识”的可能性。在“知识”的意义上,最容易被人理解的教育知识,才最可能被转化为教育实践。那些弥漫和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成为教师的眼光,化为真实具体的言行,进而发挥出教育力量的知识,就是常识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教育常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过去的常识,今天未必还是常识,新常识在新时代的出现也是寻常可见的事实。常识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性,在中国的教育常识未必是美国或德国的教育常识,近年来的“虎妈狼爸式”教育引发的教育观念的冲突,实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常识之间的冲突。常识也可能是一种“个人知识”,别人眼中的常识,不一定是“我”心目中常识。
尽管常识具有时代、地域和个体的差异,但总是存在一些恒久不变的“常识”,教育常识之“常”,是一种“常道”和“常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都如星辰般安然悬置在寥廓的天际,需要我们去敬畏和仰望。
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这显然是对“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的违背。坏教育导致的诸多悲剧往往是无视“教育常识”的结果,诸多所谓“差生”或“问题学生”的形成,究其根源,大都与教师对教育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有关,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导致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钱理群曾言:“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既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最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
如果仔细检视当代中国的各种教育改革,它们为中国教育带来的首要改变,是让教育回到了常识,把已往对常识的违背变成对常识的遵守,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成为教育生活的基础。诸多新理念或新观念,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等等,都是常识意义上的观念,是对长期被遗忘的教育常识的重新唤醒。一直被反复提及的时代转型,其实就是从湮没常识、漠视常识、篡改常识的时代,转向理解常识、敬畏常识、创造常识的时代。
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重大任务。
对常识的寻求,对于教育理论也有重要价值。它可能导致一种转向的发生:让教育理论的生产转向常识,回到教育常识,基于教育常识去创造理论和运用理论。这种转向也有助于满足教育实践者长期以来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吁求:请给我们常识!
对常识的探究,也有育人价值,它有可能使我们学会向常识追问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向常识索取教育的方法,进而把思考常识、运用常识、创生常识进而超越常识,变成自身的意识与习惯,化为我们理解教育世界,改变教育世界的眼光。这个眼光的实质就是: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最终,使“回到教育常识进行教育”,成为教育常识的一部分。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运用和创生。换言之,它不是被动的给予,而是主动的建构。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我不希望与本书结缘的读者,把阅读此书的过程当成接受和灌输的过程,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的作用是“阶梯”、“管道”、“肩膀”,仅此而已。
既然回到并探究教育常识的意义已然知晓,梳理和运用何种常识就成为关键。本书试图提供的常识,既有名人的格言慧语,也有经典性的教育故事,还有自身对教育的体悟感言,无论是哪一种,我都希望它们是“真常识”,这不仅是经过众人多年实践和岁月淘洗后验证过的“真”,也是经由我个人精神行走中体悟过的“真”,归根到底,它们主要不是思辨演绎和逻辑推演出来的“理性之识”,而是经过生命体验和领悟,体现自我真性情的“体知之识”。
本书的写作伊始,我就告诫自己:要把自己放进去,讲述自身在教育的汪洋大海中沉浮浸泡,在茫茫知识草原中咀嚼之后,感悟、反刍出来的教育常识,每一条教育常识都力求讲述自己的体验,而不只是为大家早已熟知的常识作鹦鹉学舌式的广告宣传。
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无意替代他人视野中的教育常识,别人的教育常识很可能比我更丰富、更准确,但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
我相信,融入了真体验、真性情的常识,才是真常识。
这样的真常识,才会融入自己的血液和细胞,成为自身须臾不可动摇的根基。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常识(第二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教育常识(第二版)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常识(第二版)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不错哟,看后有所启发,是同事推荐的,一起进步!加油

评分

正版图书,在京东买书放心,还有折扣。

评分

正版图书,在京东买书放心,还有折扣。

评分

不错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这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记得记得继续继续继续继续扩大可大可久

评分

篮球北京大学毕业了呗。北京大学毕业了呗

评分

值得一读,喜欢,点赞。

评分

不错哟,看后有所启发,是同事推荐的,一起进步!加油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教育常识(第二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