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纲要(第二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汉语史纲要(第二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国光,龙国富,赵彤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史
  • 中国语言学
  • 语言史
  • 历史语言学
  • 教材
  • 本科
  •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
  • 新编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534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99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页数:3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部分,通过系统讲授汉语不同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使学生对汉语发展的历史、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
本书依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基本框架设置教材的结构:语音史以时代为纲;语法史、词汇史以专题为纲。在对半个世纪(尤其是近20年)以来汉语史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学界已取得共识的新的成果,以描写语言事实为基础,以归纳为基本方法,注意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阐释语言的演变,力求揭示语言历史发展的规律。
此次修订作了较大改动,认真校正了原版的错误,并加入了近几年*新的学术成果,加强了原有薄弱的地方,并为本书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欢迎登录http://www.crup.com.cn/rw/本书页面下载或者联系封底编辑索取。

作者简介

殷国光,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9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胡明扬教授,1982年获硕士学位。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先后主持“《吕氏春秋》语法研究”、“《庄子》句型研究”、“《左传》篇章零形回指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编写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汉语史纲要》(后获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中国语文》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著作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庄子〉动词配价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研究》等。曾获第七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绪 论
思考题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第二节 上古汉语的韵部
第三节 上古汉语的声调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第一节 《切韵》音系
第二节 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第三节 汉语韵母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第二节 汉语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三节 汉语韵母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第五节 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编 汉语语法史

第一章 名词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名词的特点
第二节 名词前缀“阿”和“老”
第三节 名词后缀“子”、“儿”、“头”
第四节 后缀“们”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代词的发展
第一节 人称代词的发展
第二节 指示代词的发展
第三节 疑问代词的发展
思考题 1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动词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动词的特点
第二节 动态助词“了”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动态助词“着”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动态助词“过”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形容词的发展
第一节 形容词在上古文献中的分布
第二节 结构助词“底”、“地”、“的”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关于系词的界定
第二节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分布
第三节 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语序的发展
第一节 宾语与动词、介词语序的发展
第二节 介宾结构与述谓中心语语序的发展
第三节 数量短语与名词语序的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动结式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动趋式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带“得”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处置式的类型
第二节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三节 处置式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被动式的界定
第二节 被动式的类型
第三节 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四节 被动式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语气词系统
第二节 中古、近代语气词的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汉语语法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词法的发展
第二节 句法的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编 汉语词汇史

第一章 构词法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构词法
第二节 中古构词法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构词法的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节 什么是词义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词汇的兴替
第一节 新词的产生
第二节 旧词的消亡
第三节 词汇的替换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谚语和成语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的谚语和成语
第二节 中古以后谚语和成语的发展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外来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一节 西域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三节 满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四节 西方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绪 论
一、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自古至今,汉语一直存在着众多的方言;与此同时,为了交际的需要,也始终存在着超越方言的汉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是汉语史研究的对象。
汉语史的任务是研究汉民族共同语历史发展的规律:要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不了解汉语的历史,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现象将无法解释;如果没有历史的依据,将无法建立起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此外,研究汉语史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历史的研究,对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
汉语的名称正如汉族的名称一样,源于汉代,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则要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商灭夏,继承了夏的文化;周灭商,继承了商的文化。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汉字系统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与殷商的甲骨文在文字系统上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记录的是商部族的语言,金文记录的是周部族的语言。商代的甲骨卜辞、西周的铜器铭文在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上属于同一个语言系统,语音成分亦有相承关系。由此可以推测,商、周部族的语言当属于同一语系。周灭商后,迁殷“顽民”于成周(故址在今洛阳东),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促进了商、周部族的融合。周代的“雅言”就是商、周部族语言融合的结果。
“雅言”之称,始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云:“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清代学者刘台拱在《论语骈枝》中进一步阐发郑注的观点:“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所以重先王之训典,谨末学之流失。”这就是说,孔子生长在鲁国,日常交际都是用鲁语,但在诵读《诗》《书》的时候,在执行礼仪的隆重场合,一定要用“雅言”。
“雅言”是什么?《荀子?荣辱》:“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清代学者王引之曰:“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即指中原诸夏各国。因此,周代的“雅言”可以说是有文献记载的、通行于中原诸夏各国的官方语言,是最早的汉民族共同语(或称“华夏语”)。其标准音当是河洛一带的中原雅音。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之地方言众多,然而天子接受诸侯的朝觐,诸侯国之间聘问会盟,以及孔子周游列国,等等,未闻存在语言的障碍,正是由于“雅言”存在的缘故。
考察《诗经》十五国风,虽采自黄河中下游乃至汉水流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用韵基本一致,并无明显的方言差异;即使是代表南方楚文化的楚辞,其声韵调系统虽有自身的特点,但与《诗经》亦基本相合。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传世文献,虽然不免有地域方言的色彩,但基本上都是用“雅言”记录下来的。
先秦的“雅言”,到了汉代被称为“通语”、“凡语”。扬雄《方言》卷一:“怃、、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又:“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通语”、“凡语”是“雅言”的延续。随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疆域不断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语”通行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东汉的学者王充在《论衡?恢国》中说:“巴、蜀、越嶲、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这说明在周代尚需辗转翻译才能交际的四川、广西、辽东半岛等边远地区,在汉代已能用中原雅音吟诵儒家经典了。
汉代以后,汉民族共同语一直沿用“通语”的称谓,直至明清而改称“官话”,晚清之后改称“普通话”(又称“国语”)。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从周代的“雅言”到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处在不断地融合与分化之中。周代“雅言”的形成就是商、周两大部族语言融合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如:北朝、元代、清代),促使少数民族语言与汉民族语言大规模地融合。在少数民族融入汉文化的同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也随之被汉语同化。汉民族共同语保留了自己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从而丰富了自己。
历史上,汉族人几次大规模地由中原地区向南方迁徙,一方面,汉民族共同语随之传播到南方,起到了推广汉民族共同语的作用,使得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区的汉语(尤其是语音系统)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而处在南方的汉语发展变化则相对滞后,加之与当地固有的土著语言的接触与融合,汉民族共同语逐渐分化而演变成汉语的各个方言。例如粤方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刑徒50万人戍守五岭,他们以当时的“通语”作为交际工具;汉武帝时平定南越国,始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治所设在广信(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并派使者从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随着官府的设置,以及贸易、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官方交际要讲“通语”,“通语”逐渐成为当地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另一方面,“通语”也吸收了当地土著语言(古百越语)的词汇,为以后粤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如客家方言:东晋永嘉以后直到元明时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大批中原地区的汉人先后经历几次大规模地举族南迁,迁至闽、粤、赣等地区,这就是所谓“客家”;客家先民使用的“通语”与当地土著语言接触、融合,逐渐演变成客家方言。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也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汉民族共同语分化出来的。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条件下自然形成和传播的。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统一的中央政权一向建都北方(元代以前都是在中原地区,元代至今在北京),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因此,汉民族共同语从一开始一直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至于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则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往往是帝都)所在地的方言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体上说,清代以前,汉民族共同语以中原语音(洛阳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自清代开始,逐渐转变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三、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王力先生曾多次说过,汉语史研究有两种材料,一种是死的材料,这就是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一种是活的材料,这就是各地的方言。
(一)历代的书面语言
古代汉语都是通过书面语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所以,研究汉语史最基本的材料是历代的书面语言。记录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周代的“雅言”是文言的源头,汉代的“通语”与“雅言”一脉相承,都是用文言记录的。文言基本上反映了周秦至西汉时期口语的面貌。大约东汉初年,文言开始逐渐脱离口语;南北朝时期,白话已初见端倪,至唐宋而日趋成熟,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的新形式。因此,研究周秦至西汉时期汉语的依据是文言文献,研究唐宋直至清代汉语的依据是白话文献。
文言文献包括十三经、先秦诸子、前四史等。
白话文献包括敦煌变文、宋人语录、汉译佛经、白话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元杂剧等。历代的书面语言(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虽然不是自然语言(口语),但它与自然语言的关系只是加工和未加工的区别;尽管二者在修辞表达、言语风格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在语言系统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依据历代的书面语言所作的汉语史研究,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出汉语自然语言的历史变化。
依据历代的书面语言研究汉语史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注意甄别历史文献语言的时代。依据历史文献研究汉语,首先有个辨伪的问题。即以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为例,先要把仿古之作《伪〈古文尚书〉》排除;即使是作为儒家传世经典的今文《尚书》,其《虞夏书》也不过是托古之作,不能真的把它看做是尧、舜、禹三代之文。《商书》尽管记录了盘庚迁殷、商汤伐桀等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其语言却与《周书》基本一致,显然已不是商部族语言的原貌了,或是周代史官用“雅言”整理过,或者就是殷商后人(宋人)的述古之作。
即使写作时代确定的历史文献,也要注意其语言内部存在的时间层次。例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写作年代(汉武帝之时)十分确定,但如果将其语言笼而统之地视为西汉时期的语言,视为一个纯粹的共时系统,是有问题的。考察《史记》的语言,至少可以分为两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中记载秦及秦以前的历史和人物的内容,如《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等;本纪、世家、列传中记载汉代历史和人物的内容,如《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张耳陈馀列传》等。司马迁著《史记》,在记录秦及秦以前的历史时,博采周秦典籍,除直接引文(如《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出游刻石之辞)之外,不少文字亦直接抄录先秦的文献(如《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因此,第一部分文献的语言主要反映的是周秦时期语言的特点,其语言具有存古的性质,不宜作为研究西汉语言的典型语料。司马迁在记录汉代的历史和人物时,并无先秦文献可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因此,第二部分文献的语言才较多地反映了西汉时期语言的特点。
(2)要正确认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地位。
历史文献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凡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献,如各类刊本、排印本、传抄本等,称为传世文献;凡近代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献,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写卷等,称为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由于长期掩于地下未经流传,因而真实地保留着当时的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传世文献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反复传抄、多次校勘、多次刊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真”。即以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缁衣》以及1994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缁衣》,与传世文献的《缁衣》相较,文字出入甚大,可见一斑。
依照常理,汉语史的研究当以出土文献为基本材料,而以传世文献为旁证;实则不然,因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代文献绝大部分是传世文献。传世文献数量大,资料丰富,保存完整,而出土文献则数量少,资料相对单一、零散。因此,总体上说,作为汉语史研究依据的历代书面语当以传世文献为主。当然,在汉语史的研究(尤其是上古汉语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考古界的新发现,充分利用已经发掘的出土文献材料。只有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类。研究文字的字书有《说文解字》《玉篇》等;研究词汇词义的义书有《尔雅》《方言》《释名》等;研究音韵的音书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学派”使“小学”的研究达到了巅峰,其研究成果都是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此外,古人的注疏也是“小学”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注音、释义之外,还可以从中窥见语法分布的历史变化。仅以郑玄注《诗经》为例: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郑风?东门之》)(郑玄笺:我岂不思望女乎?女不就迎我而俱去耳。)
无我恶兮。(《郑风?遵大路》)(郑玄笺:子无恶我。)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四方是维,天子是毗。(《小雅?节南山》)(郑玄笺:毗,辅也。……维制四方,上辅天子。)
鱼网之设。(《邶风?新台》)(郑玄笺:设鱼网者宜得鱼。)
(用“是”、“之”标记宾语前置)
郑玄注《诗经》,将上述两种类型的前置宾语置于动词之后。这说明,郑玄所处的东汉时期,人们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已经十分陌生了,不特别注明,则难以理解。换句话说,上述两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已从口语中消失了。
对待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或兼收并蓄,都失之偏颇。当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以达到批判地继承的目的。


前言/序言


《汉语史纲要》(第二版)简介 《汉语史纲要》(第二版)是由我国语言学界资深学者精心编撰,面向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而推出的“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旨在系统、全面地梳理汉语发展演变的宏大脉络,为广大高校中文、对外汉语、语言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提供一部权威、深入且易于理解的汉语史教材。 一、 编纂宗旨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遵循了以下核心宗旨: 1. 科学性与系统性: 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史料运用等方面体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汉语的起源、早期形态,到中古汉语、近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构建起汉语史研究的完整框架。 2. 时代性与前瞻性: 作为“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不仅梳理了历史,更着眼于汉语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教材中融入了对汉语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思考,以及新时期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前瞻性。 3. 教学性与实用性: 充分考虑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语言力求精炼准确,结构安排合理。在叙述历史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汉语史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之后附有小结和思考题,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4. 可读性与启发性: 语言生动,例证丰富,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力求使内容既具学术深度,又易于被本科生接受。通过生动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语言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对汉语史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 内容梗概 本书内容涵盖了汉语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和重要议题,主要包括: 第一篇:汉语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第一章 汉语的起源: 探讨汉语作为印欧语系汉藏语族语言的地位,分析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追溯汉语的远古源头。介绍考古发现和古籍文献中可能反映的早期语言形态,以及关于汉语起源的各种学说。 第二章 上古汉语: 主要以《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重点阐述声调的初步形成、词类活用、语序等语法现象,以及上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如词义的广狭、词类兼类等。 第二篇: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 第三章 中古汉语概说: 介绍中古汉语(一般指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系统,以《切韵》等韵书为主要依据,分析中古音的特点,如中古三十六字母、韵部系统等。探讨中古汉语词汇的丰富性,特别是佛经翻译、异族语言接触对词汇的影响。 第四章 中古汉语的语法: 重点分析中古汉语在词汇、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语法特征。探讨中古汉语的词类发展、虚词的使用、语序的演变等,并与上古汉语进行对比,揭示其演变规律。 第三篇:近古汉语的演变与发展 第五章 燕赵之音与北方官话的形成: 关注从中古到近古(元明清时期)语音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北方方言(官话)的兴起与发展。分析其语音上的主要特征,如入声的消失、某些声母韵母的合并等。 第六章 近古汉语的词汇与语法: 考察近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包括词义的分化与融合、新词的产生等。深入分析近古汉语在语法上的重要变化,如指示代词“这”、“那”的普遍使用,量词系统的发展,以及句法结构的演变。 第四篇:现代汉语的形成与规范 第七章 现代汉语的奠基: 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对汉语发展的影响,重点分析白话文运动在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介绍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标准语的建立及其意义。 第八章 现代汉语的词汇: 探讨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包括词汇来源(吸收外来词、构词法创新等)、词义演变、词汇的规范化等问题。 第九章 现代汉语的语法: 系统分析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包括词类、句子成分、句式等。关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汉语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章 汉语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介绍研究汉语史的几种主要理论视角,如历史比较法、内部考察法、社会语言学视角等,以及这些理论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汉语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 梳理汉语史研究的各类史料(古籍文献、考古材料、方言调查资料、音韵文献等),并介绍具体的分析方法,如语音分析、词汇分析、语法分析等。 三、 教学价值与意义 《汉语史纲要》(第二版)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学习汉语史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学生: 建立宏观视野: 认识到汉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理解其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 掌握研究方法: 学习如何分析古汉语材料,如何理解语音、词汇、语法的历史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语言理解: 通过了解汉语的历史,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术兴趣: 激发对语言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为未来从事语言研究、教学或文化传播工作奠定思想和知识基础。 本书作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研究成果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其成为广大中文、对外汉语等专业师生学习和研究汉语史的必备读物。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引导读者走进汉语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米黄色调,搭配着隽秀又不失稳重的字体,透着一股子学者的沉静气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薄薄的、一翻就可能撕裂的纸张,翻阅起来手感很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重点内容和注释部分做了清晰的区分,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高。我记得上次去书店,光是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开本和纸质,就花了不少时间,相比之下,这本在细节处理上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捧在手心,慢慢品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应付考试。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很多当代教材所欠缺的,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光是这份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就足以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叙事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完全没有一般教材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枯燥感。作者的笔触并非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他们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抽象的、跨越千年的语言变化,转化为听得懂、看得见的具体案例。比如,在解释某个古音的变化时,作者可能会引用一段生动的古代诗文作为例证,然后用现代的口吻去剖析它背后的语言机制,这种对比和转化,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着你穿越历史的长廊,亲眼见证语言的呼吸与脉动,而不是对着一本厚厚的字典苦苦钻研。这种把“学问”变成“故事”的能力,是区分普通教材和优秀教材的关键所在。

评分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明显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体现了极高的包容性和实用性。对于那些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而言,基础概念的阐述清晰到位,术语的界定也十分准确,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进阶学习者,书中也穿插了许多具有探讨价值的争议性话题或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和深度挖掘的方向。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设计思路,使得一本教材能够服务于更长周期、更广范围的学习者。它不仅能用于课堂教学,我敢肯定,即便是作为自我提升的参考读物,其价值也不会打折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我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结构严谨的山峰,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你对整体的脉络一目了然。它没有那种为了堆砌知识点而生的杂乱无章,而是按照清晰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视角切入,再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分析,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巧妙之处,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小结或者思考题,这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例如,在阐述某个语言现象的演变时,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为驱动力,让整个历史的进程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架构上的匠心独运,让我在梳理复杂概念时感到游刃有余,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总能在岔路口为你指明最清晰、最合理的路径。

评分

与其他一些注重“速成”或“应试技巧”的读物相比,这套书展现出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执着坚守。它不会为了迎合当下流行的某些观点而轻易妥协,而是基于扎实的史料和公认的学术成果进行论述,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特别注意到了它在引文和参考文献方面的规范性,注释详实且标注清晰,这对于想要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级别的资源。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专业书籍,最怕的就是论据的空泛或者观点的武断,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每一次论断的背后,都能看到作者深入挖掘文献的努力。这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更高标准的学术训练,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