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诸航想到:首长是个不简单的男人,那么,为了和他永远在一起,她只能让自己也变得不简单。
卓绍华涩涩地苦笑,她不知,当她变得不简单,太多太多的事就复杂了。
命运中很多深具暗示意味的因素点,其实都是上帝之手点过去的指纹印。
作者简介
林笛儿,典型双鱼座,别扭而又小气的女人。 已出版作品:《摘星Ⅰ》《摘星Ⅱ》《我在春天等你》《纸玫瑰Ⅰ》《纸玫瑰Ⅱ》等,并有多本小说改编成影视剧。
目录
第一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第二章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第三章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第四章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第五章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第六章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第七章 心之忧矣,於于归处
第八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九章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第十章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第十一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第十二章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番外 第一次
精彩书摘
《摘星(2)》:
诸航记得来海南那天,表盘上显示的月形状如弯弓,那是初一、初二的月相,叫朔,又称新月。
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周过去了。
指腹轻轻抚摸着银色表面,诸航清秀的面容宁静悠远,心仿佛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
“诸中校,看,那是海!”邻座的赵彤胳膊肘儿轻轻碰了下诸航。
诸航闻声抬起头,车窗外,蔚蓝色的大海悠悠翻卷着,海面上跳跃着灿烂的阳光,那么满,那么晶亮。海南六月的阳光,非常纯净明澈,那么无所顾忌地照耀着一面海,光线强烈得令人情不自禁眯起了眼睛。
六月的海南,最高温度32度。相对于北京来讲,这个温度是不高的,但北京哪有这么明媚的阳光。北京的夏,无论早晚,闷闷地热,如蒸桑拿。
赵彤半侧着身,心情稍有些复杂地打量着诸航。
她从xx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三年后,考入国防大学读研,即将毕业,军衔只是中尉。而诸航,比她小四岁,已是中校。
这并不是让赵彤心思错综的症结。导师们讲过,某些特长生,对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配得上他们肩上的军衔,不可以用年龄去评头论足,你们应意识到自身的差距。
听说诸航已结婚、生子…… 可是怎么看,她都像一个正在读书的大学生。
诸航是空降到国防大学的,之前,她在国外执行任务,受到过联合国的表彰。
她们不同专业。
有一天傍晚,赵彤去食堂吃晚饭,路过篮球场。
同寝室的室友指着夹在男军官中打球的短发女子说:呶,那就是诸航。
她询问地看向同学:诸航是谁?室友用唇语说道:卓绍华少将的夫人! 那天,卓绍华少将就站在球场边上,手臂上搭着诸航的上衣,手中提着诸航的电脑包,目光追寻着诸航奔跑的身影,俊伟的面容荡漾着微笑。那微笑,温柔至极。
一周前,导师安排赵彤来海南参加一个“与月球对话”的论坛。论坛汇集了世界航空界的各类精英人士,国防大学的每个系都派了几名学生来参加,赵彤在同行的队伍中看到了诸航。
诸航主要是来听一场讲座,中科院院士向中外人士讲述中国将在海南建设第四卫星发射基地的重要性。这件事,韩媒纷纷扬扬报导过,称中国将建设自己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到时,基地可以满足急速增长的全世界卫星发射需求,强化宇宙军事技术,同时开发新的旅游业项目。在海南建设卫星基地,可以采用海运运载火箭这样的庞然大物。海南纬度低,利于火箭发射,有助于节省燃料。地形四面环海,火箭发射完之后,不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
“哦,吃不消了!”“哗”的一声,诸航拉上了车窗的遮阳布,让眼睛好好休息下。
“还有多久到机场?” 诸航归心似箭。
“大家要求先去免税商店逛逛,买点礼物回去。
”赵彤说道。
“我没什么要买的。”诸航很不擅长这些。姐姐诸盈对她说过,出门把钱包捂紧,省得花了钱出了力,还讨不了别人欢喜。
“卓将抽烟吗?要是抽的话,你可以给他买只打火机。打火机可是男人的掌上尤物。” 卓绍华是抽烟的,但在诸航的印象中,他从未在她和坏家伙卓逸帆面前抽过。有时候,他们在一起待上几个小时,他中途也没出去过抽上一支。唯一一次见他抽烟,是小帆帆还没满月呢,她半夜起床,看见他站在院中,指间的烟头一明一暗。
首长的烟瘾不大,送他打火机,会让他以为她鼓励他多抽烟呢!吸烟有害健康!诸航立刻就否决了赵彤的建议。
大巴车拐了个弯,海不见了,高大的棕榈树如卫士般立在道路两边。
诸航转了下身,眷恋地朝目光达不到的远方看了几眼。
前天,她挤出几小时,特地去看了《非诚勿扰2》中的那个空中鸟巢——巧筑于海天之间、雨林之上的度假木屋。影片让它一举成名,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很多,她排了许久的队才能进去。
她不是跟风。这么兴冲冲地跑过去,是因为《非诚勿扰2》是她和首长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唯一的一部。从前不觉得有什么,挨近了,心情蓦地有所不同。仿佛是一次回味,似乎是再一次的铭刻。
赵彤清了清嗓子,迟疑了下,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 “说实话,当我得知你是卓将夫人,吃了一惊。” 诸航回以一笑,她当时也感到非常意外。
他们本来各自有不同的方向,但是坏家伙小帆帆的出现,让他们生命的轨迹交汇在一起了。
“你们年龄……相差好多。我见过卓夫人的……是前卓夫人……对不起,也许你不想聊这些。”赵彤目不转睛地盯着诸航。
诸航摇摇头,佳汐已去世快两年了。佳汐是那种美貌与气质并存的大美人,这是公认的。
“我读本科时,她来我们寝室看望……哎哟!”车子一个急刹,赵彤没防备,身子向前倾,额头撞到了前面的椅背上。
司机探出头,车前一个横穿马路的老头脸色苍白地僵在路中间。过了好一会儿,老头才哆哆嗦嗦地挪动双脚,蜗牛般走开。
司机拭了拭汗,低咒了一句,又发动了车。
“她很漂亮,人也和善,是个画家。”赵彤揉着额头,继续刚才的话题, “可惜天妒红颜。哦,你孩子多大了?” 诸航在心里默算了下,嘴角自然而然弯起,神情柔软。“二十个月了!”帆帆出了牙,会走路,会讲长长的句子。他的战场一再扩大,家中的庭院,现在就是他的领地。如果花花草草可以讲话,一定会控诉他的“胡作非为”。
赵彤惊愕地把嘴巴张得大大的。二十个月,再加上怀胎十月,那么就是……前卓夫人还在世时,诸航就和卓将……她深吸一口气,不敢往下想。这已不是吃惊,而是难以置信。
……
卷宗编号:星火燎原 作者: 佚名(流传于“灰烬之城”的口述者) 出版时间: 纪元 402 年,流沙历 体裁: 历史文献考据与社会观察录 --- 核心概述: 《星火燎原》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深入“静默区”边缘地带的田野调查记录与幸存者口述历史的结集。本书聚焦于“大寂灭”发生后的第三个世纪,即权力结构彻底瓦解、资源极端稀缺的“灰烬时代”。它摒弃了对旧世界辉煌的追忆与对未来乌托邦的幻想,而是专注于探讨在文明的残骸上,人类如何重塑道德、权力与生存法则。全书结构松散,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但独立成篇的“证词”、“档案碎片”和“环境测绘报告”构成,旨在呈现一个立体且充满矛盾的后灾难社会切面。 --- 第一部:风沙中的罗盘——生存法则的重构 本部分着重于描绘资源分配体系的重构。在缺乏中央权威的约束下,传统的货币体系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效能积分”(EPs)的物物交换系统。 1.1 铁轨与水源的边界线: 本书开篇描述了在旧日铁路轨道遗址周围形成的半定居聚落群——“轨边城邦”。这些城邦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对稀有资源的控制:未锈蚀的铁轨(用作建筑和工具的原料)、能过滤饮用水的活性炭炉,以及储存旧日知识的“晶簇芯片”。作者通过对“水务领主”的深度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对水源的垄断,实施比旧日税收更为严酷的“生命配给制”。其中详细记录了一场因争夺一个尚能运作的蒸汽泵而引发的“滴水之战”,战斗的残酷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其目标——仅仅是为了保证一个季度无污染的饮用水。 1.2 声音的重量:口头契约与“印记者”: 在缺乏可信书面记录的时代,信任成为最昂贵的商品。《星火燎原》细致描绘了“印记者”这一特殊阶层的作用。他们是少数识字者,通常也是记忆力极佳的个体,负责见证和口头传诵所有重要的交易、联盟和惩罚。本书收录了数个关于“印记者”如何被利用和背叛的案例,探讨了在信息极度脆弱的环境下,记忆本身如何成为一种武器和权力工具。其中一个核心章节对比了两个城市对同一份“小麦交换条约”截然不同的口头阐释,直观展示了口头历史的易变性。 1.3 遗物的价值重估: 与大众想象的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不同,本书的调查显示,在灰烬时代,实用性和可维护性决定了一切。例如,一个功能完好的老式手动纺织机,其价值远超一个无法维修、能源消耗巨大的“全息娱乐终端”。作者通过记录一场针对旧日“智能家居中枢”的拆解行动,展示了人们如何以近乎原始的方式,将复杂机械分解为基础材料,从而揭示了人类适应性中“去复杂化”的本能倾向。 --- 第二部:灰烬下的伦理——道德的断层与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索了灾后社会在伦理和人际关系上发生的深刻变化。 2.1 代际的鸿沟: 书中区分了“大寂灭前出生者”(被称作“回声代”)与“灰烬中出生者”(“矿石代”)。回声代依然保有对“秩序”、“效率”和“个人自由”的模糊记忆,这使得他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而矿石代则完全适应了短期生存和集体依赖的模式,对“过去的美好”抱持着怀疑甚至敌意。本书通过对比两代人在面对饥荒时的决策差异,剖析了文化记忆的断裂如何影响集体决策的倾向。 2.2 “同源者”的兴起与排他性: 在资源极度稀缺的环境下,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被一种更具功能性的“同源性”所取代——即那些共享同一滤水设备、同一座庇护所的群体。本书详细分析了“同源者”团体如何发展出极端的排他性,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复杂的“加入仪式”,这些仪式往往包含对自身过去身份的彻底抹除。其中包含一份对“壁炉兄弟会”的细致解剖,该团体以保护一个尚能燃烧的古老地热口为名义,对所有外来者施以极端的“身份审查”。 2.3 罪与罚的模糊地带: 法律的缺席迫使社区自发形成惩罚机制。本书收录了对几种常见“重罪”的社会处理方式的对比研究:窃取公共食物、破坏关键基础设施、以及“知识的囤积”(拒绝分享生存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往往招致最严厉的集体流放,而对食物的掠夺则常常通过“劳役抵债”来解决,这揭示了灾后社会对“长期生存保障”优先于“即时温饱”的潜在偏好。 --- 第三部:静默区的低语——未被记录的领域 本部分是全书中最具推测性但也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它关注那些不被主流聚落承认或恐惧的边缘地带。 3.1 “数据幽灵”与信息崇拜: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记录了在旧日信息枢纽废墟(被称为“寂静之塔”)周围游荡的零星群体。这些人并非试图修复技术,而是对残存的电子屏幕和指示灯产生了一种近乎宗教的迷恋。他们将闪烁的错误代码解读为神谕,试图从中寻找关于“世界终结”的真相。书中收录了对一位自称能“与屏幕对话”的个体进行的冗长记录,他提出的所有“预言”都与环境的周期性恶化高度吻合,但其解释方式完全是神话化的。 3.2 隔离区(The Blighted Zones)的生态学: 本书并非完全避开对灾难起因的探讨,而是通过分析被废弃的“隔离区”的生态演变来侧面反映环境的创伤。这些区域充满了未知的变异植被和异常的磁场活动。作者团队冒着巨大风险收集了关于“夜光苔藓”的样本数据,这种苔藓似乎能够吸收并缓慢释放旧时代遗留的微量辐射,并成为某些幸存动物的唯一食物来源。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生命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利用创伤本身作为新的生存基础。 3.3 最后的工匠: 在全书的尾声,作者记录了一位隐居在山脉深处的“工具锻造者”。这位工匠拒绝加入任何城邦,只以物易物,并坚持使用最古老、最耗时的冶炼技术来制造工具,声称这是“对材料精神的尊重”。他拒绝使用任何“旧日残留的合金”,坚持从原始矿石开始。他对现代技术的拒绝,被解读为对“过度依赖与脆弱性”的终极反抗。他的故事成为了对“缓慢而坚韧”的生存哲学的最好注解。 --- 结语: 《星火燎原》最终提供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人类在文明的废墟上,并未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退化(或进化)到了一种更加原始、更加注重即时可控性的生存模式。它没有提供希望,也没有宣告绝望,只是如实记录了在失去了一切参照系后,幸存者们所构建的那个充满铁锈、沙尘和模糊契约的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冷峻的现实主义,它要求读者直面一个“非英雄化”的后灾难人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