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人手,涵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整体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汉字的特点及演变历程,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礼俗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演进及特质,紫禁城的建筑和封建礼制,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述宋代汴粱城的社会生活,孔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成就,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等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通识读本,供大专院校广大学生学习阅读。
目录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及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综述
第二讲 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疆域
二、中国古代疆域变迁概略
第三讲 汉字之魅
一、汉字源流
二、汉字的特质
三、结语
第四讲 舌尖上的礼俗
一、饮食文化的发生和烹调业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二、菜系与地域文化
三、餐桌上的权力
四、伦理导向饮食
五、烹调之理
第五讲 冠冕堂皇——服饰文化
一、服饰的萌芽
二、衣冠之礼
三、汉服源流
四、魏晋衣冠与风骨
五、中古时期的绝代风华
六、衣冠之变
第六讲 故宫
一、紫禁城的兴建
二、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一
三、紫禁城探秘
四、从皇宫到博物院
第七讲 行走在汴梁——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城市的发展
一、《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的北宋汴梁风貌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三、宋代商业的繁荣
四、宋代文化的发展特点——雅俗分流
五、宋朝经济文化发达的原因——政治民主
第八讲 四大发明
一、指南针
二、造纸术
三、火药
四、印刷术
第九讲 中国的科举制度与社会生活
一、科举制度与教育
二、科举制度与婚姻
三、科举制度与社会生活
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五、科举制度对史学的影响
第十讲 孔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兼说孔子的长相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三、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四、延续中华文化命脉的圣人——孔子对古代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述
五、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十一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教义
二、佛教的创立
三、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四、印度佛教向外传播
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十二讲 史学双璧
一、史记
二、资治通鉴
第十三讲 唐诗宋词
一、唐诗
二、宋词
第十四讲 红楼一梦
一、作者身世
二、红楼细梦
三、红楼梦的内涵
四、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第十五讲 丝绸之路
一、丝路之“凿空”——张骞通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之兴衰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
五、走过丝绸之路的名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在中国烹饪史上最杰出的烹饪号著——清代著名才子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把这一套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关于原料的选择,他说:“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对于食物的搭配说得更明确:“谚曰:‘相女配夫,记日拟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这样阐述烹调的理论,无异是在进行礼义说教。教化人们从烹饪这具体而有限的操作活动中,体认伦理的无限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理解孟子在《告子》篇中所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位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不惮粗俗地把理义比作牛羊猪肉,正是饮食与伦理相通的认识。
与此相应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饮食烹调与伦理政治相通、相融的倾向。被古人视为国家重器的鼎,本是饭锅,它鼓腹,能容纳较多的水、粮、肉和菜;两耳,便于移动;三足鼎立,方便置火燃烧。炊具和餐具合一,比起笾、釜、镬、豆和簋等食器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说文》说:“鼎,调和五味之宝器。”用这宝器供奉祖先和神灵,行施祭祀的重大礼仪,这就使得这日用容器蒙上神秘的色彩,尊为礼器。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造3只鼎,象征天地人;夏禹收罗九州的金属,铸成9个大鼎,作为传国之宝。
……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