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伊斯兰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伊斯兰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作者简介
王鹤鸣,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6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二十年来,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图录卷》等多部专集;著有《解冻家谱文化》、《中国家谱通论》、《中国家谱史图志》、《中国祠堂通论》等多部专著;发表数十篇谱牒论文。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奖项两项。
目录
绪论 呼唤中国寺庙活起来
一、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九类寺庙
二、寺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一章 神灵祠庙
第一节 神灵祠庙起源
一、自然崇拜
二、鬼魂崇拜
第二节 神灵祠庙沿革
一、原始神灵祠庙
二、三代神灵祠庙
三、秦汉神灵祠庙
四、魏晋隋唐神灵祠庙
五、宋元神灵祠庙
六、明代神灵祠庙
七、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神灵祠庙
第三节 著名自然神灵祠庙简介
一、五岳、五镇神庙
1.山东泰山神祠——岱庙
2.辽宁医巫闾山神祠——北镇庙
二、土地神庙
1.山西东羊后土庙
2.陕西玉皇后土庙
三、水神庙
1.河南济水神祠——济渎庙
2.四海神祠——广东南海神庙
3.河南武陟嘉应观
四、火神庙
1.北京火神庙
2.河南社旗火神庙
五、其他自然神灵祠庙
1.山西临汾牛王庙
2.湖北蒲圻拜风台
3.广西桂林花神祠庙
4.北京马神庙
第四节 著名人鬼神灵祠庙简介
一、“三皇”神祠
1.伏羲
甘肃天水伏羲庙
2.炎帝
(1)陕西宝鸡神农祠
(2)湖南株洲炎帝陵庙
3.黄帝
(1)陕西黄陵黄帝庙
(2)河南新郑轩辕庙
二、“五帝”神祠
1.少昊
山东曲阜少吴陵享殿
2.颛顼
3.帝喾
河南安阳颛顼帝喾二帝陵祠庙
4.唐尧
……
第二章 宗族祠堂
第三章 皇家宗庙
第四章 名人祠庙
第五章 儒家文庙
第六章 道教宫观
第七章 佛教寺院
第八章 伊斯兰教清真寺
第九章 基督教教堂
本书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寺庙通论》:
3.互相交融
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灵、祖先、圣贤、教宗等祭祀对象逐渐融合。先是先秦天地鬼神祭祀和祖先祭祀融于道教中,继而是佛、道、儒的进一步融合。它们之间曾长期存在排斥和斗争,但始终以相互吸收和融合为主要趋势。在此过程中,王道政治及其思想核心儒家学说起了主导作用,结果是神鬼(包括佛、道中的神鬼)逐渐人格化,人逐渐神灵化,人神不分之势渐强,神鬼既蒙浸儒家色彩,儒家亦蒙染佛、道的神化灵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如下事实:儒家改造了神鬼,赋予以新的含义,同时又借神鬼神化自己、扩大影响。神鬼借儒家获得新生命而得以长存,并反作用于儒家,使其染上神化特色。伊斯兰教清真寺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也经历排斥和交融的过程。于是神灵、祖先、圣贤、教宗等彼此无碍,长期共存,都在更大范围成了人们可以接受的崇拜对象。这种互融的历史事实,在有关记载、诗文上都有反映,在物化实体寺庙上更有生动的体现。
现存的寺庙中,就有很多是将神灵、祖先、圣贤、教宗等互相交融作为共同的祭拜对象,广大汉族地区的民间信仰更具有多教并修、多神并崇特点。
如青海贵德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由玉皇阁、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和贵德古城共同组成,占地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建筑群兼容儒、释、道于一体,彼此相依并从。台北指南宫是台湾的道教圣地,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本殿奉祀吕纯阳祖师、玉皇上帝、三清道祖与三官大帝,大雄宝殿奉祀释迦佛祖、阿弥陀佛、药师佛与观音菩萨,大成殿奉祀至圣先师孔子,也是一座兼容道、儒、释于一体的寺庙。
又如山西太原晋祠是为祭祀和纪念晋国创始君王唐叔虞而修建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的母亲。后来随着儒释道三教逐渐合流,民间多神崇拜风气日盛,各路神仙蜂拥而至,各据一殿:老君洞、吕仙阁、东岳祠、文昌宫属于道教;舍利生生塔、奉圣寺属于佛教;同乐亭、读书台属儒家;三圣祠奉祀药王、仓王、扁鹊,属医家;公输子祠、王琼祠、苗裔堂、财神洞属于民间或地方信仰。晋祠集中了民间信仰的各个不同侧面,老百姓祭祀起来也颇为方便。
再如天津天后宫除主祭海神天后之外,在主殿和配殿中还有不少从祀之神,其中既有道教神灵,也有佛教神仙,同时还有一些不见经传的当地之神。比如仅负责生儿育女的娘娘就有8位,负责治病救命的神仙也有若干位,此外还有观音菩萨、泰山娘娘、南海大士、灶王爷、三官、斗姥、关帝爷、财神爷、太上老君以及火帝、雷公、闪电娘娘等。在香火旺盛时,从祀之神多达百位以上,形成了佛道交融、百神会集的局面,反映了民间信仰寺庙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4.信仰实体
九类寺庙皆是广大信徒进行瞻仰、膜拜的建筑,举行祭祀、纪念仪式的场所,是百姓寄托精神信仰之所在。
中国古代参加寺庙祭祀活动的几乎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到帝王宫廷和官府,下到士族和百姓,无不参与其中。
人间的帝王与天上的上帝是相适应的。历代帝王宣扬自己是天之子,所谓“奉天承运”,也就是说君权神授。为显示帝王的特殊地位,他们把自己打扮成“应天兴国”的真龙天子,百般证明他们的政权和皇位是天命攸归,并能天禄永终,所以,宫廷的祭天典礼,不仅场面隆重宏大,气氛庄严肃穆,而且有着一整套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儒尊祖、崇佛尊道,达官显贵、文武百官亦纷纷修建祠堂,捐资修庙,因此使寺庙遍布大山名川、城镇乡村。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加上受到封建剥削,百姓生活是靠天吃饭,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得不到社会的救援,各类寺庙里的神灵、先祖、圣贤,来自生活,与民众息息相关,自然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清朝皇帝曾经说过:“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历朝政府极力鼓励民众拜佛、祭祀祖先和神灵,寺庙成了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有力武器。
对民间大众来说,民众遇到灾害、疾病、贫困或其他难事,便去寺庙烧香拜神,许愿还愿,祈求消灾降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以这些庙宇香火不断。下层民众多从生活需求行祭,实用性较强,如农者行社稷之祀,猎者祭山神,渔者祭江河湖海之神,蚕者祭蚕神,旱涝祭龙王,虫灾祭蝗神,无子祭神求子,有病祭神求药。佛教之有药师佛、送子观音,道教之有驱魔除妖、行医治病大师,均属适应需要而生。除佛寺、道宫外,遍布于城乡各个角落的土地庙、龙王庙、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雷神庙、山神庙、风神庙等,随处可见,成为慰藉普通民众心灵的场所。
民间寺庙具有多元性、兼容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多有市俗化、民俗化趋势,在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等方面,又表现出驳杂不纯的特色。虽然其中不乏庄严与神秘,但往往又与热烈的气氛和喧闹的场面相伴随,使得祭祀活动于庄严神秘中平添出许多生动和趣味。
……
前言/序言
中国寺庙通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寺庙通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