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兆平,1934年4月19日齣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1951年5月參乾,10月進紹興專署文教乾校學習。此後在紹興、上虞、杭州、寜波等地文化館,圖書館工作或學習。1962年10月調入寜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職稱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4年5月退休。作者在天一閣工作數十年,以發展和傳承天一閣藏書文化為己任,實踐藏書建設與學術研究並舉。已齣版學術著作七種,其中《天一閣叢談》、《新編天一閣書目》由中華書局齣版,《書城瑣記》、《天一閣藏書史誌》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
駱兆平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學者和長者。他是當代全麵深入研究天一閣藏書文化的第一人,眾多的天一閣研究者、愛好者很可能與我一樣,最早瞭解天一閣是從駱先生的《天一閣叢談》開始。此書可以說是天一閣研究的開山之作,後來的一些著述,大多以此書為基礎,並加以延伸、擴展及深化的。
先生自一九六一年起,潛心於天一閣藏書文化研究,至今已曆經半個多世紀,訪書、理籍、編目、補遺、謁碑、搶救、勸贈、研究、著述,終成碩果,至今已齣版七部學術著作,撰寫學術文章一百二十餘篇,為天一閣及寜波地方藏書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作齣瞭重要的貢獻,深受學界推崇及後輩景仰。
先生古稀之年退休之後,仍研究不止,筆耕不綴,且年歲越高,傳承之心益切。先生曾對我說:“我要趁現在腦子還能想,手還能寫,要把親曆的天一閣史料記述下來,留給後人,否則有些事就沒人知道瞭。”果不其然,在先生八十三歲高齡之際,《天一閣雜識》又將和讀者見麵瞭。手捧書稿,怎不讓人感佩?
《天一閣雜識》全書分四個篇章,一是閣史述聞,二是書城續記,三是讀書偶得,四是讀碑淺識。
在閣史述聞中,先生以嚴密的考證為依據,廓清瞭圍繞天一閣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史實或以訛傳訛的說法。如天一閣與天一池的淵源,範大衝刻印書籍、範光文增構池亭、範光燮闢建西園,考證瞭早年閣書之構成,記述瞭書目外編與外篇的由來及進展,敘述瞭閣書首次外展之盛況。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詳述瞭天一閣在抗戰期間避寇遷書的經過。在山河破碎,安穩不保之際,各方人士俱心係閣書,精誠閤作,殫精竭慮,周密安排,把閣書完整搬遷密藏達七年之久,待勝利後又完璧歸閣。其中一個細節講到在龍泉密藏期間,“書箱填腳架每腳下各放一個小碗,碗裏放桐油,這樣可以防止蟲子爬上來。”“在天井裏或空地上搭起竹架子進行曬書”。前人對書籍愛之深,護之切的情形躍然紙上,令人動容。還有在文革期間,天一閣的管理人員,冒著被批鬥打倒的風險,韆方百計,護書護閣,並利用一切機會搶救古籍,創造瞭在文革中不僅原藏書一頁未缺,而且續增書數倍於前的奇跡。其智慧與勇敢讓人心生無限敬意。
書城續記則是先生對寜波地方其他藏書樓、藏書傢研究的繼續。先生分彆對範氏臥雲山房,鄭氏二老閣、盧氏瀋氏抱經樓、陳氏舊雨草堂、費氏小滄桑館、林氏藜照廬、楊氏清防閣、孫氏蝸寄廬、硃氏彆宥齋,或誌其人,或敘其書,或記其樓,逐一記述,足見先生對寜波藏書文化的研究日見深入、廣泛。
讀書偶得為先生關於天一閣所藏部分珍籍的研究考證文章。先生以翔實的史料,謹密的考較,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使這些珍籍的內容與脈絡更為清晰可信。
讀碑淺識主要收錄瞭先生對於天一閣藏碑帖的研究文章。揭示瞭其來源、流轉、價值、傳播等諸多方麵,為後學研究碑帖提供瞭基礎與指引。
縱觀全書,從中有兩點令人感受至深:一是先生對於天一閣藏書文化研究的摯愛之情,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五十年如一日,矢誌不渝,心無旁鶩,不以俗世名利為念,傾其全力,竭其纔情,居功厥偉。二是先生治學之嚴謹踏實,一字一文,盡求言必有據,述則有序,深得古書傢治學之風範。其些學術問題,不惜曆經多年考較辨析,直至清晰無誤,方始釋懷,實為後輩治學之楷模。
先生書稿初成之時,約我為其書作序,我深感惶恐,竊以為不論是從學識、資曆還是對天一閣的熟識程度,都無以擔當此任,因此婉拒,然先生不改初衷,既然師長所托,再卻不恭。此後讀書寫文的過程,既是瞭解閣史、增長學識、受教前輩的學習過程,更是進一步深感我輩如今肩負使命之光榮,責任之重大。這恐怕也是先生的一種深意吧。
駱兆平先生是目前唯一一位親曆瞭天一閣五十年變遷發展的“閣老”,真正稱得上是天一閣“活著的閣寶”。在此我衷心地祝願先生健康長壽,繼續耳聰目明,精神健碩,更多地指點後輩,傳承閣學,使愛書、藏書、護書、傳書、用書的精神代代相繼,讓書香滿甬城。
謹以此為序。
莊立臻
二〇一六年一月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