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許多朋友對哲學産生興趣,要我推薦一本入門書。我不揣冒昧,就誠懇介紹《傅佩榮談人生:哲學與人生(*2版)》,並且說明理由:“這是我在颱灣大學所講的一門通識課程,聽眾對象是大學生,內容算是深入淺齣,知識亮點也都作瞭適當的鋪陳。加上從口語轉記為文字,可讀性較高。”
為瞭善盡一個作者的責任,我利用假期仔細校訂本書,並且增加*十五章與附錄。*十五章的標題是“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代錶我近期思考有關哲學與人生關係的心得,可以作為本書的總結。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大學哲學係,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曾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熱門教授”,並獲颱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奬。其作品曾獲颱灣中正文化奬、較高文藝奬。是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及山東衛視《新杏壇》首席主講專傢。
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成就,著述繁多,範圍涵蓋哲學、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勵誌。其學術論著融貫古今與中西,結構嚴謹,創見迭齣,是當代華人世界公認的一流國學研究專傢。
傅教授還是一位傑齣的演講傢。近年來,每年演講達兩百多場,態度真誠,條理清晰,理融辭暢,使聽者不倦,相悅以解。2006年首開大陸問道,先後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瞭一係列國學演講,引起瞭熱烈反響。
自序 哲學與人生
一章 哲學是什麼
定義:哲學原意是“愛智”
希臘文之“愛”與“智”
愛智要保持心靈開放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
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凡事保持好奇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對哲學的基本描述
培養智慧
發現真理
印證價值
如何提升哲學素養
培養思考習慣
掌握整體觀點
確立價值取嚮
力求知行閤一
結論:愛智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邏輯(運思的規則)
概念
判斷
推論
語言分析(錶達的效應)
語言的有效性
語言的類型
現象學(辨物的策略)
打破四種假象
鬍塞爾的現象學
詮釋學(閱讀的途徑)
閱讀的三種取嚮
閱讀的四個步驟
結論:心智成長的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就人的現狀而言(希臘思想)
荷馬史詩:能夠=應該=必然
德爾菲神廟: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
亞裏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動物
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宗教)
基督教與天主教
上帝造人:神的形象與原罪
得救之途:信、望、愛
中世紀≠黑暗時代
人類的生命特色與未來發展(近代世界)
從達爾文到柏格森
……
第四章 神話與悲劇
第五章 蘇格拉底
第六章 存在主義
第七章 荒謬之*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
第九章 儒傢的風格
第十章 道傢的智慧
第十一章 藝術與審美
第十二章 宗教與永恒
第十三章 教育與自我
第十四章 文化的視野
第十五章 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
附錄 何謂真善美聖
西方從中世紀跨入近代世界,是一個急劇的演變過程。西方人在思想上經曆瞭一連串的震撼,無異於一次次的“革命”。譬如,在宇宙觀方麵,齣現瞭天文學的革命,由日動說轉變為地動說;接著,著名的進化論帶來瞭生物學的革命。
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由於“上帝造人”是宗教所給的答案,無法在經驗上獲得驗證,隨著人類知識的進展,科學傢開始進行客觀的研究,探討生命起源的問題。其中以達爾文在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中,所提齣的“進化論*具代錶性。進化論認為人和其他動物一樣,是進化而來的,在生命的本質上不應該有差彆。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所謂人格的尊嚴也就沒什麼特彆的基礎,更遑論人生有什麼特彆的價值。
可以想見,達爾文的學說齣現以後,對西方原本以宗教為基礎的價值觀造成很大的威脅,也産生瞭強烈的影響。近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幾乎都受到達爾文的啓發,包括尼采、弗洛伊德等人。換言之,達爾文使人們的觀念大幅轉變,讓人們開始不去詢問“神如何造人”,轉而著重於探討“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命”。如此一來,也就從“以神為主”轉變為“以人為主”,真正去觀察人類生命的特色,以及人性究竟為何。
從達爾文到柏格森
達爾文的說法流行之後,在法國齣現瞭一位哲學傢——柏格森,他把進化論修改為“創化論”。所謂的“創化”,就是把創造(creation)和演化(evolution)二者結閤,亦即把“上帝創造人類”和達爾文“進化論”這兩種思想聯係起來,認為整個宇宙都具有生命,甚至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而生命一定要發展。
……
這本書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它能輕易地穿透日常生活的錶象,直抵人性的核心。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待“矛盾”的態度,許多理論在試圖解決矛盾時,往往會選擇站隊,非黑即白。然而,傅佩榮先生卻很坦然地接納瞭人生的二律背反——我們渴望穩定又渴望變化,需要群體歸屬感又渴望絕對的獨立。他沒有試圖“消除”這些矛盾,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這些對立麵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點,如同走鋼絲一般,既要看腳下,又要看著遠方。這種成熟、包容的視角,讓我感到極大的安慰。它告訴我,人生的復雜性本身就是一種常態,不必為自己的搖擺不定而感到羞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深諳世事的老友對話,他既能理解你的睏惑,又能用深邃的智慧為你點亮前行的方嚮。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哲學點亮人生”,是值得反復咀嚼的佳作。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本哲學書,不如說它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一個人”的深度指南。我欣賞傅老師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強大的同理心。他深知現代人的迷茫和焦慮來源於何處——我們活得太快,以至於沒有時間去“存在”(Being)。書中關於“活在當下”的論述,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基於對時間本質的深刻理解。他提醒我們,過去已逝,未來未至,我們唯一擁有的現實就是這個瞬間,而哲學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此時此刻”。這種強調“存在狀態”的論述,對我改善拖延癥和提升專注力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我開始學著用更慢的節奏去品味生活中的小確幸,不再被下一個待辦事項追趕得氣喘籲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你如何將哲學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點。它像是一麵高清晰度的鏡子,讓你看清自己的靈魂深處在渴求什麼。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酣暢淋灕的智力冒險”。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模式,迫使我不斷地自我審視。傅佩榮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迷人,他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布道者的熱情。他很少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如果必須使用,他也會用最生動的比喻來加以闡釋,使得那些深奧的西方哲學思想和東方智慧,仿佛觸手可及。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哲學普及書,而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思辨沙龍。尤其是在討論“意義的建構”那一章,他深入剖析瞭人如何通過敘事(Narrative)來賦予生命以連貫性和目的性。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人生記錄——它是否隻是一連串孤立事件的堆砌,還是一個有中心思想的故事?這種反思帶來的衝擊力,遠超一般的心靈雞湯。每一次翻閱,都像是給思維進行瞭一次高效的“病毒掃描”和“係統優化”,讓那些模糊不清的念頭變得清晰銳利起來。
評分這本《傅佩榮談人生:哲學與人生(第2版)》真是一劑清醒劑,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時代。我記得當時拿到書,就被封麵上那種沉靜的氣質吸引瞭。傅老師的文字,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論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春日的午後,沏上一壺好茶,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他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幫你剖析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而活?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痛苦的意義又在哪裏?他信手拈來,無論是蘇格拉底的詰問,還是莊子的逍遙遊,都能被他用現代人最能理解的方式闡釋齣來。我印象特彆深的是他關於“自由”的論述,他指齣真正的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對自我局限性的清晰認識和超越。讀完他的文字,我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斷捨離”,那些被社會標準強加的焦慮和執念,似乎都找到瞭齣口,變得不再那麼沉重。這本書不是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時常翻閱,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堅實的支點。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被周國平先生的推薦語吸引的,他對“距離”的敏感,似乎能預示這本書在探討人與自我、人與世界的關係上會有獨到的見解。果不其然,傅佩榮教授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停留在宏大的哲學敘事,而是將哲學的光芒投射到瞭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比如,書中對“選擇的睏境”的剖析,簡直是為現代人量身定做。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個選擇,小到早餐吃什麼,大到職業規劃,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我為什麼選擇這個?”他引導我們去探究選擇背後的價值觀和動機,指齣很多時候我們的“被動選擇”其實是對內心恐懼的逃避。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綫性的,更像是一個迷宮,你可以在任何一個章節中迷失,然後被他用精妙的邏輯重新引導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痛苦”的定義,他將其視為一種生命力在試圖突破現有格局的信號,這極大地改變瞭我對挫摺的看法。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塑傢打磨瞭一下棱角,雖然過程有些“痛”,但最終成品肯定會更圓潤、更具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