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章申 编
图书标签:
  • 陈毅
  • 家书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历史
  • 文化
  • 书信
  • 名人
  • 红色文化
  • 近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66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7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毅安,1905年生,湖南湘阴人。1920年起就读于湖南省立第1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汉阳兵工厂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10月毕业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教导师第三团连党代表、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辎重队长。1927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连长、营长,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4月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奉命留守井冈山,任红五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后在作战中负伤。1930年伤愈后,重返战场,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1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8月7日凌晨,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01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自湖南长沙
02一九二二年五月六日自湖南长沙
03一九二二年九月十二日自湖南长沙
04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四日自湖南长沙
05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自湖南长沙
06一九二三年一月九日自湖南湘阴
07一九二四年九月三日自湖北汉阳铁厂
08一九二六年三月七日自广东鱼珠炮台
09一九二六年四月四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0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1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2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二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3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二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4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自广州黄埔军校(爱字七号)
15一九二六年六月八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6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六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7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18一九二六年七月四日自广州社仁坊
19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五日自广州黄埔军校蝴蝶岗
20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自广州黄埔军校(爱字16号)
21一九二六年七月三十日自广州黄埔军校(爱字17号)
22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七日自广州黄埔军校
23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自广州(爱字19号)
24一九二六年九月五日自广州黄埔军校(爱字20号)
25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三日自广州黄埔军校(爱字21号)
26一九二六年十月八日自广州
27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五日自广东韶关(爱字24号)
28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自广东韶关(爱字25号)
29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五日自广东韶关
30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七日自广东韶关
31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日自广东韶关
32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自广东韶关
33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自广东韶关
34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自广东韶关
35一九二七年一月五日自广东韶关(十六年爱字1号)
36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六日自广东韶关(爱字2号)
37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八日自广东韶关(爱字3号)
38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自广东韶关(爱字四号)
39一九二七年二月二日自广东韶关(爱字6号)
40一九二七年二月七日自广东韶关(情[爱]字7号)
41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八日自广东韶关(爱字9号)
42一九二七年三月一日自广东韶关(爱字9号)
43九二七年三月十三日自广东韶关(爱字第十一号)
44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自广东韶关
45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自湖南郴州
46九二七年五月十日自湖南衡州
47一九二七年六月四日自湖南衡山
48一九二七年六月五日自湖南衡山
49一九二七年六月八日自湖南株洲
50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四日自湖北蒲圻
51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六日自湖北蒲圻
52一九二七年八月九日自江西武宁
53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日自湖南浏阳文家市
54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自江西宁冈龙头

前言/序言

  陈毅安生于1905年,是我军早期高级将领。1920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1甲种工业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随后投身中国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汉阳兵工厂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10月毕业,任国民革命军教导师第三团第三营第七连党代表兼连长,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并在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教官。1927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辎重队长。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先后任军官教导队队长、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连长、营长,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4月,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副团长兼第1营营长。先后率部参加扼守七圾岭、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战斗,参与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屡建战功。1930年7月,在攻打长沙的战役中,陈毅安任前敌总指挥。8月7日,为掩护军团机关转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5岁。1951年3月,毛泽东亲自签发新中国前十名革命烈士荣誉证书,陈毅安名列第九。1958年,彭德怀为陈毅安题词:“生为人民生的伟大,死于革命死得光荣!”
  1922年.陈毅安在湖南省立第1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结识了在长沙稻田女子师范就读的李志强。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两人聚少离多,书信就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为了“先立业,后成家”,他们一再推迟婚期,两人通信长达8年,写下了数十封家书。李志强将这些家书仔细珍藏,即使在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环境下,也始终带在身边,并曾冒着生命危险躲过国民党当局的多次盘查。1963年和1983年,陈毅安烈士的夫人李志强和儿子陈晃明将他们珍藏的54封烈士家书和两件烈士名片捐赠我馆。
  这批家书的写作时间是1922年至1927年,正是陈毅安投身大革命期间,同时也是他与李志强的热恋期。家书从一个侧面记述了我党建党初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重要历史史实。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他在18日的信中写道:“我们的军队要与反动派的军队在广东英德一带决一死战。”又如,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与南京蒋介石政府同流合污。他在8月9日的信中,记述了随部队离开武汉开赴南昌的情景。9月20日的信则记载了秋收起义军第1团与毛泽东领导的第三团会师浏阳文家市。10月3日的信中记载了秋收起义军奔赴井冈山的艰苦历程……家书充分反映出革命先辈的高尚情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革命者对事业的忠诚。字字句句,感人肺腑。今天读来,仍能从中品味一对革命恋人为革命事业而放弃个人感情,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我们要牺牲一切来做革命工作,来为一般受痛苦的人谋利益、谋解放”,陈毅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革命者的崇高爱情观。
  陈毅安家书是研究我党大革命时期历史的珍贵史料,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教材。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编辑出版这本《陈毅安家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我想这对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都会有积极的帮助。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家族故事,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印记,跨越时空,触动人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便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史料汇编,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无比宏大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革命家、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在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如何用笔尖承载家国情怀,传递亲情温暖。 本书收录的,是陈毅元帅及其夫人张茜写给家人的信件,以及部分家人回信。 这些信件,穿越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历经岁月的洗礼,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革命情怀,更蕴含着陈毅元帅在革命斗争的间隙,对家人深沉的思念与嘱托。它们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却能勾勒出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所经历的真实情感与奋斗。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些家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它们是陈毅元帅革命生涯的侧影,记录了他身处艰苦环境下的工作状态、思想斗争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可以窥见陈毅元帅在革命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他在艰难困苦中如何保持乐观与斗志,如何与家人保持联系,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这些细节,是任何官方史书都难以比拟的,它们让我们得以走近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与精神追求。 其次,本书深刻地展现了陈毅元帅的家庭情感。 在那个“家国一体”的年代,革命者往往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将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大义之下。然而,这些家书中流露出的,是对子女的殷殷期盼,对妻子的深切关怀,对父母的孝顺感恩。陈毅元帅在信中,常常会询问家人的生活状况,叮嘱他们注意身体,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这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个革命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张茜同志的回信,也同样感人至深,她不仅关心着丈夫的安危,也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她的坚韧与智慧,支持着陈毅元帅的革命事业。 再者,这些家书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在革命的浪潮中,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书中提及的衣食住行、教育子女、人际交往等细节,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时代图景。我们可以看到,在物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人们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人们如何理解奉献与牺牲的意义。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温度与人情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坚定的信念,也离不开深厚的家庭情感支撑。陈毅元帅和张茜同志的革命伉俪情深,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深切关爱,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家庭的缩影,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这些家书,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陈毅元帅和他的家人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理想,也能够体会到革命者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业之间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书集,它以最朴实、最真挚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时代里,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坚守,以及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无论您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被真挚情感所打动的普通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都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 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位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年代的家国情怀,从中汲取力量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中,我获得了一种超越历史书本的、更加鲜活的体验。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伟人,最生动的途径莫过于阅读他的亲笔信件,因为信件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陈毅元帅的家书,正是这样一种宝贵的历史资料。在这些信件中,我看到了他作为父亲,对子女成长的高度关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学习、品德的殷切期望。他会细致地询问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也会耐心解答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作为丈夫,对妻子张茜的深情与体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份跨越空间的关怀显得尤为珍贵。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真挚,充满力量。它们不仅仅记录了陈毅元帅的家庭生活,更折射出那个时代革命者们,在投身革命事业的同时,如何维系家庭情感,如何将革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这本书让我对陈毅元帅这位伟人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革命者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深沉如海的爱。

评分

读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陈毅元帅及其家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家书,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没有宏大叙事的篇章,而是字里行间流淌着朴实无华的真情。陈毅元帅在革命战争年代,身处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艰险环境,但他的笔尖却从未停止对家人的思念和叮咛。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他伏案疾书的场景:或许是在简陋的指挥所,或许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某个角落,他借着昏暗的油灯,一笔一划地写下对妻子张茜和子女们的思念。那些提及子女学习进步的字句,那些关切家中生活状况的询问,都饱含着一位父亲深沉的爱。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时期,陈毅元帅依然会抽空写信,分享一些工作中的点滴,或是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这种在重压之下仍能保持对家庭的温情,着实令人钦佩。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他回忆往昔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好家庭生活的眷恋,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家,在铁汉柔情之外,细腻而温暖的一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亲情、关于家国情怀的教科书。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停留在他们功勋卓著的丰功伟绩上,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体察他们的人格魅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通过这些陈毅元帅写给家人的信件,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陈毅。他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也不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而是一位深爱妻儿、牵挂家人的普通人。信中字句,或是对妻子张茜的体贴关怀,或是对子女成长的谆谆教诲,亦或是对家庭生活的点滴回忆,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尤其欣赏的是,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陈毅元帅依然能够保持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并且用文字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这不仅仅是亲情的流露,更是革命者坚定信念、顽强意志的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坚守家庭的温暖,也能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家书,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革命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视角。

评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感人至深的心灵之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伟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他最真实、最私密的书信。而陈毅元帅的家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毅: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元帅,而是化身为一位深情款款的父亲、一位慈爱温柔的丈夫。信中,他对妻子张茜的体贴关怀,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点滴描绘,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物资匮乏、战乱频仍的年代,一封封家书是如何穿越千山万水,将一份份思念和关爱传递给远方的亲人。特别是当他提及孩子们成长中的点滴进步,或是对他们学习的鼓励,那种为人父的自豪和期盼,跃然纸上。这些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凝聚着革命家庭的温情,也彰显着革命者的担当。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体的情感和家庭的温暖,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陈毅元帅的全新视角。我原以为,作为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家,他的生活必定充满了宏大的叙事和激昂的言论,然而,这些家书却以一种极其朴素、极其生活化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温柔。读着这些信件,我仿佛能够想象出他伏案写作的场景:或许是在战火纷飞的间隙,或许是在繁忙的会议之后,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向家人传递着他的思念和关怀。信中关于子女的成长,关于家庭的琐事,关于对未来的期盼,都流露出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最真挚的情感。我常常被那些细腻的叮嘱所打动,例如,他会详细询问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会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会分享一些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问候,更是他对家人的精神寄托,是对革命事业的传承。这本书记载的,是陈毅元帅在革命生涯之外,最真实、最动人的侧面,也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革命者群体,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脚。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往往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开始,但最终,我更渴望触摸到他们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触摸”的渴望。当我翻开这本书记载的陈毅元帅的家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陈毅。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政坛上运筹帷幄的元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丈夫和父亲。信中,他对妻子张茜的体贴关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对家庭生活的点滴记录,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尤其被那些鼓励子女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文字所打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作为一名革命者,对下一代的深切期盼。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承载了多少思念、多少关怀、多少期盼,它跨越了时空的阻隔,连接了亲人的心。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陈毅元帅,也让我体会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们,在坚守家国情怀的同时,也保留着对家庭的深深眷恋。

评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以一种极其贴近人心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陈毅元帅作为一位父亲和丈夫的另一面。阅读这些家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人性的光辉。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物质的匮乏和战乱的威胁是常态,但陈毅元帅却用文字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他会在信中详细询问孩子们的生活细节,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成绩,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几封信中,他不仅仅是给予指导,更是充满了鼓励和肯定。当孩子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时代背景,给予他们最真挚的鼓励和最深刻的教诲。这种将革命精神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信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承载着多少思念、多少关怀、多少期盼。它拉近了父女、母子之间的距离,也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位共和国元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记载的,是革命者的家常,也是平凡中的伟大。

评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了解陈毅元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怀有敬意,但除了他们的功勋事迹,我更想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世界。这些家书,正是如此。陈毅元帅在革命战争年代,身处艰苦卓绝的环境,但他的笔尖却从未停止对家人的思念和叮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他伏案疾书的场景:或许是在简陋的指挥所,或许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某个角落,他借着昏暗的油灯,一笔一划地写下对妻儿的牵挂。那些提及子女学习进步的字句,那些关切家中生活状况的询问,都饱含着一位父亲深沉的爱。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时期,陈毅元帅依然会抽空写信,分享一些工作中的点滴,或是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这种在重压之下仍能保持对家庭的温情,着实令人钦佩。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他回忆往昔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好家庭生活的眷恋,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家,在铁汉柔情之外,细腻而温暖的一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亲情、关于家国情怀的教科书,它让我对陈毅元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史,尤其是革命史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怀有强烈的探究欲。陈毅元帅,这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元帅,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在外交舞台上的风采,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光辉的英雄形象背后,我更渴望窥探到这位伟人的另一面——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当得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面世时,我的内心便充满了期待。我预想,这本书记载的,将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不再是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而是一些琐碎却珍贵的日常家事,一些朴实却深情的文字。我期待着,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中,看到陈毅元帅如何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牵挂着远方的妻儿,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抒发着内心的情感。我希望通过这些家书,能够更立体、更真实地理解陈毅元帅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在革命的洪流中,维系着家庭的温暖,如何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不忘家人的牵挂。这种期待,源于我对历史人物人文关怀的深度挖掘,也源于我对那个时代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业的好奇。我深信,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背后坚实的支撑,而家庭,往往是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力量。因此,我迫切地想要通过这本家书,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父爱母爱,体验那个时代革命家庭的别样风采。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对近现代史,尤其是那些为新中国建立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家们,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经典丛书:陈毅安家书》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通往陈毅元帅内心世界的大门。相较于那些宏伟的历史叙事,我更倾向于从微观的、个人化的视角去了解历史人物。这些家书,正是这样一种绝佳的载体。在信中,我看到了陈毅元帅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即使身处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即使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依然没有忘记与家人保持联系,用文字传递着一份份温暖和力量。我尤其被他写给子女的信所打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鼓励,也融入了他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些家书,不仅仅是简单的通信,更是那个时代革命家庭的缩影,展现了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如何维系家庭的温暖,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有机地融合。这本书让我对陈毅元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