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看病不疑惑——实习中医师快速入门指导

小郎中看病不疑惑——实习中医师快速入门指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宽其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学
  • 临床医学
  • 实习
  • 入门
  • 看病
  • 诊断
  • 处方
  • 小郎中
  • 医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1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3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实习中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是何博士总结临床带教过程中中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中医学习等的困惑并予详细解答,可以帮助中医学生尽快入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者为解决实习中医师上临床后在诊断、治疗上的困惑而编写的。怎么把握四诊的诊断权重?怎么把握证与症的关系?怎么考量证?中医怎么辨治疾病?应掌握哪些一线的方剂?一些经典方剂,怎么应用?对于一些常见病症,怎么选方?怎么治疗湿热证、咽痛、寒咳、热咳、湿疹、荨麻疹等疾病?……本书将一一解答。力求让实习中医师在面对患者时,能抓住诊断要点,能按“章法”正确开方。
本书适用于实习中医师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何宽其,男,四川自贡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副教授。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医舌诊和经典方剂的研究,已在《中医杂志》、《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华中医药杂志》等中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著《常用方维度分析与临床应用》,主编《观舌养生》《舌诊体质养生挂图》,副主编《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与诊断
Part 1:舌尖主什么病? / 002
Part 2:怎么用补益药? / 006
Part 3:瘀血舌象,十之七八? / 007
Part 4:脉诊不疑惑 / 008
Part 5:起床时症状加重,主实证;起床后缓解,多主虚证 / 013
Part 6:一有症状或体征,就应立即除之吗? / 014
Part 7:四诊的诊断权重尤需把握 / 019
Part 8:证与证的关系应这样把握 / 021
Part 9:用十二维度考量“证” / 022
Part 10:在民间辨方证更火热 / 027
Part 11:治症、治证、治病3种中医辨治模式 / 029
Part 12:舌象就是鉴别燥证与类燥证的关键点 / 032
Part 13:不能忽视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 / 038
Part 14:解表往往有奇效 / 041
Part 15:可以这么理解“小大不利治其标” / 043
Part 16:补益中气可以治疗大小便问题 / 045
Part 17:可以这么理解“肝为万病之贼” / 048
Part 18:可以这么理解“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 049
Part 19:体质本质上是一种证 / 050
Part 20:对健康与疾病的思考 / 059
第二章 常用方的方根分析
Part 1:以药类方及中医学生应掌握的一线方剂 / 062
Part 2:掌握这些方根就够了 / 066
第三章 方证辨证与常见方证的解析
Part 1:要尽快结束“坐冷板凳”就要熟悉方证辨证 / 104
Part 2:用望(舌诊)、闻、问、切(脉诊)来解析方证 / 111
第四章 经典方剂的应用
Part 1:小柴胡汤家族就这么用 / 144
Part 2:热象不重能用大柴胡汤吗? / 149
Part 3:为什么柴胡桂枝干姜汤常常加补益药? / 150
Part 4:灵活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151
Part 5:温胆汤之性是寒凉还是温燥? / 154
Part 6:温胆汤和逍遥散的区别应用 / 156
Part 7:小儿咳嗽,喉中水鸡声,用射干麻黄汤还是升降散? / 157
Part 8: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疾病,得这么把握 / 159
Part 9:升降散药简效宏,应重视 / 161
Part 10:大苦大寒与大辛大热药物的配伍使用 / 163
Part 11:干姜、附子是补药还是泻药? / 165
Part 12:经方学习的三境界——泥其方,师其法,得其道 / 166
Part 13:经方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 167
Part 14:经方一两等于几克? / 169
第五章 湿热证的治疗
Part 1:上焦、中焦和下焦湿热证的选方 / 172
Part 2:湿邪感冒时如何选用中成药 / 174
Part 3:身大热与身热不扬的辨证论治 / 176
Part 4:湿温发热的中医治疗 / 177
Part 5:湿温咳嗽的中医治疗 / 179
Part 6:湿温病的大便黏腻就这样治疗 / 182
Part 7:湿温病的饮食调理 / 182
第六章 内伤杂病诊治心得
Part 1:感冒时如何辨证使用中成药? / 186
Part 2:感冒咽痛的治疗妙招 / 187
Part 3:有效对付寒咳的办法 / 189
Part 4:有效对付热咳的办法 / 191
Part 5:失眠的治疗方 / 192
Part 6:寒中胃肠(冷气痛)的简易外治法 / 194
Part 7:治疗便秘的常用两张方 / 195
Part 8:治疗眩晕的四张方 / 196
Part 9:痹证治疗选方 / 197
Part 10:治疗颈项肩背强直或疼痛的三大类方 / 200
Part 11: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补益扶正治疗痛经 / 203
Part 12:带下证治疗选方 / 204
Part 13:奔豚汤、桂枝加桂汤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奔豚气 / 205
Part 14:单方治疗厄洛替尼(特罗凯)导致的甲沟炎和面部红疹 / 207
Part 15:喝中药,不要伤胃 / 209
Part 16: “交节病”的治疗 / 211
第七章 治愈皮肤顽疾
Part 1:湿疹、荨麻疹的治疗心得 / 214
Part 2:湿疹的中医治疗(内服药部分) / 224
Part 3:湿疹的中医治疗(外用药部分) / 227
Part 4:生地紫草汤 / 228
Part 5:从父亲“自治”湿疹想到的 / 230
Part 6:阴囊湿疹的治疗 / 232
Part 7: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反应 / 234
Part 8:皮肤科疾病的中药药浴治疗 / 235
Part 9:痤疮(痘痘)的治疗心得 / 238
Part 10:痤疮(痘痘)的治疗误区 / 241
Part 11:皮肤科疾病的忌口 / 243
Part 12:何氏美容三方 / 243
第八章 中医食疗之我见
Part 1:糖与油在中医里的应用 / 246
Part 2:饮食的配伍妙招 / 247
Part 3:厨房就是一个中药小仓库 / 249
Part 4:基于体质的饮食调理 / 260

前言/序言


《扁鹊心书》:探寻古老智慧,领悟生命真谛 《扁鹊心书》是一部在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经典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医术手册,而是一部蕴含着深邃生命哲学和临床智慧的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作者,据传为汉末名医扁鹊,其内容涵盖了从养生保健到疾病防治,从望闻问切到药方辨证的方方面面,为后世医者和求道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 养生之道:顺应天时,调和阴阳 《扁鹊心书》开篇即强调“治未病”的理念,认为养生是抵御疾病的根本。书中详细阐述了顺应四时气候,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饮食起居的重要性。例如,春季宜舒展阳气,饮食宜清淡甘温,避免辛辣;夏季则需注意防暑降温,多食酸味以助肝气;秋季应收敛肺气,滋润肺津,食疗以梨、藕为佳;冬季则要潜藏阳气,固护肾精,饮食宜温补。作者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只有顺应天时,才能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生机活力。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若过度或失调,便会扰乱气血运行,引发疾病。作者提出了“戒怒”、“节欲”、“避惊”等情志调养之法,强调保持内心宁静、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通过调节情志,可以达到“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和”的养生境界。 此外,《扁鹊心书》还介绍了多种简便易行的养生功法,如“导引术”,通过模仿动物的姿态,配合呼吸吐纳,以舒展筋骨,调畅气血。这些功法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提升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目标。 二、 辨证论治:洞察病机,随证施治 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扁鹊心书》展现了高超的辨证论治思想。作者认为,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外邪侵袭、内伤情志、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因此,诊治疾病必须深入剖析病因病机,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书中详细阐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要领。望诊不仅包括观察面色、舌苔、神态,更注重体态、举止的细微变化;闻诊则涵盖了声音、呼吸、气味等;问诊注重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切诊则强调触脉的细微差别,如浮沉、迟数、虚实等。通过四诊合参,医者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扁鹊心书》对各种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论述“伤寒”时,作者区分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机,并根据不同证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麻黄汤”用于解表散寒,“白虎汤”用于清热泻火,“小柴胡汤”用于和解少阳等等。这些方剂在后世医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扁鹊心书》对于“虚证”的论述尤为精辟。作者认为,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正气的虚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扶正固本。他提出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多种补益之法,并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 药物应用:精挑细选,辩证用药 《扁鹊心书》在药物的应用方面,同样遵循着辨证施治的原则。书中列举了大量中草药,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者强调,药物的运用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剂量也要恰到好处。 书中还提到了“十八反”和“十九畏”,即某些药物之间不能配伍使用,否则会产生毒副作用。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药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用药安全的重视。 此外,《扁鹊心书》还鼓励医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药。作者认为,医术的精进,离不开长期的实践和对经典的学习,更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 医德医风: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扁鹊心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典范。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病患的深切同情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强调,医者应具备“仁心仁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书中还告诫医者,在诊治过程中,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可自恃医术高明而骄傲自满。同时,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释病情,争取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扁鹊心书》所倡导的医德医风,至今仍是医者应当遵循的准则。它提醒我们,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爱与责任的艺术。 结语 《扁鹊心书》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思想精髓和临床实践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褪色。它以博大精深的智慧,启迪着后世的医者,也为每一个关注生命健康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阅读《扁鹊心书》,不仅是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对生命真谛的探寻,一次对古老智慧的传承。它让我们明白,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生命规律的理解,源于对自身健康的珍视,源于那份源远流长的仁爱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医学充满了敬畏,尤其中医,总觉得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但现实中的中医学习,却往往让人望而却步。那些古籍上的文字,如同天书一般,即使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也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它的标题就极具吸引力,“实习中医师快速入门指导”,仿佛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一直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关键,而中医更是如此。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临床实践的指导中。比如,在讲解某些方剂的配伍时,作者不仅仅是列出药物名称和用量,还会详细分析每味药物在方剂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达到治疗目的的。这种“解剖式”的讲解方式,让我不仅记住了方剂,更理解了方剂的内在逻辑。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并非都是“奇难杂症”,而是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证,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病情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这种学习体验非常宝贵。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但又感到一知半解的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一些中医术语,比如“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等,虽然知道这些是中医的辨证概念,但总觉得抽象,难以将其与实际的疾病症状联系起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个翻译官,将那些高深莫测的中医理论,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望、闻、问、切”这四大诊法的讲解。作者并没有把它们当成几个独立的技能,而是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图文解析,教我如何去观察舌苔的变化,如何去体会不同脉象的特点,如何通过问诊来获取关键信息。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不同疾病的典型症状,并将其与中医的辨证结果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湿热”究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肝郁”又会有哪些迹象。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医的认知度和学习兴趣。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真正地在“理解”中医,这种学习过程让我对未来的中医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耳濡目染中医文化的家庭成员,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同时,我也深知其中包含的复杂性。家里的长辈虽然懂一些中医,但往往言传身教,很多东西无法系统地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好像是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中医知识和现代学习方式的桥梁。它没有刻意追求“秘方”或者“绝技”,而是从最基本、最核心的中医理论出发,比如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等,然后将其落脚到具体的临床应用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治未病”理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讲如何治疗疾病,更强调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书中提供的很多养生保健建议,都非常贴近生活,例如不同季节的饮食禁忌,以及一些简单的中医推拿手法,都可以轻松地在家里实践。我感觉这本书帮助我将那些零散的、片面的中医知识,串联成了一个更系统、更完整的体系,让我在理解中医的道路上,能够更加清晰和坚定。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养生保健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人,我之前总是被各种零散的养生信息弄得眼花缭乱,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分辨真伪,更别提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调理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养生宝典”。它不像那些“速成”的养生指南,而是从更根本的、中医的思维方式出发,教会我如何去“读懂”自己的身体。书里面关于“体质”的讲解,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而不同的体质,适合的养生方法也大相径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人归类,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描述,比如“容易上火”、“容易疲倦”、“容易感冒”等等,让我能够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针对不同体质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具体建议,而且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可以立刻尝试并在生活中实践。我发现,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调理后,我之前的一些小毛病,比如容易失眠、消化不良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本书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学会了如何根据中医的智慧,科学地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种感觉非常踏实和安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这种中医小白的及时雨!我之前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博大精深,入门门槛太高,那些复杂的理论和辨证论治听得我头晕脑胀,感觉离真正能看病还差十万八千里。偶然间看到这本书,它的名字就特别吸引我——“小郎中看病不疑惑”,这不就是说出了我的心声吗?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里面的内容真的非常接地气。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些最基础、最常见的病症入手,用非常直观、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中医的道理。比如,在讲到“脾胃”的时候,作者不是枯燥地讲解“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而是用“脾胃就像身体的“粮仓”和“运河”,负责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概念形象化了。而且,书中对很多临床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辨证”的部分,它不是罗列一大堆证型,而是教会你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面色,以及询问病史,来一步步地分析病情,找到病因。就像在玩一个侦探游戏,一步步抽丝剥茧,最终找到真相。这本书真的让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