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教材在系统总结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教学特点编写而成。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生物,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土壤溶液与土壤反应,土壤养分,土壤分类与分布,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壤质量与土壤资源保护等内容。《土壤学》编写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土壤学》主要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本科教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生态类、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与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农林、生物、生态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与管理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特征与物质组成
一、土壤的概念
二、土壤的基本特征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第三节 土壤学的发展及面临的任务
一、土壤学发展简史
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三、土壤学与相邻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土壤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第一节 风化过程
一、物理风化
二、化学风化
三、生物风化
四、风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风化产物的类型
一、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
二、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三、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第三节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二、土壤形成因素
三、成土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四、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 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一、自然土壤的剖面
二、耕作土壤剖面
三、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生物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与性质
一、土壤中的非腐殖物质
二、土壤中的腐殖物质
三、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地带性变异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
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二、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调节
第五节 土壤生物
一、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极其功能
二、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三、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四、土壤酶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
第一节 土壤质地
一、土壤固体颗粒及其特性
二、土壤质地
三、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四、质地改良途径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改良
二、土壤结构的评价
三、土壤结构性与土壤侵蚀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第三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隙的数量
二、土壤孔隙的类型
三、影响土壤孔隙性的因素
第四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三、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第一节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含量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水分类型与水分常数
三、土壤水分能量状态
四、土壤水运动及田间循环
五、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调节
第二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及组成特点
二、土壤通气性及其调节
第三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
二、土壤的热特性及其调节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
二、土壤胶体的类型
三、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二、土壤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三、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土壤溶液与土壤反应
第一节 土壤溶液及其组成
一、土壤溶液的概念与作用
二、土壤溶液的组成
三、影响土壤溶液组成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及其调节
一、土壤中酸碱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酸碱的存在形式与表示方法
三、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四、土壤的酸碱缓冲性及其调节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第三节 土壤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的氧化还原体系
二、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及其调节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土壤养分
第一节 土壤氮素
一、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中氮素的循环转化及其调节
第二节 土壤磷素
一、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中磷素的循环转化及其调节
第三节 土壤钾素
一、土壤中钾素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
二、土壤中钾的转化与调节
三、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钙、镁、硫
一、土壤中的钙
二、土壤中的镁
三、土壤中的硫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
三、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意义和概念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简介
第二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二、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第一节 森林土壤
一、棕色针叶林土
二、暗棕壤
三、棕壤
四、褐土
五、黄棕壤
六、黄褐土
七、红壤
八、黄壤
九、砖红壤
十、赤红壤
第二节 草原土壤
一、黑土
二、黑钙土
三、栗钙土
四、棕钙土
五、灰钙土
六、栗褐土
七、黑垆土
第三节 荒漠土壤
一、灰漠土
二、灰棕漠土
三、棕漠土
四、漠土的利用和改良
第四节 初育土
一、黄绵土
二、风沙土
三、紫色土
四、粗骨土
五、石质土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土壤质量与土壤资源保护
第一节 土壤质量与土壤退化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与评价
二、土壤退化的概念、类型及防治
第二节 土壤污染与防治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与污染类型
二、土壤污染的生态危害
三、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三节 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二、我国土壤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对策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面对高等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本科专业所编写的基础课程教材,也是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系列精品课程教材。为了适应21世纪创新教育理念以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调整后的本科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造就一批基础扎实、能力强、适应面广的专业人才,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本教材由七所院校12位人员联合编写,编写者均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并对其承担的编写内容有较深的研究,编写中参考了大量近代土壤学教材、专著及期刊资料,广泛收集了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本教材在继承和保留已有教材中一些较为完善系统的内容的基础上,对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将与“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相关课程的重叠内容进行了删减。紧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对土壤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补充了当代土壤学知识的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内容系统全面、知识点新及应用性强的特点。便于同学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更全面地掌握该领域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耿增超负责编写;第一章由新疆农业大学贾宏涛、柴仲平和蒋平安负责编写;第二章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耿增超和余雕负责编写;第三章由四川农业大学郑子成负责编写;第四章由北京林业大学戴伟和查同刚负责编写;第五章由新疆农业大学柴仲平、贾宏涛和蒋平安负责编写;第六章由甘肃农业大学张春红负责编写;第七章由北京林业大学查同刚和戴伟负责编写;第八章由西南林业大学胡慧蓉负责编写;第九章由东北林业大学郭亚芬和崔晓阳负责编写;第十章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佘雕和耿增超负责编写。各章的首位作者均为该章的统稿人,全书由耿增超、戴伟、佘雕和贾宏涛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编写院校的大力支持,并在定稿过程中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孙向阳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吕家珑教授的审定,两位教授在百忙中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各位参编人员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并引用了国内外一些重要文献资料,科学出版社的同志也付出了辛苦劳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领导以及教务处和资源环境学院等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土壤学研究硕果累累,由于编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和使用本教材的各位老师、同学给予批评指正。
土壤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土壤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