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1.1 机电一体化概念 (1)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1)
1.3 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 (2)
复习思考题 (3)
第2章 机械系统部件及其设计 (4)
2.1 概述 (4)
2.1.1 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机械系统部件的基本要求 (4)
2.1.2 机电一体化产品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5)
2.2 机械传动机构 (5)
2.2.1 齿轮传动机构及其设计 (6)
2.2.2 丝杠螺母机构及其选用 (15)
2.2.3 同步带传动 (30)
2.3 导向与支承机构 (37)
2.3.1 回转运动支承 (37)
2.3.2 直线运动支承 (42)
2.3.3 框架类支承构件 (55)
2.4 机械执行机构 (60)
2.4.1 机械执行机构的功能 (60)
2.4.2 机械执行机构的分类 (62)
2.4.3 机械执行机构设计的要求 (63)
2.4.4 机械执行机构设计的步骤 (64)
复习思考题 (65)
第3章 检测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 (66)
3.1 温度传感器 (66)
3.2 力传感器 (69)
3.2.1 金属电阻应变片式力传感器 (69)
3.2.2 半导体应变式力传感器 (71)
3.3 位移测量传感器 (71)
3.3.1 电容位移传感器 (71)
3.3.2 气隙电感位移传感器 (72)
3.3.3 差动变压器结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73)
3.3.4 涡流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75)
3.4 光电传感器 (75)
3.5 光电编码器 (79)
3.5.1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构成及原理 (79)
3.5.2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构成及原理 (81)
3.5.3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计数电路 (81)
3.6 差分信号传输 (83)
3.7 电流环信号传输 (85)
3.8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电路 (86)
复习思考题 (87)
第4章 执行元件及控制 (89)
4.1 执行元件的分类 (90)
4.1.1 电动执行元件 (90)
4.1.2 气动执行元件 (91)
4.1.3 液压执行元件 (91)
4.2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92)
4.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 (93)
4.4 步进电动机 (94)
4.5 直线电动机 (96)
4.5.1 直线感应电动机 (97)
4.5.2 直线直流电动机 (99)
4.5.3 直线步进电动机 (100)
4.6 直流电动机的驱动控制 (102)
4.6.1 开关型功率接口电路 (102)
4.6.2 直流电动机PWM驱动方式 (106)
4.6.3 IR2130三相驱动控制集成芯片 (109)
4.7 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 (111)
4.8 电-气比例阀、伺服阀 (113)
4.8.1 比例电磁铁 (113)
4.8.2 滑阀式电气方向比例阀 (115)
4.8.3 动圈式二级方向伺服阀 (116)
4.8.4 动圈式压力伺服阀 (117)
4.8.5 脉宽调制伺服阀 (118)
4.8.6 电-气比例伺服系统的应用实例(柔性定位伺服汽缸) (120)
4.9 电-液比例阀、伺服阀 (121)
4.9.1 电-液伺服阀 (121)
4.9.2 电-液比例阀 (124)
复习思考题 (125)
第5章 单片机及接口电路设计 (127)
5.1 MCS-51单片机 (127)
5.1.1 MCS-51单片机的引脚描述及片外总线结构 (127)
5.1.2 MCS-51单片机片内总体结构 (129)
5.1.3 MCS-51单片机基本外围电路 (130)
5.1.4 MCS-51单片机看门狗电路(MAX6814) (132)
5.2 A/D转换及与单片机接口电路设计 (133)
5.3 多路模拟开关 (135)
5.4 AVR单片机简介 (137)
5.4.1 ATmega128的结构和主要特点 (137)
5.4.2 ATmega128的封装和引脚 (138)
5.4.3 ATmega128的I/O端口描述 (140)
5.4.4 ATmega128端口的第2功能 (141)
5.4.5 ATmega128的时钟系统 (146)
5.5 AVR单片机开发工具(ATmega128) (147)
5.5.1 ICCAVR集成开发环境 (147)
5.5.2 ICCAVR介绍 (148)
5.5.3 ICCAVR导游 (153)
5.5.4 ICCAVR C库函数与启动文件 (155)
5.5.5 访问AVR硬件的编程 (156)
5.6 ATmega128基础实例 (157)
5.6.1 发光二极管应用实验 (157)
5.6.2 键盘电路应用实例 (160)
复习思考题 (162)
第6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163)
6.1 电磁干扰形成的条件 (163)
6.2 干扰源 (164)
6.2.1 供电干扰 (164)
6.2.2 过程通道干扰 (164)
6.2.3 场干扰 (165)
6.3 提高系统抗电源干扰能力的方法 (165)
6.3.1 配电方案中的抗干扰措施 (165)
6.3.2 利用电源监视电路抗电源干扰 (166)
6.3.3 用Watchdog抗电源干扰 (166)
6.4 电场与磁场干扰耦合的抑制 (167)
6.4.1 电场与磁场干扰耦合的特点 (167)
6.4.2 电场与磁场干扰耦合的抑制 (168)
6.5 几种接地技术 (172)
6.5.1 单点接地 (172)
6.5.2 多点接地 (172)
6.5.3 混合单点接地 (173)
6.5.4 混合多点接地 (173)
6.5.5 接地的一般性原则 (174)
6.6 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 (175)
6.7 模拟信号的线性光耦隔离 (177)
6.7.1 HCNR200基本工作原理 (178)
6.7.2 HCNR200的基本工作电路 (178)
6.7.3 HCNR200应用电路设计 (179)
6.8 空间干扰的抑制 (180)
6.9 软件抗干扰技术 (180)
6.9.1 实施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 (181)
6.9.2 数据采样的干扰抑制 (181)
6.9.3 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182)
6.10 铁氧体插损器 (182)
6.10.1 铁磁性材料(铁氧体)特性 (182)
6.10.2 磁导率对电磁干扰的影响 (183)
6.10.3 铁氧体的特性阻抗 (184)
6.10.4 铁氧体插损器件及应用 (186)
复习思考题 (191)
第7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 (192)
7.1 RC伺服电动机控制 (192)
7.1.1 RC伺服电动机简介 (192)
7.1.2 RC伺服电动机的内部组成 (192)
7.1.3 RC伺服电动机的控制 (193)
7.1.4 硬件电路图 (194)
7.1.5 RC伺服电动机的正向旋转和逆向旋转控制实验 (194)
7.1.6 RC伺服电动机旋转相应角度实验 (195)
7.1.7 RC伺服电动机速度控制实验 (196)
7.2 步进电动机应用软/硬件设计实例 (198)
7.2.1 步进电动机概述 (198)
7.2.2 步进电动机的分类与结构 (198)
7.2.3 步进电动机的基本参数 (198)
7.2.4 步进电动机的特性 (200)
7.2.5 反应式步进电动机的结构 (200)
7.2.6 反应式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02)
7.2.7 步进电动机的失步、振荡及解决方法 (204)
7.2.8 步进电动机的控制 (206)
7.2.9 步进电动机的应用设计 (208)
7.3 小型打印机系统 (210)
7.3.1 硬件电路设计 (210)
7.3.2 典型器件选型及介绍 (214)
7.3.3 硬件电路 (215)
7.3.4 软件设计 (217)
7.3.5 经验总结 (221)
7.4 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实例 (222)
7.4.1 硬件电路设计 (222)
7.4.2 典型器件选型及介绍 (223)
7.4.3 硬件电路 (226)
7.4.4 软件设计 (229)
复习思考题 (236)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大量的实例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际操作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那一章节,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能够帮助工程师们快速定位并解决复杂系统中的潜在问题。作者通过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场景,引导读者一步步分析,最终找到根本原因。这种实践性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对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而言,也能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评分从排版和插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做得相当出色。大量的图表、流程图、电路图和三维模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可视化,使得理解变得更加直观和轻松。我注意到,许多图示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清晰地展示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信号的传递路径以及运动的轨迹。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电子线路非常有帮助。同时,文字叙述的逻辑性非常强,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即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工程计算,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帮助工程师们建立起“整体观”的优秀教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核心就在于“一体化”,而这本书正是将这种一体化的理念贯穿始终。作者在介绍各个子系统时,都会强调它们之间的接口、通信协议以及信息交互方式,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整个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系统集成”和“接口设计”的章节,它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建议和注意事项,有助于避免在项目后期出现难以解决的集成问题。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著作,对于任何渴望深入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领域的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宝典。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到复杂的电子控制算法,再到软件开发的关键要素,作者以一种清晰、严谨且极其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这些看似割裂的学科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个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以一种系统化的思维去审视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传感器选择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传感器的技术参数,还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抗干扰能力以及与执行器的匹配度,甚至还包含了成本效益的考量。这种全方位的考量,对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决策至关重要。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些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给予我极大的启发。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在机电一体化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所涵盖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其前瞻性的视角,都将帮助读者在未来复杂的工程挑战中脱颖而出。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对于“迭代式设计”和“敏捷开发”理念的融入。作者并没有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描绘成一个线性的、一成不变的流程,而是强调了在不同阶段进行反馈、验证和优化。在探讨原型制作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如3D打印和模块化组件,来加速概念验证和功能测试。这种强调“边做边学”和“拥抱变化”的设计哲学,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也为读者提供了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控制理论、信号处理和系统辨识,又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如设计规范、标准遵循和项目管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人机交互”设计的那部分内容。在如今强调用户体验的时代,如何设计出既高效又能让用户感到舒适和安全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工程师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平衡技术性能和用户需求。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在理解和应用“仿真技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能够提前对系统进行仿真和优化,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建立精确的系统模型。我尤其喜欢关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章节,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物理领域(如力学、电磁学、热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设计出更优化的系统。这种对仿真在设计流程中地位的强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评分我必须高度赞扬这本书的组织结构。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作者以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方式,逐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细节中。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这种严谨的编排,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构建起对整个学科的完整理解。即使是对某个特定领域(例如嵌入式系统开发)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本书的指引,快速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关键技术。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激发读者创新思维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在分析各种控制策略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策略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特定场景下的权衡取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鲁棒控制”的讨论,它如何帮助系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干扰时依然保持稳定和可靠。这种对系统“韧性”的关注,在实际工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也为我提供了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