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網架構與關鍵技術

核心網架構與關鍵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紅衛,馮徵,吳成林,尹鳳慶,劉為 ... 著
圖書標籤:
  • 核心網
  • 5G
  • 網絡架構
  • 通信技術
  • 無綫通信
  • 移動通信
  • 網絡工程
  • 電信
  • 信息技術
  • 網絡協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18111
版次:01
商品編碼:1196759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國信息通信專業谘詢工程師繼續教育培訓係列教材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頁數:1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本書是中國工程谘詢協會指定的谘詢工程師(投資)繼續教育的教材。
  2本書作者均為中國通信設計谘詢機構的專業人員,書中匯集瞭多位專傢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可以較好地提升通信專業的谘詢工程師(投資)工作能力和專業水平。
  3本書擬邀請中國工程谘詢協會知名專傢為本書寫序言或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由固定電話網、移動核心網、IMS核心網、信令網、智能網、同步網六部分組成,重點介紹近年來核心網等專業領域引入的新技術,同時為保證完整性,涵蓋核心網網絡架構等內容。第一部分為固定電話網,主要介紹PSTN的等級結構、固網智能化、軟交換技術,以及PSTN嚮IMS的演進。第二部分為移動核心網,主要介紹2G/3G/4G核心網、PCC係統體係架構、接口與協議、網絡組織及關鍵技術等。第三部分為IMS核心網,主要介紹IMS技術特點、體係架構、網絡架構及網絡演進趨勢。第四部分為信令網,主要介紹TDM/IP承載的No.7信令、基於IP的H.248/Megaco信令、BICC信令、SIP-T(I)信令、SIP信令、Diameter信令的功能、組網結構等。第五部分為智能網,主要介紹固定智能網、GSM/CDMA移動智能網的體係架構、發展與演進。第六部分為同步網,主要介紹時鍾同步網、時間同步網的網絡架構、節點設置等。
  本書是全國信息通信專業谘詢工程師繼續教育培訓係列教材的交換網絡部分,也可作為通信行業廣大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其他從業人員的參考學習資料。

作者簡介

中國工程谘詢協會組織編寫。經國傢民政部批準注冊,中國工程谘詢協會(CNAEC)於1992年底正式成立。會員遍布全國各地。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瞭地區工程谘詢協會或籌備組,形成瞭全國工程谘詢行業組織網絡。

目錄

第1章 固定電話網 1
1.1 TDM電話網 1
1.1.1 PSTN概述 1
1.1.2 PSTN組網結構 2
1.1.3 固網智能化 4
1.2 軟交換電話網 6
1.2.1 軟交換電話網的體係架構 7
1.2.2 軟交換網的組成及節點功能 8
1.2.3 各節點間接口及采用的協議 9
1.2.4 組網結構 10
1.3 嚮IMS的演進 11
思考題 12

第2章 移動核心網 13
2.1 2G/3G核心網 13
2.1.1 GSM/WCDMA/TD-SCDMA核心網 13
2.1.2 CDMA/cdma2000核心網 27
2.2?4G核心網 36
2.2.1 EPC網絡體係架構 36
2.2.2 網元間接口與協議 38
2.2.3 EPC組網結構 40
2.2.4 4G網絡語音解決方案 43
2.3?PCC係統 45
2.3.1 概述 45
2.3.2 係統架構及主要網元 45
2.3.3 網元間接口與協議 47
2.3.4 組網結構 48
思考題 49

第3章 IMS核心網 51
3.1 IMS技術發展及主要特點 51
3.1.1 概述 51
3.1.2 主要技術特點 52
3.2?網絡係統架構 54
3.2.1 體係架構 54
3.2.2 係統組成 55
3.2.3 接口及協議 58
3.2.4 IMS核心網與其他網絡的關係 58
3.3 網絡演進趨勢 60
思考題 60

第4章 信令網 61
4.1?No.7信令 62
4.1.1 No.7信令分層架構 62
4.1.2 No.7信令傳送方式 64
4.1.3 No.7信令網網絡組織 65
4.1.4 鏈路承載方式 68
4.2 基於IP的信令 71
4.2.1 信令種類及功能 71
4.2.2 組網結構 74
思考題 80

第5章 智能網 81
5.1 概述 81
5.2 固定智能網 82
5.2.1 固定智能網的體係架構及接口協議 82
5.2.2 固定智能網發展現狀及後續演進 84
5.3?移動智能網 85
5.3.1 移動智能網的體係架構 85
5.3.2 移動智能網的發展及演進 87
思考題 88

第6章 同步網 89
6.1 時鍾同步網 89
6.1.1 概述 89
6.1.2 時鍾同步網網絡結構 90
6.1.3 時鍾同步網的節點設置及時鍾等級 91
6.1.4 定時信號傳送 93
6.2?時間同步網 93
6.2.1 概述 93
6.2.2 時間同步網的基本結構 95
思考題 97

參考文獻 99

前言/序言


《遠古星辰的低語:宇宙文明的起源與演化》 簡介: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畫布上,生命如繁星般點綴,而文明,則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抹光芒。本書並非追溯現代通信網絡的精密藍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比人類文明誕生更為古老、更為宏大的議題——宇宙文明的起源與演化。我們將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長河,探索生命在宇宙中誕生的可能性,審視那些構成智慧生命搖籃的極端環境,並追溯文明從萌芽到繁榮的漫漫徵途。 第一章:生命之初——宇宙中的化學曙光 宇宙的誕生,是大爆炸的一麯壯麗序麯。在這個混沌初開的時刻,最基本的元素——氫和氦——充斥著整個空間。然而,生命的種子,卻孕育在恒星熔爐的烈焰之中。本書將深入探討恒星核聚變過程如何將簡單的氫、氦轉化為碳、氧、氮等構成生命基石的重元素。我們將解析不同類型恒星的演化路徑,以及超新星爆發等劇烈天文事件如何將這些元素播撒到宇宙深處,為行星係統的形成和生命的齣現奠定物質基礎。 我們還將審視早期宇宙的化學環境,分析原始行星盤中復雜有機分子的形成機製。從星際分子雲中的氨基酸到彗星和隕石中攜帶的有機物,本書將追溯這些“生命前體”在行星形成過程中的富集與轉化,揭示生命起源的化學可能性。我們將探討生命在地球早期極端環境中的誕生,例如深海熱泉、火山附近等,這些地方提供瞭能量和化學物質的豐富來源。 第二章:宜居行星的尋覓——宇宙中的生命綠洲 並非所有行星都能孕育生命。本書將詳細闡述“宜居帶”的概念,分析行星與恒星之間距離、恒星類型、行星大小、大氣成分等關鍵因素如何共同決定一顆行星是否可能擁有液態水,這是目前我們所知的生命存在的最重要前提。我們將介紹係外行星探測技術的最新進展,從開普勒望遠鏡的星震法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光譜分析,追蹤科學傢們尋找“第二個地球”的腳步。 本書將剖析多種潛在的宜居行星模型,包括那些圍繞紅矮星運轉的行星,以及位於其他奇異天體係統中的世界。我們將討論行星磁場的保護作用,大氣層的保溫和化學循環,以及闆塊構造對維持行星長期穩定性的重要性。此外,本書還將探討生命存在的非地球中心論,例如在甲烷海洋中的生命,或者以其他化學反應為基礎的生命形式,挑戰我們固有的生命觀。 第三章:文明的星火——智慧的曙光與傳播 一旦生命齣現,演化的下一個奇跡便是智慧的萌發。本書將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探討驅動智慧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們分析神經係統的復雜化,例如大腦的體積增長、神經網絡的精細化,以及工具使用、語言交流等行為的齣現。我們將審視地球上不同生物種群演化齣不同形式智慧的案例,並推測在其他星球上,智慧可能以何種形式齣現。 本書將深入探討文明誕生的社會學和文化學視角。例如,群體閤作、資源共享、知識傳承等是如何促進早期文明的發展。我們將追溯人類文明早期聚落的形成,農業的革命,城市的崛起,以及文字、數學、哲學等抽象思維的誕生。在宇宙尺度上,我們將思考文明的“傳播”和“交流”是否可能。是否有可能存在一種普遍的“文明信號”,能夠穿越星際空間? 第四章:文明的軌跡——繁榮、衰落與永恒的追問 文明的演化並非一條筆直嚮上的直綫。本書將審視曆史長河中,地球上各大文明從興盛到衰落的周期性規律。我們將分析導緻文明衰落的潛在因素,包括環境的劇變、資源的枯竭、內部的衝突、技術的失控,以及來自外部的挑戰。這些曆史教訓,能否為我們在宇宙文明的宏大背景下提供警示? 我們還將探討“技術奇點”的可能性,即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導緻社會結構和生命形態的根本性變革。我們將思考,一個高度發達的宇宙文明,將如何應對自身的生存危機,以及它們是否會選擇對外探索,尋找新的傢園,或者與其他文明進行接觸? 最後,本書將迴歸到最根本的哲學追問:我們並非在研究“核心網架構與關鍵技術”等人類社會當下所關注的工程與信息係統,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比這些更為古老、更為宏大、更為根本的宇宙議題。我們是宇宙中孤獨的生命嗎?是否存在其他的智慧文明?如果存在,它們又將以何種方式存在,以及它們與我們的關係將如何?我們將探討費米悖論的各種解釋,以及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的意義和局限。 《遠古星辰的低語:宇宙文明的起源與演化》將帶領讀者進行一次跨越星辰大海的思想漫遊。它不僅是對生命科學、天文學、演化論和哲學思考的融閤,更是對人類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一次深刻反思。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宇宙的好奇心,對生命存在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無限可能性的憧憬,讓我們一同聆聽來自遠古星辰的低語,追尋那無盡的答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現代通信技術認知的一扇新大門!作為一名對通信領域充滿好奇心的入門者,我一直被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核心網”和“關鍵技術”所睏擾。市麵上雖然不乏技術手冊,但往往過於晦澀,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書,則以一種極其友好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層層剝離,深入淺齣地進行講解。從最基礎的網絡拓撲結構,到數據傳輸的底層原理,再到各種協議的協同工作,作者都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豐富的實例來闡釋,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核心技術的演進曆史進行瞭梳理,讓我明白這些技術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經曆瞭一個漫長而精巧的迭代過程,這對於理解其設計思想和優勢非常有幫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各種“節點”功能和相互關係的細緻描繪,像是把一個龐大復雜的機器拆解成一個個精密零件,讓我能清晰地看到它們是如何組閤在一起,支撐起我們日常使用的通信服務的。雖然這本書的篇幅不小,但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閱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講解。它不僅解答瞭我很多關於通信網絡運行機製的疑問,更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更深層次技術的興趣,絕對是科技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門佳作。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在於它對通信網絡“智能化”趨勢的深刻洞察。在如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飛速發展的時代,通信網絡也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而這本書恰好捕捉到瞭這一核心脈絡。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現有技術的描述,而是著重探討瞭如何利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提升網絡的效率、可靠性和用戶體驗。例如,書中對網絡切片、邊緣計算以及人工智能在網絡管理和優化中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未來通信網絡將如何更加“智慧”地運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這些新興技術如何與現有核心網架構融閤的探討,它沒有將它們視為獨立的個體,而是強調瞭它們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係。這讓我明白,未來的通信網絡將是一個更加開放、動態、智能化的生態係統。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思考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嚮,以及我們如何纔能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領域中保持競爭力。對於希望把握通信技術未來脈搏的從業者和技術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選。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通信網絡“大腦”如何運作的書籍,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以一種近乎“解剖”的方式,將復雜的通信核心網拆解開來,逐一剖析其關鍵組成部分和彼此間的緊密聯係。書中對不同功能實體(如接入網、核心網、傳輸網)的定位和作用的描述,細緻入微,讓我得以窺見通信信號是如何從用戶的終端,經過層層傳遞和處理,最終實現跨越韆山萬水的連接。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一些核心業務流程的詳細闡述,例如用戶注冊、會話建立、數據轉發等,作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流程具象化,使得我能夠清晰地追蹤每一個數據包的“旅程”。而且,這本書並沒有迴避一些技術細節,而是用一種恰到好處的深度進行講解,既不會讓技術小白感到 overwhelming,又能讓有一定基礎的讀者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帶著我一步步走進通信網絡的“控製室”,揭示瞭其背後精密的邏輯和強大的能力。讀完後,我不僅對現有的通信技術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未來的發展方嚮産生瞭更濃厚的興趣。

評分

我一直對通信技術背後的“邏輯”和“哲學”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為我提供瞭絕佳的探索路徑。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技術術語,而是試圖從更高的維度,去理解通信網絡的設計理念和演進邏輯。書中對不同通信協議的權衡與選擇、對網絡資源的動態分配、以及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多重保障等方麵的討論,都充滿瞭智慧的閃光。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取捨”的分析,例如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如何平衡成本和復雜性;在實現高度靈活性的同時,如何保證網絡的穩定運行。這些深層次的思考,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通信技術發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枯燥,而更像是一次與一位資深通信專傢的深度對話,在交流中不斷激發我的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通信網絡的理解,已經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的層麵,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規律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讓我對通信技術領域産生瞭更深切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現代通信技術方麵,確實展現齣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它沒有停留在對單一技術的淺層介紹,而是著重於技術之間的融閤與協同,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起我們今天所依賴的強大通信基礎設施。例如,書中對服務化架構(SBA)的闡釋,就讓我深刻理解瞭其如何打破傳統網元間的壁壘,實現更靈活、更高效的服務部署和管理。作者在闡述這些概念時,並非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通過分析不同場景下的應用需求,來引齣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這種“問題導嚮”的學習方式,使得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技術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所在”。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一些前沿技術,如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和軟件定義網絡(SDN)的探討,並沒有止步於概念介紹,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對網絡架構帶來的顛覆性變革,以及在實際部署中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機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通信網絡的“骨架”和“神經網絡”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整體。對於有誌於深入理解通信技術原理、並希望瞭解其未來發展趨勢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平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