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移動通信係統

LTE移動通信係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曉輝 著
圖書標籤:
  • LTE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4G
  • 通信係統
  • 無綫網絡
  • 移動網絡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 無綫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6419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08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37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LTE技術為主綫,對LTE的關鍵技術和規範展開瞭深入的探討。書中首先介紹LTE所涉及的OFDM、MIMO和鏈路自適應等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重點闡述LTE技術規範及工作過程,包括小區搜索過程、上/下行物理層傳輸過程以及隨機接入過程等;最後介紹LTEAdvanced及第五代(5G)移動通信係統的基本思想和關鍵技術。
  本書各章均配有小結與思考題,方便學生課後復習與總結;書中還穿插多個知識拓展,以補充學生相關通信知識。
  本書可作為通信相關專業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還可作為通信網絡和無綫通信等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第一章 LTE的發展 1
1.1 移動通信發展曆程 1
1.2 LTE概述 4
1.3 3GPP演進係統架構 5
1.3.1 分組核心網 5
1.3.2 共享無綫接口 6
1.3.3 基站的組成 7
1.3.4 其他接入技術 9
1.4 LTE關鍵技術 9
1.5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10
1.5.1 LTEAdvanced 10
1.5.2 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 13
本章小結 15
思考題1 15
第二章 OFDM技術 16
2.1 單載波調製與多載波調製 16
2.2 OFDM的優缺點 17
2.3 OFDM基本原理 19
2.4 OFDM的IFFT實現 20
2.5 OFDM係統的抗多徑原理 21
2.6 OFDM係統中的信道估計技術 22
2.6.1 基於導頻的信道估計方法 22
2.6.2 信道盲估計方法 26
2.7 OFDM中的同步技術 30
2.7.1 同步誤差對OFDM的影響 30
2.7.2 同步的一般過程 31
2.8 MCCMDA(OFDMCDMA)技術 32
本章小結 34
思考題2 34
第三章 MIMO多天綫技術 35
3.1 MIMO的引入 35
3.2 空間分集技術 36
3.2.1 分集技術概述 36
3.2.2 多天綫分集技術 39
3.2.3 分集接收閤並方法 39
3.3 MIMO空時編碼技術 41
3.3.1 空時網格碼 42
3.3.2 空時分組碼 42
3.3.3 酉空時碼 46
3.3.4 差分空時碼 47
3.4 MIMO空間復用技術 47
3.4.1 DBLAST 48
3.4.2 VBLAST 49
3.4.3 TBLAST 52
3.5 MIMO預編碼技術 53
3.5.1 單用戶MIMO預編碼算法 53
3.5.2 多用戶MIMO預編碼算法 56
3.6 MIMO與OFDM技術的結閤 58
3.7 MIMO其他相關技術 59
3.7.1 虛擬MIMO 60
3.7.2 認知MIMO技術 61
本章小結 61
知識拓展 MIMO信道模型 62
思考題3 63
第四章 鏈路自適應及無綫資源調度 64
4.1 信道狀態信息 64
4.2 自適應編碼調製 66
4.3 HARQ鏈路自適應技術 68
4.4 OFDM鏈路自適應技術 70
4.4.1 注水算法及功率分配 70
4.4.2 OFDM自適應調製 72
4.5 MIMO自適應調製技術 75
4.6 多用戶資源調度 77
4.6.1 常用多用戶資源調度算法 77
4.6.2 MIMOOFDM資源調度 78
本章小結 79
思考題4 80
第五章 LTE物理層概述 81
5.1 工作頻帶及帶寬 81
5.1.1 LTE頻帶劃分 81
5.1.2 LTE帶寬分配 83
5.2 物理信道、傳輸信道、邏輯信道及其映射關係 84
5.2.1 物理信道 85
5.2.2 傳輸信道 86
5.2.3 邏輯信道 87
5.2.4 信道映射關係 88
5.3 幀結構 89
5.3.1 第1類幀結構 89
5.3.2 第2類幀結構 89
5.4 資源塊及其映射 92
5.4.1 下行鏈路的時隙結構 92
5.4.2 物理資源塊和虛擬資源塊 93
5.4.3 下行物理信道資源塊映射 94
5.4.4 上行時隙結構和物理資源塊映射 95
5.5 雙工方式 96
5.5.1 時分雙工方式 96
5.5.2 頻分雙工方式 97
5.5.3 雙工技術特點對比 98
5.5.4 幀結構和鏈路的差異 99
本章小結 99
知識拓展 LTE信道模型 99
思考題5 104
第六章 LTE小區搜索 105
6.1 小區搜索流程 105
6.1.1 小區搜索基本流程 106
6.1.2 小區選擇過程 107
6.2 同步信號時頻結構 109
6.3 同步序列設計 112
6.3.1 主同步信號序列 112
6.3.2 輔同步信號序列 113
6.3.3 係統信息 114
6.4 SCH/BCH發送分集 118
本章小結 120
思考題6 120
第七章 物理層上行傳輸過程 121
7.1 上行傳輸概述 121
7.2 上行信道編碼 121
7.3 SCFDMA 125
7.4 PUSCH傳輸過程 127
7.5 PUCCH傳輸過程 131
7.6 上行參考信號 139
7.7 時間提前量與上行鏈路定時 141
7.8 上行調度與鏈路自適應 142
本章小結 144
思考題7 144
第八章 物理層下行傳輸過程 145
8.1 物理層下行傳輸一般過程 145
8.2 PDSCH傳輸過程 146
8.2.1 調製 146
8.2.2 層映射 146
8.2.3 預編碼 148
8.3 PDCCH傳輸過程 152
8.3.1 下行控製信息(DCI) 153
8.3.2 PDCCH的有效載荷 160
8.3.3 PDCCH物理層過程 160
8.4 PCFICH及PHICH傳輸過程 161
8.4.1 PCFICH 161
8.4.2 PHICH 163
8.5 PBCH傳輸過程 163
8.6 下行參考信號 164
8.7 OFDM信號的産生 166
8.8 下行資源調度及鏈路自適應 167
8.9 限製小區間乾擾的方法 169
8.10 eMBMS 171
本章小結 173
思考題8 173
第九章 LTE隨機接入過程 174
9.1 隨機接入概況 174
9.1.1 應用場景 174
9.1.2 隨機接入過程分類 174
9.2 基於競爭的隨機接入流程 175
9.2.1 隨機接入前導 176
9.2.2 隨機接入響應 179
9.2.3 調度請求 179
9.2.4 競爭決策 180
9.2.5 物理層與上層間的交互模型 181
9.3 隨機接入時頻結構 181
9.3.1 隨機接入前導碼結構 181
9.3.2 非同步隨機接入的時頻結構 183
9.3.3 同步隨機接入的時頻結構 186
9.4 隨機接入基帶信號的生成 187
9.4.1 前導序列生成 187
9.4.2 基帶信號生成 190
本章小結 190
思考題9 191
第十章 LTEA技術增強 192
10.1 LTEA中的載波聚閤技術 192
10.1.1 載波聚閤技術的引入 192
10.1.2 載波聚閤的分類 193
10.1.3 載波聚閤實現方式 195
10.1.4 控製信道設計 196
10.1.5 載波聚閤方式 197
10.1.6 載波聚閤中的隨機接入過程 197
10.1.7 載波聚閤中的資源管理 200
10.2 LTEA中的中繼技術 203
10.2.1 中繼的原理及特點 203
10.2.2 中繼分類 205
10.2.3 3GPP中繼係統框架 205
10.2.4 中繼雙工方式 208
10.3 LTEA中的多點協作技術 211
10.3.1 多點協作基本概念 211
10.3.2 多點協作分類 211
10.3.3 多點協作傳輸方案 213
本章小結 215
思考題10 216
第十一章 第五代移動通信新技術 217
11.1 第五代移動通信概述 217
11.2 網絡體係架構 218
11.3 空中接口技術 219
11.4 大規模MIMO技術 221
11.4.1 大規模MIMO概述 221
11.4.2 大規模MIMO關鍵技術 222
11.4.3 大規模MIMO的預編碼技術 223
11.5 毫米波無綫通信技術 225
11.5.1 毫米波通信概述 225
11.5.2 單用戶混閤波束成形 226
11.5.3 多用戶混閤波束成形 227
11.6 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 232
11.6.1 靈活雙工概述 232
11.6.2 全雙工係統乾擾分析 233
11.6.3 全雙工係統中的自乾擾消除技術 234
本章小結 236
知識拓展 毫米波信道模型 236
思考題11 237
附錶 縮略詞錶 238
參考文獻 246

前言/序言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移動用戶數量有瞭大幅增加。雖然第三代(3G)移動通信係統在無綫通信的性能上得到瞭很大提高,但其在應對市場挑戰和滿足用戶需求等領域還有很多局限。用戶和市場都在呼籲傳輸速率更快、時延更短、頻帶更寬以及運營成本更低的網絡誕生。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是由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閤作夥伴計劃)組織製定的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動通信係統)長期演進標準,於2004年12月在3GPP多倫多會議上正式立項並啓動。LTE具有傳輸速度快、延遲率低、移動性好的特點,可以帶給用戶全新的體驗。
  LTE係統的主要目標是設計一種高性能無綫接口標準,在20 MHz頻譜帶寬提供下行100 Mb/s、上行50 Mb/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區邊緣用戶的使用性能,提高小區容量,降低係統時延,支持100 km半徑的小區覆蓋,能夠為350 km/h高速移動用戶提供大於100 kb/s的接入服務,支持成對或非成對頻譜,並可靈活配置1.4~20 MHz多種帶寬等。
  為瞭實現上述目標性能,LTE係統引入瞭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頻分復用)和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輸入多輸齣)等關鍵技術,顯著提高瞭頻譜效率和數據傳輸速率。LTE係統網絡架構更加扁平化、簡單化,降低瞭網絡節點和係統復雜度,從而減小瞭係統時延,也降低瞭網絡部署和維護成本。
  本書共11章。為瞭便於對LTE技術規範的學習,在介紹LTE技術規範之前,本書在第一章至第四章對LTE相關技術進行瞭剖析,目的是使讀者對相關技術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第一章敘述瞭LTE的發展;第二章描述瞭OFDM技術,包括單載波調製與多載波調製、OFDM的基本原理、OFDM係統的抗多徑原理等;第三章對MIMO多天綫技術做瞭介紹,包括空間分集技術、MIMO空時編碼技術與空間復用技術等;第四章闡述瞭鏈路自適應及無綫資源調度,包括自適應編碼調製、HARQ、OFDM和MIMO鏈路自適應技術以及多用戶資源調度等。上述內容為介紹後續內容提供瞭必要的基礎。
  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介紹瞭LTE技術規範,是本書的核心部分,包括LTE物理層概述、LTE小區搜索和隨機接入過程、物理層上行傳輸過程和下行傳輸過程等。第五章對LTE物理層的工作頻帶與帶寬、物理/邏輯與傳輸信道、幀結構及雙工方式等進行瞭描述;第六章介紹瞭LTE小區搜索,主要包括小區搜索流程、同步信號時頻結構、同步序列設計、SCH/BCH發送分集等內容;第七章講述物理層上行傳輸過程,描述瞭不同信道的傳輸過程,並詳細闡述瞭上行信道編碼、PUSCH與PUCCH傳輸過程等;第八章介紹瞭物理層下行傳輸過程;第九章講述LTE隨機接入過程,包括隨機接入概況、基於競爭的隨機接入流程、隨機接入時頻結構、隨機接入基帶信號生成等。
  本書在最後兩章還對移動通信新技術展開研究,其中,第十章對LTEAdvanced技術增強做瞭詳細介紹,包括載波聚閤技術、中繼技術、多點協作技術等;第十一章介紹瞭第五代(5G)移動通信新技術,包括網絡體係架構、空間接口技術、大規模MIMO技術、毫米波無綫通信技術、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等。
  本書是在多年來對LTE/LTEAdvanced以及5G移動通信技術研究的基礎上,結閤當前移動通信領域國內外最新技術編寫而成的。全書內容豐富,敘述深入淺齣。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不僅可以瞭解LTE基礎原理和技術規範,而且可以通過學習移動通信的新技術,為日後從事下一代移動通信係統的研發奠定理論與技術基礎。
  本書由李曉輝、付衛紅和黑永強編著。感謝參與本書材料整理和校對工作的楊鼕華、袁靖雅、濛丹鳳、黃絲等研究生,感謝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本書的齣版得到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精品教材建設項目的資助和支持,在此錶示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現代通信的基石:LTE移動通信係統 在當今社會,信息如同血液般在人與人之間、設備與設備之間流動,而支撐這股洪流的正是日新月異的通信技術。在眾多通信技術中,LTE(Long-Term Evolution)無疑是現代移動通信發展的裏程碑,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穩定性,為我們構建瞭一個高速、泛在的連接世界。本書旨在深入剖析LTE移動通信係統的核心原理、關鍵技術、架構設計以及實際應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詳實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LTE的時代背景與技術演進 本部分將追溯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宏觀脈絡,聚焦於LTE的誕生與崛起。我們將首先迴顧2G、3G時代的特點與局限,為理解LTE的突破性創新奠定基礎。接著,我們將詳細闡述LTE誕生的技術驅動力,包括數據業務爆炸式增長的需求、對更高頻譜效率和更低時延的追求。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LTE技術演進的關鍵節點,如從Rel-8到Rel-14等一係列標準版本的迭代,以及每代標準在性能提升、新業務支持方麵所帶來的變革。讀者將瞭解LTE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續演進、不斷完善的工程傑作。 第二部分:LTE核心網絡架構解析 LTE網絡的核心在於其全新的分組交換架構,這與前幾代電路交換的模式有著本質區彆。本部分將深入剖析LTE核心網(EPC, Evolved Packet Core)的組成部分,包括: 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作為核心網的信令控製節點,MME負責用戶的注冊、附著、切換、尋呼等移動性管理功能。我們將詳細解析MME在用戶連接建立、保持和釋放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如何協同其他網元實現用戶的高效管理。 S-GW (Serving Gateway): S-GW是用戶麵的數據錨點,負責用戶數據的路由和轉發。我們將闡述S-GW在數據路徑中的地位,它如何接收來自eNodeB的數據,並將其傳輸到P-GW,同時管理用戶會話的上下文。 P-GW (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 P-GW是用戶連接到外部IP網絡的入口,負責IP地址分配、策略控製和計費功能。我們將深入分析P-GW如何實現用戶與外部互聯網、企業內網等數據網絡的連接,以及其在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和數據安全方麵的職責。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HSS是用戶數據庫,存儲用戶的身份信息、簽約信息、鑒權信息等。我們將解析HSS作為核心網的“大腦”,如何為MME、S-GW等網元提供必要的用戶數據,以支持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行。 PCRF (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 PCRF是策略和計費控製功能,負責根據用戶的策略和應用需求,動態地為用戶分配帶寬、設定優先級等。我們將探討PCRF如何與P-GW協同工作,實現精細化的服務質量控製和靈活的計費模式。 通過對EPC各網元的深入解析,讀者將構建起LTE核心網的立體認知,理解各網元之間的協同工作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支撐起高速數據業務的傳輸。 第三部分:LTE無綫接入網(E-UTRAN)關鍵技術 LTE的無綫接入網(E-UTRAN)是實現終端與核心網之間連接的橋梁,其高效的設計和先進的技術是LTE性能飛躍的關鍵。本部分將重點關注E-UTRAN的構成和核心技術: eNodeB (evolved NodeB): eNodeB是LTE網絡中的基站,負責與UE(User Equipment)進行無綫通信。我們將深入剖析eNodeB的功能,包括無綫資源管理、調度、測量、切換控製等。 OFDM/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是LTE下行鏈路的關鍵調製技術,而OFDMA則是在OFDM基礎上實現的接入技術。我們將詳細解釋OFDM的工作原理,如何通過將高速數據流分解到多個正交的子載波上,從而對抗多徑衰落,提高頻譜效率。OFDMA則是在此基礎上,實現瞭用戶在頻域上的復用,提升瞭係統容量。 SC-FDMA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是LTE上行鏈路的調製和接入技術。我們將對比SC-FDMA與OFDMA的異同,解釋SC-FDMA為何能擁有比OFDMA更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從而對UE的功耗更友好。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技術利用多根天綫,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分彆發送和接收多個數據流,從而顯著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和鏈路可靠性。我們將深入介紹不同MIMO配置(如2x2, 4x4),以及它如何通過空間復用和空間分集來提升LTE的性能。 LTE信道模型與調度算法: 理解LTE的信道特性對於優化係統性能至關重要。我們將介紹LTE的物理信道和邏輯信道,以及它們的功能。同時,我們將重點探討LTE的調度算法,如PF(Proportional Fair)、RR(Round Robin)等,分析不同調度算法在用戶體驗、係統吞吐量等方麵的權衡。 小區切換與覆蓋: 移動性是移動通信的本質。我們將詳細解析LTE中的切換機製,包括軟切換和硬切換,以及MME、eNodeB之間的協同如何實現用戶在不同小區間的平滑過渡。同時,我們將探討LTE覆蓋的規劃和優化,以及如何解決覆蓋盲點和邊緣區域的信號問題。 第四部分:LTE關鍵功能與服務 LTE不僅僅是速度的提升,更帶來瞭豐富的功能和全新的服務體驗。本部分將聚焦於LTE的關鍵功能及其支持的應用: VoLTE (Voice over LTE): VoLTE是將語音通話業務承載在LTE的IP網絡上,徹底擺脫瞭對2G/3G電路交換網絡的迴落。我們將深入解析VoLTE的實現原理,包括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架構、QoS保障機製,以及如何實現高質量、低時延的語音通話。 LTE Cat-M1 & NB-IoT (Narrowband IoT): 隨著物聯網(IoT)應用的興起,LTE也推齣瞭專用的低功耗、低成本的窄帶通信技術。我們將詳細介紹Cat-M1和NB-IoT的特點,包括它們在功耗、覆蓋、速率、成本等方麵的優勢,以及它們在智能傢居、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 LTE-Advanced與LTE-Advanced Pro: LTE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不斷嚮更高性能演進。我們將深入介紹LTE-Advanced引入的關鍵技術,如載波聚閤(Carrier Aggregation)、高階調製(如256QAM)、更優化的MIMO技術等,以及LTE-Advanced Pro進一步提升的性能,為5G的到來奠定基礎。 LTE安全機製: 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LTE係統內置瞭完善的安全機製。我們將解析LTE在用戶鑒權、空口加密、網絡安全等方麵的措施,保障用戶通信的隱私和數據安全。 第五部分:LTE網絡部署與運維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著眼於LTE網絡的實際部署和日常運維。我們將探討: LTE網絡規劃與優化: 從網絡覆蓋、容量規劃到性能優化,我們將介紹LTE網絡部署的各個環節,以及如何通過實際數據分析和現場測試來提升網絡質量。 LTE網絡測試與認證: 瞭解LTE網絡的功能和性能,離不開嚴格的測試和認證。我們將介紹LTE終端和網絡設備的測試流程和標準。 LTE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在5G時代來臨之際,LTE的地位並未式微,而是與5G協同發展。我們將分析LTE在未來通信網絡中的角色,以及它嚮5G演進的路徑。 通過對LTE移動通信係統全麵而深入的闡述,本書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這一關鍵通信技術的深刻理解,掌握其核心原理、技術細節和實際應用,為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理論專著,如同一張宏偉的藍圖,描繪著未來城市的無限可能。封麵以抽象的建築綫條和流動的空間感為主題,預示著一場關於城市美學和功能性的深度探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沙盤之上,作者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城市設計師,引導我審視城市的肌理,剖析其生命力。書中並沒有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以大量生動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人本主義城市”的論述,作者強調瞭在城市設計中,如何將人的需求置於核心地位,如何通過閤理的空間布局和綠化設計,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書中對不同城市類型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從曆史悠久的歐洲古城,到現代化的亞洲都市,再到未來潛力無限的新興城市,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發展的獨特路徑。作者對於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理念也貫穿其中,他提齣的綠色交通、低碳建築等前瞻性建議,為應對當前的環境挑戰提供瞭寶貴的思路。這本書讓我對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類文明和社會活動的載體,是凝聚生活、工作和休閑的空間。

評分

這本關於深海探索的科普讀物,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戶。封麵上的深海潛艇和神秘的海洋生物剪影,瞬間就點燃瞭我對未知的好奇。翻開書頁,我便被作者帶領著潛入瞭那片黑暗而神秘的藍色領域。書中對深海環境的描繪極其逼真,那巨大的水壓、零度的低溫、以及那令人窒息的黑暗,都通過文字的力量展現在我的腦海中。作者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介紹瞭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神奇生物,它們奇特的形態、獨特的捕食方式、以及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讓我驚嘆不已。我尤其著迷於關於“深海奇觀”的章節,那些發光的深海魚類,如幽靈般的生物,以及那些存在於海底熱泉噴口的獨特生態係統,都讓我仿佛置身於科幻電影的場景之中。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深海探索的科學史,那些勇敢的探險傢們乘坐著簡陋的設備,挑戰人類極限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作者在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時,也用瞭非常形象的比喻,使得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理解。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深海的好奇,更讓我對地球的奧秘和生命的頑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曆史的著作,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封麵上的古樸壁畫和泛黃的羊皮紙碎片,預示著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即將開始。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並非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掙紮與抉擇,都躍然紙上。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某位君主的傳記部分所吸引,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還原瞭一個並非完美,卻極具爭議的真實形象。他並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所處的曆史環境,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還詳細描繪瞭當時的社會風貌,從宏偉的建築到市井的生活,從繁瑣的禮儀到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刻畫得細緻入微,仿佛身臨其境。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善於從細微之處挖掘曆史的脈絡,通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物、一段被遺忘的傳說,串聯起整個曆史事件的發展,展現齣一種宏大的史詩感。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交織而成。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關於未來齣行的視覺盛宴!封麵設計極富科技感,那流暢的綫條勾勒齣的車輛仿佛隨時能從紙頁中躍齣,閃爍著未來感的光澤。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精美絕倫的概念圖,描繪著那些令人翹首以盼的交通工具——懸浮汽車在錯綜復雜的立體城市中穿梭,無人駕駛的空中齣租車在藍天中劃齣優美的弧綫,還有那些如同藝術品般流綫型的個人飛行器。每一個場景都充滿瞭想象力,讓我沉浸在一個由科技和設計共同構建的烏托邦。作者似乎並沒有拘泥於現有的技術限製,而是大膽地暢想瞭各種可能性,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驚喜的未來。書中對不同類型交通工具的細節描繪也十分到位,從動力係統到乘坐體驗,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讓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些未來交通工具的奇妙之處。尤其是一些對於公共交通的設想,如智能化的軌道交通網絡和無縫銜接的接駁係統,讓人看到瞭解決未來城市交通擁堵的曙光。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交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夢想和未來的啓迪之作,它激起瞭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讓我對人類的創造力充滿瞭敬畏。

評分

這本關於烹飪藝術的指南,簡直是廚房裏的“武林秘籍”!封麵設計簡潔大方,一張誘人的美食圖片就足以讓人垂涎欲滴。打開書頁,一股撲麵而來的香氣似乎都能透過紙張傳遞齣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提供瞭各種令人驚艷的菜肴食譜,更重要的是,它將烹飪的過程拆解得極其清晰易懂,仿佛一位耐心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導。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食材的魔術”這個章節,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不同食材的特性,如何通過恰當的處理和搭配,激發齣它們最原始的風味。無論是蔬菜的鮮嫩、肉類的醇厚,還是海鮮的鮮美,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妙不可言。書中對各種烹飪技巧的講解也堪稱教科書級彆,從基礎的切配、醃製,到進階的煎、炒、烹、炸,再到復雜的燉、燜、煨,都配有清晰的步驟圖解,即使是烹飪新手也能輕鬆掌握。我嘗試瞭書中一個關於“法式慢燉牛腩”的食譜,按照步驟一步一步來,最終成品的效果遠超我的想象,那濃鬱的醬汁和軟爛入味的牛肉,贏得瞭全傢人的贊美。這本書不僅僅是菜譜的集閤,它更是一種對美食的熱愛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的體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