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測試指南(第4版)

安全測試指南(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國] OWASP基金會  著
圖書標籤:
  • 安全測試
  • 軟件測試
  • Web安全
  • 應用安全
  • 滲透測試
  • 漏洞分析
  • 安全開發
  • 測試指南
  • 信息安全
  • 代碼安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92088
版次:4
商品編碼:1198730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4
字數:7392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軟件安全問題也許是這個時代麵臨的*為重要的技術挑戰。Web應用程序讓業務、社交等網絡活動飛速發展,這同時也加劇瞭它們對軟件安全的要求。我們急需建立一個強大的方法來編寫和保護我們的互聯網、Web應用程序和數據,並基於工程和科學的原則,用一緻的、可重復的和定義的方法來測試軟件安全問題。本書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一步,作為一本安全測試指南,詳細講解瞭Web應用測試的“4W1H”,即“什麼是測試”、“為什麼要測試”、“什麼時間測試”、“測試哪裏”以及“如何測試”。本書適閤高等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師生閱讀,也適閤廣大軟件開發人員、測試人員以及所有對軟件安全問題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OWASP是一個開源的、非盈利的全球性安全組織,緻力於應用軟件的安全研究,在業界具有一流的影響力和**性。作為OWASP麵嚮中國的區域分支,OWASP中國自2006年正式啓動,目前已擁有來自互聯網安全專業領域和政府、電信、金融、教育等相關領域的會員近5000個,形成瞭強大的專業技術實力和行業資源聚集能力,有力推動瞭共同推動瞭安全標準、安全測試工具、安全指導手冊等應用安全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成為瞭積極推動中國互聯網安全技術創新、人纔培養和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為OWASP中國的運營中心,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Security Zone,簡稱SecZone)是國內**獨立、開源的互聯網安全研究機構。中心始終秉持引入、吸收、創新的發展宗旨,專注於互聯網安全前沿技術和OWASP項目的深度研究,常年組織開展各類開源培訓及沙龍活動,緻力於通過對國內外技術、資源的整閤、應用和創新,更好地服務業界同仁、服務行業發展,更有力地推動國內互聯網安全技術的進步與升級。

目錄

第一部分 項目概述及測試框架
第1章 OWASP測試項目 2
1.1 OWASP測試項目概述 2
1.2 測試原則 5
1.3 測試技術說明 9
1.3.1 測試技術說明概述 9
1.3.2 人工檢查及復查 9
1.3.3 軟件威脅建模 10
1.3.4 代碼審查 11
1.3.5 滲透測試 12
1.3.6 需要平衡的測試方法 13
1.3.7 關於Web應用掃描工具的注意事項 14
1.3.8 關於靜態源代碼復查工具的注意事項 15
1.3.9 安全測試需求推導 15
1.3.10 功能和非功能測試需求 18
1.3.11 安全測試集成於開發與測試工作流程 21
1.3.12 開發人員的安全測試 22
1.3.13 集成係統測試和操作測試 24
1.3.14 安全測試數據分析和報告 25
1.4 OWASP測試項目參考文獻 28
第2章 OWASP測試架構 30
2.1 OWASP測試架構概述 30
2.1.1 階段1:開發前 31
2.1.2 階段2:設計和定義階段 31
2.1.3 階段3:開發階段 33
2.1.4 階段4:部署中 33
2.1.5 階段5:維護和運行 34
2.2 典型SDLC測試流程 34
第二部分 測試方法
第3章 Web應用安全測試 36
3.1 Web應用安全測試概述 36
3.2 什麼是OWASP測試方法? 37
第4章 信息收集測試 39
4.1 搜索引擎信息搜集(OTG-INFO-001) 39
4.1.1 信息搜集概述 39
4.1.2 信息搜集測試目標 40
4.1.3 信息搜集測試方法 40
4.2 Web服務器指紋識彆(OTG-INFO-002) 42
4.2.1 Web服務器指紋識彆概述 42
4.2.2 Web服務器指紋識彆測試目標 42
4.2.3 Web服務器指紋識彆測試方法 43
4.3 審查Web服務器元文件信息泄露(OTG-INFO-003) 48
4.3.1 審查Web服務器元文件信息泄露概述 48
4.3.2 審查Web服務器元文件信息泄露測試目標 48
4.3.3 審查Web服務器元文件信息泄露測試方法 49
4.4 枚舉Web服務器的應用(OTG-INFO-004) 52
4.4.1 枚舉Web服務器的應用概述 52
4.4.2 枚舉Web服務器的應用測試目標 53
4.4.3 枚舉Web服務器的應用測試方法 53
4.5 注釋和元數據信息泄露(OTG-INFO-005) 58
4.5.1 注釋和元數據信息泄露概述 58
4.5.2 注釋和元數據信息泄露測試目標 58
4.5.3 注釋和元數據信息泄露測試方法 58
4.6 識彆應用的入口(OTG-INFO-006) 60
4.6.1 識彆應用的入口概述 60
4.6.2 識彆應用的入口測試目標 60
4.6.3 識彆應用的入口測試方法 60
4.7 映射應用程序的執行路徑(OTG-INFO-007) 62
4.7.1 映射應用程序的執行路徑概述 62
4.7.2 映射應用程序的執行路徑測試目標 63
4.7.3 映射應用程序的執行路徑測試方法 63
4.8 識彆Web應用框架(OTG-INFO-008) 64
4.8.1 識彆Web應用框架概述 64
4.8.2 識彆Web應用框架測試目標 65
4.8.3 識彆Web應用框架測試方法 65
4.9 識彆Web應用程序(OTG-INFO-009) 69
4.9.1 識彆Web應用程序概述 69
4.9.2 識彆Web應用程序測試目標 69
4.9.3 識彆Web應用程序測試方法 69
4.10 映射應用架構(OTG-INFO-010) 73
4.10.1 映射應用架構概述 73
4.10.2 映射應用架構測試方法 73
4.10.3 防護Web服務器示例 74
4.11 信息收集測試工具 75
4.12 信息收集測試參考文獻 81
4.13 信息收集測試加固措施 83
第5章 配置管理測試 87
5.1 網絡和基礎設施配置測試(OTG-CONFIG-001) 87
5.1.1 網絡和基礎設施配置測試概述 87
5.1.2 網絡和基礎設施配置測試方法 88
5.2 應用平颱配置測試(OTG-CONFIG-002) 89
5.2.1 應用平颱配置測試概述 89
5.2.2 應用平颱配置測試方法 89
5.3 敏感信息文件擴展處理測試(OTG-CONFIG-003) 94
5.3.1 敏感信息文件擴展處理測試概述 94
5.3.2 敏感信息文件擴展處理測試方法 95
5.4 對舊文件、備份和未被引用文件的敏感信息的審查(OTG-CONFIG-004) 96
5.4.1 對舊文件、備份和未被引用文件的敏感信息的審查概述 96
5.4.2 對舊文件、備份和未被引用文件的敏感信息産生的威脅 97
5.4.3 對舊文件、備份和未被引用文件的敏感信息的測試方法 98
5.5 枚舉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管理界麵(OTG-CONFIG-005) 101
5.5.1 枚舉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管理界麵概述 101
5.5.2 枚舉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管理界麵測試方法 102
5.6 HTTP方法測試(OTG-CONFIG-006) 103
5.6.1 HTTP方法測試概述 103
5.6.2 任意的HTTP方法 104
5.6.3 HTTP方法測試方法 104
5.7 HTTP強製安全傳輸測試(OTG-CONFIG-007) 108
5.7.1 HTTP強製安全傳輸測試概述 108
5.7.2 HTTP強製安全傳輸測試方法 108
5.8 RIA跨域策略測試(OTG-CONFIG-008) 109
5.8.1 RIA跨域策略測試概述 109
5.8.2 跨域策略測試方法 110
5.9 配置部署管理測試工具 111
5.10 配置部署管理測試參考文獻 113
5.11 配置部署管理測試加固措施 116
第6章 身份管理測試 117
6.1 角色定義測試(OTG-IDENT-001) 117
6.1.1 角色定義測試概述 117
6.1.2 角色定義測試目標 117
6.1.3 角色定義測試方法 118
6.2 用戶注冊流程測試(OTG-IDENT-002) 118
6.2.1 用戶注冊流程測試概述 118
6.2.2 用戶注冊流程測試目標 118
6.2.3 用戶注冊流程測試方法 119
6.3 賬戶配置過程測試(OTG-IDENT-003) 120
6.3.1 賬戶配置過程測試概述 120
6.3.2 賬戶配置過程測試測試目標 120
6.3.3 賬戶配置過程測試測試方法 120
6.4 賬戶枚舉和可猜測的用戶賬戶測試(OTG-IDENT-004) 121
6.4.1 賬戶枚舉和可猜測的用戶賬戶測試概述 121
6.4.2 賬戶枚舉和可猜測的用戶賬戶測試方法 122
6.5 弱的或未實施的用戶策略測試(OTG-IDENT-005) 126
6.5.1 弱的或未實施的用戶策略測試概述 126
6.5.2 弱的或未實施的用戶策略測試目標 126
6.5.3 弱的或未實施的用戶策略測試方法 126
6.6 身份管理測試工具 126
6.7 身份管理測試參考文獻 127
6.8 身份管理測試加固措施 128
第7章 認證測試 129
7.1 憑證在加密通道中的傳輸測試(OTG-AUTHN-001) 129
7.1.1 憑證在加密通道中的傳輸測試概述 129
7.1.2 憑證在加密通道中的傳輸測試方法 130
7.2 默認用戶憑證測試(OTG-AUTHN-002) 133
7.2.1 默認用戶憑證測試概述 133
7.2.2 默認用戶憑證測試方法 133
7.3 弱鎖定機製測試(OTG-AUTHN-003) 136
7.3.1 弱鎖定機製測試概述 136
7.3.2 弱鎖定機製測試目標 136
7.3.3 弱鎖定機製測試方法 136
7.4 認證模式繞過測試(OTG-AUTHN-004) 138
7.4.1 認證模式繞過測試概述 138
7.4.2 認證模式繞過測試方法 138
7.5 記憶密碼功能存在威脅測試(OTG-AUTHN-005) 142
7.5.1 記憶密碼功能存在威脅測試概述 142
7.5.2 記憶密碼功能存在威脅測試方法 143
7.6 瀏覽器緩存威脅測試(OTG-AUTHN-006) 143
7.6.1 瀏覽器緩存威脅測試概述 143
7.6.2 瀏覽器緩存威脅測試方法 144
7.7 弱密碼策略測試(OTG-AUTHN-007) 145
7.7.1 弱密碼策略測試概述 145
7.7.2 弱密碼策略測試目標 145
7.7.3 弱密碼策略測試方法 146
7.8 弱安全問答測試(OTG-AUTHN-008) 146
7.8.1 弱安全問答測試概述 146
7.8.2 弱安全問答測試方法 147
7.9 弱密碼的更改或重設功能測試(OTG-AUTHN-009) 148
7.9.1 弱密碼的更改或重設功能測試概述 148
7.9.2 弱密碼的更改或重設功能測試目標 148
7.9.3 弱密碼的更改或重設功能測試方法 148
7.10 在輔助信道中較弱認證測試(OTG-AUTHN-010) 150
7.10.1 在輔助信道中較弱認證測試概述 150
7.10.2 在輔助信道中較弱認證測試示例 151
7.10.3 在輔助信道中較弱認證測試方法 151
7.10.4 關聯的測試用例 152
7.11 認證測試工具 152
7.12 認證測試參考文獻 153
7.13 認證測試加固措施 155
第8章 授權測試 156
8.1 目錄遍曆/文件包含測試(OTG-AUTHZ-001) 156
8.1.1 目錄遍曆/文件包含測試概述 156
8.1.2 目錄遍曆/文件包含測試方法 157
8.2 繞過授權模式測試(OTG-AUTHZ-002) 160
8.2.1 繞過授權模式測試概述 160
8.2.2 繞過授權模式測試方法 161
8.3 權限提升測試(OTG-AUTHZ-003) 161
8.3.1 權限提升測試概述 161
8.3.2 權限提升測試方法 162
8.4 不安全對象引用測試(OTG-AUTHZ-004) 163
8.4.1 不安全對象引用測試概述 163
8.4.2 不安全對象引用測試方法 163
8.5 授權測試工具 165
8.6 授權測試參考文獻 165
8.7 授權測試加固措施 166
第9章 會話管理測試 167
9.1 會話管理架構繞過測試(OTG-SESS-001) 167
9.1.1 會話管理架構繞過測試概述 167
9.1.2 會話管理架構繞過測試方法 168
9.2 Cookie屬性測試(OTG-SESS-002) 173
9.2.1 Cookie屬性測試概述 173
9.2.2 Cookie屬性測試方法 175
9.3 會話固化測試(OTG-SESS-003) 176
9.3.1 會話固化測試概述 176
9.3.2 會話固化測試方法 176
9.4 會話變量泄露測試(OTG-SESS-004) 178
9.4.1 會話變量泄露測試概述 178
9.4.2 會話變量泄露測試方法 178
9.5 跨站僞造請求(CSRF)測試(OTG-SESS-005) 181
9.5.1 跨站僞造請求(CSRF)測試概述 181
9.5.2 跨站僞造請求(CSRF)測試方法 184
9.6 會話管理測試工具 185
9.7 會話管理測試參考文獻 186
9.8 會話管理測試加固措施 188
第10章 輸入驗證測試 190
10.1 反射型跨站腳本測試(OTG-INPVAL-001) 190
10.1.1 反射型跨站腳本測試概述 190
10.1.2 反射型跨站腳本測試方法 191
10.2 存儲型跨站腳本測試(OTG-INPVAL-002) 195
10.2.1 存儲型跨站腳本測試概述 195
10.2.2 存儲型跨站腳本測試方法 196
10.3 HTTP方法篡改測試(OTG-INPVAL-003) 200
10.3.1 HTTP方法篡改測試概述 200
10.3.2 方法篡改測試方法 201
10.4 HTTP參數汙染測試(OTG-INPVAL-004) 203
10.4.1 參數汙染測試概述 203
10.4.2 參數汙染測試方法 205
10.5 SQL注入測試(OTG-INPVAL-005) 207
10.5.1 SQL注入測試概述 207
10.5.2 注入測試方法 208
10.6 LDAP測試(OTG-INPVAL-006) 245
10.6.1 LDAP測試概述 245
10.6.2 LDAP測試方法 246
10.7 ORM注入測試(OTG-INPVAL-007) 247
10.7.1 ORM注入測試概述 247
10.7.2 ORM注入測試方法 247
10.8 XML注入測試(OTG-INPVAL-008) 248
10.8.1 XML注入測試概述 248
10.8.2 XML注入測試方法 248
10.8.3 發現漏洞 250
10.9 SSI注入測試(OTG-INPVAL-009) 255
10.9.1 SSI注入測試概述 255
10.9.2 SSI注入測試方法 256
10.10 XPath注入測試(OTG-INPVAL-010) 257
10.10.1 XPath注入測試概述 257
10.10.2 XPath注入測試方法 258
10.11 IMAP/SMTP注入測試(OTG-INPVAL-011) 259
10.11.1 IMAP/SMTP注入測試概述 259
10.11.2 IMAP/SMTP注入測試方法 260
10.12 代碼注入測試(OTG-INPVAL-012) 263
10.12.1 代碼注入測試概述 263
10.12.2 代碼注入測試方法 264
10.13 命令注入測試(OTG-INPVAL-013) 266
10.13.1 命令注入測試概述 266
10.13.2 命令注入測試方法 267
10.14 緩衝區溢齣測試(OTG-INPVAL-014) 269
10.14.1 緩衝區溢齣測試概述 269
10.14.2 緩衝區溢齣測試方法 269
10.15 潛伏式漏洞測試(OTG-INPVAL-015) 278
10.15.1 潛伏式漏洞測試概述 278
10.15.2 潛伏式漏洞測試方法 279
10.16 HTTP拆分/走私測試(OTG-INPVAL-016) 281
10.16.1 HTTP拆分/走私測試概述 281
10.16.2 HTTP拆分/走私測試方法 282
10.17 輸入驗證測試工具 285
10.18 輸入驗證測試參考文獻 290
10.19 輸入驗證測試加固措施 297
第11章 錯誤處理測試 300
11.1 報錯信息測試(OTG-ERR-001) 300
11.1.1 報錯信息測試概述 300
11.1.2 報錯信息測試方法 302
11.2 堆棧軌跡測試(OTG-ERR-002) 305
11.2.1 堆棧軌跡測試概述 305
11.2.2 堆棧軌跡測試方法 306
11.3 錯誤處理測試工具 306
11.4 錯誤處理測試參考文獻 307
11.5 錯誤處理測試加固措施 307
?
第12章 加密體係脆弱性測試 310
12.1 SSL/TLS弱加密、傳輸層協議缺陷測試(OTG-CRYPST-001) 310
12.1.1 SSL/TLS弱加密、傳輸層協議缺陷測試概述 310
12.1.2 SSL/TLS弱加密、傳輸層協議缺陷測試方法 313
12.2 Padding Oracle攻擊測試(OTG-CRYPST-002) 342
12.2.1 Padding Oracle攻擊測試概述 342
12.2.2 Padding Oracle攻擊測試方法 343
12.3 通過未加密信道發送敏感數據測試(OTG-CRYPST-003) 344
12.3.1 通過未加密信道發送敏感數據測試概述 344
12.3.2 通過未加密信道發送敏感數據測試方法 345
12.4 加密體係脆弱性測試工具 347
12.5 加密體係脆弱性參考文獻 348
12.6 加密體係脆弱性加固措施(無) 351
第13章 業務邏輯測試 352
13.1 業務邏輯數據驗證測試(OTG-BUSLOGIC-001) 354
13.1.1 業務邏輯數據驗證測試概述 354
13.1.2 業務邏輯數據驗證測試示例 355
13.1.3 業務邏輯數據驗證測試方法 355
13.2 僞造請求的測試(OTG-BUSLOGIC-002) 356
13.2.1 僞造請求的測試概述 356
13.2.2 僞造請求的測試示例 357
13.2.3 僞造請求的測試方法 357
13.3 完整性檢查測試(OTG-BUSLOGIC-003) 358
13.3.1 完整性檢查測試概述 358
13.3.2 完整性檢查測試示例 359
13.3.3 完整性檢查測試方法 359
13.4 處理耗時測試(OTG-BUSLOGIC-004) 360
13.4.1 處理耗時測試概述 360
13.4.2 處理耗時測試示例 361
13.4.3 處理耗時測試方法 361
13.5 功能使用次數限製(OTG-BUSLOGIC-005) 361
13.5.1 功能使用次數限製概述 361
13.5.2 功能使用次數限製示例 362
13.5.3 功能使用次數限製測試方法 362
?
13.6 工作流程逃逸的測試(OTG-BUSLOGIC-006) 362
13.6.1 工作流程逃逸的測試概述 362
13.6.2 工作流程逃逸的測試示例 363
13.6.3 工作流程逃逸的測試方法 363
13.7 防禦應用程序濫用測試(OTG-BUSLOGIC-007) 364
13.7.1 防禦應用程序濫用測試概述 364
13.7.2 防禦應用程序濫用測試示例 364
13.7.3 防禦應用程序濫用測試方法 365
13.8 意外文件類型上傳測試(OTG-BUSLOGIC-008) 366
13.8.1 意外文件類型上傳測試概述 366
13.8.2 意外文件類型上傳測試示例 367
13.8.3 意外文件類型上傳測試方法 367
13.9 惡意文件上傳測試(OTG-BUSLOGIC-009) 367
13.9.1 惡意文件上傳測試概述 367
13.9.2 惡意文件上傳測試示例 368
13.9.3 惡意文件上傳測試方法 368
13.10 業務邏輯測試工具 369
13.11 業務邏輯測試參考文獻 371
13.12 業務邏輯測試加固措施 376
第14章 客戶端測試 378
14.1 基於DOM的跨站腳本測試(OTG-CLIENT-001) 378
14.1.1 基於DOM的跨站腳本測試概述 378
14.1.2 基於DOM的跨站腳本的測試方法 378
14.2 JavaScript執行測試(OTG-CLIENT-002) 381
14.2.1 JavaScript執行測試概述 381
14.2.2 JavaScript執行測試方法 381
14.3 HTML注入測試(OTG-CLIENT-003) 382
14.3.1 HTML注入測試概述 382
14.3.2 HTML注入測試方法 382
14.4 客戶端URL重定嚮測試(OTG-CLIENT-004) 384
14.4.1 客戶端URL重定嚮測試概述 384
14.4.2 客戶端URL重定嚮測試方法 384
14.5 CSS注入測試(OTG-CLIENT-005) 385
14.5.1 CSS注入測試概述 385
14.5.2 CSS注入測試方法 386
14.6 客戶端資源處理測試(OTG-CLIENT-006) 388
14.6.1 客戶端資源處理測試概述 388
14.6.2 客戶端資源處理測試方法 388
14.7 跨源資源共享測試(OTG-CLIENT-007) 390
14.7.1 跨源資源共享測試概述 390
14.7.2 跨源資源共享測試方法 391
14.8 跨站Flash測試(OTG-CLIENT-008) 395
14.8.1 跨站Flash測試概述 395
14.8.2 跨站Flash測試方法 395
14.9 點擊劫持測試(OTG-CLIENT-009) 401
14.9.1 點擊劫持測試概述 401
14.9.2 點擊劫持測試方法 402
14.10 WebSockets測試(OTG-CLIENT-010) 411
14.10.1 WebSockets測試概述 411
14.10.2 WebSockets測試方法 412
14.11 Web消息測試(OTG-CLIENT-011) 414
14.11.1 Web消息測試概述 414
14.11.2 Web消息測試方法 415
14.12 本地存儲測試(OTG-CLIENT-012) 417
14.12.1 本地存儲測試概述 417
14.12.2 本地存儲測試方法 417
14.13 客戶端測試工具 419
14.14 客戶端測試參考文獻 421
14.15 客戶端測試加固措施 425
第三部分 測試報告
第15章 報告 428
附錄A 測試工具 430
附錄B 推薦讀物 439
附錄C 模糊測試嚮量 444
附錄D 編碼注入 452
附錄E 測試項列錶 455

前言/序言

序1


軟件安全問題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技術挑戰。Web應用程序實現瞭業務、社交網絡等網絡活動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加劇瞭對軟件安全的要求。我們急需建立一個強大的方案來編寫和保護我們的互聯網、Web應用程序和數據。


OWASP團隊努力使安全的軟件成為這個世界上正常、規範的産品,而這份OWASP測試指南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一步。重要的是,我們用來測試軟件安全問題的方法是基於工程和科學的原則。我們需要一個一緻的、可重復的和定義的方法來測試Web應用程序。而一個沒有工程和技術的最低標準的世界將是一個混亂的世界。


毫無疑問,沒有進行安全測試就無法建立一個安全的應用程序。測試是建立一個安全的係統使用的廣泛措施的一部分。然而,許多軟件開發組織的標準軟件開發流程中卻並不包含安全測試這一步驟。更糟的是,許多安全廠商提供瞭不同程度的質量和要求的測試。


由於攻擊者能夠利用無數種方法來攻破應用程序,而安全測試不可能測試全部的攻擊方法,所以安全測試其自身並非是衡量應用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我們隻有有限的時間來測試和捍衛軟件安全,而攻擊者卻沒有這樣的限製,所以我們不能自己降低對安全的要求。


結閤使用其他OWASP項目文檔,如《代碼審查指南》《開發指南》和類似OWASP ZAP的工具,是建立和維護安全的應用程序的一個好的開始。《開發指南》將告訴你如何設計和構建安全的應用程序,《代碼審查指南》將告訴你如何驗證應用程序源代碼的安全性,而《安全測試指南》將告訴你如何驗證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序的安全性。我強烈推薦使用這些指南作為應用程序安全性驗證的一部分。


為什麼選擇OWASP


創建一本這樣的指南是一份艱巨的工作,因為它匯集瞭數百位世界各地的專傢的專業技能纔得以完成。測試安全漏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但是這本指南卻在怎樣快捷、準確、有效地測試方麵獲得瞭權威人士的一緻認可。誌同道閤的安全專傢們在OWASP團隊中一起工作,構建瞭安全問題的領先實踐方法。


安全不應該躲在暗處,隻有少數人可以操作。它應該是嚮所有人開放,例如QA人員、開發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而不隻是專用於安全從業人員。建立這個指南的目的是讓需要它的人——你、我和參與構建軟件的任何人能掌握這些專業知識。


這本指南必須要在開發者和軟件測試者中推廣。因為世界上沒有足夠的應用安全專傢來對所有問題做齣重要建議。而應用安全最開始的責任肯定是落在軟件開發者的肩上,因為他們負責代碼的編寫。如果開發者沒有對軟件進行測試,或者在編寫時沒有考慮可能導緻漏洞的Bug,那麼他是不能編寫齣安全的代碼的。


保證信息及時更新對這本指南至關重要。通過采用Wiki 方式,OWASP團隊能逐漸發展和擴大這本指南中的信息,以跟上快速發展的應用安全威脅的步伐。


本指南很好地證明瞭OWASP成員和項目誌願者的激情和能量,而這也必將小小地改變世界。


裁剪和優先級


這本指南可以通過裁剪來適用於組織的技術、流程及組織架構。一般在組織中有幾個不同的角色會使用到本指南。


● 開發人員:使用本指南以確保編寫齣安全的代碼。這些測試應該是正常的編碼和單元測試計劃的一部分。


● 軟件測試和QA人員:使用本指南以擴充應用程序的測試組,盡早發現這些漏洞,將為以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安全專傢:結閤使用本指南與其他技術指南,作為一種確認方式,以確保應用程序中沒有被忽略的安全漏洞。


● 項目經理:思考本指南存在的原因,以及發現在代碼和設計缺陷中顯現的安全問題。


切記執行安全測試時,要不斷調整優先級。因為有無數種可能都會導緻應用程序失敗,而組織的測試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所以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來關注真正的安全漏洞風險業務,以及研究應用風險和其産生的條件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本指南可以看作一組技術,我們可以用它們來尋找不同類型的安全漏洞。但並不是所有的技術同樣重要。請盡量避免將本指南作為核對清單來使用,因為新的漏洞總會齣現,沒有任何指南可以窮盡測試的方法。但是,使用這本指南將是一個好的開始。


自動化工具的作用


有許多公司銷售自動化安全分析工具和測試工具,但是這些工具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將它們用在恰當的地方。正如邁剋爾?霍華德在2006年OWASP西雅圖AppSec峰會上所說:“工具不會讓軟件安全!它們隻是去規範過程和加強政策。”


重點是這些工具是通用的。也就是說,它們不是專門為自定義代碼,而是為瞭一般的應用程序而開發設計的。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找到一些通用的問題,但是它們沒有足夠的應用程序知識來檢測大多數缺陷。根據經驗,最嚴重的安全問題是那些非通用的、深深交織在一起的業務邏輯和定製應用程序設計。


但是這些工具也是有用處的,它們確實發現瞭很多潛在的問題。運行這些工具並不需要太多時間,但是每一個潛在的問題都需要時間調查和驗證。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盡快找到並消除最嚴重的缺陷,就最好考慮是否使用自動化工具或采用本指南中所述的技術來檢測。另外,這些工具也是一個平衡的應用程序安全計劃的一部分,如果使用得當,它們可以支持整個流程,以産生更安全的代碼。


行動呼籲


如果你正在構建、設計或測試軟件,我強烈建議你熟悉本書中的安全性測試指導。這是一個很好的關於今天麵臨的最常見應用程序問題的測試匯總,但它並不詳盡。如果發現錯誤,請聯係我們修改。這將幫助成韆上萬使用本指南的人。


歡迎任何一個個人或公司加入我們,這樣我們纔能繼續創建像《安全測試指南》和其他OWASP項目的一樣的成果。


感謝所有的在過去和未來為這份指南做齣貢獻的人們。你們的努力將推進並加強全球應用程序的安全性的發展。




Eoin Keary


OWASP董事會成員


2013年4月19日




序2


1)OWASP的宗旨:開放、協同的知識管理


在第4版OWASPS測試指南中,我們創建瞭一個新的測試指南,它將成為指導大傢執行Web應用滲透測試的事實標準。


——Matteo Meucci




OWASP感謝每一位作者、審稿者和編輯的努力,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纔讓測試指南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如果你有任何關於本測試指南的意見或建議,請發電子郵件到以下郵箱:


http://lists.owasp.org/mailman/listinfo/owasp-testing


或者直接發郵件給本指南的負責人Andrew Muller 和Matteo Meucci。


2)第4版OWASP測試指南


相比第3版,第4版OWASP測試指南在以下3個方麵進行瞭改進:


①本版測試指南集成瞭OWASP的其他兩個重要文檔交付件《開發者指南》和《代碼審查指南》。為瞭做到這一點,我們重新編排瞭測試類彆和測試編號,以便與其他OWASP文檔交付件保持一緻。《測試指南》和《代碼審查指南》的目的是評估《開發者指南》中所描述的安全控件是否達到瞭要求。


②對所有章節都進行瞭改進,並將測試用例數量擴展到87個(第3版隻有64個),新增以下4個章節的介紹:


? 身份管理測試


? 錯誤處理


? 密碼


? 客戶端測試


③在這個版本的測試指南中,我們不僅鼓勵有關機構和團體簡單地接受本指南所列的測試用例,還鼓勵安全測試人員與其他軟件測試人員一起設計用於具體測試目標的有針對性的測試用例。如果發現瞭具有更廣泛適用性的測試用例,我們鼓勵安全機構和團體將它們分享齣來,以完善本測試指南。這將有助於持續構建應用安全知識體係,使本測試指南的開發成為不斷迭代的而不是單嚮的過程。


3)曆史修訂


第4 版《測試指南》發布於2014 年。OWASP的測試指南於2003年首次發布,Dan Cuthbert 作為最初的編輯之一參與其中。於2005年移交給Eoin Keary 並轉變成Wiki 超文本係統。之後,Matteo Meucci 接管瞭本測試指南,現在是OWASP 測試指南項目負責人。從2012年起Andrew Muller協助Matteo Meucci領導這個項目。


? 2014年OWASP測試指南第4版


? 2008年9月15日OWASP測試指南第3版


? 2006年12月25日OWASP測試指南第2版


? 2004 年12 月OWASP測試指南第1版


? 2004 年7月14日 OWASP WEB應用安全滲透檢查錶第1.1版


項目領導


? Andrew Muller:從2013年開始領導OWASP測試指南項目


? Matteo Meucci:從2007年開始領導OWASP測試指南項目


? Eoin Keary:2005—2007年領導OWASP測試指南項目


? Daniel Cuthbert:2003—2005年領導OWASP測試指南項目




中文版說明


本書為“OWASP Testing Guide V4.0”的中文版。該版本盡量提供原英文版本中的圖片,並與原版本保持相同的風格。存在的差異,敬請諒解。


感謝OWASP中國及SecZone自2008年OWASP Testing Guide V3.0發布以來 ,對該項目持續的跟進、翻譯研究分享。同時 ,也對該項目的參與人員錶示感謝 。


如果您有關於本書的任何意見或建議,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聯係我們:


電話:4000-983-183


郵箱:cwasp@seczone.org




《安全測試指南(第4版)》 前言 在快速迭代的技術浪潮中,信息安全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隨著數字資産的價值日益凸顯,攻擊者的手段也愈發狡猾和多樣化,傳統的安全防護措施已顯不足。因此,掌握係統性的安全測試方法,識彆並彌閤潛在的漏洞,已成為每一位信息安全從業者、軟件開發者乃至企業決策者的必修課。 《安全測試指南(第4版)》正是基於這一深刻的洞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套全麵、權威且實用的安全測試解決方案。本書凝聚瞭業內頂尖專傢的豐富經驗和前沿理念,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 robust 的安全測試框架,從而在軟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有效應對安全威脅。 本書的第四版,是在前幾版基礎上的一次深度升級與優化。我們不僅緊跟最新的安全技術趨勢和攻擊嚮量,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抽象的安全概念落地,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實操步驟和工具介紹,讓讀者能夠真正掌握安全測試的核心技能。我們深知,理論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缺乏實踐的指導,一切都將是紙上談兵。因此,本書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力求為讀者提供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使其能夠從入門到精通,逐步成為一名優秀的安全測試工程師。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讀者至上”的原則。我們力求用清晰、準確的語言,避免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以便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輕鬆理解。同時,我們注重內容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確保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更能為您的組織構建起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 第一部分:安全測試基礎與策略 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與測試的重要性 本章將從宏觀視角齣發,為讀者構建對信息安全的基本認知。我們將探討信息安全的核心要素,包括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並闡述在當前數字化時代,為何信息安全如此重要。我們將深入分析各類安全威脅的來源、動機以及它們可能造成的破壞,從數據泄露、服務中斷到聲譽損害,讓讀者充分認識到安全漏洞的潛在危害。 緊接著,本章將重點闡述安全測試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的關鍵作用。我們不僅會介紹傳統的開發模式(如瀑布模型)下的安全測試點,更會著重講解在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和DevOps等現代開發模式下,如何將安全測試融入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流程,實現“左移”(Shift-Left)安全。我們將解釋為何在早期發現並修復安全漏洞比在後期更為經濟和高效,並討論安全測試如何幫助企業滿足閤規性要求(如GDPR、PCI DSS等)以及建立客戶信任。 第二章:安全測試的原則、方法與流程 本章將深入剖析安全測試的核心原則,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將講解“以攻為守”的安全測試哲學,強調模擬真實攻擊者思維的重要性。此外,還會介紹諸如最小權限原則、縱深防禦原則等在安全設計與測試中至關重要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多種主流的安全測試方法。這包括: 靜態應用安全測試(SAST): 講解其原理,即在不運行代碼的情況下,通過分析源代碼或字節碼來發現潛在的安全漏洞,例如SQL注入、跨站腳本(XSS)等。我們將介紹SAST工具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有效解讀其掃描結果。 動態應用安全測試(DAST): 闡述其原理,即在應用程序運行時,模擬外部攻擊者進行探測,發現運行時存在的安全缺陷,例如身份驗證繞過、信息泄露等。我們將探討DAST工具如何與應用程序交互,以及其局限性。 交互式應用安全測試(IAST): 介紹IAST技術如何結閤SAST和DAST的優點,在應用程序運行時,通過 instrument 代碼來檢測漏洞,並提供更精確的漏洞位置和上下文信息。 軟件組成分析(SCA): 講解SCA在識彆開源組件中的已知漏洞(CVE)以及管理許可證風險方麵的作用,特彆是在依賴日益復雜的現代軟件開發中。 滲透測試(Penetration Testing): 詳細闡述滲透測試的定義、目標、範圍以及不同類型的滲透測試(如黑盒、白盒、灰盒)。我們將介紹滲透測試的典型流程,從偵察、漏洞掃描、漏洞利用到權限提升和後滲透活動。 本章還將梳理一套標準化的安全測試流程,從測試前的準備工作(如需求分析、風險評估),到測試執行過程中的漏洞識彆、驗證和報告,再到測試後的漏洞修復跟蹤和復測。我們將強調團隊協作、持續改進以及與開發團隊的有效溝通在整個流程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章:安全測試的工具與環境搭建 為瞭將理論付諸實踐,本章將聚焦於安全測試所需的工具和環境。我們將介紹各種類型安全測試工具的特點、適用場景以及優缺點,並提供具體的工具選型建議。 Web應用安全掃描工具: 如Burp Suite、OWASP ZAP、Acronynous等,詳細介紹其功能,包括代理、掃描、爬取、fuzzing、注入檢測等。 網絡漏洞掃描器: 如Nmap、Nessus、OpenVAS等,用於識彆網絡層麵的漏洞,如開放端口、弱密碼、已知服務漏洞等。 代碼審計工具: 介紹靜態代碼分析工具,用於幫助開發者在代碼層麵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 漏洞利用框架: 如Metasploit Framework,講解其在驗證漏洞、模擬攻擊過程中的強大能力。 密碼破解工具: 如Hashcat、John the Ripper,用於測試密碼強度和破解弱密碼。 流量分析工具: 如Wireshark,用於捕獲和分析網絡流量,發現潛在的數據泄露或惡意活動。 除瞭工具介紹,本章還將指導讀者如何搭建一個安全測試環境。這可能包括: 虛擬機(VM)和容器(Container)的使用: 如何利用VMware、VirtualBox、Docker等技術創建獨立的、隔離的測試環境,避免影響生産係統。 搭建靶場(Lab): 介紹如何配置包含各種操作係統、服務和應用程序的模擬網絡環境,用於安全測試和學習。 配置必要的網絡設備和代理: 說明如何設置網絡連接、代理服務器以實現對目標應用程序的有效測試。 操作係統和常用工具的安裝配置: 提供Linux(如Kali Linux)等安全測試常用操作係統的安裝與基礎配置指南,以及常用安全工具的安裝與更新方法。 第二部分:Web應用安全測試 第四章:Web應用常見漏洞原理與檢測 本章將深入探討Web應用程序中最常見的安全漏洞,為讀者提供詳盡的原理分析和檢測方法。我們將遵循OWASP Top 10等行業標準,係統性地講解各類漏洞。 注入漏洞(Injection Flaws): SQL注入(SQL Injection): 詳細解釋SQL注入的原理,包括如何利用不安全的輸入驗證、拼接SQL語句導緻的代碼執行。我們將演示不同的SQL注入類型(如聯閤查詢注入、盲注、帶外注入)以及如何使用工具(如sqlmap)進行檢測和利用。 命令注入(Command Injection): 說明如何利用應用程序執行操作係統命令,以及相關的繞過技巧。 XPath注入/LDAP注入: 探討針對XML解析器和LDAP目錄服務的注入攻擊。 跨站腳本(Cross-Site Scripting, XSS): 講解存儲型XSS、反射型XSS和DOM型XSS的區彆與原理。我們將展示如何通過檢測輸入輸齣的過濾情況,以及如何利用XSS漏洞竊取用戶Cookie、進行釣魚攻擊等。 身份驗證與會話管理漏洞(Broken Authentication and Session Management): 弱密碼和暴力破解: 分析常見密碼策略的缺陷,以及如何使用工具進行暴力破解。 會話固定(Session Fixation): 解釋攻擊者如何強製用戶使用某個固定的會話ID。 不安全的會話處理: 如過長的會話超時、明文傳輸會話ID等。 認證繞過: 探討繞過登錄機製的各種技術。 敏感信息泄露(Sensitive Data Exposure): 講解如何在傳輸(如HTTP)或存儲(如數據庫、日誌文件)過程中泄露敏感信息,如用戶憑證、個人身份信息、支付信息等。我們將介紹如何檢查HTTPS配置、加密算法以及敏感數據存儲的安全性。 XML外部實體(XML External Entities, XXE): 闡述XXE漏洞的原理,即XML解析器在解析XML文檔時,錯誤地處理瞭外部實體引用,可能導緻文件讀取、SSRF等攻擊。 訪問控製漏洞(Broken Access Control): 不安全的直接對象引用(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IDOR): 講解如何通過修改URL參數或請求體中的標識符來訪問未經授權的數據。 功能級訪問控製失效: 探討用戶繞過權限檢查,訪問管理員功能或執行未經授權的操作。 安全配置錯誤(Security Misconfiguration): 涵蓋Web服務器、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框架和自定義代碼等各個層麵可能存在的配置錯誤,如默認憑證、不必要的服務、過時的組件、詳細的錯誤信息泄露等。 跨站請求僞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CSRF): 解釋CSRF攻擊的原理,即誘導用戶在已登錄狀態下,嚮目標網站發送非本意的請求。我們將討論如何檢測和防禦CSRF攻擊(如使用CSRF Token)。 使用含有已知漏洞的組件(Using Components with Known Vulnerabilities): 強調使用過時的、存在已知安全漏洞的第三方庫、框架和組件的風險,並介紹如何通過SCA工具進行檢測。 第五章:Web應用滲透測試實戰 本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和步驟演示,引導讀者進行真實的Web應用滲透測試。 信息收集與偵察(Reconnaissance): 被動偵察: 利用搜索引擎(如Google Hacking)、Whois查詢、DNS信息查詢、社交媒體等手段,收集目標網站的公開信息。 主動偵察: 使用Nmap掃描目標IP地址和端口,識彆開放的服務及其版本。使用目錄爆破工具(如Dirb、Gobuster)發現隱藏的目錄和文件。 漏洞掃描與分析: 使用自動化掃描工具: 介紹如何配置和運行Burp Suite、OWASP ZAP等工具,進行全麵的Web應用掃描。 手動驗證與深入分析: 講解如何結閤自動化掃描結果,進行手動復核和深入分析,識彆誤報並挖掘自動化工具未能發現的漏洞。 漏洞利用與權限提升: 利用SQL注入: 演示如何利用SQL注入獲取數據庫信息、繞過認證,甚至執行任意命令。 利用XSS: 展示如何通過XSS竊取用戶Session、進行釣魚攻擊,或作為進一步攻擊的跳闆。 利用文件上傳漏洞: 講解如何上傳惡意文件(如Web Shell),獲取服務器控製權。 利用SSRF(Server-Side Request Forgery): 演示如何利用SSRF攻擊內網服務,訪問內部資源,甚至進行端口掃描。 利用反序列化漏洞: 探討Java、PHP等語言中常見的反序列化漏洞,以及如何利用其執行任意代碼。 後滲透活動(Post-Exploitation): 信息收集(內部): 在獲得初步控製權後,如何進一步收集目標服務器和內部網絡的信息。 權限維持(Persistence): 講解如何通過創建後門、計劃任務等方式,確保在服務器重啓後仍能保持訪問。 橫嚮移動(Lateral Movement): 演示如何利用已獲得的憑證或漏洞,在內部網絡中進一步滲透,獲取更高權限或更多目標。 漏洞報告撰寫: 強調編寫清晰、準確、可操作的漏洞報告的重要性。報告應包含漏洞描述、影響、復現步驟、截圖以及詳細的修復建議。 第三部分:網絡與係統安全測試 第六章:網絡協議安全與掃描 本章將聚焦於網絡層麵的安全測試,重點關注常見網絡協議的潛在安全風險及其檢測方法。 TCP/IP協議棧安全: 端口掃描技術: 詳細介紹各種端口掃描方法,如SYN掃描(半開放掃描)、Connect掃描、UDP掃描、ACK掃描等,及其優缺點和應用場景。 服務識彆與版本探測: 講解如何利用Nmap等工具識彆目標主機上運行的服務及其具體版本,為後續的漏洞利用提供信息。 TTL(Time To Live)和窗口大小(Window Size)分析: 介紹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推斷操作係統類型。 常見網絡協議的安全性: HTTP/HTTPS: 除瞭Web應用層的安全,還將關注HTTP協議本身的弱點,如明文傳輸、不安全的請求方法等,以及HTTPS的配置安全性(如TLS/SSL版本、加密套件)。 SSH(Secure Shell): 討論SSH弱密碼、不安全的配置(如root登錄、禁用密鑰認證)以及SSH隧道的使用。 FTP/SFTP: 講解FTP的明文傳輸風險,以及SFTP的安全性優勢。 SMB/CIFS: 探討Windows文件共享協議存在的常見漏洞,如匿名訪問、弱密碼認證。 DNS(Domain Name System): 介紹DNS劫持、DNS緩存投毒等攻擊,以及如何測試DNS服務器的安全性。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講解DHCP欺騙和中間人攻擊。 網絡掃描工具與實踐: Nmap深入使用: 演示Nmap的高級腳本引擎(NSE)功能,如何使用腳本進行漏洞探測、服務版本探測、係統類型識彆等。 Wireshark流量分析: 講解如何使用Wireshark捕獲和分析網絡流量,識彆明文傳輸的敏感信息、異常的網絡行為以及潛在的攻擊流量。 IDS/IPS(入侵檢測/防禦係統)的繞過與檢測: 簡要介紹IDS/IPS的工作原理,以及測試過程中如何避免觸發警報。 第七章:操作係統安全加固與漏洞掃描 本章將側重於對操作係統層麵的安全測試,包括常見操作係統(Windows, Linux)的安全配置、漏洞檢測與加固。 操作係統安全基礎: 用戶與權限管理: 講解操作係統中用戶、組、權限的概念,以及如何進行精細化的權限控製。 文件係統安全: 討論文件和目錄的訪問權限設置,以及特殊文件(如日誌文件、配置文件)的保護。 服務管理: 介紹如何安全地管理和配置係統中運行的服務,禁用不必要的服務以減少攻擊麵。 補丁管理: 強調及時更新操作係統和應用程序補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識彆未打補丁的係統。 Windows係統安全測試: 本地安全策略(Local Security Policy)審查: 講解如何檢查密碼策略、賬戶鎖定策略、審核策略等。 注冊錶(Registry)安全: 討論關鍵注冊錶項的保護。 Windows Services和Scheduled Tasks: 檢查可疑的服務和計劃任務。 遠程管理服務(RDP, WinRM)的安全: 探討其配置風險。 Linux係統安全測試: 文件權限(chmod, chown)和SUID/SGID位: 重點關注存在SUID/SGID位的可執行文件,分析其潛在的權限提升風險。 SSH服務安全配置: 重點講解SSH服務器的安全加固,如禁用root登錄、使用密鑰認證、更改默認端口等。 防火牆(iptables, firewalld)配置: 審查防火牆規則,確保隻允許必要的端口和服務。 PAM(Pluggable Authentication Modules)安全: 探討PAM模塊的配置。 內核參數(sysctl)調優: 介紹與網絡安全相關的內核參數。 操作係統漏洞掃描工具: Nessus, OpenVAS等漏洞掃描器: 講解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對操作係統進行全麵的漏洞掃描,識彆未打補丁的已知漏洞。 特權提升(Privilege Escalation)技術: 介紹常見的本地特權提升技術,例如利用SUID程序漏洞、內核漏洞、不安全的配置文件、弱權限文件等。 係統加固措施: 基於掃描結果和安全原則,提供詳細的操作係統安全加固建議,涵蓋防火牆配置、服務最小化、訪問控製、日誌審計等多個方麵。 第四部分:高級安全測試與未來展望 第八章:API安全測試 隨著微服務架構的普及,API已成為現代應用程序的核心組成部分。本章將聚焦於API安全測試,確保API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API概述與安全挑戰: 介紹RESTful API、GraphQL等常見的API類型,以及API麵臨的主要安全風險,如身份驗證繞過、授權問題、注入攻擊、數據泄露等。 API安全測試方法: 身份驗證和授權測試: 重點測試API的認證機製(如API Key, OAuth, JWT)是否健壯,以及不同用戶角色的授權是否得到正確執行。 輸入驗證與參數處理: 針對API的請求參數進行深入測試,檢查是否存在注入漏洞、越界訪問等。 速率限製(Rate Limiting)與拒絕服務(DoS)測試: 評估API的抗DDoS能力。 敏感數據暴露: 檢查API響應是否包含不必要的敏感信息。 API網關(API Gateway)安全: 探討API網關的安全配置和策略。 API測試工具: 介紹Postman, Insomnia, Burp Suite等工具在API測試中的應用,以及專門的API安全掃描工具。 OWASP API Security Top 10: 結閤OWASP發布的API安全十大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 第九章:雲原生與DevOps環境下的安全測試 本章將探討在雲原生和DevOps的快速迭代環境中,如何有效地進行安全測試。 DevOps與安全(DevSecOps): 安全左移(Shift-Left Security): 強調將安全測試提前到開發周期的早期階段,例如在代碼提交、構建、部署等環節集成安全檢查。 CI/CD流水綫中的安全自動化: 介紹如何在CI/CD流水綫中集成SAST、DAST、SCA等自動化安全測試工具,實現安全檢查的自動化。 安全即代碼(Security as Code): 探討如何將安全策略和配置以代碼形式管理,提高安全部署的可重復性和可追溯性。 雲原生環境下的安全測試: 容器安全(Container Security): 鏡像安全掃描: 介紹如何掃描Docker鏡像中的已知漏洞和不安全配置。 容器運行時安全: 探討容器隔離性、網絡策略、運行時監控等。 Kubernetes安全: 介紹Kubernetes的安全模型、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網絡策略、Pod安全策略(Pod Security Policies)等。 雲服務安全(AWS, Azure, GCP): 討論雲平颱上的身份和訪問管理(IAM)、安全組、存儲安全、Serverless安全等。 基礎設施即代碼(IaC)安全測試: 探討Terraform, CloudFormation等IaC工具的安全配置審查。 第十章:安全測試的未來趨勢與最佳實踐 本章將展望安全測試的未來發展方嚮,並總結本書中的關鍵最佳實踐。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在安全測試中的應用: 探討AI/ML如何用於自動化漏洞發現、智能威脅檢測、行為分析等。 模糊測試(Fuzzing)技術的進步: 介紹生成式模糊測試、變異模糊測試等,以及它們在發現未知漏洞方麵的潛力。 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下的安全測試: 探討在零信任模型下,如何設計和執行安全測試。 安全測試的持續改進與度量: 討論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和指標跟蹤,不斷優化安全測試流程和效果。 建立高效的安全測試團隊: 強調團隊溝通、知識共享、技能培訓以及與開發、運維團隊的緊密協作。 持續學習與專業發展: 鼓勵讀者持續關注最新的安全威脅、技術和工具,保持技能的更新。 結語 在信息安全日益嚴峻的今天,《安全測試指南(第4版)》為您提供瞭一把開啓安全之門的鑰匙。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您構建起堅固的防禦體係,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遊刃有餘。安全之路,道阻且長,但有本書的陪伴,您將不再孤單。 附錄(可選,示例) 常用安全工具速查錶 安全測試報告模闆 術語錶 ---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安全測試行業的新手,我之前嘗試閱讀瞭一些入門書籍,但總感覺它們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內容泛泛而談,難以真正掌握核心技能。而這本《安全測試指南》則完全不同,它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將我這個完全的“小白”帶入瞭安全測試的世界。一開始,作者非常貼心地解釋瞭各種基礎概念,比如什麼是XSS,什麼是CSRF,以及它們為什麼會産生。然後,他並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立刻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圖示,展示瞭這些漏洞是如何被利用的,以及如何進行修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密碼學基礎的講解,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把復雜的概念講得明明白白,讓我對加密、解密、哈希等有瞭初步的認識。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實操練習,讓我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親手去復現和利用漏洞,這種“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比單純的閱讀更加有效。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著代碼感到迷茫的門外漢,而是逐漸建立起瞭一套屬於自己的安全測試思維。

評分

我一直對網絡安全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沒有係統性的學習途徑。《安全測試指南》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被書中對不同類型安全測試方法的分類和闡述所吸引,從黑盒測試到白盒測試,再到灰盒測試,作者都給齣瞭清晰的定義和各自的優劣勢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API安全測試的部分印象深刻,在當前微服務盛行的時代,API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對RESTful API進行安全測試,包括身份驗證、授權、輸入驗證以及速率限製等方麵。作者還列舉瞭許多常見的API漏洞,如不安全的直接對象引用(IDOR)和跨站請求僞造(CSRF)在API場景下的體現,並提供瞭相應的檢測和防禦策略。我甚至學會瞭如何利用Postman等工具來模擬各種API請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這本書讓我對API安全測試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明白瞭在實際項目開發中,應該如何從設計階段就考慮安全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這個在信息安全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注入瞭一股新鮮的血液。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滲透測試的章節,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從前期的信息收集、漏洞掃描,到後期的提權、橫嚮移動以及痕跡清理的全過程。作者在描述每一個步驟時,都細緻入微,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手把手地教導徒弟。我特彆喜歡他對不同工具的使用技巧和組閤策略的闡述,這遠比我過去自己摸索要高效得多。書中對Web應用安全測試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很多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在這裏都找到瞭清晰的解決方案。例如,關於SQL注入的各種變體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繞過,書中給齣的方法和思路,讓我大開眼界。我甚至發現瞭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攻擊嚮量,並嘗試在我的實驗室環境中復現,結果令人振奮。這本書的實踐指導性極強,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瞭一位可靠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復雜的安全攻防迷宮。

評分

我是一名從事多年企業IT基礎設施管理的IT經理,一直以來,我都將網絡安全視為公司運營的重中之重。然而,麵對層齣不窮的新型安全威脅,傳統的防禦手段似乎已顯得力不從心。《安全測試指南》的齣版,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提升企業的安全防護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風險評估和安全策略製定的章節,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常見的風險點,而是指導我們如何係統地識彆、分析和量化潛在的安全風險,並在此基礎上製定齣有針對性的、可落地的安全策略。書中對於閤規性要求的解讀也十分到位,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確保安全性的同時,滿足各種行業和法律法規的要求。我甚至參考瞭書中關於安全審計和應急響應的建議,開始著手優化我們現有的安全管理流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主動、更具前瞻性的安全管理模型,這將對我們企業的整體安全水平産生深遠的影響。

評分

作為一名多年的軟件開發工程師,我一直覺得安全是“後端”的事情,而我隻需要關注功能的實現。直到我閱讀瞭《安全測試指南》的某些章節,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麼片麵。書中關於安全開發生命周期(SDLC)的介紹,讓我開始反思我在開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盲點。特彆是關於“安全編碼實踐”的部分,作者列舉瞭許多常見的編碼錯誤,例如緩衝區溢齣、格式化字符串漏洞、以及不安全的隨機數生成等,並提供瞭如何避免這些錯誤的具體代碼示例。我甚至發現瞭一些我之前代碼中可能存在的隱患,並已經著手進行修改。這本書並沒有讓我立刻成為一個安全專傢,但它卻像一位睿智的長者,點醒瞭我,讓我開始意識到,作為開發者,我也肩負著保障軟件安全的責任。我相信,將書中的安全編碼原則融入到我的日常開發流程中,將大大提升我所開發軟件的安全性。

評分

專業必備,幫助很大,經典

評分

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

評分

還可以還可以

評分

還不錯,技術書籍

評分

很多公司都缺失的,注意防守~

評分

期待很久瞭,確實是好東西

評分

京東上買的打摺不說,還很快

評分

好書,京東配送速度沒的說,很及時

評分

還沒看,紙張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