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国欣著的《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以汉语字 本位理论为基础,对汉英语词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对比 研究,共分为五章,分别对“对比的原理与方法论” 、“词的本质”、“词的结构与定义”、“构词法” 和“复合词”进行了探讨。本书立足语言事实,采用 汉英对比分析的方法,试图对一些似乎有“定论”的 基本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丰国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校学术带头人,学校一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总负责人、首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湖北师范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长期从事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已发表一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或副主编教材二十六部,与他人合作翻译著作两部;主持并参与多项***和省部级研究课题;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两次,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次;人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序
前言
**章 对比的原理与方法论研究
1.1 范式:语言通约之基石
1.1.1 概述
1.1.2 范式原理
1.1.3 语言可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的*终统一
1.1.4 结论
1.2 对比研究:语言逻辑的剖析
1.2.1 对比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对比层面
1.2.2 从对比研究中看语言的逻辑性
1.2.3 结论
1.3 语言不同层面的对比研究
1.3.1 英汉对比研究三例
1.3.2 讨论与结论
第2章 词的本质对比研究
2.1 词的本质和编码机制
2.1.1 概述
2.1.2 词的构成与词的本质
2.1.3 词的编码机制
2.1.4 结论
2.2 汉语词的约定性
2.2.1 概迷
2.2.2 依据概念约定
2.2.3 依据字组和韵律约定
2.2.4 依据心理认证约定
2.2.5 结论
第3章 词的结构与定义对比研究
3.1 “字”和“语素”之关系
3.1.1 概述
3.1.2 “字”与“语素”的关系再讨论
3.1.3 语素与词素:汉语词剖析的困难
3.1.4 结论
3.2 字本位视角汉语“词”的定义
3.2.1 概述
3.2.2 定义汉语“词”的困难
3.2.3 字本位的汉语“词”本质
3.2.4 总结与结论
3.3 界定汉语词的三个内涵:字组、韵律、约定
3.3.1 概述
3.3.2 汉语词申的概念
3.3.3 概念的合成形式:字组合和韵律
3.3.4 约定性:形式和概念的心理认证
3.3.5 结.沦
第4章 构词法的对比研究
4.1 词缀法的汉英对比分析
4.1.1 概述
4.1.2 汉英词缀的对比分析
4.1.3 总结和结论
4.2 汉英转换构词法的理论缺陷分析
4.2.l 概述
4.2.2 英语转换法的理论缺陷
4.2.3 汉语转换法的理论缺陷
4.2.4 结召生
第5章 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5.1 汉英复合词的对比分析
5.1.1 概述
5.1.2 汉英复合词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
5.1.3 汉英复合词內部关系的组合原理
5.1.4 结论:汉英复合词的本质与构词原理
5.2 汉语复合词的“位”“序”关系
5.2.1 概述
5.2.2 汉语复合词中“位”“序”互动原理
5.2.3 “位”“序”互动的排异性
5.2.4 结论
5.3 汉英复合词成词条件对比分析
5.3.1 概述
5.3.2 汉英复合词成词条件对比
5.3.3 结论
5.4 复合词语义生成研究述评
5.4.1 概述
5.4.2 复合词语义生成的不同学科视角研究
5.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章节英文概要
附录2 英文目录
坦率地说,我通常对学术性太强的书籍敬而远之,因为它们往往为了追求严谨性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流畅且富于启发性。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词源学和构词法时,并没有采用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词汇的演变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对于一些古已有之的汉字词汇,作者追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变迁,并对照英文中类似词汇的发展轨迹,这种跨时空的对比极具画面感。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它们有效地架起了中西方思维的桥梁,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变得非常直观易懂。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和享受,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解开一个有趣的语言谜团,让人欲罢不能,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这本《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浸淫在语言学习和翻译领域的老兵,我接触过的词汇研究书籍不计其数,但能像它这样将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结合得如此巧妙的,实属罕见。首先,它对于词汇的语义场的剖析极其精辟,远超一般词典式的罗列。书中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词的英文对应是那个词”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背景、语境差异如何塑造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举个例子,书中对“情”与“feeling/emotion/affection”的对比分析,层层剥茧,将中文语境下“情”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人际伦理都一一摊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它不是教你如何记忆单词,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单词背后的思维模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体”与“body/substance/form”的辨析,这种跨语言的哲学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我作为译者的敏感度。每当我在翻译一些涉及东方哲学的文本时,总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新的切入点,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体验,是其他工具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最近在为一个国际项目做资料整理,需要处理大量涉及中西方商业术语的文本,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以为它可能更偏向于学术理论的堆砌,毕竟“精”这个字有时候意味着晦涩难懂。然而,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巧妙地将枯燥的语言学概念融入到生动的语用实例之中。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一一对应实则陷阱重重的词汇时,比如“责任”和“responsibility/duty/liability”的细微差别,作者提供的例句和场景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是机械地查找词义,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在特定的商业谈判或法律文件中,使用哪个词汇才能最大限度地贴合目标读者的文化预期。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语境的能力提升,对我职业生涯的帮助是立竿见影的。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引导你避开那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盲区,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评分作为一名自学语言多年的爱好者,我深知词汇学习的瓶颈往往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词义的稳定性。很多时候,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发生漂移,让人无所适从。这本《汉英词汇对比研究(精)》恰恰抓住了这个痛点。书中对那些具有强烈文化负载性的词汇的处理方式,堪称一绝。比如,关于“面子”这个概念,很多书籍只是给出了一个笼统的翻译,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它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作用,并对比了西方社会中相对应的“honor”或“reputation”在语境上的差异和张力。它不是简单地进行词对词的替换,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差异的框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一个单词,而是将这个单词放入了一个更大的文化网络中去审视。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语言现象的认知边界,让我的阅读和写作都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和深度,让人越翻越有味道。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对比词汇集”,它更像是一部跨文化交际的“心法秘籍”。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对细微差异的捕捉。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极为出色,它教会了我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隐藏在词汇选择背后的文化潜规则。例如,在谈到“谦虚”时,书中对比了中文语境下对自夸的规避和英文语境中恰当的自我推销之间的微妙平衡,并提供了精准的语言工具来应对这些场景。它关注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如何以最符合语境的方式说”。对于任何致力于成为优秀翻译、跨文化沟通者或深度语言学习者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洞察力是无价的。它不仅仅是词汇的对比,更是心智模式的重塑,让人从根本上改变对语言的认知,是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