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

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晨光,朱晓彦,芮坤坤 编
图书标签:
  • 虚拟化
  • 云计算
  • 平台构建
  • IaaS
  • PaaS
  • SaaS
  • OpenStack
  • Docker
  • Kubernetes
  • DevOp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70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71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职高专学生
  以企业虚拟化和云计算典型案例为背景,采用项目式编写模式   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突出项目实战   理实一体,真正适合高职教学的云计算教材   结合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编写

内容简介

  《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以使读者熟练掌握常见的虚拟化系统和云计算系统的部署与运维为目标,采用VMware vSphere 5.5和VMware Horizon 6.1.1虚拟化平台,以及CecOS 1.4和OpenStack云计算平台,介绍当前主流的虚拟化和云计算系统的部署与运维。   本书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使用VMware ESXi 5.5搭建VMware虚拟化平台”“使用VMware vCenter Server搭建高可用VMware虚拟化平台”“使用VMware Horizon View搭建VMware云桌面服务”“使用CentOS搭建企业级虚拟化平台”“使用RDO快速部署OpenStack云计算系统”和“使用CentOS搭建和运维OpenStack多节点云计算系统”。   本书不仅可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材,还可以作为对VMware虚拟化和OpenStack云计算技术感兴趣的读者的技术参考书。   本书配套的授课PPT、实验指导书和软件资源,需要的教师可访问链接http://pan.baidu.com/s/1eSc6MyQ(密码:gthv)或https://yunpan.cn/cxgisZ7KSmBLG(密码:8aa9)下载;也可以登录http://www.cmpedu.com免费注册、审核通过后下载,或联系编辑索取(QQ:1239258369,电话:010-88379739)。

目录

前言
项目1 使用VMware ESXi 5.5搭建
VMware 虚拟化平台
任务1.1 认识虚拟化与云计算
1.1.1 什么是服务器虚拟化
1.1.2 为什么使用服务器虚拟化
1.1.3 流行的企业级虚拟化解决方案
1.1.4 云计算变革
1.1.5 云计算兴起的推动力
1.1.6 云计算的定义
1.1.7 云计算的三大服务模式
1.1.8 云计算的部署模式
任务1.2 安装ESXi服务器
1.2.1 VMware vSphere虚拟化架构
1.2.2 ESXi主机硬件要求
1.2.3 在VMware Workstation中创建VMware ESXi虚拟机
1.2.4 安装VMware ESXi
1.2.5 VMware ESXi安装后的基本设置
任务1.3 使用vSphere Client管理虚拟机
1.3.1 使用VMware vSphere Client连接到VMware ESXi
1.3.2 将安装光盘ISO上传到ESXi存储
1.3.3 在VMware ESXi中创建虚拟机
1.3.4 安装虚拟机操作系统和VMware Tools
1.3.5 为虚拟机创建快照
1.3.6 配置虚拟机跟随ESXi主机自动启动
任务1.4 配置vSphere虚拟网络
1.4.1 理解vSphere虚拟网络
1.4.2 理解vSphere网络术语
1.4.3 将ESXi主机的管理流量与虚拟机数据流量分开
任务1.5 配置vSphere使用iSCSI存储
1.5.1 VMware vSphere存储概述
1.5.2 iSCSI SAN的基本概念
1.5.3 安装配置Starwind iSCSI目标服务器
1.5.4 配置ESXi主机连接到iSCSI网络存储
1.5.5 使用iSCSI共享存储
项目总结
练习题
项目2 使用vCenter Server搭建高可用VMware 虚拟化平台
任务2.1 安装VMware vCenter Server
2.1.1 VMware vCenter Server体系结构
2.1.2 vCenter Server的硬件和软件要求
2.1.3 安装VMware vCenter Server
2.1.4 安装VMware ESXi
2.1.5 配置iSCSI共享存储
任务2.2 安装VMware vCenter Server Appliance
2.2.1 介绍OVF
2.2.2 部署OVF模板
2.2.3 安装VMware vCenter Server Appliance
任务2.3 使用vSphere Web Client管理虚拟机
2.3.1 创建数据中心、添加主机
2.3.2 将ESXi连接到iSCSI共享存储
2.3.3 使用共享存储创建虚拟机
任务2.4 使用模板批量部署虚拟机
2.4.1 将虚拟机转换为模板
2.4.2 创建自定义规范
2.4.3 从模板部署新的虚拟机
2.4.4 将模板转换为虚拟机
2.4.5 批量部署CentOS虚拟机
任务2.5 使用vSphere vMotion实现虚拟机在线迁移
2.5.1 实时迁移的作用
2.5.2 vMotion实时迁移的原理
2.5.3 vMotion实时迁移的要求
2.5.4 配置VMkernel接口支持vMotion
2.5.5 使用vMotion迁移正在运行的虚拟机
任务2.6 使用vSphere DRS实现分布资源调度
2.6.1 分布式资源调度的作用
2.6.2 EVC介绍
2.6.3 创建vSphere群集
2.6.4 启用vSphere DRS
2.6.5 配置vSphere DRS规则
任务2.7 使用vSphere HA实现虚拟机高可用性
2.7.1 虚拟机高可用性的作用
2.7.2 vSphere HA的工作原理
2.7.3 实施vSphere HA的条件
2.7.4 启用vSphere HA
2.7.5 使用vSphere HA实现虚拟机高可用性
项目总结
练习题
项目3 使用VMware Horizon View
搭建VMware云桌面服务
任务3.1 VMware Horizon View基础环境配置
3.1.1 VMware Horizon View桌面虚拟化介绍
3.1.2 VMware Horizon View的体系结构
3.1.3 创建和配置VMware ESXi
3.1.4 配置域控制器
3.1.5 配置DNS服务器
3.1.6 安装和配置SQL Server
3.1.7 安装和配置vCenter Server
3.1.8 安装和配置iSCSI共享存储
3.1.9 配置DHCP服务器
任务3.2 制作和优化模板虚拟机
3.2.1 制作Windows 7模板虚拟机
3.2.2 优化Windows 7模板虚拟机
任务3.3 安装VMware Horizon View服务器软件
3.3.1 安装VMware Horizon View Connection Server
3.3.2 安装VMware Horizon View Composer
3.3.3 在域中配置Horizon View所使用的OU和用户
任务3.4 发布VMware Horizon View虚拟桌面
3.4.1 配置VMware Horizon View
3.4.2 发布Windows 7虚拟桌面
任务3.5 连接到云桌面
3.5.1 使用Windows版VMware Horizon Client连接到云桌面
3.5.2 使用Android版VMware Horizon Client连接到云桌面
3.5.3 通过Web访问VMware Horizon View云桌面
项目总结
练习题
项目4 使用CentOS搭建企业级
虚拟化平台
任务4.1 使用和运维CentOS中的KVM虚拟化
4.1.1 KVM虚拟化技术简介
4.1.2 快速安装包含虚拟化技术的图形CentOS系统
4.1.3 CentOS图形界面下虚拟机的安装
4.1.4 CentOS下虚拟机的管理和运维命令
任务4.2 CecOS企业虚拟化平台的搭建与测试
4.2.1 红帽RHEL、RHEV商业项目,Ovirt开源项目和CecOS企业虚拟化平台
4.2.2 CecOS企业虚拟化系统构架
4.2.3 安装CecOS企业虚拟化系统基础平台
4.2.4 管理CecOS数据中心实现服务器虚拟化
4.2.5 管理CecOS数据中心实现桌面虚拟化
项目小结
练习题
项目5 使用RDO快速部署OpenStack云计算系统
任务5.1 OpenStack架构介绍
5.1.1 OpenStack云计算平台概述
5.1.2 OpenStack的主要项目和架构关系
5.1.3 OpenStack部署工具简介
任务5.2 使用RDO的ALLINONE功能快速安装单个节点的OpenStack
5.2.1 准备CentOS 7最小化操作系统
5.2.2 配置系统的网络和主机信息
5.2.3 准备RDO安装资源库或配置网络源
5.2.4 安装和使用RDO工具
5.2.5 访问和查看ALLINONE的OpenStaDashBoard界面信息
5.2.6 为云主机的公共网络访问准备条件
5.2.7 探索OpenStack的云主机操作
任务5.3 使用RDO定制部署计算节点
5.3.1 计算节点环境准备
5.3.2 计算节点的配置
5.3.3 部署结果的查看
项目总结
练习题
项目6 使用CentOS搭建和运维OpenSt多节点云计算系统
任务6.1 OpenStack双节点环境准备
6.1.1 控制节点系统安装
6.1.2 计算节点系统安装
6.1.3 节点网络配置
6.1.4 节点防火墙和SELinux配置
6.1.5 配置NTP服务
6.1.6 配置数据库服务
6.1.7 配置OpenStack软件源
6.1.8 配置消息服务器
任务6.2 配置认证服务Keystone
6.2.1 安装认证服务
6.2.2 配置数据库连接
6.2.3 定义授权令牌
6.2.4 创建用户、租户和角色
6.2.5 定义服务和API 端点
6.2.6 验证认证服务
任务6.3 配置映像服务Glance
6.3.1 安装映像服务
6.3.2 配置数据库连接
6.3.3 配置映像服务
6.3.4 注册服务、创建API端点
6.3.5 上传云主机映像
任务6.4 配置计算服务Nova
6.4.1 在控制节点安装计算服务
6.4.2 在控制节点配置数据库连接
6.4.3 在控制节点配置计算服务
6.4.4 在控制节点注册服务和API端口
6.4.5 在计算节点安装和配置计算服务
任务6.5 配置网络服务Nova-network
6.5.1 配置控制节点
6.5.2 安装网络组件及配置Nova
6.5.3 创建初始网络
任务6.6 配置Web用户接口Dashboard
6.6.1 安装Dashboard
6.6.2 配置Dashboard
6.6.3 访问Dashboard
任务6.7 使用Dashboard管理OpenStack
6.7.1 OpenStack用户管理
6.7.2 云主机管理
6.7.3 配置安全组规则
6.7.4 云主机镜像管理
6.7.5 使用公钥认证登录云主机
6.7.6 创建和使用云主机快照
任务6.8 添加块存储服务Cinder
6.8.1 块存储节点系统安装
6.8.2 安装块存储服务
6.8.3 配置数据库连接
6.8.4 配置块存储服务
6.8.5 注册服务和API 端点
6.8.6 在块存储节点上安装配置
cinder
6.8.7 管理云硬盘
任务6.9 使用命令行管理OpenStack
6.9.1 编辑用户环境变量文件
6.9.2 产生和导入密钥对
6.9.3 显示可用的云主机类型
6.9.4 显示可用的镜像列表
6.9.5 显示可用的网络
6.9.6 配置安全组规则
6.9.7 启动云主机实例
6.9.8 使用公钥认证登录云主机
6.9.9 创建和管理云硬盘
项目总结
练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在近几年已经趋于成熟,这些虚拟化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且开始支持企业级应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VMware、Microsoft、Red Hat、Citrix、Oracle、华为等公司的虚拟化产品不断发展,各有优势。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交付和使用模式,云计算实质上是通过互联网访问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应用和服务通常不是运行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是由第三方提供。目前国内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了各种云计算产品,如阿里云、青云等IaaS产品,新浪SAE等PaaS产品,金蝶云ERP等SaaS产品。本书主要介绍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和IaaS云计算平台的部署和运维,内容覆盖VMware vSphere虚拟化平台、VMware Horizon桌面虚拟化平台、CecOS虚拟化平台、OpenStack云计算平台等。   本书以企业虚拟化和云计算典型案例为背景分为了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多个任务。本书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突出项目实战,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书内容接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项目中“IaaS云计算平台部署和运维”模块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中“服务器虚拟化与存储”模块。   本书还在每个项目最后提供了练习题和综合实战题,以巩固学生对虚拟化与云计算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建议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96学时,实训教学1周。   本书项目1、2由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晨光编写,项目3由湖北青年职业学院的潘登科编写,项目4、5由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晓彦编写,项目6由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芮坤坤编写,全书由李晨光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技术鸿沟与社会公平》 一、 前言:在信息洪流中 navigat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际交往到经济活动,从政治参与到文化传播,无不打上数字的烙印。然而,在这股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那就是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这不仅仅是拥有或不拥有技术设备的问题,更是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球的公平。 《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技术鸿沟与社会公平》一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而关键的议题。它不回避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与无限可能,但更重要的是,它将带领读者穿越那些被技术光环所掩盖的阴影,去审视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以及正在产生的各种不平等。本书将从多个维度,以前瞻性的视角,系统性地梳理数字鸿沟的成因、表现、影响,并积极探索弥合数字鸿沟、促进信息社会公平的可能路径。 二、 数字鸿沟的多元维度:技术、能力与社会经济的交织 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常常被简化为“有网无网”、“会用不会用”。然而,本书认为,数字鸿沟是一个远比这更为复杂和精妙的多维度概念。它包含了技术接入的物理性差异,也渗透到用户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更与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 接入鸿沟:基础的网络与设备门槛 首先,最直观的数字鸿沟体现在接入的物理性差异。尽管全球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依旧存在大量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带宽不足,甚至完全没有互联网接入。同时,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的普及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许多低收入家庭和个人而言,购买和维护这些设备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从而剥夺了他们参与数字生活的基本条件。本书将深入分析全球及不同区域的网络覆盖情况、设备拥有率,并揭示这些差异背后的经济、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2. 能力鸿沟: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差距 仅仅拥有设备和网络接入,并不意味着就能充分受益于数字时代。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差距构成了另一层更为隐蔽却同样关键的数字鸿沟。这包括: 信息检索与评估能力: 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能批判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价值与可靠性,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然而,缺乏训练的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信息洪流中,轻信谣言,甚至成为网络欺诈的受害者。 数字工具的使用能力: 从基础的文档处理、在线交流,到更复杂的编程、数据分析,数字工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教育、就业、生活中的竞争力。 数字创作与参与能力: 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创作(如写作、视频制作、播客等),并积极参与线上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是实现数字赋权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人仍停留在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层面。 本书将详细探讨不同群体(如老年人、教育程度较低者、非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在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差距的教育体制、培训机制和社会环境因素。 3. 利用鸿沟:数字技术赋能的深度差异 即使具备了接入和能力,数字技术赋能的深度差异依然存在。这指的是不同个体和群体从数字技术中获得收益的程度和方式存在巨大差距。 经济与就业机会: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但掌握数字技能、能够利用平台经济的人,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灵活的工作机会。而那些技能单一、无法适应数字转型的人,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教育与学习机会: 在线教育、远程学习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网络连接和学习能力。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和人群,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仍然是一个挑战。 社会参与与公民权利: 数字技术为公民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被误导或被排除在民主进程之外。 医疗与健康服务: 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等数字健康服务,能够极大地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但前提是用户能够使用相关的设备和应用,并理解其中的信息。 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数字技术在经济、教育、社会、健康等领域如何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机会不平等,并探讨数字技术在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的潜力和挑战。 三、 数字鸿沟的深层动因:技术、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耦合 数字鸿沟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将深入挖掘其深层动因: 1. 技术发展的马太效应: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研发和应用成本,初期使用者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群体,这使得他们能够率先享受到技术红利,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地位。而技术的普及往往需要一个滞后过程,这使得落后群体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 2. 经济不平等与数字化的共振: 经济收入的差距是数字鸿沟最直接的体现。高收入群体能够轻松负担数字设备、高速网络以及相关的培训费用,而低收入群体则可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更遑论数字技术的投入。反过来,数字鸿沟的存在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不平等,使得无法融入数字经济的群体就业困难、收入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3. 教育体系的滞后与改革困境: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未能及时跟上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在数字素养和技能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又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差异。 4. 政策引导的缺失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政府在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数字技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政策存在滞后、碎片化甚至失效的问题,特别是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弥合城乡数字差距方面,政策的有效性尤为关键。 5. 文化与认知障碍: 一些文化传统、社会观念,以及个体对新技术的心理接受程度,也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影响。例如,老年人可能面临学习新技术的心理障碍,而某些文化背景可能不鼓励女性过多参与技术活动。 四、 数字鸿沟的社会代价:公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数字鸿沟的广泛存在,不仅影响个体命运,更对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1. 加剧社会不公与阶层固化: 当信息、知识、机会的获取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技术时,数字鸿沟就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未能跨越鸿沟的群体,将面临被剥夺发展机会、被边缘化的风险,从而加剧社会不公,固化社会阶层。 2. 阻碍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力: 只有当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充分参与数字经济,才能最大化地释放技术潜力,推动经济的整体增长和创新。数字鸿沟的存在,意味着大量潜在的创新者和消费者被排除在外,从而限制了经济的整体活力。 3. 威胁社会稳定与民主进程: 数字鸿沟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社会疏离感,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在信息传播领域,数字鸿沟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更加困难,影响民主进程的健康发展。 4. 削弱全球合作与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也可能阻碍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的有效应对。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一环。 五、 弥合数字鸿沟的路径探索:多方协同的智慧与行动 《数字鸿沟》一书并非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揭示,更致力于探索解决之道。本书认为,弥合数字鸿沟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个人等所有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努力。 1. 政府层面的战略引领与政策保障: 推进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接入成本,提高网络质量。 制定包容性的数字政策: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数字权利,打击数字歧视,推动数字技术的公平可及。 加大公共数字教育投入: 将数字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全民数字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 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平台: 鼓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放数据和技术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和个人参与数字创新的门槛。 2. 企业层面的责任担当与模式创新: 提供可负担的数字产品和服务: 鼓励企业开发低成本、易于使用的数字设备和应用,并探索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定价和推广模式。 推动数字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 将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农业等民生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率和可及性。 承担社会责任,开展数字技能培训: 企业可以与政府、学校合作,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数字技能培训,培养未来数字人才。 关注算法公平与数据隐私: 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中,注重算法的公正性,保护用户数据隐私,防止技术滥用。 3. 教育机构的改革与创新: 更新课程体系,融入数字素养教育: 将计算思维、编程、数据分析、信息辨别等内容纳入各级教育阶段的课程。 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 整合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4.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力量的补充与赋能: 开展社区数字扫盲活动: 针对特定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援助。 倡导数字公平理念: 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倡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认识,推动社会关注。 搭建互助平台,分享经验与资源: 建立线上线下平台,连接资源,汇聚力量,共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5. 个体层面的终身学习与积极参与: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学习数字技能,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理性辨别信息,抵制网络谣言: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积极参与数字社会建设: 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合理诉求,贡献智慧与力量。 六、 结语:迈向更公平、更包容的数字未来 《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技术鸿沟与社会公平》一书,期望能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数字时代挑战与机遇的清晰图景。数字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驱动力,但其发展方向和最终惠及的群体,却并非自然而然。只有正视并积极应对数字鸿沟带来的挑战,才能确保技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时代的技术赋权与社会公平。本书的出版,正是希望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与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数字未来,让科技进步的红利能够真正为全人类所共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的书籍,其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技术宝藏的入口,勾起了我探索内心深处对信息技术演进奥秘的渴望。我是一名对技术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普通用户,常常在享受着云端便利的同时,对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感到好奇。我总是在想,那些庞大的数据中心,是如何通过虚拟化的技术,被分解成一个个可供我们随意调用的资源池,又是什么样的“云”技术,让我们的应用和服务能够如此弹性地伸缩,并且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触达?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就回答了我的这些疑问,它仿佛承诺着要为我揭示虚拟化技术如何改变了计算的形态,以及云计算平台是如何被设计、搭建和管理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虚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比如 hypervisor 的作用,镜像的创建与管理,以及虚拟机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高级的虚拟化技术,比如容器化技术(Docker、Kubernetes),以及它们在微服务架构中的应用。对于云计算平台的构建,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资源池化、服务编排、自动化运维、以及多租户安全隔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真实世界的 IT 基础设施中落地生根的。我渴望理解,一个健壮的云计算平台,究竟需要哪些关键组件,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又有哪些技术挑战是构建者需要克服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学习虚拟化和云计算平台构建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系统地、深入地理解这个改变了世界的IT技术。

评分

我一直对 IT 领域的前沿技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虚拟化”和“云计算”无疑是近些年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浪潮。《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燃了我探索这些技术背后奥秘的强烈愿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当我们在谈论虚拟化时,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它是如何将物理资源进行分割和抽象,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利用和更灵活的部署?我又对“云计算平台构建”这部分尤为感兴趣,我希望它能带领我了解,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能够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的强大平台。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虚拟化技术的几种主流实现方式,例如 KVM、Xen、VMware ESXi 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和适用场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云计算平台的架构设计,包括如何构建弹性的计算资源池、如何实现分布式存储和网络、如何进行服务自动化部署和管理,以及如何保障平台的安全性和高可用性。我渴望理解那些支撑着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云服务(如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DN 等)的底层技术原理和构建思路。这本书记载了构建现代数字世界的关键技术,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它,获得对这一领域的深刻洞察,理解虚拟化和云计算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即闪过无数关于未来计算的可能性。我是一个对前沿科技充满热情,但并非科班出身的科技爱好者,平日里也常接触和使用云计算相关的服务,但对其背后的深层原理总是知之甚少。我一直觉得,虚拟化和云计算不仅仅是技术名词,更是颠覆性的创新,它们赋予了计算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虚拟化技术是如何将硬件资源进行抽象和共享的,例如虚拟机监视器(Hypervisor)是如何工作的,不同的虚拟化方案(如硬件辅助虚拟化、半虚拟化)有什么优劣,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同时,对于云计算平台的构建,我也充满着期待。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 IaaS、PaaS、SaaS 这三种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提供这些服务的底层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了解构建一个稳定、安全、高效的云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比如分布式存储、容器编排(如 Kubernetes)、自动化部署与运维、负载均衡、以及安全加固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构建思路和技术选型建议,让我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理解整个云计算产业的运作模式。这本书记载了构建现代数字世界的基石,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它,获得对这一领域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充满科技感,深蓝色的背景和抽象的云朵图案,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这个书名,精准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探索的技术领域。我是一名对 IT 技术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虽然不是专业开发者,但我深知虚拟化和云计算是现代计算模式的基石。我渴望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让我们在同一台物理硬件上运行多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实现资源的极致利用,又是什么样的平台,能够以按需、可伸缩的方式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详细阐述虚拟化技术的核心概念,比如虚拟机监视器(Hypervisor)的类型和作用,以及不同虚拟化技术(如 KVM、VMware)的实现原理和优缺点。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云计算平台的构建过程。我希望能够了解一个云平台是如何从底层架构设计开始,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包括如何进行资源池化、如何实现服务的自动化部署和管理、如何构建高可用和容灾体系,以及如何保障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解释和实际的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是如何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云计算生态系统。这本书无疑是引领我进入虚拟化与云计算构建领域的理想指南。

评分

最近我被一本名为《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的书深深吸引住了,它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科技感,散发着一种前沿的气息。我是一名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非常关注的爱好者,尤其对虚拟化和云计算这两个在当下 IT 领域占据核心地位的技术概念感到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我对于如何将物理资源进行抽象、隔离,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将计算、存储、应用等服务以按需、可伸缩的方式提供给用户,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这些复杂概念的向导,帮助我拨开迷雾,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虚拟化技术的核心思想,例如如何通过软件层模拟硬件,让多个操作系统可以在同一硬件上独立运行,以及不同虚拟化技术(比如 VMware、KVM、Docker 等)的演进历程和技术特点。此外,对于云计算平台的构建,我更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其架构设计,例如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差异,以及在构建这些平台时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如资源调度、负载均衡、高可用性、安全性保障等。我希望能够理解那些支撑着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云服务(如云存储、云数据库、弹性计算等)背后的技术细节,以及平台运维人员是如何保障这些服务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的。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感觉它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从根本上理解虚拟化和云计算平台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并最终成为支撑现代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

评分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货架上看到《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时,我的目光就被它所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名字,直观地传达了它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也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于 IT 基础设施底层技术的好奇心。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对技术的学习热情从未减退,尤其是在虚拟化和云计算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和实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虚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例如虚拟机是如何被创建、管理和隔离的,以及不同的虚拟化技术(如硬件虚拟化、操作系统级虚拟化)在实现方式和性能上的差异。更令我兴奋的是,这本书还包含了“云计算平台构建”的部分,这意味着它很可能将深入讲解如何设计和搭建一个完整的云计算平台。我希望能看到关于 IaaS、PaaS、SaaS 等云服务模式的详细介绍,以及构建这些服务所需的关键技术,例如分布式存储、虚拟网络、容器编排(如 Kubernetes)、资源调度、自动化运维、以及安全防护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架构图和技术原理阐述,让我能够从零开始,理解一个大型云计算平台的搭建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复杂的技术细节。总而言之,这本书记载了构建现代数字世界的基石,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深入理解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我内心深处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的好奇。作为一个在 IT 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工程师,我深知虚拟化和云计算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构建和使用 IT 资源的方式,但对于“构建”这个过程中的细节,我总觉得隔靴搔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迫切希望了解,从零开始,如何一步步构建一个功能完善、性能卓越的虚拟化和云计算平台。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会深入探讨虚拟化技术的底层实现,比如如何通过软件模拟硬件,如何进行资源隔离和调度,以及各种主流虚拟化技术(如 KVM, Xen, VMware ESXi)的架构差异和优缺点。更吸引我的是“云计算平台构建”这部分,这说明书中很可能涵盖了从 IaaS 层面的基础架构设计,到 PaaS 层面的服务提供,乃至应用部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解云计算平台的核心组件,例如虚拟网络、分布式存储、容器编排系统(如 Kubernetes)、资源调度器、以及高可用和容灾机制的实现原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在实际平台构建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进行大规模集群的管理、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以及如何实现高效的自动化运维。这本书记载了构建现代 IT 基础设施的“蓝图”,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次深刻的学习体验,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复杂技术的背后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传递出一种前沿与稳健并存的科技感,让我这个对技术发展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眼前一亮。《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这个名字,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常常在思考,我们如今所使用的各种云服务,如云存储、在线办公软件、流媒体服务等,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在支撑着?我渴望理解虚拟化技术如何能够让一台物理服务器承载多个独立的操作系统环境,这种“一变多”的神奇能力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对于云计算平台,我更是充满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构建一个能够按需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平台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和架构设计。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虚拟化技术的不同实现方式,例如全虚拟化、半虚拟化、容器化技术(如 Docker)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同时,在云计算平台构建方面,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关于资源池化、服务编排、自动化部署、负载均衡、以及安全和容灾等关键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扩展的云计算平台,究竟需要哪些核心组件,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能够引领我踏上一段探索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的深度旅程,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对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抽象的云朵和服务器图标,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信息技术未来的探索之旅。我是一个对技术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IT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虚拟化”和“云计算”这两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想象的画面:数据可以在任何地方存储和访问,计算能力可以按需分配,效率和灵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这些概念的底层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和实现的。这本书的名字就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能够帮助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技术领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虚拟化技术的原理,比如虚拟机是如何创建和管理的,不同的虚拟化技术(如全虚拟化、半虚拟化、操作系统级虚拟化)之间有什么区别和优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对于云计算平台,我也充满了期待,希望书中能够讲解云计算的几种主要模式(IaaS, PaaS, SaaS),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了解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安全的云计算平台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架构设计,例如数据中心的设计、网络资源的分配、存储系统的构建、安全防护机制的部署等等。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技术支撑着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便捷的云计算服务,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技术演进和创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能够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而不仅仅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我对书中能够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虚拟化和云计算平台的种种疑问,让我对这个技术领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为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学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我阅读了《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的简介后,我内心充满了对这本书的期待。这本书的名字,清晰地揭示了它所要探讨的核心技术主题,也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深入了解的。我是一名对信息技术发展充满热情,但并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常常在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便利时,对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感到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开虚拟化技术的神秘面纱,理解它是如何实现硬件资源的抽象、隔离和共享的。同时,我也对“云计算平台构建”这一部分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扩展的云计算平台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设计理念。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阐述虚拟化技术的不同实现方式,例如虚拟机(VM)和容器(Container)的原理、优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此外,对于云计算平台的构建,我渴望了解其核心架构,包括资源管理、服务编排、自动化运维、以及多租户安全隔离等方面的技术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技术解释,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 IT 基础设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学习虚拟化和云计算平台构建的绝佳机会。

评分

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

评分

评分

评分

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

评分

单位买的业务书籍 好评

评分

单位买的业务书籍 好评

评分

评分

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

评分

虚拟化与云计算平台构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