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工程(第2版)

建筑设备工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亚峰,邵宗义,李英姿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建筑设备
  • 暖通空调
  • 给排水
  • 电气工程
  • 消防工程
  • 工程技术
  • 专业教材
  • 高等教育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3497
版次:2
商品编码:1199677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教育土建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知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供暖通风、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建筑电气四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建筑给水、排水、热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照明、供配电和防雷与接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材料、设备等,并扼要讲述了建筑设备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关系和设计、施工配合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篇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知识 第1章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及流体 静力学3 1.1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3 1.2流体静力学知识4 思考题与习题5 第2章流体动力学基础知识6 2.1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6 2.2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9 2.3孔口、管嘴出流及气体射流简介11 思考题与习题13 第3章传热学基础知识14 3.1传热学的基本概念14 3.2传热方式与传热过程15 思考题与习题18 第2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第4章建筑给水系统21 4.1给水系统的分类与组成21 4.2给水方式22 4.3给水管道的材料及给水附件26 4.4水泵及变频调速自动给水设备32 4.5贮水池、水箱和气压给水设备33 4.6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37 4.7用水定额与给水设计秒流量39 4.8建筑给水管道的设计计算简介46 4.9高层建筑给水系统47 思考题与习题49 第5章建筑消防系统50 5.1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50 5.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64 5.3其他灭火设施简介73 思考题与习题79 第6章建筑热水供应系统80 6.1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与供水方式80 6.2热水供应系统的主要设备82 6.3热水供应系统的管材和附件86 6.4热水供应系统的管道敷设与保温89 6.5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计算简介90 6.6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95 目录····建筑设备工程第2版6.7饮水供应97 思考题与习题100 第7章建筑排水系统101 7.1排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101 7.2排水管材、附件及卫生器具104 7.3排水管道及通气系统的布置与敷设113 7.4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116 7.5污(废)水的提升和局部处理119 7.6屋面雨水排水系统120 7.7高层建筑排水系统124 思考题与习题127 第8章建筑中水系统及游泳池给水 排水128 8.1建筑中水系统简介128 8.2游泳池给水排水131 思考题与习题135 第3篇供暖通风、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 第9章建筑供暖系统139 9.1建筑设计热负荷139 9.2供暖系统的形式145 9.3供暖系统的安装156 9.4散热设备166 9.5低温地板辐射供暖168 9.6高层建筑供暖系统170 9.7供暖热源概述172 思考题与习题177 第10章建筑通风系统178 10.1建筑通风概述178 10.2自然通风179 10.3局部通风183 10.4全面通风185 10.5通风系统的设备与构件188 10.6有害气体的净化与除尘192 10.7建筑消防通风195 10.8人防建筑通风简介203 思考题与习题204 第11章空气调节系统205 11.1空气调节的基础知识205 11.2空调系统的冷负荷208 11.3空调系统211 11.4空气处理设备220 11.5空气的输送与分配225 11.6空调水系统231 11.7空调系统的冷热源235 11.8空调系统的消声与隔振240 思考题与习题244 第12章燃气供应245 12.1燃气系统245 12.2建筑内部燃气管道计算252 思考题与习题254 第4篇建筑电气 第13章电工基础知识257 13.1电路的基本概念257 13.2直流电路的基本定律262 13.3负载的连接262 13.4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264 13.5三相交流电路269 思考题与习题274 第14章建筑供配电系统276 14.1供配电系统276 14.2用电负荷的计算282 14.3电气设备的选择283 14.4电缆、导线和母线槽290 思考题与习题295 第15章电气照明系统296 15.1照明的基础知识296 15.2电光源300 15.3照明器304 15.4照明设计309 思考题与习题315 第16章建筑弱电系统316 16.1有线电视系统316 16.2通信系统324 16.3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327 16.4安全防范系统335 16.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340 思考题与习题345 第17章建筑防雷与接地346 17.1建筑物的防雷措施346 17.2建筑物的接地系统358 思考题与习题366 附录367 附录A给水钢管(水煤气管)水力 计算表367 附录B给水塑料管水力计算表369 附录C排水塑料管水力计算表 (n=0.009)370 附录D机制铸铁排水管水力计算表 (n=0.009)371 附录Ek1=1时雨水斗最大汇水面积372 附录Fk1=1,h5=100mm/h时多斗悬吊管 最大允许汇水面积372 附录Gk1=1时立管最大汇水面积373 附录Hk1=1,h5=100mm/h时敞开系统埋地管 最大允许汇水面积373 附录Ik1=1,h5=100mm/h时密闭系统埋地管 最大允许汇水面积374 参考文献375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建筑设备工程》第1版自2009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备工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等一批新的规范的实施,对建筑设备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能及时反映建筑设备工程的新技术和相关规范新的技术要求,提高“建筑设备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第1版教材的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本书是在《建筑设备工程》第1版基础上,按照“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新出版的教材和相关资料,并以国家现行的规范和标准为技术基础,反映了建筑设备工程的最新技术发展与实际要求。   本书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知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供暖通风、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建筑电气四部分内容,介绍建筑给水、排水、热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照明、供配电和防雷与接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材料设备等,并扼要讲述建筑设备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关系和设计、施工配合等内容。同时介绍了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设备,尽量反映本学科现代科学技术水平。   本书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兼顾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本书共4篇17章,第1章、第2章、第3章、第9章、第12章由邵宗义(北京建筑大学)编写,第10章由杨晖(北京建筑大学)、邵宗义编写,第11章由谢慧(北京科技大学)、邵宗义编写,第4章由李亚峰(沈阳建筑大学)、许秀红(沈阳建筑大学)编写,第5章由李亚峰、马学文(东北大学)编写,第6章由李亚峰、王冰(沈阳建筑大学)编写,第7章由李亚峰、尚少文(沈阳建筑大学)编写,第8章由班福忱(沈阳建筑大学)编写,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由李英姿(北京建筑大学)编写。全书由李亚峰、邵宗义、李英姿统编定稿,裴立德主审。   由于我们的编写水平有限,对于书中缺点和错误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教。   编者第1版前言建筑设备工程是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我国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筑设备包括建筑给水排水设备、暖通空调设备、建筑电气设备三部分,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代建筑的功能与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创造卫生、舒适、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求建筑内设置完善的给水、排水、供暖、空调、燃气、照明、供配电等设备。建筑设备的完善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已成为社会生产、房屋建筑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具有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三大部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使其更出色地完成今后的工作任务。   本书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知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建筑电气四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建筑给水、排水、热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照明、供配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材料设备等,并扼要讲述了建筑设备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关系和设计、施工相配合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本书也介绍了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设备,尽量反映本学科现代科学技术水平。   本书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兼顾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理论知识。   本书共分4篇17章,第1章、第2章、第3章、第9章、第12章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邵宗义编写;第4章、第5章由沈阳建筑大学李亚峰、许秀红编写;第6章、第8章由沈阳建筑大学李亚峰、刘强编写;第7章由沈阳建筑大学李亚峰、杨辉编写;第10章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杨晖、邵宗义编写;第11章由北京科技大学谢慧编写;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李英姿编写。全书由李亚峰、邵宗义、李英姿统编定稿,裴立德主审。   由于编者的编写水平有限,对于书中的缺点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城市脉络的守护者:现代建筑工程的基石与未来 现代城市,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居住、工作与生活,更是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协同运转的成果。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温馨的住宅小区,从繁华的商业综合体到宁静的公共空间,建筑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在的“生命线”——建筑设备工程。它如同建筑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确保着空间的舒适、安全、健康与高效。 空间的舒适:温度、湿度与空气的和谐 试想一下,一个冰冷的冬季,走入室内却温暖如春;一个炎热的夏季,步入建筑却清凉宜人。这得益于建筑设备工程中的暖通空调系统(HVAC)。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制冷与供暖,而是一个精巧的平衡艺术。暖气片散发出的温和热量,中央空调送出的凉爽空气,以及新风系统带来的洁净呼吸,共同营造着宜人的室内微环境。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需要深入理解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特性。工程师们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规模、地理位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使用者需求,精确计算建筑物的冷热负荷,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空调主机、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空气处理器)、风管系统、水管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这不仅关乎舒适度,更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耗。在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能效,减少能源浪费,是永恒的课题。高效的换热器、变频控制技术、智能化的温湿度调节策略,都是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 同时,空气的质量同样重要。新风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室外经过过滤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从而有效降低室内PM2.5、CO2、VOCs等污染物的浓度,保障居住者的健康。全热交换器(ERV)和显热交换器(HRV)等设备的应用,能够在空气交换的同时回收一部分能量,进一步降低能耗。 此外,湿度也是影响舒适度的重要因素。过干或过湿的空气都会引发一系列不适。加湿器和除湿器在特定环境下必不可少,而先进的HVAC系统也集成了湿度调节功能,力求在一年四季都提供最适宜人体的湿度范围。 空间的生命线:水、电与气的安全输送 建筑设备的另一个核心功能,是为建筑提供赖以生存的水、电、气等生命线。 给排水系统是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洁净的自来水输送到厨房、卫生间等用水点,并高效地将生活污水、雨水等排出建筑,避免污染。给水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水压、流量、水质以及节水措施。水泵的选择、管道的布置、阀门的安装,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供水稳定可靠,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排水系统的设计则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污水的收集、输送、隔臭、防倒灌等环节。地漏、存水弯、通气管等构件的设计,都是为了防止下水道异味进入室内,并保证排水顺畅。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需要克服重力差带来的挑战,采用特殊的立管设计和消声措施,以减少噪音污染。 供配电系统是现代建筑的“神经网络”。它负责将来自公共电网的电力安全、稳定地输送到建筑内的每一个用电设备。从变压器、配电盘到电缆、插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设计中需要精确计算建筑的总负荷,合理划分用电区域,选择合适的电线截面和保护装置,以防止过载、短路等事故的发生。 此外,应急照明、备用电源(如发电机)等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在主电源失效时,保障建筑内的基本运行和人员疏散安全。物联网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智能监测和远程控制,可以实时掌握电力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 燃气系统为厨房烹饪、热水供应等提供了便利。燃气管道的设计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选用耐腐蚀、耐压的材料,并设置燃气泄漏报警装置。管道的连接、阀门的安装、排烟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防止燃气泄漏和爆炸等危险。 空间的守护神:消防、安全与智慧的融合 在享受便利舒适的同时,保障建筑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建筑设备工程不可推卸的责任。 消防系统是建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火灾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火情,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赢得宝贵时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则能够在火源处自动启动,扑灭或控制火势,减少火灾损失。消火栓系统为消防人员提供了直接的灭火水源。 消防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建筑高度、疏散距离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灭火手段的有效性。疏散通道的设计、防火分区的划分、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都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息息相关,共同构建起坚实的消防安全网络。 安防系统如视频监控、门禁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等,则为建筑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有效防范了盗窃、破坏等不法行为。 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建筑设备工程的未来。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将暖通空调、供配电、给排水、消防、安防等各类子系统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建筑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测、智能分析和优化控制。 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设备运行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光照强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智能安防系统可以识别异常行为并发出预警;智能家居系统则可以让住户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中的各种设备。 绿色建筑的时代使命: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在追求舒适、安全、高效的同时,建筑设备工程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使命。 节能减排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优化系统设计,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建筑设备工程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和碳排放。例如,利用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BIPV)技术,将太阳能电池板融入建筑外墙或屋顶,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节水措施也日益受到重视。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能够有效减少对市政自来水的依赖,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绿色建材的应用,如环保型保温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涂料等,也与建筑设备工程紧密相连,共同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 智慧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建筑设备工程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的能源消耗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建筑运行中的“能耗黑洞”,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结语:赋能未来城市 建筑设备工程,作为现代建筑的“灵魂”与“脉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我们居住空间的舒适与否,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精密的暖通空调到可靠的供配电,从高效的给排水到智慧的安防消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入,建筑设备工程正朝着更智能、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它将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而将成为赋能未来城市、提升生活品质、守护地球家园的关键力量。深入理解和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就是掌握了构建可持续、智慧化现代城市的核心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建筑”的启蒙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建筑设备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技术在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书中对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BIM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认为BIM只是一个三维建模工具,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BIM在建筑设备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设计阶段的协同优化、碰撞检测,到施工阶段的进度模拟、成本控制,再到运营阶段的设备管理、能耗分析,BIM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智能控制系统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智能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控制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集成到建筑设备系统中,实现对建筑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调控。我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了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让我对接下来的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技术创新的热情,让我看到了建筑设备工程领域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建筑设备工程领域认知的一扇新大门,让我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零散、碎片化的理解。在翻阅之前,我对暖通、给排水、电气、消防等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总是模糊不清。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工程体系条理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系统设计原理的阐述,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解空调系统的设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负荷计算的依据,不同类型的空调设备(如风冷、水冷、 VRV系统)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以及管道、风道的布置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过去只知道有这些设备,但并不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如何影响建筑的能耗和舒适度的。通过阅读,我开始真正理解了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科学原理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的。此外,书中对建筑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详细指导,也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觉得这些是施工人员的事情,和设计人员关系不大,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后期的施工可行性和维护的便利性,这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思维。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建筑设备工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建筑结构、室内环境、甚至人文需求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图,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仿佛亲身置身于施工现场,观察着设备的安装和系统的调试。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建筑设备工程感兴趣的初学者,也推荐给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它一定能为你带来新的启发和视角。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之前对建筑设备工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安装管道”、“安装空调”的表面。而这本书,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了一个个清晰、易懂的单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系统时,都会将其与最终的用户舒适度、健康以及生活便利性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暖通空调系统时,书中不仅仅阐述了如何计算负荷、选择设备,更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温度、湿度控制,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它让我明白,建筑设备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技术要求,更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书中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管理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新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来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我以前只知道要开窗通风,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在很多情况下,依靠机械通风系统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是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它还涉及到了噪音控制、采光等方面的考量,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建筑设备工程设计,是全方位地为用户着想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人性化,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我这样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建筑设备工程的世界。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建筑设备工程”这个概念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包含了各种零散的机械和电气设备。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认识到,建筑设备工程是一个高度集成、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外观。书中对每个子系统的阐述都极为深入,但又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设计原理和施工工艺具象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建筑节能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设备选型、合理布置管线、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降低建筑的能耗。它不仅分析了各种节能技术的原理,还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指导,这对于我这样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以前只知道建筑应该节能,但具体如何实现,以及设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直不太清楚。这本书让我明白,绿色建筑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可以通过精细化的设备工程设计来实现的。此外,书中对设备集成和智能化管理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认为智能建筑就是安装一些传感器和控制面板,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真正的智能化建筑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集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的决策。它描绘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建筑场景,让我对接下来的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建筑设备工程领域的浓厚兴趣,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体现在其“全局观”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单一的设备系统,而是将建筑设备工程置于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去考量,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维护,各个环节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我曾经在参与一个项目的运营管理时,发现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不理想,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翻阅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其实是源于设计阶段的考虑不周,或者施工阶段的安装偏差。书中关于设备运行维护的章节,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如何从设计源头就避免问题,如何在运营过程中优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系统的效能。它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建筑设备工程,不仅仅是设备本身的性能优越,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能够高效、稳定、可持续运行的整体。此外,书中关于设备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建筑设备工程的设计,必须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不失生动,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书。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教材”这个简单的标签。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一本“问题解决方案集”,为我解决了不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难题。我是一名现场的工程师,平日里接触的更多是具体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理论知识往往需要结合实践去消化。而这本书,正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曾因为一个项目的消防系统联动问题而焦头烂额,查阅了大量的规范和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清晰的思路。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这本书的消防工程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排烟系统等的设计原理、设备选型、联动逻辑,甚至还列举了不同类型火灾场景下的典型联动方案。我按照书中的指导,重新梳理了我们项目的消防系统,逐一排查了线路连接、程序设置等细节,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顺利解决了。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宏观的设计理念,还深入到了微观的操作细节。比如,在讲解给排水系统时,作者不仅阐述了管道的水力计算、水泵选型,还对不同材质管道的连接方式、密封要求,以及阀门的安装调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亲临一线指挥施工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曾因为对某种新型阀门的安装工艺不熟悉而耽误了工期,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安装和调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接地气,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使得即使是没有深厚理论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掌握其中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它不仅帮助我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增强了我解决问题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书籍虽然内容丰富,但往往过于偏重理论,与实际工程操作脱节。而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设备系统的设计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实际的工程案例和施工指导。我曾经在参与一个项目的调试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当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这本书中关于设备调试的部分,里面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排除步骤,以及详细的调试流程。我按照书中的指导,一步步进行排查,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种“照着书做就能解决问题”的体验,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深感钦佩。此外,书中关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来指导我们如何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我通过学习这本书,掌握了许多关于高效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集成等方面的知识,为我在未来的项目中,能够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绿色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毫无疑问,这本书已经成为我工作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的内容之详实、覆盖面之广,让我惊叹不已。我曾一度认为,建筑设备工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与其他工程学科的联系并不紧密。然而,这本书让我彻底打破了这种误解。书中对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集成以及相互影响的深入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建筑设备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协调”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设备安装的空间、荷载以及管线穿越等问题,从而避免后期施工中的诸多麻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建筑设备工程的设计,必须与建筑结构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高度协同,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书中关于设备选型的原则和方法,也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过去在面对各种设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设备。而这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选型流程和详细的设备性能参数对比,让我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进行设备选择。它甚至还考虑到了设备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以及使用寿命等因素,让我能够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建筑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施工管理人员,这本书都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工程学科有些畏难情绪的人,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纸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将建筑设备工程这个看似高深的领域,变得生动有趣且触手可及。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类比和生动的插图,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让即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在讲解热力学定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冷冰冰的公式,而是用“热量的搬运工”、“能量守恒的游戏”等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在讲解给排水系统时,书中大量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水流的路径、压力的变化,以及各种阀门和配件的作用,仿佛我身临其境地在操作。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我曾经因为对管道的连接方式和密封要求不熟悉,导致项目出现过渗漏问题,非常尴尬。而这本书中关于管道连接的详细图解和操作步骤,让我彻底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并且在后续的项目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甚至开始主动去研究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不同材质管道的选用原则,以及如何根据水质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防腐蚀措施。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知识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学习,如何去主动探索。它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直击要害。这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每一章节都仿佛是为解决一个特定的工程难题而量身定制。我曾经在参与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项目时,对于如何协调不同功能区域(如餐饮、零售、办公、娱乐)的设备需求感到非常头疼。每个区域对温度、湿度、新风量、噪音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这些需求又必须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得到满足。这本书的“总图规划与系统协调”章节,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详细分析了如何根据建筑功能、用户需求、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设备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书中提出的“分区控制”、“负荷平衡”等理念,让我茅塞顿开。它教会我如何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易于管理的小单元,并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整体的最优运行。我通过参考书中的指导,成功地优化了我们项目的设备系统布局,减少了管道交叉和设备冲突,不仅节约了施工成本,也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书中对设备集成和智能化管理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现代建筑设备工程早已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书中的一些关于BIM技术在设备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原以为BIM只是一个三维建模的工具,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在设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设计优化、碰撞检测、施工模拟等方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为我提供了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案,更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设备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