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名:質量管理入門(原書第3版)
作者:石川馨
ISBN :9787111539483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年07月
印刷時間:2016年07月
字數:366字
頁數:382頁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重量:680g
定價:89.00
編輯
適讀人群:製造業、服務業中高層管理者和技術人員
紀念QCC之父石川馨先生誕辰100周年!
日式質量管理集大成者質量管理大師石川馨經典之作,30餘年!
中國全麵質量管理創始人之一劉燈寶先生心血譯作!
透析質量管理基本技法與工作實踐!
內容簡介
《質量管理入門》(原書第3版)延續瞭經典。它對於之前的版本增補瞭很多的內容,雖曆經20多年,其根本技法和理念卻沒有變化。
中詳述瞭以下內容:
質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在質量管理中如何使用統計方法?管理圖的繪製和使用方法?對工程的分析研究?對工程的管理?質量保證和對質量的檢查?如何在全公司推行質量管理。
這是一本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和一綫技術人員都需要閱讀的質量管理基礎讀物。
作者簡介
石川馨,日本質量管理大師,QCC之父。
1915年生於東京。1939年於東京帝國大學應用化學係畢業,擔任海軍技術大尉,在自産液體燃料株式會社任職。1947年任東京大學副教授,1960年轉正。1976年退休,改任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同年成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78年任武藏工業大學校長。1989年去世。
他在1952年獲得戴明奬,1972年獲得格蘭特奬章,1977年獲得藍綬奬章,1982年獲得休哈特奬章,1988年獲得勛二等瑞寶章。
目錄
譯者序
序言
第1章 質量管理是什麼 1
1.1 什麼是質量管理 1
1.1.1 質量管理的定義 1
1.1.2 質量管理的格言 3
1.1.3 對質量管理及TQC的誤解 14
1.1.4 全公司質量管理的效果 14
1.2 質量管理的曆史和現狀 16
1.2.1 統計質量管理 17
1.2.2 在歐美的發展 18
1.2.3 嚮日本的引進 19
1.2.4 日本的質量管理 20
1.3 質量保證的演進 23
1.3.1 關注檢查的質量保證 23
1.3.2 關注工程管理的質量保證 24
1.3.3 關注新産品開發的質量保證(見1.6.2節) 24
1.4 什麼是質量 25
1.4.1 讓消費者滿足的質量 25
1.4.2 真正的質量特性和代用特性 31
1.4.3 質量分析和産品研究 32
1.4.4 明確質量的定義 33
1.4.5 什麼是好的質量,什麼是好的産品 41
1.5 什麼是管理 42
1.5.1 舊有的管理想法 42
1.5.2 管理的想法與實施 44
1.5.3 防止再發的實施與常態化 57
1.6 如何管理質量 58
1.6.1 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的基本 59
1.6.2 質量保證體係 59
1.6.3 原材料與采購管理 67
1.6.4 設備管理 67
1.6.5 作業方法及標準化 68
1.6.6 測量管理 68
1.6.7 人員教育 68
1.7 質量及工程的改善 71
1.7.1 管理和改善的想法和前提條件 71
1.7.2 改善的步驟 73
1.7.3 對問題點的調查和分析 73
1.7.4 問題點、目標值和期限的確定 74
1.8 SQC、TQC與技術 75
1.9 經營的目的與手段 76
1.10 QC小組活動 78
1.11 TQC的導入和推進 80
1.12 各部門推進TQC的方法 81
1.13 質量診斷和QC診斷及TQC診斷 82
1.14 經營者對於TQC的作用 83
第2章 統計思想和簡易統計方法 85
2.1 在質量管理中使用的統計方法 85
2.2 統計思想 88
2.2.1 關於統計思想 88
2.2.2 管理上的注意事項 100
2.3 數據的種類 102
2.4 用數值錶示分布的方法 103
2.5 頻數分布的觀察和使用方法 104
2.6 帕纍托圖和帕纍托麯綫 109
2.7 檢查錶 111
2.8 工程能力圖 113
2.9 散布圖 114
2.10 什麼是誤差 118
2.11 頻數分布錶的做法 121
2.12 統計量的計算 123
2.13 統計量的分布 126
第3章 管理圖的繪製和應用 128
3.1 什麼是管理圖 128
3.2 管理圖的種類 128
3.3 (均值和全距)管理圖的繪製 130
3.4 p(不良品率)管理圖的繪製 140
3.5 pn(不良品個數)管理圖的繪製 143
3.6 u(單位缺陷數)管理圖的繪製 144
3.7 c(缺陷數)管理圖的繪製 145
3.8 管理圖的觀察方法 147
3.9 管理圖的使用方法 149
3.9.1 管理圖的用途 149
3.9.2 用於分析的管理圖的使用方法 150
3.9.3 用於控製的管理圖的使用方法 155
3.10 (中位數-全距)管理圖 158
3.11 x(單值)管理圖 160
3.11.1 x管理圖的繪製 160
3.11.2 x管理圖的使用方法 163
3.12 從統計角度觀察管理圖的方法 164
3.13 管理圖平均值差異的檢驗法 172
第4章 工程的分析和改善 175
4.1 工程的改善和管理 175
4.2 改善的種類和程序 176
4.2.1 改善的種類 176
4.2.2 改善的阻力 179
4.2.3 改善的前提 180
4.2.4 工程的分析與改善的步驟 181
4.3 發現問題點的調查方法 182
4.3.1 一般注意事項 182
4.3.2 分層 184
4.3.3 圖錶法 185
4.3.4 潛在不良與顧客潛在意見的顯現化
(1.4.4~1.4.5節,見圖4-2) 187
4.4 問題點的確定 188
4.5 工程分析及改善的組織 189
4.5.1 管理層的改善 190
4.5.2 QC小組改善 191
4.5.3 QC工作組改善 191
4.5.4 技術人員負責製或是管理人員負責製 193
4.6 問題的分析和改善方案的編製 194
4.6.1 改善的著眼點 194
4.6.2 改善方案所應確定的事項——標準化和管理方式 195
4.7 工程分析與改善方法的探究 196
4.7.1 采用技術進行分析和改善 196
4.7.2 群策群力進行分析和改善 198
4.7.3 性想法和提案製度 199
4.7.4 特性要因圖(因果圖) 200
4.7.5 質量管理工程圖(QC工程圖) 203
4.7.6 並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和改善 205
4.7.7 工程能力研究 205
4.8 進行分析的注意事項 209
4.9 統計分析的常用程序 211
4.10 工廠實驗時的注意事項 217
4.11 數據量較少時的工程分析 219
4.12 改善方案的決定和實施 220
4.13 對結果的確認、管理和再改善 221
4.14 編寫報告書 222
4.15 測量方法的探究 224
4.16 抽樣方法的探究 226
4.17 統計檢驗的思維 234
4.18 統計推斷的思維 237
4.19 兩組對應數據(計量值)平均值的差異估計——簡易法 238
4.20 兩組數據不良率的差異估計——采用二項概率
坐標紙的方法241
4.21 兩組不對應數據(計量值)平均值的差異估計 244
4.22 成對數據的相關關係 246
4.23 離散(方差)的加和性 250
第5章 工程管理 252
5.1 什麼是工程管理 252
5.2 質量設計和工程設計 253
5.2.1 質量標準 254
5.2.2 工程設計、工程分析和質量管理工程圖編製 257
5.3 對策處置 258
5.3.1 對策處置的分類 258
5.3.2 調節用圖錶 259
5.3.3 應急處置管理圖 260
5.3.4 防止再發管理圖 260
5.3.5 工程異常報告書 261
5.4 作業標準和技術標準 263
5.4.1 作業標準與技術標準的定義 263
5.4.2 質量特性、管理特性和作業標準 265
5.4.3 作業標準編製的目的和分類 265
5.4.4 作業標準的要素 267
5.4.5 作業標準的編製 269
5.4.6 作業標準的實施和管理 272
5.5 管理水準 274
5.5.1 管理項目的選定 274
5.5.2 管理水準的確定 278
5.5.3 管理水準的管理和修訂 280
5.6 異常原因和管理標準 281
5.6.1 異常原因 281
5.6.2 管理標準 284
5.7 工程管理運行狀況的核查 285
5.8 管理圖及工程受控狀態的效益 289
5.9 基準調節方法的確定 291
第6章 質量保證和檢查 294
6.1 什麼叫質量保證 294
6.2 質量保證的原則 295
6.3 質量保證的方法和質量保證體係 297
6.4 不良品産生的原因及對策 302
6.5 可靠性 308
6.6 質量保證和社會的責任(産品責任和産品公害) 313
6.7 檢查 318
6.8 檢查種類 319
6.9 抽樣檢查 322
6.9.1 抽樣誤差 322
6.9.2 OC麯綫 324
6.9.3 平均齣廠質量(AOQ) 326
6.9.4 抽樣檢查的類彆 327
6.9.5 對檢查後批次的處置和質量水準 330
6.10 全數檢查與抽樣檢查 333
6.11 工程管理與檢查 335
6.12 檢查部門的任務 336
6.12.1 關於檢查部門的任務 336
6.12.2 檢查及檢查部門的常見失誤 339
6.13 檢查標準和確定檢查標準的方法 341
6.14 顧客投訴的處理和産品的讓步放行 343
6.14.1 顧客投訴 343
6.14.2 顧客投訴的處理 346
6.14.3 讓步放行 347
6.15 總結 348
第7章 全公司質量管理的組織運營 350
7.1 公司的質量管理 350
7.2 全公司質量管理的組織 350
7.3 全公司質量管理的推進計劃 355
7.4 設計管理 360
7.5 原材料管理、采購管理和中小企業的TQC 360
7.6 設備管理、工模夾具管理和測量管理 365
7.7 營銷、銷售及服務的TQC 366
7.8 流通機構的TQC 369
7.9 研究開發管理 370
7.10 質量診斷 372
7.11 質量管理診斷和TQC診斷 373
7.12 方針管理 376
7.13 總結 381
作者介紹383
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找尋一些能夠真正落地、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市麵上關於質量管理的書籍琳琅滿目,但真正能夠觸及到“靈魂”的卻不多。石川馨的名字,我曾在一些行業報告和專傢訪談中反復看到,他被譽為“質量管理的活化石”,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權威性和實用性充滿瞭信心。原書第三版,也意味著其理論和方法已經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市場的反饋,必定是精煉和完善的。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質量控製”的部分,這不僅僅是檢測,更是一種預防性的思維,如何在源頭上就規避問題,而不是等到問題齣現再去補救。管理學作為其理論基礎,也讓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係統化的框架,將零散的質量管理理念整閤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體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讓我理解質量管理的底層邏輯,並掌握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技術,最終能將這種管理理念融入到我日常的工作決策中。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一定體現在其産品或服務的質量上。而如何持續不斷地提升質量,是所有管理者都必須麵對的挑戰。《質量管理入門》(原書第3版)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本解開這個難題的寶典。石川馨先生的聲望,足以讓任何對質量管理有追求的人士颳目相看。我尤其看重書中對“管理學”這一宏觀視角的融入,這意味著本書的討論絕非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企業戰略和運營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質量管理與控製,這幾個關鍵詞組閤在一起,就勾勒齣瞭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更全局、更長遠的眼光來審視質量管理。我也相信,這本書的深入研究,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係,從而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評分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深切體會到産品質量的不足所帶來的負麵影響,那不僅是客戶的抱怨,更是對企業信譽和品牌價值的巨大損害。因此,我迫切希望能夠係統地學習質量管理的相關知識。《質量管理入門》(原書第3版)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石川馨先生的名字,在我看來,就是質量管理領域的權威象徵。我希望通過閱讀此書,能夠深入理解質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地實施質量控製。書中提及的管理學背景,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幫助我理解質量管理在企業整體運營中的作用。我對書中關於如何建立一種持續改進的文化,以及如何運用數據來驅動質量決策的部分尤為感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能夠更科學、更係統地去解決工作中遇到的質量問題。
評分對於任何希望在職場上有所建樹的人來說,對“質量”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這本書,從書名《質量管理入門》(原書第3版)來看,就透著一股紮實的學問氣息,而作者石川馨,更是質量管理領域的泰鬥級人物,他的經驗和思想必然是寶貴的財富。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質量管理與控製”這樣略顯枯燥的概念,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能與“管理學”這一更宏觀的學科融會貫通。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係的構建思路,而不僅僅是一些零散的工具或方法。我想知道,如何將這種理念真正地融入到企業文化中,讓每一個員工都成為質量的守護者。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思維的洗禮,一次對卓越品質的深度探索。
評分我一直對如何係統地提升産品或服務的品質充滿好奇,也深知這在商業競爭中是多麼關鍵的一環。偶然間翻到瞭《質量管理入門》(原書第3版),雖然是“入門”,但我感覺這絕對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堆砌。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厚重感,畢竟是石川馨先生的著作,這位在質量管理領域赫赫有名的大師,他的思考必然是深刻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質量管理與控製”的精闢闡述,這不僅僅是製定標準,更是如何在整個流程中持續地監控、改進,從而達到客戶滿意甚至超越期望。管理學作為大背景,也預示著這本書將視角放在瞭企業整體運營層麵,質量管理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生産運營等緊密相連。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復雜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初學者也能快速把握核心要義,並能在實際工作中加以運用。這本書似乎能解答我關於“如何構建一個真正以質量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的諸多疑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