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西和夫先生於2015年去世。他一生都緻力於日本街區曆史風貌的研究與復原工作,為傳承曆史與文化而四處奔走。這本書就是基於他的建築史講義編寫而成的,日本的建築就像曆史的其中一麵鏡子,映射齣那個時代政治、經濟、生活、審美情趣等多方麵的光輝。
曆史並不是單純地用來瞭解或記憶就可以的。我們應該思考通過曆史能發現些什麼,能做些什麼。建築史也是如此。
建築史涵蓋瞭非常廣泛的內容,從中能發現多彩的文化。建築史姿彩斑斕,富麗堂皇,本書便是作者講授瞭四十年的建築史課程的一部分內容。
西和夫,工學博士
1938年 齣生於東京
1962年 早稻田大學理工係建築學專業畢業
1967年 東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結業
1967年 日本工業大學助教授
1977年 神奈川大學副教授
1978年 神奈川大學教授
1983年 獲日本建築學會奬(論文)
1993年 獲小泉八雲奬
主要著作
《近世日本建築積算技術研究》(私傢版)
《江戶建築和納租賬》(鹿兒島齣版社)
《姬路城和二條城》(小學館)
《近世的風雅空間》《建築史研究的新視點一二三》(中央公論美術齣版社)
《講述兼好法師的居所》《講述小林一茶居所》《講述紫式部居所》(TOTO齣版社)
《虛構的繪畫》(閤著,鵜鶘齣版社)
《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閤著)、《工匠們的智慧和努力》《我喜歡的桂離宮》《破解建築技術史之謎》《立體繪圖的建築》《節日的臨時舞颱》《建築史的鏇轉舞颱》《圖說日本建築年錶》(閤著)、 《在京都與建築相遇》《能為建築史做些什麼:街區的調查與營造》(以上為彰國社)
譯者簡介
李建華,國際關係學院日語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著有《日語詞匯學》(知識産權齣版社,2012)、《日文論文寫作》(知識産權齣版社,2013)、《現代日語基礎語法》(閤著,北京大學齣版社,2004)等。
主要譯著有《供應鏈管理》(中信齣版社,2001)、《買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殺手大曝光》(世界知識齣版社,2005)、《圖說日本服飾史》(清華大學齣版社,2016)、《能為建築史做些什麼:街區的調查與營造》(清華大學齣版社,2016)等。
一、講述建築曆史/ 001
1.從建築史看日本文化/ 003
早春的奈良/ 003
五木的民宅/ 007
灰色的文化/ 013
日本文化和禁忌/ 018
露伴的《五重塔》中描繪的江戶木匠/ 024
我的標準尺度周圈說——一間為幾尺?/ 028
建築模型的奇異世界/ 030
海與建築 建築與海/ 040
2.神的建築、權力者的建築/ 043
作為建築的伊勢神宮/ 043
式年遷宮/ 044
佐渡的能樂與組閤式臨設舞颱/ 048
神樂和能樂的臨設舞颱/ 050
日本建築的臨設性/ 054
3.將軍的館、大名的宅邸、元勛的彆墅/ 056
前往二條城的天皇行幸/ 056
中規中矩的空間和享受自然的場所/ 059
大名的庭院和宅邸/ 061
明治元勛們的彆墅/ 064
二、述說風雅空間/ 067
1.光琳宅邸的風雅世界/ 069
熱海的光琳宅邸/ 069
2.修學院行幸記/ 079
兩本日記/ 079
3.與自然共存的風雅世界/ 098
江戶時代的風雅世界/ 098
桂宮傢的四座茶屋/ 102
三、思考建築詞匯/ 111
1.在虛實之間窺視傳統/ 113
形色各異的用詞/ 113
2.建築詞匯/ 118
大黑柱、箱子樓梯、門楣/ 118
自然現象和建築詞匯/ 121
動物和建築詞匯/ 124
3.思考建築用詞/ 127
空間布局及其創意/ 127
窗/ 128
土藏造/ 132
四、介紹建築大師/ 137
1.介紹建築大師/ 139
村野藤吾——對建築的想象和創造/ 139
木島安史——對圓頂建築和木材的鍾愛/ 142
浦邊鎮太郎——倉敷的魅力/ 146
大江宏——國立能樂堂/ 154
榖口吉郎——雙重纔藝的建築大師/ 157
林昌二和石山修武/ 159
安藤忠雄——觀六甲教堂/ 162
丹下健三和磯崎新的東京都都政廳/ 172
2.與建築大師談建築/ 174
和安藤忠雄的交流/ 174
3.民宅再造、商鋪再造/ 180
聆聽吉田桂二/ 180
聆聽降幡廣信/ 184
聆聽“京都商鋪再造研究會”/ 190
聆聽“日本民宅再造和廢品利用協會”/ 195
後記/ 202
早春的奈良
每年的早春三月,學生們都會行走奈良。他們以一傢叫作日吉館的旅館為基地,漫步在春寒料峭的大和路上。這看上去非常風流倜儻,但實情卻略有不同。
先請大傢想象一下40個粗獷的男人同行的場麵,僅此就已然和風流相去甚遠瞭,更何況這是授課的環節之一,絕不允許在自己喜歡的地方隨意徜徉。
為瞭彌補欠缺的學分,一些對曆史並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參與瞭進來。毫無疑問,他們並沒有在選修課建築史的教室中聽過課。
但是,說實話,和這樣的學生漫步奈良也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起初毫無興緻的男生們在連續數日吃著同樣的夥食、心無旁騖地沉浸於建築史後,漸漸地露齣瞭興奮的目光。
“還是來對瞭”這樣的話他們是絕對不會說的。他們所信奉的是位於設計尖端的現代建築,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的構造理論,再就是最新型的環境設備。在他們看來,寺廟、神社以及民宅,一切都不過是古老的遺物。他們相信,參考這些東西對建築的進步和發展毫無意義。然而,就是這樣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瞭曆經漫長歲月考驗的古老建築的優勢。
當他們來到平城宮遺址時,強烈地感知瞭古人規模感的宏大。創建城市的艱辛以及奈良時代人們麵對艱辛的能量,無意識地影響到瞭這些隻對現代城市有興趣的學生。
對結構設計饒有興緻的學生看到新藥師寺裝飾屋頂的內層和立柱、橫梁的結構後,發現瞭質樸中蘊含著的牢固的構造之美。
當我解說完法隆寺的夢殿和傳法堂,補充瞭一句“這後麵還有中宮寺的彌勒菩薩”後,“在哪兒?在哪兒?”學生們一窩蜂地前去觀賞,迴來時個個麵帶笑容。當我聊起京都廣隆寺內彌勒的故事後,他們十分渴望地說:“好,迴去的時候我們繞道京都,一定要看一下。”
我們每年做計劃時都會安排一天與建築不甚相關的日程。有的年份是漫步竹內街道,攀登二上山;還有的年份是沿山路從櫻井一直步行至石上神宮。要把握距離感,步行是最佳辦法,但學生們的發現絕非僅限於此。“人真是哪裏都能住啊”,“在被神社占據的那一帶是風景最美麗的地方”,等等。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狀況,其中既有除瞭因感冒一無所獲的歸來者,又有細心珍藏著旅途中艷遇的迴傢人,各種情況應有盡有。不管怎樣,我想這些學生過些年後,也一定會忽然憶起和大傢一同走過的大和路。
有時我們早早用過晚餐,去二月堂看汲水祭奠(奈良東大寺二月堂舉行的儀式,每年3月13日淩晨將堂前若狹井中的水打上來,加持,使其成為香水——譯者注)的火把。攀上石階的火焰、越過堂外欄杆落下的火花,雖然每年都彆無兩樣,但仍然令我緊張興奮。我會拾迴一根燃剩下的杉樹枝,這是給橫濱的禮物。“當大火燒到旁邊時,你把它懸掛在房簷下,火勢立刻就會停下來。”我誇大著日吉館老婆婆“把它放在傢裏的話,傢中不會著火”的高論,將它送給左右鄰居。有個學生說:“建築防災的課上沒有講過這故事。”就是這個學生也認真地撿迴瞭一根沒有燃盡的樹枝。
就是這樣,每年我們都去沐浴奈良的早春。有不知實情的人錶示羨慕時,我會迴答:“不,沒什麼,沒什麼瞭不起的,就是一群牛仔哦。”的確,與粗獷的男生們的交往主要靠的是體力。
和“風流”相去甚遠,這就是我的早春賦。
……
上課時有學生對我說,我就是因為不喜歡曆史,所以纔報瞭工科,為什麼還要學建築史啊?還有學生說,在建築方麵,無論是設計還是技術,日本都是最先進的,我們就是要學這些,我們不想學曆史。
兩個人都是實話實說。於是我便問他們,你們所說的曆史是什麼?他們立刻迴答道,就是某年某人做瞭某事之類的,老師總是要我們背下來——建築史也要背吧?
我進一步地詢問,他們說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這樣的:曆史就等於背誦。
錯瞭!曆史是幫助我們思考的。你們先來聽聽看吧,我說。我們就從改變你們所理解的曆史開始吧。
就這樣一門建築史,我講授瞭四十年。那麼我都講瞭些什麼呢?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本書,即從建築史中我們能看到些什麼。這本書就是平日裏我和學生們一起思考的問題之匯總。當然並不全部是像上麵這樣的與學生們的談話,書中很多地方插入瞭對建築史的思考,記錄瞭我們在建築史的引領下所采取的各種行動。
建築史內容豐碩,姿彩斑斕,富麗輝煌。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完成瞭這部拙著,希望能夠據此多少傳達齣建築史豐富多彩的內容。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文化,體現在細節之中。而《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這本書,恰恰就是一本挖掘日本文化細節的寶藏。作者以建築為載體,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日本。我喜歡書中對“障子”(Shoji)的細緻解讀,這種半透明的紙屏風,不僅起到瞭隔斷空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模糊瞭室內外的界限,讓光綫變得柔和而富有層次,也營造齣一種含蓄、內斂的美感。這與我們習慣的厚重牆壁形成瞭鮮明對比,也讓我看到瞭日本人對於光影和空間的獨特運用。書中還介紹瞭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建築元素,如屋簷的深度、窗戶的大小、甚至是門把手的形狀,作者都能從中挖掘齣深厚的文化內涵。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看到瞭日本文化中那種精益求精、追求極緻的精神。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僅僅是看“房子”,而是看到瞭“生活”本身,以及生活背後所蘊含的哲學和情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將建築這一相對“硬核”的學科,用一種極其“軟性”的、充滿情感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原本以為會讀到很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匯,但實際上,作者的文字非常流暢,而且充滿瞭對日本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熱愛。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建築的結構和材料,更是在描繪建築背後的精神世界。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數寄屋”(Sukiya-zukuri)的章節,這種融閤瞭茶道美學和居住功能的建築風格,將簡樸、自然、和精緻巧妙地結閤在一起,體現瞭日本人對精緻生活和內心寜靜的追求。這種追求,讓我聯想到日本的茶道、花道,以及其他各種精緻的藝術形式,它們都好像是在用一種最含蓄、最內斂的方式,錶達最深沉的情感。《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建築是如何成為日本民族性格的載體,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態度。我不再僅僅把日本的建築看作是具有東方特色的房屋,而是看到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哲學、美學和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這樣對日本文化既好奇又有些門外漢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日本的動漫、日劇、甚至料理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但卻很難 pinpoint 到根源。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時,腦海裏瞬間閃過無數個“原來如此”。它不僅僅是關於磚瓦木石的堆砌,更是關於日本民族性格、哲學思想、甚至是生活方式的一部濃縮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宏觀,從最古老的繩文時代就開始追溯,一點點勾勒齣日本建築如何隨著曆史的變遷而演變,又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日本人的審美情趣。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侘寂”(Wabi-sabi)美學的解讀,它不追求完美和華麗,反而崇尚不完美、無常和簡樸,這種哲學在建築中的體現,比如那些斑駁的牆壁、隨風搖曳的枯枝、以及看似隨意卻恰到好處的留白,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寜靜而深沉的美。書裏還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代錶性的建築風格,從古代神社的莊嚴肅穆,到武士時代的堅毅樸實,再到近代茶室的精緻內斂,每一個例子都仿佛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日本文化的另一麵。我尤其喜歡作者將建築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宗教信仰、甚至自然環境聯係起來的分析方法,這使得理解建築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而是充滿趣味的探索。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日本文化不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知,甚至開始嘗試在自己的生活中去體會那種“侘寂”的韻味。
評分我一直相信,一個民族的文化,就藏在他們的建築裏,藏在他們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裏。《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日本文化密碼的鑰匙,它讓我看到瞭建築背後那些看不見的“心”。作者以一種充滿熱情和敬意的筆觸,展現瞭日本建築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藉景”(Shakkei)的運用,這種將遠處自然景物“藉入”庭院的做法,打破瞭空間的限製,將自然的美景融入到建築之中,創造齣一種天人閤一的意境。這種對自然的尊重和融入,讓我看到瞭日本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和諧的追求。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日本武士和貴族住宅的特點,這些建築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當時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體現。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書。在讀《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之前,我對日本建築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電影和照片,總覺得它們簡潔、素雅,但缺少一些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日本文化靈魂深處的大門。作者以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將日本建築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從最古老的宗教建築,到承載著曆史滄桑的武士宅邸,再到充滿生活氣息的町屋,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我尤其沉醉於書中對“物哀”(Mono no aware)情懷的描繪,這種對事物短暫易逝的感傷和珍惜,在許多日本建築的設計中都有體現,比如那些曆經風雨、留下歲月痕跡的木質結構,或者是庭院中隨季節枯榮的草木。這種“物哀”的情感,讓我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帶著淡淡憂傷的美,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書中關於“伊勢神宮”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那種對原始自然的迴歸和對神靈的敬畏,以及曆經20年重建一次的儀式,都體現瞭日本人獨特的宗教觀和生死觀。
評分當我翻開《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這本書時,我仿佛進入瞭一個靜謐而充滿智慧的世界。作者以一種極其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引領我探索日本建築的深層意義。他沒有把建築僅僅當作是曆史的遺跡,而是將其視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禪”(Zen)對日本建築影響的論述。那些極簡主義的設計,對自然材質的偏愛,以及強調冥想和內省的空間布局,都深深地契閤瞭禪宗的理念。這種將宗教哲學融入日常生活空間的方式,讓我看到瞭日本文化中“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是如何通過建築得以體現的。書中關於“茶室”的設計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那些看似簡陋的空間,卻蘊含著極高的審美情趣和待客之道,體現瞭日本人對“一期一會”的珍視,以及在短暫瞬間追求永恒之美的能力。
評分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將我帶入瞭一個與眾不同的文化空間。《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不是一本簡單的建築史教材,而更像是一場與日本文化“對話”的旅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他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解讀瞭日本建築是如何隨著曆史的演進而不斷吸收、融閤,又如何保持其獨特的民族特質。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町屋”(Machiya)的描寫,這種傳統城市住宅,既要滿足商業經營的需求,又要兼顧居住的舒適性,體現瞭日本人將實用性與美學巧妙結閤的能力。町屋的狹長設計、內部的庭院、以及通風采光的設計,都充滿瞭智慧。它讓我看到瞭日本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充滿生活情趣和藝術感的居住環境。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瞭日本社會結構、商業文化以及傢庭觀念,也讓我對日本人“物盡其用”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觀察他們的居所。因為傢,是人們最本真、最私密的空間,承載著最深層的情感和價值觀。《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這本書,恰恰就給瞭我這樣的一個視角。作者不僅僅是在羅列建築的風格和年代,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日本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去感受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是如何通過建築得以體現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間”(Ma)的概念的闡述。這個看似簡單的“空間”和“時間”的融閤,在日式建築中被發揮到瞭極緻。無論是庭院中的留白,還是室內空間的靈活分割,都充滿瞭對“無”的極緻運用,這種對“虛”的強調,反而襯托齣“實”的珍貴,也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內省的氛圍。這與西方建築追求填充和強調物質感的方式截然不同,也讓我對“空”的哲學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傳統民居和寺廟的剖析也十分精彩,我尤其喜歡關於“緣側”(Engawa)的描述,這個連接室內外的半開放空間,既是人們休憩交流的場所,也模糊瞭人與自然的界限,體現瞭日本人對自然融洽的嚮往。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古老木屋的呼吸,感受到庭院裏流淌的時光,也更能理解日本人那種內斂而深邃的情感錶達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建築”的認知。《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不僅僅是關於房子,更是關於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審美觀念、一種精神寄托。作者以一種極其溫和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帶領我深入日本建築的靈魂。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瓦”(Kawara)的討論,這種看似普通的屋頂材料,在日本建築中卻有著極其豐富的變化和象徵意義。瓦的顔色、形狀、以及排列方式,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寓意,也為建築增添瞭獨特的韻味。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看到瞭日本人對美的執著和對傳統的尊重。書中還介紹瞭許多日本傳統節日和儀式是如何與建築緊密結閤的,比如正月期間神社的裝飾,或者是盂蘭盆節時點亮的燈籠,這些都讓我看到瞭建築不僅僅是靜態的物體,更是承載著生命和情感的載體。
評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像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化漫遊指南。《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看似遙遠的建築知識,與我們 everyday 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巧妙地連接起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沒有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詩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移築”(Igi-dachi)的討論,這種將古老建築遷移並重新組閤的技術,不僅是對曆史文物的保護,更是對一種生活美學和記憶的傳承。它讓我思考,我們現代人是否也應該更重視對“根”的連接,不忘初心,並在創新中保留傳統。書中對日本庭院的描寫也讓我著迷,那些精心布置的石頭、水景、以及不同季節的植物,仿佛都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卻又自然得如同鬼斧神工。這種對自然美的極緻追求,以及在有限空間內營造無限意境的能力,讓我贊嘆不已。作者還詳細介紹瞭不同時代武士住宅和町屋的特點,這些建築不僅是生活的場所,更是社會階層和生活方式的象徵。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看一部沒有對白的電影,畫麵感極強,每一個建築都講述著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摺射齣日本文化的獨特光芒。
評分工具書
評分《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工具書
評分《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性價比非常高,非常喜歡,很值得購買。
評分性價比非常高,非常喜歡,很值得購買。
評分《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性價比非常高,非常喜歡,很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