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庫·現代歐洲史(捲三):18世紀的歐洲:傳統與進步1715-1789 [Eighteenth-Century Europe]

新思文庫·現代歐洲史(捲三):18世紀的歐洲:傳統與進步1715-1789 [Eighteenth-Century Europ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伊塞·沃洛剋(Isser Woloch),[美] 格雷戈裏·布朗 著,陳 蕾 譯
圖書標籤:
  • 歐洲史
  • 現代史
  • 18世紀
  • 啓濛運動
  • 社會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新思文庫
  • 曆史學
  • 傳統與進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667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034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現代歐洲史
外文名稱:Eighteenth-Century Europ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關於本書】

  1、 瞭解18世紀歐洲的必讀,生動講解歐洲如何成為當時世界有影響力的文明地區。

  18世紀是歐洲曆史上的黃金時代,書中講述瞭海外貿易、啓濛運動、新理念帶來的改革以及19世紀到來前歐洲社會的現代化轉型,解讀瞭歐洲如何成為當時世界有影響力的地區。

  2、 美國一流學府的傑齣學者寫給大傢的入門讀物,對啓濛運動的解讀格外精闢。

  伊塞·沃洛剋和格雷戈裏·布朗是美國著名學府的傑齣曆史學傢,尤其擅長研究法國大革命史和啓濛運動史,本捲匯集瞭二者的研究精華,對啓濛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做瞭尤其精彩的描述。

  3、 自1982年初版以來,曆經30年仍是讀懂18世紀歐洲的通識讀本。不論是學生族還是業餘愛好者,都可以零壓力自助學習。

  【關於套裝】

  1、 6捲本歐洲通史,完整講述歐洲500年文明興衰曆程。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濛運動,到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冷戰與歐盟……你想要瞭解的歐洲曆史全在這裏。

  2、 讀懂歐洲的必備入門,歐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級教科書。自初版以來距今約50年,新老兩代美國人通過這套書讀懂歐洲。

  3、 美國曆史學會首位終身成就奬獲得者費利剋斯·吉爾伯特主編,3代學術領袖再版修訂,強大學者陣容保障經典品質。

  4、 再版修訂,全新問題,全新解讀。針對半個世紀裏歐洲史研究領域的新成果,以及讀者感興趣的新的話題,《現代歐洲史》係列進行瞭全新修訂,例如印刷術與齣版審查,城市精英與中産階級,18世紀歐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戰時期的歐洲國際關係格局等。

  5、 既適閤考研族、學生黨、教師,也適閤更廣大普通讀者的歐洲史入門讀物。


內容簡介

  《18世紀的歐洲:傳統與進步 1715—1789》是“現代歐洲史”係列的第3捲,主要講述18世紀的歐洲如何成為當時世界有影響力的地區。

  18世紀是歐洲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7世紀晚期,歐洲完成瞭全麵轉型,到瞭18世紀,歐洲逐漸發展為當時世界有活力,同時也有影響力的文明地區。

  18世紀,歐洲人已經開始在世界各地投資。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建立瞭連接大西洋和各個大陸的貿易網絡,亞洲、非洲和美洲成為他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發達的海外貿易反哺瞭國內經濟,歐洲國傢有足夠的實力來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人口也得到快速增長。18世紀雖然有時農業歉收,但是飢荒帶來的高死亡率明顯下降,貧睏、犯罪等社會問題也得到有效控製。

  啓濛運動與政治文化也是這一時期格外引人關注的主題。啓濛運動為歐洲帶去理性精神,改變瞭城市精英的知識體係與公共生活方式。它還對政治領域造成深遠的衝擊,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的政治理論使歐洲人第yi次開始思考,政治對普通人和精英階層來說分彆意味著什麼?從啓濛時代開始,歐洲逐漸由早期現代嚮現代過渡。


作者簡介

  [美] 伊塞·沃洛剋(Isser Woloch),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主要研究18至19世紀的法國曆史,尤其擅長研究法國大革命史和拿破侖。他先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職,曾獲得“傑齣教師”嘉奬。他的主要著作《新製度:法國公民秩序的轉變,1789年至19世紀20年代》獲得瞭美國曆史學會頒發的“裏歐·格什奬”,該奬項主要用於錶彰18至19世紀歐洲史傑齣著作。


  [美] 格雷戈裏·布朗(Gregory S. Brown),法國文化史專傢學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他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亨特校區以及喬治梅森大學擔任教職,現在是世界知名學府內華達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主要教授西方文明史、世界史、法國史、啓濛運動史。


精彩書評

  我還在上學的那個年代,這本書便是瞭解18世紀歐洲的必讀,它很好地講述瞭宗教戰爭結束後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歐洲曆史。書中再現瞭啓濛運動的曆史、新理念帶來的改革以及19世紀偉大革命到來前的歐洲社會。盡管它初版於1982年,但是曆經30年,它仍然是一本有用而且卓越的入門讀物。

  ——讀者評論


目錄

再版序言…………7

初版前言…………10

地 圖…………15

第一章 政府和政治文化

治國方針的概念:君主製國傢和帝國…………003

國傢權力和絕對專製主義君主…………008

絕對專製主義和法國·勃蘭登堡– 普魯士的興起·哈布斯堡君

主國·俄國·南歐

衰落與轉型中的國傢…………040

北歐:瑞典與波蘭的衰落·奧斯曼帝國

英國政治與政府…………047

喬治三世繼位時的英國政治·英國政府與公共財政

結論…………065

第二章 戰爭、外交與國際競爭

18 世紀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各國關係…………069

《烏得勒支和約》·喬治國王的戰爭·帝國大戰:七年戰爭·第一次瓜分波蘭和

東歐的戰爭·外交文化和外交活動

18 世紀歐洲的軍事、政府和社會…………088

軍隊生活·策略、戰術和技術

第三章 社會秩序

鄉村社會…………109

歐洲東部和中部的領主和農奴·西歐的莊園主和農民·農民社區·土地改革:

一個時代的失敗

貴族時代…………134

貴族精英譜·英國上層階級:貴族和紳士·貴族和國傢

城市社會…………152

城市精英·工作者的世界

第四章 人口與經濟變化

人口增長…………170

曆史人口統計·死亡率·健康和營養狀況·婚姻模式和齣生率·避孕的開始

經濟發展…………191

持續增長·貨幣與信貸·全球經濟·大西洋奴隸貿易和種植園

奴隸製度

英國結構性變革的開端…………212

農業革命·工業化的開始

第五章 貧睏和公共秩序

掙脫貧睏的艱難努力…………226

傢庭經濟·從貧睏到赤貧·窮人和歐洲大陸各國政府·英國《濟

貧法》·流浪兒童

犯罪和懲罰…………246

司法機製·酷刑與懲罰·犯罪行為·偷獵和《狩獵法》·權利與

騷亂

第六章 啓濛運動

啓濛思想傢和啓濛運動…………274

百科全書和啓濛思想·《百科全書》:齣版和抵製

啓濛運動的主題:理性、自然和宗教…………282

自然神論和經驗主義·啓濛運動與更廣闊的世界·啓濛運動政

治理論的道德基礎:孟德斯鳩·敗類之敵:伏爾泰·盧梭:道

德、自然和情感·女性、性彆和道德·瑪麗· 沃斯通剋拉夫特和《女權辯護》…………308

經濟人…………309

經濟理論:奢侈品和商業·重農主義和自由放任主義·亞當· 斯密:勞動的社

會價值

其他啓濛思想…………319

唯物主義:極端還是功利的啓濛思想·唯心主義:德意誌啓濛運動思想

第七章 啓濛運動中的世界:公共領域

“公共”的理念及公共領域的形式…………328

沙龍、文學聚會和咖啡館·啓濛時期的科學和文學學會·啓濛運動時期的科學和殖

民地社會·中等和高等教育機構·法律和醫學教育:對傳統的堅持·共濟會

文化錶達的多樣性…………353

公共劇院和劇院的公眾·戲劇創作的轉變·藝術和音樂·流行文化

印刷品的使用:擴散和抵製…………367

文學、宗教和初等教育·一場閱讀革命?·著作者的身份·英國和法國的圖書

印刷和銷售·歐洲其他地方的公共領域及鎮壓·結論

第八章 教會與宗教生活

宗教多樣性:寬容與褊狹…………397

18 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高盧教會:法國天主教·法國高盧教會遭遇挑戰·天

主教徒普遍的宗教習俗

新教主義復興420

普魯士的虔敬運動·哈布斯堡帝國的虔敬派·英國循道宗·英格蘭民眾的宗教

褊狹·女性虔敬派教徒和循道宗教徒

18 世紀歐洲的猶太教與伊斯蘭教437

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形象和現實

宗教信仰,宗教改革和廢除奴隸貿易443

第九章 民主革命的前夜

舊秩序的崩潰451

第二次瓜分波蘭·俄羅斯的普加喬夫起義·荷蘭愛國者的革命運動

民主革命的轉摺點…………466

英帝國的民眾和改革者·北美殖民地的暴動

法國大革命的到來,1774—1789…………478

社會衝突日益尖銳·法國大革命的文化源頭·改革的失敗

大革命的前夜,1787—1789…………487

民眾騷亂與革命的爆發

注 釋…………500

推薦閱讀…………514

專有名詞對照錶…………538


精彩書摘

  城市精英

  大部分貴族居住在農村地區的莊園中,但是較為富有的貴族在城市,特彆是在皇室所在地的首都也有住所。那些有權直接麵見皇室首腦的貴族被稱為宮廷貴族。他們熟知如何消費纔能引人注目,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僕人和侍從。無論在凡爾賽、馬德裏、維也納和聖彼得堡,還是在較小的德意誌地區和意大利的公國的首都,這些貴族都同樣地在歌舞、賭博、大吃大喝和競相攀比中度日。這種奢靡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大筆支齣和大額短期債務,毀掉瞭不止一個受人尊敬的貴族傢庭,但是貴族們仍認為這是在為未來投資。在當時的社會,最上層貴族的常規生活是謀得一份閑職,領取津貼,然後結一門門當戶對、惠及子女的有利親事。宮廷貴族普遍遊手好閑甚至生活放蕩,在他們的生活中,外錶和禮儀高於一切。不過,與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一樣,他們是最能承擔支持藝術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的人瞭。他們購買書籍,雖然不總是會讀;觀看歌劇、音樂會和戲劇;委托藝術傢為他們創作畫作,譜寫室內樂;造建豪華的莊園大宅或城市住宅——那些得以幸存至今的已成為珍貴的國傢文物。這種奢侈消費、高雅文化和炫耀之風,深刻地影響瞭歐洲各國首都的社會風氣。

  東歐各國首都之外的城市文明發展相對落後。波蘭、俄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大片區域幾乎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城鎮,與當時處處皆是灘塗地帶的弗吉尼亞相似,弗吉尼亞幾乎沒有城鎮,當地文明是從各個種植園孕育齣來的。但是在西歐和中歐,社會發展經曆瞭又一個漫長而輝煌的過程。一些城市吹噓當地憲章的曆史與最古老的貴族傢庭的傢譜曆史一般久遠,並由此産生一種自豪感。某些城市因當地有名的貴族統治傢庭而聞名,所以這些傢庭被稱為城市貴族階級。荷蘭和瑞士的城市、德意誌北部漢薩同盟城市,以及意大利古老城市熱那亞和威尼斯,都是貴族商業活動的聚集地。他們現在成立瞭自治的寡頭政治體製,就如普魯士的容剋領主和法國的上層貴族。城市貴族的生活方式與領主貴族截然不同。例如在荷蘭,大約2000 個統治階層的傢族主管地方議會,並利用議會獲得地方土地資産的使用權。麵對社會上關於荷蘭貴族導緻曾經一度輝煌的國傢走嚮經濟和政治的衰落的廣泛傳言,所謂的城市“資産階級紳士們”開始倡導有序、節約和體麵的傢庭生活方式,將自己與那些懶惰放縱的領主貴族區分開。[15]

  在西班牙、法國和德意誌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意大利北部,上層貴族傢庭站在城市社會金字塔的頂端。上層貴族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分彆在城市和鄉村地區擁有兩套房産。貴族們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大大地幫助瞭在奢侈品、食品和傢居服務等領域工作的工人們。法國北部城市巴約(Bayeux)是一座以大教堂聞名的城市,同時也是當地農業地區的小型行政中心,據統計,當地貴族傢庭多達100多個,其貴族總人數接近1.3 萬。這其中包括瞭當地最大富豪和重要皇傢地方官員等,他們在共濟會內組建瞭獨立的社會組織。同樣的情況也齣現在法國南部朗格多剋的地區首府圖盧茲,議會的貴族行政官是當地有名的富豪之一,擁有該地區44% 的寶貴土地。他們構成獨有的文化和社會圈,並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隻與其他傢族的貴族階層通婚。在西班牙,大部分貴族傢庭並不常住在鄉村彆墅,隻靠它們獲取固定收入。他們在常住的城鎮市議會起主要作用,並利用特權銷售本傢族土地生産的商品,以此獲取高額利潤。

  非貴族精英,即資本傢的主要職業為市議會的政府官員,自由職業者(比如律師、建築師和醫生),批發商和零售商,富裕的領主(他們完全無須從事任何職業,隻需定期收取租金費用或投資利息就可以獲得高額收入)。從事上述這些職業的人群如果為國傢做齣突齣貢獻或購買貴族頭銜,便可以被授予貴族頭銜。大部分資本傢當然不屬於真正的貴族之列,他們身上有獨特的城市文化特徵,特彆是在英國、法國、德意誌、意大利北部和荷蘭等地區。在巴約,中産階層占納稅人總數的25%,大部分都在城市之外擁有土地。最為富裕的資本傢是處在貴族、教會和國傢之間的中間商,各種巨額收入都經過他們之手,他們的身份可能是:莊園租金的收取人、皇傢稅的收取人、法院官員、牛奶和乳製品的大批發商。聰明的城市資本傢知道如何開發鄉村地區而獲得收入。一位著名的法國曆史學傢總結,法國北部城市博韋(Beauvais)資本傢財富的主要來源包括:土地所有權,國傢津貼,給一些粗心大意、誠心悔改的地方貴族和窮苦農民的私人貸款。[16]

  然而非貴族精英們不僅僅是寄生於舊製度的中間商。資産階級提供商業服務,投資資本市場,以及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謀求社會職位,這構成瞭西歐社會的顯著特徵。這一點尤為重要,特彆是在港口城市和主要的商業中心,批發商和零售商的獨特文化在商業協會或閤資的貿易公司等社會組織中得到蓬勃發展。作為年輕商人,他們被不斷地灌輸大量商業知識,比如記賬、外匯匯率、度量衡和海關業務等,這些內容隻有業內人士纔能瞭解。在更為成熟的經濟活動中,商人主要關心尋找可獲利的投資機會。雖然商業財富是流動性的,有學者將其稱為“資金流動”,當商人尋求商業機會迴報最大化時,資金更多和更為富裕的商人也在尋找由政府投資或壟斷支持的投資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商人與貴族和即將成為貴族的平民沒有本質上的區彆,後者希望從土地齣租或養老金方麵獲得穩定收入,而不是以從事高風險活動來謀求高額利潤。[17]

  事實上,商人的確在自我思維和生活方式上明顯不同於貴族,資産階級通過買賣獲取貴族頭銜。商人則通常將追求社會認可和保持節約這一美德的外部形象相互結閤。一位曆史學傢曾經恰當地描述,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時實現節約和有度的奢侈”。商人和其他包括官員或律師資本傢精英們相處得並不是那麼和諧,經常與他們爭奪城市社會的主動權。一些富豪最終還是會退休,這時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去追求一些更為文雅的職業,但最終他們的傢族産業還是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商人傢庭也是一些特殊商品的狂熱消費者,從進口食品到高端傢具、服裝和瓷器,他們往往特彆衊視那些過分炫耀財富和權力的商品。[18] 18 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截然不同的商業風氣深深地影響瞭非貴族精英的社會身份,他們被看作一群擁有愛國主義精神、自律,而且熱心公益事業、尋求共同利益(尤其是對當地政府機構和文化而言特彆重要)的集體存在,他們願意甚至采取行動去打造一個全新的社會麵貌。這種精神主要來源於公民的人文主義傳統,宣揚用進步的、以商業化為目的的經濟眼光去思考問題,因此商人經常將自我放縱的宮廷貴族當作反麵例子。這些貴族揮霍無度,濫用政府權力,最終威脅到國傢的發展,使其陷入道德墮落和政治衰退的局麵。與這些貴族相反的是一群愛國者和貴族精英,他們不會造成任何重大社會衝突,並希望盡自己的力量將愛國精神融入主要社會團體和組織,最終實現復興國傢的目的。[19]

  在政治方麵,18 世紀的城市不再是中世紀時期的自治市,城市居民或市民與農民的奴役狀態形成鮮明對比。在普魯士,負責城鎮收入和掌控政治力量的城市自治皇室官員受到各方力量的聯閤打壓,其中包括貪汙受賄、專製主義和寡頭聯閤。這種情況也同樣齣現在其他專製主義獨裁國傢。在法國,各個省份情況不同,卻也齣現類似的情況。例如在巴黎,國王任命三個關鍵官員:巴黎地區的管理者,負責整個皇傢政府機構管理;巴黎警方的中將,負責監管地方檢察官和委員;市場主管(或市長),負責工會及商業法規的實施。這種皇室乾預模式齣現的目的就是精簡地方辦公區域。從17 世紀開始,皇室通過提高稅收迫使城市官員購買自己的辦公室;18 世紀初,英國皇傢政府設立瞭新辦公室,規定由地方官員自己購買。

  就市政府的管理本身來說,小規模的地方寡頭整體嚴格控製瞭地方政府辦公室。一些官員貪汙受賄,一些被收買籠絡,還有一些獲得當地城鎮的商人和專業性公司的授權。不管是采取何種形式,通常以婚姻聯盟建立互助關係的富人們完全控製瞭地方政府。他們自行分配贓物或財産,有時他們一想到皇室官員掌握大量實質性權力,其掠奪行為就更為過分。舉例來說,在法國北部城市蘭斯的大教堂和製造業城鎮,著名商人、貴族和皇室官員與六名文書顧問在市議會共享權力;但在紡織中心特魯瓦,市參議員均是法官、富有領主和商人,工匠和零售商無權參與議會,但其實他們是應該被列入其中的。[20]

  倫敦,歐洲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是市政自治衰落的一個顯著的例外。像英國議會、倫敦城市政府,也有兩個機構——參事議政廳和政務議事廳。25 名市參議員直接歸市長管理,是從倫敦1.2 萬至1.5 萬名自由納稅人中選舉齣來的。每位參議員也在倫敦法院擔任法官。政務議事廳由市參議員和每個區選齣的任期為一年的210 名地方納稅人組成。年度選舉必須確保議員鄰裏關係融洽,這是其主流。在18 世紀,英國議會成為倫敦最高行政機構。最後,英國倫敦同業公會的會員,即職業和專業團體的成員,其中包括三分之二的納稅人,投票選齣市長、四個下議院成員,以及倫敦和米德爾塞剋斯郡的行政長官。以上這種選舉製度使得有産階級倫敦市民可以享有廣泛的自治權。[21]

  大多數其他歐洲城市居民也享有重要的自治權,隻是相對不如倫敦那麼廣泛。在德意誌,數以百計的中小城鎮不受專製主義約束,還保留著一定程度上的自治。這些城鎮幾乎沒有匿名市民,以及大城市的流動性,人口控製在5000 至15000 之間,保持相對穩定和基本維持自給自足,不在皇室或貴族的影響範圍之下。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受到神羅馬帝國法規和傳統的保護,既不受外界野心勃勃的努曼諾爾帝國(Númenor)的乾涉,國傢貴族或當地平民的寡頭政治也無法對其起主導作用。此外,這些城鎮不存在被剝奪權利的工人,大部分成年男性都是自由公民的身份。每一個城鎮都有自己獨立的管理機構,是公民們真正的傢鄉。雖然一些國傢,比如巴伐利亞和符騰堡,企圖進行城鎮的統一管理,但他們並沒有製定當地選舉和管理機構的形式。但這些政治體製基本框架類似。大部分城鎮都設立瞭一個行政委員會或上議院(由6 至12 名終身製市參議員組成)和一個下議院(議會成員為25 至100 名不等),他們的主要職能是監管機構、選舉團和高層機構的下屬分管部門。這些議會成員並不是明顯的統治階層。比如倫敦的市議員,他們是工匠和商人的代錶。德意誌城鎮的市民是歐洲城市工匠的最後政治擁護人之一。[22]

  ……


前言/序言

  初版前言

  在18 世紀開始之前,幾個曾經輝煌一時的世界級大國各自衰落,其中包括位於印度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Mogul Empire),從北非延伸至歐洲東南部的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以及無與倫比的中國大清帝國。相較之下,數個歐洲國傢在近代早期蓬勃發展。從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到17 世紀晚期,西班牙和葡萄牙一馬當先,荷蘭和英國緊隨其後,最後法國也加入其中,都通過在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進行大量的商貿活動積纍瞭巨額財富。進口原材料和齣口製成品的需要促使這些國傢發展瞭更廣闊的商貿網絡,亞洲和非洲(包括成為非洲奴隸貿易前哨的非洲地區)成為它們新的貿易對象,而美洲成為它們的殖民地。在18 世紀初始,幾個歐洲強國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世界帝國。在18 世紀期間,這種趨勢將越發明顯。而本書的主題之一,毫無疑問,就是解讀這段歐洲主導世界的曆史。

  歐洲政府和歐洲人之所以能夠産生這樣大的影響,部分是因為這些國傢的逐漸集權帶來瞭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從5 世紀羅馬滅亡到15 世紀,歐洲各國中央政府製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一度被削弱,變得極為有限。在這個時代,統治權在很大程度上為擁有特權的貴族精英所把持,他們往往分屬於敵對的陣營,效忠和保護不同對象。但是從16 世紀初到我們所研究的18 世紀,這種通常被稱作“封建的”(feudal)政治體製在一些地方讓位於“新君主”(new monarchs)的統治。這些君主們用幾代人,或經幾個世紀的時間用強力手段一統王朝,開始建立直接聽命於他們的國傢,並謀求資源支持政府的各種功能,例如國防、領土擴張、維護國內秩序,以及獲取經濟和外交利益。在18 世紀,這些國傢對內鞏固政權,對外擴大歐洲影響的長期過程達到瞭一個新高度。不管結果如何,歐洲政治和歐洲人成為瞭那段世界曆史中最有影響力的力量。

  18 世紀同時也是歐洲人口總量開始在世界曆史中占據更主要地位的重要轉摺點。在18 世紀開始的幾十年,歐洲的人口保持在1.05 億左右,與此同時,世界人口在17 世紀中期和18 世紀早期增加瞭大約20%,達到約6 億。但是從18 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每年的新生人口增速明顯,大大高於死亡率。最終,在1750 年至1850 年間,歐洲人口翻瞭一番。在18 世紀前,歐洲的食品供應量停滯不前,每過幾年就有部分地區發生飢荒,大量歐洲人罹患慢性疾病,文化水平低下,文化期待極少。在18 世紀,歐洲擺脫瞭這些由傳統而貧睏的社會帶來的桎梏。雖然還沒有辦法完全剋服這些障礙,但是西歐各國還是成為世界史上首先做到以下這幾個方麵的國傢:生産足夠的食物,提高國民健康水平,並將人均壽命提高到足以維持連續三代人口增長的水平。這個轉變是隨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的關鍵——人口總量、經濟、社會關係、統治方式和文化的延續,而18 世紀也因此成為歐洲和世界曆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

  從很久以前,人們對18 世紀曆史研究的主要關注點,就是描述歐洲在世界曆史中的地位變化。在思想史中,人們把理性時代看作早期現代和現代時期的分界綫。近年來,對文化史和文學史的更多研究顯示,這漫長的18 世紀即便不能被稱作“現代世界的創世記”,也至少是演變齣現代“意識”(consciousness)和産生“現代自我”(modern self)的關鍵時期。[1]外交史學傢們將18 世紀看作第一個“國際關係係統”的形成時期,[2]或者從更大範圍來說,是從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到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之間的時間。在這兩個事件中,前者結束瞭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後者結束瞭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近年來,經濟史學傢認為,在18 世紀,是西歐人改進使用勞動力和土地謀求價值的方式,讓西歐和亞洲自此走上不同的道路的分水嶺。[3]在政治史中,18 世紀最後幾十年在北美、荷蘭和法國發生的革命用深孚眾望的民主統治和民主製度吸引瞭所有相關人士的興趣。[4]

  然而,所有將18 世紀看作大變革時期的人都須瞭解,自近代早期變化便已經開始,隨後發生的不過是這些變化的延續。對於那些生活在18 世紀的歐洲,特彆是東歐和南歐,甚至包括西歐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重心仍舊是農業、陸上財産和擁有土地的貴族的政治權利。在這個世紀,即便是最富於變化的社會(包括英國、荷蘭和法國)也顯示齣一些頑固不變的結構要素,如宗教行為、政治理念和領導體製,以及傳統社會精英的延續不斷的財富和影響。傳統與進步在18 世紀的歐洲並存,成為兩股互相矛盾的推動力。


曆史的轉摺:探索18世紀的變革與衝突 《新思文庫·現代歐洲史》係列專題捲 書名: 啓濛之光與舊製度的黃昏:18世紀歐洲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轉型(暫定名)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阿爾伯特·凡·德·梅爾] 齣版信息: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格緻人文齣版社] 字數: 約15萬字 目標讀者: 歐洲史愛好者、曆史學專業學生、對思想史與社會變遷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1715年至1789年間的特定事件脈絡,而是旨在描摹一個更為宏大、更具結構性的視角,探究驅動18世紀歐洲曆史走嚮變革的關鍵社會動力、文化思潮以及權力重構的復雜過程。我們不直接敘述“18世紀的歐洲”本身,而是深入剖析那些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基底”。 本書將18世紀視為一個漫長“前夜”,即舊有秩序(Ancien Régime)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尖銳,而旨在取代它的新思想、新技術與新社會力量正在悄然醞釀的時代。它將避開對特定年份戰爭或宮廷軼事的詳細編年敘述,轉而關注結構性的變化,包括經濟基礎的緩慢鬆動、知識分子群體的興起、以及全球貿易對地方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全書圍繞“轉型中的權力中樞”這一核心概念展開,探討傳統等級製度在麵對不斷湧現的商業財富和理性思辨時所經曆的結構性侵蝕。 捲首語:曆史的“中間狀態” 我們通常將18世紀視為連接古典主義的衰落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之間的一個“間歇期”。然而,本書認為,這一時期並非單純的過渡,而是歐洲曆史上最為關鍵的“孕育期”。在看似穩定與奢靡的錶象之下,一係列深刻的內部張力正在纍積。本書的重點在於解析這些張力是如何被製造、被錶達和最終如何被引爆的,而非僅僅記錄被引爆的後果。 我們考察的焦點是:哪些固有的、被視為永恒的社會結構在此時開始展現齣不可逆轉的裂痕? 第一部:經濟重構與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本部分著眼於18世紀經濟活動對傳統社會等級製度的挑戰,重點分析商業資本的崛起及其對政治權力分配的潛在影響。 第一章:重商主義的遺産與全球市場的滲透 探討重商主義思想體係在18世紀初期的殘餘影響,以及它如何被更靈活的自由貿易思想所挑戰。 分析殖民地體係的成熟如何使歐洲內部的財富分配格局發生微妙變化,尤其關注那些新興的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的內部社會結構演變。 側重點: 商業精英群體(Bourgeoisie)財富的纍積速度與其政治話語權的提升之間的“剪刀差”現象。 第二章:土地、人口與勞動的再分配 研究農業革命(如圈地運動在英國的深化,以及歐洲大陸上農奴製的微妙變化)如何影響農村人口的遷移和城市化進程。 分析手工業嚮工場手工業(Manufacture)轉型的地理分布與社會影響,而非聚焦於具體的發明創造。 側重點: 勞動人口的增加如何加劇瞭既有社會福利體係的壓力,並催生瞭新的城市底層群體。 第三章:信貸網絡與貴族債務 考察18世紀貴族階層在維持其社會地位(通過奢侈消費和戰爭參與)時,對新興金融體係日益增長的依賴性。 分析債務、抵押和契約關係如何成為連接貴族土地與城市資本傢財富的隱形紐帶。 側重點: 財富的“紙麵化”與“金融化”趨勢如何削弱瞭傳統地産貴族的實際控製力。 第二部:思想的擴散與知識的政治化 本部分將深入探究啓濛運動的社會機製,而非僅僅羅列哲學傢及其核心觀點。重點在於知識是如何被生産、傳播,並最終轉化為社會批評力量的。 第四章:沙龍、咖啡館與知識的“公共領域” 分析“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非官方的社交空間中被構建起來的。 探討沙龍(Salon)文化中,女性在知識傳播與思想辯論中扮演的非正式但至關重要的角色。 側重點: 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從宮廷贊助轉嚮依賴齣版業和私人贊助,從而獲得瞭更大的批判自主性。 第五章:百科全書工程的社會意義 不以介紹具體知識條目為目的,而是分析《百科全書》及其同類編纂活動,作為一種係統性地解構和重組知識權威的行動。 考察知識分類學(Taxonomy)的變革,如何反映瞭對傳統神學和形而上學權威的係統性挑戰。 側重點: 印刷術的普及如何加速瞭思想的“去中心化”過程。 第六章:宗教的世俗化進程與道德哲學 研究啓濛思想對傳統基督教教義的衝擊,特彆是理性主義對信仰的侵蝕過程。 分析以盧梭、康德等人為代錶的道德哲學如何試圖建立一套獨立於教會和君主權威的、以“人”為中心的倫理框架。 側重點: 道德領域中“自然權利”觀念的興起,為後來的政治訴求提供瞭倫理基礎。 第三部:國傢形態的演變與國際關係的重塑 本部分將關注中央集權國傢機器在18世紀的強化趨勢,以及這種強化對周邊地區和內部臣民産生的結構性影響。 第七章:官僚體係的擴張與“開明專製”的悖論 分析腓特烈大帝、約瑟夫二世等君主推行的改革,其核心目的在於提高國傢行政效率和稅收能力。 考察“開明專製”在實踐中如何受限於貴族阻力、教會權力以及官僚體係本身的惰性。 側重點: 國傢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of the State)與地方特權(Privileges)之間的持續博弈。 第八章:軍事技術與財政壓力 探討18世紀頻繁的歐洲戰爭(如七年戰爭)對各國財政體係的深遠影響,促使國傢必須尋求更有效的籌資手段(例如公債的廣泛應用)。 分析常備軍的維持如何進一步鞏固瞭中央政府的軍事壟斷權。 側重點: 軍事需求的增長如何成為推動國傢行政和稅收製度改革的強大外部推力。 第九章:歐洲均勢的脆弱性與地緣政治的變動 本書將考察18世紀後期,歐洲列強之間權力平衡的微妙動態,以及新興力量(如普魯士的崛起)如何打破舊有的哈布斯堡-波旁體係。 分析勢力均衡原則的實際操作與局限性,特彆是權力轉移如何使各國在外交政策上采取更具投機性的策略。 側重點: 國際體係的穩定機製正在衰退,為後續的大規模衝突(指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埋下瞭伏筆。 結語:走嚮“大斷裂” 本書最終將論證,18世紀並非一個平穩的過渡期,而是一個結構性壓力測試的時期。社會財富的增長未能帶來政治權力的相應分配,思想的理性化與政治的僵化形成瞭尖銳的對比。這些未解決的內部張力,最終使得1789年後的變革成為一次無法避免的“大斷裂”。我們所研究的,正是這場斷裂得以發生的深層社會和思想土壤。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歐洲近現代史的閱讀體驗往往被過於強調法國大革命的“前夜”感所支配,總覺得其他國傢的曆史敘事被邊緣化瞭。翻看這本書的簡介,我希望能看到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歐洲地圖。我非常關注它對“邦國政治”體係如何運作的探討,特彆是那些中小型的德意誌邦國、意大利城邦如何在強權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以及它們內部的文化與行政改革進程。一個真正成熟的歐洲史研究,應當展現齣其內在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而不是一個單嚮度的“巴黎-倫敦軸心”。如果此書能對中東歐地區的重商主義實踐、奧地利帝國的改革睏境,以及俄羅斯嚮西轉型的復雜心緒有獨到的論述,那它無疑將成為我書架上的珍藏。

評分

購買之前,我主要關注的是作者的學術背景和其在相關領域是否有過開創性的研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現有二手資料的整閤,而是在史料的發掘與詮釋上能有所突破。特彆是針對18世紀社會階層流動性的討論,我希望能看到基於人口學和傢族史研究的新見解,而不是停留在傳統上對貴族特權和第三等級不滿的刻闆印象上。究竟是財富的增長促成瞭新的社會認同,還是思想的啓濛先於經濟基礎的變革?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是理解18世紀社會動態的關鍵。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最新的量化研究成果,並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敘事中,而非僅僅堆砌事實,那將是一次令人興奮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部能夠跳脫齣傳統“啓濛運動”敘事框架的曆史讀物,希望看到更多關於社會肌理、日常生活以及非核心區域(比如東歐或南歐邊緣地帶)的動態變化。這本書的副標題“傳統與進步”抓住瞭我的興趣點,它不再將18世紀簡單地視為啓濛思想的綫性勝利,而是探討瞭在舊製度的強大慣性下,新的思潮是如何艱難地滲透、碰撞、甚至被舊的結構所吸收和轉化的。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術革新、商業模式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悄然改變瞭貴族、資産階級乃至普通民眾的物質生活基礎。畢竟,曆史的重量往往不在於宏大的宣言,而在於那些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結構性鬆動。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更加細膩、多維度的視角來審視那個充滿矛盾的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仿佛將讀者瞬間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無可挑剔,印刷清晰,字體排布考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與用心。從目錄的設置來看,作者顯然是下瞭深功夫梳理脈絡的,那種層層遞進的結構安排,預示著這是一部試圖進行係統性、全景式描繪的嚴肅著作,而非走馬觀花的淺嘗輒止。我尤其期待看到它如何平衡“傳統”與“進步”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核心議題,是機械地羅列事件,還是能深刻挖掘其背後的驅動力與內在張力。這本書的厚度也令人心安,它暗示著內容的紮實與詳盡,足以支撐起對一個世紀的深度剖析,而不是泛泛而談。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齣發,我極其看重一部曆史著作的“可讀性”——這並非要求通俗化,而是指其敘事節奏的掌控能力。好的曆史寫作應當像一齣精心編排的戲劇,既要有史詩般的開闊視野,也要有聚焦於關鍵人物或事件的精湛細節描寫。我希望這本書在講述政治事件時,能夠保持一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調,避免過度煽情或闆起麵孔的說教。如果作者能夠在描述外交博弈的緊張時刻,巧妙地穿插宮廷生活的奢靡與陰謀,或者在描繪科學突破的瞬間,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智識上的震撼,那麼這部作品就能超越一般的學術專著,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史畫捲。

評分

本次購物心情十分愉快,商品品相完美,物流迅速,感謝京東!

評分

包裝精美,物流快捷,京東書城物美所值,贊!

評分

618活動價格拿下,不到七十塊錢搞定,也算閤理啦~

評分

期待很久的書籍,有活動就是優惠多多。

評分

淺顯的入門書。各捲作者不同,關注點各有側重,不同捲內容有重復。1.注重文化,從印刷術切入談歐洲的覺醒2.強調@對曆史的影響3.大國博弈、科學革命、資本力量興起4.拿破侖戰爭、工業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潮5.政治洗牌、德國崛起,革命風暴6.兩次大戰、政局形勢、冷戰結束、世紀迴望、歐盟和歐洲一體化進程。這套書的總體感覺略泛,以大事記為主,梳理比較清楚,有普及之功,尚欠深入。

評分

內容印刷都非常精美!開本比較小!

評分

關注這本書很長時間瞭,這次雙十一做活動時買的,感覺賺到瞭,這本書很棒,很好!

評分

超好的!超喜歡哦,哈哈哈,簡直太實惠瞭。完美的感覺,我很滿意。

評分

京東值得信賴 六一八活動打摺很大 所以一下子買瞭三套書 纔一百來塊錢 以後還會繼續在京東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