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是20世紀前期*著名的佛教思想傢、改革傢,公認的佛教領袖,是中國近代史上承先啓後的關鍵人物。從太虛大師多災多難的童年、俠氣豪情的青年及受到代錶時代潮流的維新和革命學說的激發和滋潤而形成的獨特學養,展示瞭身處亂世的太虛大師依然普降佛法的傳奇一生。語言直指人心,故事生動,如臨其境。
《太虛大師新傳》以太虛生平傳奇為主綫,以他遭遇的韆古未有的曆史變局為襯托,評述瞭他的天生慧質及其從佛教領袖的立場齣發隨時對時局變動作齣的靈活反應,對深刻的社會文化轉型的呼應,及時提齣瞭“人間佛教”理論。全書說寓其思想於生平,寓其超前意識、**世俗社會意識於當時曆史,參插軼聞趣事。因而,既有文學色彩又不違曆史事實,既有通俗化的影子又有相當學術力度,既對曆史作一反思又有前瞻意義。
鄧子美,江南大學教授、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其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尤以中國近現代佛教研究、運用社會學理論方法研究佛教為海內外知名。齣版論著百餘,代錶作有《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與順應: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佛教》《星雲大師新傳》《當代人間佛教思潮》等。陳衛華,江南大學副教授、宗教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近年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佛教)史研究,與鄧子美閤著有《當代人間佛教思潮》等。主持與參與國傢及江蘇省教育廳多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緒說:腐朽化生神奇/ 1
第一章 艱難玉成——太虛的童年時代/ 5
一、多災多難的孤兒/ 5
二、苦諦與普度/ 15
三、立下宏願,超凡入真/ 20
第二章 俠情豪氣噴湧——太虛的青年時代/ 27
一、根底深厚,視野超越/ 27
二、新學的滋養/ 36
三、特立獨行鬧金山/ 40
四、驚世駭俗倡革命/ 47
五、浪潮的消退/ 56
第三章 懷抱高遠 步履切實——太虛的成年時代/ 60
一、真正的覺悟/ 60
二、東渡考察/ 73
三、找到瞭佛教革新突破口/ 84
四、新佛教的領袖/ 93
五、淨慈寺——改革試點/ 98
六、太虛的基本思路與多項選擇/ 103
七、十年磨礪, 事業方盛/ 107
第四章 迂迴的多方探求——太虛的壯年時代/ 114
一、世上無坦途/ 114
二、弘法歐美/ 120
三、人間佛教理論的創立/ 125
四、新的僧教育探索與構想/ 133
五、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 143
六、組織策略有問題/ 150
第五章 壯心不已——太虛的暮年時代/ 162
一、外來摧殘與乾擾/ 162
二、是政治和尚還是活菩薩? / 170
三、對新思潮的有力迴應/ 175
四、怎樣看待居士佛教? / 182
五、僧製改革強大的助推力/ 189
六、麾下一代新僧/ 196
七、人去道衰? / 208
八、最後的奮鬥/ 210
九、痛心·遺憾·收獲/ 213
結語:由世界宗教大勢看太虛/ 218
附錄一:太虛大師年譜簡編/ 220
附錄二:太虛與馬丁·路德——現代化視角下的中西宗教
改革比較/ 243
附錄三:參考文獻/ 263
後記/ 266
第一章艱難玉成
——太虛的童年時代
一、多災多難的孤兒
太虛的童年多災多難,而且不像其他佛教大師那樣有著神話般的色彩。他的齣傢雖有麯摺,不過也就因為是一個平常的孩子,所以要追求神通罷瞭。
在動蕩不安的1890年,恐怕誰也不會留意浙江海寜長安鎮上一個小生命的誕生。在這年的1月8日。鎮上的泥瓦工呂駿發迎來瞭他一生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孩子。望著繈褓中哇哇啼哭的嬰兒,呂駿發不由得感慨萬韆。他原籍浙江崇德,祖上世代務農。。幼年的呂駿發孤苦貧弱,由於生逢亂世,傢鄉難以安居,十幾歲時,他便將祖産田宅轉托族人照料,而自己孤身一人,外齣打工謀生。幾經流離,來到海寜長安鎮,在一個建築隊當上瞭一個泥瓦工,並且一乾就十幾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呂駿發以他的勤勞、樸實漸漸贏得瞭周圍同伴的喜愛,甚至還獲得瞭工頭張其仁的青睞,並被張其仁招贅為婿。1889年春天,呂駿發與張其仁年僅十六歲的女兒結婚成傢,望著端莊秀麗、嬌婉柔弱的新婚妻子,想到自己十幾歲便離開傢鄉,外齣謀生,在外漂泊多年,曆盡艱辛,如今總算娶妻成傢,能夠享受安寜,能夠感覺傢的溫馨,仿佛在風浪中顛簸多年,已遍體鱗傷的破船終於找到瞭停泊棲息的港口,呂駿發心裏不由得激蕩起一陣陣的幸福感。如今自己又有瞭兒子,中國傳統習俗總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兒子的降生無疑為呂駿發辛勞的生活增添瞭樂趣,從活潑、可愛的兒子身上,他似乎看到瞭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新的希望,像那時天底下所有的父親一樣,他希望兒子將能來齣人頭地,光宗耀祖。為此,他專門請村裏的占蔔先生為兒子測算,說小孩生在農曆已醜年、丁醜日、乙醜時,在五行中缺金木水,因而為孩子取名叫淦森。望著新生的兒子,呂駿發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滿足,他把這種巨大的喜悅,化作更勤奮勞作的動力。他要攢起足夠的錢,供兒子讀書,讓兒子將來能躋身仕途,甚至齣將入相,而不必像他這樣靠賣苦力謀生。
然而,在社會秩序崩解的時代,呂駿發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加倍的勞作沒有換來應有的報酬,隻是落下一身病。他不久便重病突發,在生下淦森的第二年鞦天,竟猝然離世,年僅二十八。他的經曆是亂世中老實巴交的手工業工人命運的縮影。作為傢庭支柱的呂駿發的去世,使這個本來還有著天倫之樂的三口之傢遭到瞭毀滅性的打擊。社會紛亂之中,孤兒寡母,何以為生?張氏麵對巨大的生活壓力,感到瞭深深的絕望。她原想帶著淦森去崇德,也就是呂駿發老傢,依族人生活,但遭到瞭拒絕。為此,她隻能帶著年幼的淦森,暫時寄住在娘傢。三年後,由於生計艱難。在娘傢也無法再待下去,她隻好拋離骨肉,把年僅五歲的親子托付給母親,也就是淦森的外祖母,自己改嫁到石門縣洲全鎮上一戶李姓人傢。淦森雖小,已有些懂事,他哭啊鬧啊,又不得不離開母親,幼小的心靈充滿瞭淒苦,他不知道在他漫長的生命旅程中還要遭遇多少生離死彆的無奈,還要麵臨多少艱難睏苦的摺磨。也許多年以後,長大成人的淦森偶而想起喪父離母的幼年經曆,會更痛切地體驗到。其實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大韆世界,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也無法改變的,我們即使不願也隻能默默承受。但一個人的整個一生中,隻要不絕望,不失信念,善待他人,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在呂淦森的整個少年時代,最讓他難以忘懷的恐怕就是他的外婆瞭。外婆姓周,原是江蘇吳江地區一個有錢人傢的女兒,因傢境優越,小時候曾讀書識字,因而雖是女流之輩,卻見多識廣,為人做事堅決果斷。周氏早年結婚後,曾生瞭個兒子叫子綱。不久,因為太平軍與清兵對峙,戰爭連綿,在傢鄉無法安居,便帶著兒子外齣避難。幾經周摺,來到瞭長安,後來又嫁給當地有名的泥水工頭張其仁,並生下瞭一個女兒,這就是淦森的母親。外婆早年生活動蕩,因而到瞭晚年,虔誠信教,道佛不分,並且常年居住在離長安鎮三裏的大隱庵。淦森在母親改嫁後,便隨外祖母同居庵中。這時外祖母已六十歲瞭,淦森住在庵中,生活起居全靠外祖母照料。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還有外祖母前夫生的兒子,也就是淦森的小舅舅張子綱。子綱幼年時便隨母親來到長安,自幼聰明伶俐,熟讀詩書,曾經參加過童子試,心想科舉及第,步入仕途。後來用功過度,患上吐血癥(肺結核),為治病又染上鴉片癮,日子逐漸變得窮睏潦倒。他可以說是社會失序和鴉片貿易的雙重受害者。從此他再也無心科舉,便在庵裏開設濛館,以教學為生。因而淦森在庵裏受到外祖母無微不至的照料,使他孤苦無依的幼小心靈感受到一種溫暖和慰藉。他生活中最早的能夠明晰迴憶起來的印象,就是庵內觀音龕前的琉璃燈。有一次,他注視著外婆把燈放下來,添瞭油,燃瞭火,又扯上去,想象著那背後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在牽動著①。這是他意識和想象的萌發,無疑,閃亮與神秘激起瞭他的好奇。與此同時,他開始在舅舅的濛館裏,跟著舅舅讀書識字,並且取學名沛標,生活暫時安定瞭下來。
然而好景不長。這天小淦森正上著課,突然感到渾身不適,一種說不齣的難受讓他幾乎無法支持,等到外祖母聞訊趕來時,已是臉色蒼白,毫無血色。他還感到身上一陣陣地發冷,牙關緊咬,說不齣話來。外祖母把他扶到床上休息。到瞭晚上,淦森忽然又發起高燒。一直守候在床邊的外祖母焦急萬分,並讓舅舅連夜去找瞭鎮裏的郎中前來診治。
“怎麼樣,先生,到底得瞭什麼病?要不要緊?”沒等郎中仔細檢查完,外祖母便迫不及待地問。
“這孩子怕是染上瞭瘧疾”,郎中沉吟片刻,一臉為難的樣子,“這病雖說一時尚無生命之虞,但一時半會恐怕也難以根治,隻能好好調養著再說。”
“唉,這孩子真是命苦啊!”想到小淦森自幼喪父離母,如今又身染重病,外祖母不禁老淚縱橫,“菩薩保佑。讓這苦命的孩子早點好起來。
……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太虛大師”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太虛大師新傳》的齣現,讓我有機會走近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傳記寫法,而是通過一種更具文學性的方式,來展現大師的精神世界。我被書中那些關於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在時代巨變下,依然堅持弘揚佛教,以及如何革新佛教的篇章深深打動。作者的筆力老道,文字優美,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溫暖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師那顆悲憫眾生,救世濟民的宏大情懷。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靈魂,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初心,並留下不朽的精神財富。
評分我一直認為,對於偉大的曆史人物,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不斷地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挖掘和傳播。《太虛大師新傳》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展現瞭一種對太虛大師思想精髓的深刻理解。我感覺作者在書中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大師的學說脈絡,去探究其思想的源頭與流變。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將大師的思想置於當今社會語境下進行審視和解讀。這種“新傳”的視角,使得太虛大師的智慧不再是塵封的曆史,而是能夠為我們現代人提供啓示和藉鑒。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對太虛大師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佛教哲學有瞭新的理解。它是一次對過去智慧的緻敬,也是一次麵嚮未來的思想對話。
評分我是一個對哲學和曆史都頗感興趣的讀者,而《太虛大師新傳》則正好滿足瞭我這樣的好奇心。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作者在解讀太虛大師的思想時,非常注重邏輯的嚴謹性和觀點的創新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大師思想的梳理,將復雜的概念條理清晰地展現齣來,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我從中不僅瞭解瞭太虛大師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我得以窺見他那深邃的思想世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為讀者呈現一個曆史人物,更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當下社會問題,以及人生意義的獨特視角。它讓我意識到,古老的智慧,在經過提煉和升華後,依然能夠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指引我們如何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找到方嚮。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其實是帶著一種懷舊的心情。我記得年少時,在老傢的書店裏,第一次看到“太虛大師”這個名字,當時就覺得充滿瞭神秘和力量。如今,看到這本《太虛大師新傳》,我的腦海裏immediately湧現齣許多關於那個時代,關於那些關於智慧和哲思的傳說。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吸引力,它暗示著一種傳承,一種在現代視角下對古老智慧的重新解讀。我對於“新傳”這兩個字尤其感到好奇,它意味著不再是簡單的曆史梳理,而是可能融入瞭新的思考、新的視角,甚至是一些現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解讀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領略太虛大師的卓識,去感受他思想的光輝,同時也能從“新傳”的角度,看到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當下煥發生機。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旅途中一盞明亮的燈塔,指引我前行。
評分這本《太虛大師新傳》帶給我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研究,充斥著晦澀的理論和曆史考證。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將太虛大師的一生,他的思想,他的貢獻,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描繪得生動而鮮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哲理時的筆觸,既保留瞭原有的深度,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闡釋,讓我這個對佛學研究不甚精通的普通讀者,也能有所領悟。書中對於大師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角色的描繪,也讓我思考良多。他不僅僅是一位宗教領袖,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思想的社會改革者。這種多維度的刻畫,讓太虛大師的形象更加立體,也更加令人敬佩。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同時又帶來閱讀樂趣的好書。
評分頂禮大德
評分大師
評分挺好
評分頂禮大德
評分頂禮大德
評分挺好
評分頂禮大德
評分書不錯,是正版,幫朋友買的
評分頂禮大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