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四书
  • 章句集注
  • 儒家经典
  • 国学
  • 古代文献
  • 程朱理学
  • 注释本
  • 文化典籍
  • 经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ISBN:9787549246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2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40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元明清三代公务员考试官方指定教科书!
  1313年(元皇庆二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确定《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指定用书。明洪武三年,再次确立科举以朱熹“传注为宗”。从此,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三代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想要当公务员、做官,就必须读懂、读通《四书章句集注》!
  ◆张居正、王阳明、曾国藩、蔡元培、梁启超等的人生启蒙书!
  元明清三代,230多位状元、数十万的进士和举人,以及难以统计数量的读书人,无一不是从小把本书作为启蒙书来读。其中不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精英人物,如杨慎、徐光启、汤显祖、海瑞、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等等。正如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而胡适在《我的信仰》中回忆他的父亲就是“严守朱熹的新儒教理学的人”,他在村塾读书之时,就熟读并背诵了《四书》《孝经》等。
  ◆八百年来会儒家集大成者朱熹,穷四十年之功,逐字逐句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流传巨广,影响巨大的《四书》注释本。
  朱熹生前唯恐道统失传,故尤重教育,由此具备了很大的影响力。1200年朱熹逝世,给他送葬的弟子就达到上千人,一度引起当局恐慌,竟下令约束。元明清三代,他的理学思想就是治国之本和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所以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六七百年来,数岁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书》为主要读本,其书遂形成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
  ◆爷爷的爷爷从小就读的首本启蒙书,穿越一族必备神器!
  想穿越回清朝去当格格或者阿哥么?想穿越到明朝去做公主或者王爷么?那么你该如何生存?读《四书集注》啊!为什么?因为这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首本启蒙书!
  ◆清嘉庆吴县真意堂刊本简体横排,国学经典再现!
  清嘉庆年间,吴县吴英、吴志忠父子用多种古本,及宋、元两代各种疏释本为依据相互比校,纠正了不少错误,力求恢复朱熹定本的原貌。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行,被称为“真意堂刊本”,是公认现存各版本中质量巨好的。本书即以此为底本,仅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其他如体例、注释、文字、句读等均遵照底本。
  ◆首次增补《四书家塾读本句读》一卷,《四书章句附考》四卷,共约7万字!
  《四书家塾读本句读》一卷,近1.2万字,父亲吴英撰;详细罗列了在阅读时句读有误或有疑问之处,并给出了理由。《四书章句附考》四卷,近5.8万字,儿子吴志忠撰;详尽考证了宋代至清代各古本和疏释本在内容、字句上的异同,并一一标识。此五卷内容不仅体现了吴氏父子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之不易。


内容简介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大学》《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福建尤溪县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与“二程”并称为“程朱理学”。
  1148年朱熹中进士,1153年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由此奠定了理学之基。1169年,朱熹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标志着其哲学思想的成熟。1175年,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会于信州鹅湖寺,就“心”与“理”的问题辩论、讲学达十日之久,这就是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在教育方面,朱熹先后重建了白鹿洞书院(1180年)和岳麓书院(1194年),为之请名师,购图书,订学规,并亲自主持讲学,其办学模式开创了后来七百年封建书院教育的典范。
  1200年,朱熹在“庆历党禁”的迫害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谥“文”,追封徽国公,世称朱文公。朱熹被尊为朱子,作为“孔门十二哲”享祀孔庙,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位列大成殿,受儒教祭祀的人。
  朱熹一生勤于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约2000万字。后人辑有《朱子语类》《朱文公集》。


精彩书评

  六七百年来,数岁孩童入三家村塾者,莫不以《四书》为主要读本,其书遂形成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我父亲是一个经学家,也是一个严守朱熹新儒教理学的人……我在村塾里读书,读了九年(1895-1904)。在这个期间,我读习并记诵了以下几部书:《孝经》《小学》《四书》《五经》……。

  ——胡适《我的信仰》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钱穆


  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李约瑟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康熙大帝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陆游


目录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论语序说
读论语孟子法
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卷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卷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卷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十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附录

四书家塾读本句读

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四书章句附考序

四书章句附考


精彩书摘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已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已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大学章句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与後同。后放此。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祥。得,谓得其所止。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平声,后放此。
  ○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去声,后放此。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治,去声,后放此。“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主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错之耳。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

前言/序言


《四书章句集注》:窥探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 《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一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儒家经典汇编,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训诂和解释。它更是朱熹这位宋代集大成者,对儒家思想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刻性阐发,并最终将其集结成册的结晶。要理解《四书章句集注》的内涵,我们不妨从其诞生的时代背景、编纂的思路、内容的精髓,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几个层面来展开。 一、 时代烙印:宋代理学革新的浪潮 《四书章句集注》的出现,离不开其所处的宋代。宋朝,特别是北宋至南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动荡后,宋朝的士人阶层亟需一种能够回应时代困境、重塑社会价值的全新思想体系。佛教和道教在唐朝盛行,对儒家传统思想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这促使儒家学者们开始反思,并试图吸收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期复兴和发展儒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们,开启了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他们不再满足于汉唐经学的训诂和名物考证,而是更注重挖掘经典背后的人生智慧、道德修养和宇宙观。《四书章句集注》正是这一思想革新浪潮中的一座高峰。朱熹作为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他之前的理学家们已经奠定了基础,而他则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阐释,并以其权威性的著作,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和普及。 二、 编纂之思:精炼与阐发的有机结合 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的初衷,并非是简单地将“四书”及其历代注疏罗列一番。他的目标是提炼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并通过清晰、精炼的语言,将其呈现给当时的读书人。这种编纂思路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四书”的选取与地位确立。朱熹之所以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单独集注,并赋予其高于“五经”的地位,是基于他对儒家思想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的深刻理解。《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入门,阐述了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物致知”之路;《中庸》强调了“中和”之道的精神境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理解儒家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的直接源泉;《孟子》则发扬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等重要哲学命题。朱熹认为,这四部书最能集中体现儒家“道统”的精髓,是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经典。 其次,“章句”的精炼与“集注”的权威。朱熹的“章句”是对原文的逐章逐句进行解释,力求精准而扼要。他避免了冗杂的考据和议论,而是直接点明文本的含义,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规范。而“集注”则是在“章句”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历代重要儒家学者的注解,并融入了朱熹本人对经典的深刻见解。这种“集注”的形式,既体现了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也展现了朱熹集前人之大成、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他通过对不同注解的辨析和取舍,确立了自己的解释体系,使其注疏具有了极高的权威性。 最后,“集注”的宗旨:明道与进德。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的根本目的,在于“明道”和“进德”。他希望通过对经典的阐释,让读书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儒家所倡导的“道”,即人生的根本道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及宇宙的运行规律。同时,他也希望引导读书人将这些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圣贤的境界。《集注》中的每一条解释,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宗旨展开,力求使读者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在实践中获得切实的效果。 三、 内容精髓:理学哲学的集大成 《四书章句集注》的核心内容,是朱熹所构建的以“理”为核心的宋代理学哲学体系。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体论:理与气的关系 朱熹继承了周敦颐的“太极”思想,并将其与“理”的概念紧密结合。他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依据,是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据。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而“理”则先于“气”而存在,并且渗透于万物之中。“理”是普遍的、永恒的,而“气”是具体的、有形的,并且具有变化性。“理”决定了“气”的存在形式和运行规律。这种“理气二元论”的哲学观,为解释宇宙的生成、万物的演化提供了理论框架。 2. 认识论:格物致知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他认为,“格物”就是“推致其极”,即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穷其理”,即穷尽事物的道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根本在于“致吾心之良知”,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察,来发现和认识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他认为,人皆有良知,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格物”来使其显现和发挥。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3. 伦理学:性即理与人欲 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宇宙的最高本体——“理”是一致的。然而,他也看到了人之所以会犯错,在于“气”的私欲和蒙蔽。因此,他区分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认为人欲往往是对天理的遮蔽和损害。修养的目标在于“存天理,灭人欲”,通过克制私欲,回复本来的天理。 4. 心性论:心即理与心统万物 朱熹认为,“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认识和领悟“理”的关键。“心即理”强调了心与理的不可分割性,心是体悟和践行“理”的载体。同时,他也提出了“心统万物”的观点,认为人的心能够涵盖和认识天地万物,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道德实践: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四书章句集注》中的道德实践体系,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政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儒家实践的蓝图。朱熹的解释,侧重于将这些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强调道德实践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 深远影响:塑造中国文化的面貌 《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学术界,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举制度的官方教材 自元朝开始,《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这一地位持续了数百年。这使得无数士子在学习和应试的过程中,都必须研读朱熹的注疏。这种官方的推崇,极大地巩固了朱熹思想的权威性,也使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 通过科举考试,《四书章句集注》所传达的儒家道德伦理、人生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读书人通过研习此书,培养了对“道”的追求,对道德的重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对个人修身的坚持。它塑造了中国传统士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兼济天下的基本人格特质。 3. 传统教育的基石 在家庭教育、书院教育以及官学教育中,《四书章句集注》都是最重要的读物之一。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4. 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 《四书章句集注》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强调的仁爱、忠恕、孝悌、礼义、诚信等价值观,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结语 《四书章句集注》并非仅仅是古代文献中一份古老的文本,它是一部凝结了中国古代圣贤智慧和朱熹深刻洞察的经典。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阐释,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窥探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理解儒家思想核心要义的窗口。通过对《四书章句集注》的深入研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启示,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它以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持续地为我们提供着思想的滋养和精神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魅力,有时候真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我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去深入阅读一本厚重的古籍。但偶尔翻开《四书章句集注》,总能被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所吸引。比如关于“论语”的部分,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背后却蕴藏着无比深刻的人生哲理。孔子对于“仁”的阐释,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为仁”,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道德理想。我发现,书中的许多观点,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略内心的平和。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要学会与人相处,要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常常在疲惫的时候,翻到其中的某一段话,便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它不是那种能够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攻略”,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让我在不经意间,思想得到了提升,心境得到了净化。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初步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思想精髓的读物,而《四书章句集注》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书中对“中庸”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中庸”的境界,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通过作者层层深入的解释,我开始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它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合乎时宜的处世之道,是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找到平衡与和谐的智慧。我尝试着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在面对冲突时,尽量保持冷静,寻找最恰当的回应方式,而不是被情绪左右。虽然实践起来并非易事,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让我知道自己可以往哪个方向努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根植于生活,体现在行动之中。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好奇心去接触《四书章句集注》。初读之时,我被书中关于“大学”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念所吸引。这种将个人品德的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承担紧密结合的思想,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在解读过程中,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将深奥的道理解释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关联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个体的成长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塑造。它让我开始思考,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应该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对《四书章句集注》的看法,可能和其他读者略有不同。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指南。书中对于“孟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关于“性善论”的论证,让我第一次真正思考了人的本性问题。虽然现代科学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书中对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论述,确实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善意。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要求读者立刻成为圣贤,而是提供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路径。它鼓励我们关注自身,修炼品德,然后才能去影响他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尝试着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书中的一些原则,比如在处理同事关系时,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计较和抱怨。虽然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种变化,一种更加平和与积极的态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着我不断地反思和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素典雅,初次捧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温润的质感。翻开第一页,铅字清晰,排版疏朗,读来便觉赏心悦目。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并非是科班出身的学者,因此对于《四书章句集注》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虔诚的学习和探索。书中对于“大学”的解读,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以及对于“格物致知”的细致阐发,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心思去体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感受到了一种智慧的启迪,仿佛在漆黑的夜晚,有人点亮了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尤其是其中对于个人修养,如何从自身做起,进而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诚意正心”,是否能够在细微之处提升自己的品德。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读一遍就能全部领悟的速成读物,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去沉淀,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评分

货真价实,非常的好!

评分

京东自营销的书都很棒快递更棒

评分

那是不可能的,谢谢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快递方面也OK,基本四星左右的评分,五星要有超棒的购物体验才会评上。京东平台还是可以的。

评分

四书五经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的这部著作是古代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

评分

呵呵!货到了!还不错吧!

评分

包装无损,一直都是京东书店顾客

评分

终于买到,物超所值

评分

多读圣贤书,做好中国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