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精选窦桂梅老师12堂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内涵丰富、极富感染力与震撼力的语文“大课”,鲜活地诠释其主题教学思想。  
*她的课堂,既有吟诵的热情,又有聊天的随意,既有高超的点拨技艺和纯熟的对话技巧,又富有“文化含量”和“思维含量”。  
*她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技术与艺术、激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且可听可感可学。  
*她的课堂,历经十年磨练而愈发朴素和深沉,迈向静水深流、大美无言的境界。  
不止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也应该读读她的书,一定会有收获的。   
编辑推荐篇章:  
序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 P46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P216  
《书海奇遇》 P283                 
内容简介
   站在课堂上的校长  
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主题教学思想撬动学校“1+X课程”改革  
近十年12堂新课体现主题教学走向成志教育……   
《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从窦桂梅校长近十年20余堂公开课中,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精选了12堂课,体现了主题教学向成志教育的转变。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窦校长始终认为,“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     
作者简介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chaoyue》专题报告、在联合国总部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专题报告。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多年来深耕一线,研究实践的主题教学获得了建国六十五周年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撬动了学校“1+X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我的教育视界》《chaoyue·主题·整合》《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玫瑰与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回到教育的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今天我们培育怎样的儿童。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深的情怀与更大的担当,必须成为永远的思想者与终身的学习者。回望自己 30 年的教师生涯,尽管成就与遗憾并存,但所幸自己年届天命,仍有研究的热情与成长的动力。“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愿与所有同行者共勉。  
——窦桂梅     
目录
   自序 教人语文,莫如以语文教人 1  
辑一 单篇经典主题教学  
物象为骨,意格为髓  
——在吟诵中学习《清平乐?村居》 3  
生命的园子  
——在朗读中学习《祖父的园子》 21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  
——读悟“评书体”《林冲棒打洪教头》 46  
辑二 群文主题教学  
不遇中有遇  
——感受《游园不值》中的哲学意味 71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一起聊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90  
长大的儿童  
——一起学习小说《魅力》 132  
辑三 整本书主题教学  
高贵: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  
——一起学习童话《丑小鸭》 161  
西游路上向善行  
——一起学习古典小说《三打白骨精》 188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一起学习亲情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 216  
让儿童在自我发现中获得价值观  
——一起学习励志绘本《大脚丫跳芭蕾》 237  
辑四 主题实践活动  
回到事情本身  
——读悟演《皇帝的新装》 261  
书海奇遇  
——发现、创作、分享《威利的奇遇》 283      
精彩书摘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 P46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  
——读悟“评书体”《林冲棒打洪教头》  
主题: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  
步骤:朗读就是理解;  
朗读更是发现。  
第一课时:朗读就是理解  
第一版块:朗读题目  
(音画视听:“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师:(定场语)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这便引出了你们所见的——  
生:《水浒传》一百零八将。  
师:(开脸儿)今天先表一人(对着图说),此人东京汴梁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的年纪。官至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此人姓甚名谁?  
生:林冲!(师板书:林冲)  
师:说到豹子头林冲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所以《水浒传》第六至十一回都写到了他。(课件出示)  
生:(朗读)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师将题目板书完整)  
师:这便引出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八回的一个章节。让我们好好朗读题目!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打”)  
师:(点评)如闻其声!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林冲”)  
师:(点评)如见其人!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洪教头”)  
师:(点评)打的不是别人,就是这“洪教头”!  
师: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逐字逐句地、细细地朗读这篇千古文章。(板书:朗读)  
第二版块:朗读外貌  
师:(引读)且说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  
(生朗读)  
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  
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席间庄客来报:“洪教头来了!”柴进说:“正好请洪教头一起来坐坐。”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瞧,这副模样——来者不善!咱们好好朗读人物的外貌。(课件出示)  
生:(朗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谁来再朗读,让我们见识见识他的尊荣?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朗读时,没有重音“挺”。)  
师:洪教头的胸脯不够挺啊。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朗读时,没有重音“歪”。)  
师:洪教头胸脯“挺”了,可戴的头巾不够“歪”!  
生: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终于读出了一个“挺”着胸脯,“歪”戴头巾的洪教头。)  
师:朗读至此,洪教头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生:这是一个骄傲的教头。  
生:我觉得洪教头特别没有礼貌,给人感觉很无礼。  
生:洪教头一出场就想要显示自己的威风吓住林冲,也许就是要这样打扮。  
生:洪教头给我傲慢的印象,有点盛气凛然。  
师:凛然?  
生:盛气凌人,也就是说他很狂妄。  
师:好一个人前人后、百步威风的主儿!用你们的话,那就是:狂妄!(板书)就这么读,人物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第三版块:朗读语言  
第一次对话  
(1)朗读洪教头的语言。  
师:古人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可这狂妄的洪教头与林冲萍水相逢、素未谋面,却全然不顾,于是就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好好读读。(出示以下文字,生朗读。)  
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柴进说:“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师:说小说,道小说,有了人物的外貌描写,自然就有——  
生:人物的语言描写。  
师:好,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朗读这人物的语言。先细读第一句——  
生:(朗读)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何故”就是无缘无故,就是为什么。谁再来读,体会这“何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重在体现“何故”)  
师:是啊,柴进何故如此?洪教头感到疑惑。  
师:再看,“厚待”那可是——  
生:款待。  
师:既然如此,为什么用厚待而不用款待?  
生:厚待是很热情地款待。  
师:好一个“热情地款待”。谁再读,体会这如此的厚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重在体现“厚待”)  
师:对林冲“何故”如此“厚待”,这难免让洪教头再次疑惑。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再读,体会疑惑。)  
师:柴进呀,柴大庄主,你怎么能厚待这个脸上刺着金印的犯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再读!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重在体现“犯人”)  
师:洪教头真是疑惑满腹。那就请你扮演洪教头,带着你的层层疑问,再好好问问柴进!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师:听洪教头这么一问,柴进赶忙解释说——  
生:(朗读)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师:没想到洪教头又冒出了第二句——  
生:(朗读)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师:“怎么能如此轻信呢?”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  
生:不能轻信。  
师:刚才是疑问,现在可是反问。让我们好好听听洪教头的反问!  
生: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慢慢数数洪教头的话,他怎么评价林冲?  
(师生一起在这句话中提取信息:“流配的犯人”,“依草附木”,“冒称武师”,“骗吃骗喝”。)  
师:呵呵,一共四个称呼。表面说给柴进,实际说给谁听?  
生:实际上说给林冲听,这叫指桑骂槐!  
师:每一个都是冷嘲热讽,想想洪教头该怎么一字一顿地数落挖苦林冲。(生朗读时,体现“数落”的语气。)  
师:把掌声给他。一字一顿地把对对方的评价送到对方的耳朵里。就要这样一字不差地数落、挖苦。这里还要注意,洪教头是“冷笑”了两声说的,你就是洪教头,来冷笑两声,再数落反问。(生把文本中的“冷笑”变成了真实的情境再现,然后再用数落反问的语气读。其他学生报以掌声。)  
师:听到洪教头如此反问,咄咄逼人,柴进又解释道——  
生:(朗读)哦,你可别小瞧了他。  
师:没想到这句话没能让洪教头幡然醒悟,冷静下来,反倒是火上浇油——  
生:(朗读)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展开想象,他会怎样“跳起来”?(生表演“跳起来”,朗读上文。)  
师:一定是火冒三丈!当然,古人用字有时不一定写实,一个“跳”字还会带给你丰富的想象。  
(生跺脚,朗读上文。)  
师:呵,吹胡子瞪眼!  
(生拍着桌子,朗读上文。)  
师:瞧,那可真是拍案而起!  
(生捶着胸脯,朗读上文。)  
师:哦,那真是青筋暴起!看来,洪教头对林冲,那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一百二十个不满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师:(引读)洪教头跳起来说——  
生: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这正是,怒从身边起,恨向胆边生!瞧,洪教头从疑问到反问,到问都不问了,干脆,直接叫板。听,这声音就在我们耳边连珠炮似的响起来了,连起来再读!  
(生朗读)  
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朗读着落至此,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渗透“朗读就是理解”的观点)  
生:我觉得洪教头太无礼了,太过分了!  
生:洪教头真是过于狂妄啊,骄傲蛮横!  
生:这家伙简直太不像话了,飞扬跋扈!  
师:这正是“一样的人,便还他一样的说话,更还他一样的评价”。(板书:无礼、骄横) 再读!(生读)  
(2)朗读林冲的语言。  
师:面对如此狂妄、无礼、骄横的洪教头,林冲呢?(教师语气放缓)  
生:只说了两个字——“不敢”。  
师:这“不敢”一个嫌不够,又重复了一遍——  
生:(朗读)不敢,不敢。  
师:别忘了,这两个“不敢”林冲是“连说”的——  
生:(朗读)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虽说自己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可人外有人,洪教头毕竟也是教头,怎能造次?于是林冲连说——  
生:不敢,不敢。(读出了谦虚的语气)  
师:我们听到态度如此“谦虚”。(板书:谦虚)想到人家是柴进的老师呀,不看僧面看佛面,这个礼节我懂啊,于是林冲连说——(生朗读,读出了很有礼貌的语气。)  
师:我听出是一份“知礼”。(板书:知礼)想到自己是个犯人,已经连遭不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忍着吧,于是林冲连说——(生朗读,读出一种忍受的语气。)  
师:多么忍让的林冲呀!(板书:忍让)(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人物性格。)  
第二次对话  
师:按理说,既然人家林冲不接招,这个故事就该结束了,可小说要讲究一波三折啊,这时,谁又出场了?  
生:柴进出场了,之间这好客的柴进又将了一军——“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师: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又引出了第二次对话——  
(生朗读)  
……      
前言/序言
   自序 教人语文,莫如以语文教人  
不知不觉已经当了30年教师。说来有意思,十年左右评上特级教师,再十年左右做副校长,近十年做了校长。反思今日之我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之我已有天壤之别,但对于教育,我始终心怀敬畏,不敢说自己已然能够窥其真谛,只是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不敢离开课堂。  
作为一线教师,我见证了21世纪初至今的十多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历程,实践中发现了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教学内容杂乱松散、缺乏结构性,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式僵化……尤其忽视了对人的完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多年前,我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主题教学”的主张,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抓住“核心语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在实践中,20余节研究课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就有了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编辑老师说,这本书已重印了12次,真要感谢全国广大语文老师们的厚爱与支持。  
然而,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不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首创的“主题教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十年间,我成为了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老师的博士生,从“田野”走进象牙塔,从草根变成研究者,又再度回到“田野”,求学经历改变了我作为一个从一线起步的教师的视野与思路。这十年间,我的职业角色由特级教师变为校长,由带领语文教师共同成长变为引领一所学校走向卓越。经验与理性、研究与实践、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正是在这多方矛盾的巨大冲突中,我对教育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博士生的学习生涯,让我思考问题的角度,由陷于对现象的纠结变为对本质的拷问,凡事更愿意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研究“主题教学”近20年,究竟建构了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于是,我在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主题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指导纲要》,并于2015年5月,在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编辑部主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清华附小主题教学展示会”上正式发布。  
校长的职业经历,让我能够更好地跳出学科的局限,能够从整体育人的角度审视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我深切地感到,如果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的正确导向,没有学校整体育人氛围的营造,没有课程体系的建构,课堂教学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为此,我将“主题教学”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课程整合当中,提出了“成志教育”,系统构建了“1+X课程”体系。  
所幸的是,不论是对于“主题教学”的新发展,还是学校育人体系的构建,作为校长,我一直力求避免纸上谈兵,而是和老师们一道通过深耕课堂,来论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我曾有言:要做一个永远站在课堂上的校长。十年来,我也的确没有食言。即便是在百忧劳心的日子里,我也努力站在课堂上,与学生一道成长。  
于是,十年来,又有20余节研究课相继诞生,是我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2014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我所在的清华附小一百年的世纪校庆完美收官,2016年我们的学校进入静水流深、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作为对过往十年的总结,也是向近年来“主题教学”所取得的相关成绩献礼,我从自己近十年来的20余节公开课中,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2节课,集结成书,于是就有了这本《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  
这本书中选取的课例,时间跨度从2006年到2015年,其中又以2012年的《牛郎织女》为分界线,体现了主题教学由探索走向成熟的转变。此前的课例,更多体现的是教师解读教材、备课上课的能力,但从2012年的《牛郎织女》开始,伴随着我校的“1+X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学校进行了学习方式的深入变革,主题教学确立了“预学—共学—延学”的动态教学流程。尽管此前的课例不乏这样的意识,但这样的流程在2012年之后的《牛郎织女》《魅力》《皇帝的新装》等课例中得到了体现。当然,教无定法,面对像《大脚丫跳芭蕾》《威利的奇遇》这样的优秀绘本,保留必要的神秘感也是应有之义,课堂的流程要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而且即便在今天,回首当年的课例,比如《游园不值》《三打白骨精》《丑小鸭》等,尽管没有什么固定的流程,但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多方对话、课堂生成等等,依然有其鲜活的生命力。  
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今天我们培育怎样的儿童。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深的情怀与更大的担当,必须成为永远的思想者与终身的学习者。回望自己30年的教师生涯,尽管成就与遗憾并存,但所幸自己年届天命,仍有研究的热情与成长的动力。“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愿与所有同行者共勉。  
2016年6月1日    
				
 
				
				
					《大夏书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是一本由知名教育家窦桂梅老师倾情奉献的教育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教学经验,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下,如何理解、践行并创新“新课”的理念与实践。窦老师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儿童教育的深刻洞察,为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关注教育发展的家长们提供了一幅清晰而充满启发的画卷。  本书的核心在于“听”与“讲”。“听”,是窦老师对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的敏锐捕捉,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悉心体察,对教育改革声音的认真倾听。她深入一线,观察课堂,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教师的困惑。正是基于这种“听”的姿态,她对“新课”的理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她所理解的“新课”,是顺应时代发展、回应学生需求、体现教育本质的课堂。它不是对旧有模式的简单抛弃,而是扬弃与创新并存,是传承与超越的融合。  “讲”,则是窦老师将她对“新课”的理解、思考与实践,以一种亲切、真诚、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出来。她不回避教育改革中遇到的挑战,不回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不回避教师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挣扎。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鲜活案例,以及对教育理论的深刻解读,层层递进地阐释“新课”的内涵、外延与方法。  《大夏书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新课”的时代内涵的深度解读  本书开篇便着力于厘清“新课”的时代意涵。在教育信息化的冲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型、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窦老师强调,真正的“新课”是回归教育初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她会从宏观层面分析新课改的脉络,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课”应该具备的核心特质。     以学生为中心: 这是“新课”最根本的出发点。窦老师会深入剖析如何真正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如何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如何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她会分享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    素养导向的教学: 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夏书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会详细阐述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必备品德、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有效结合。窦老师会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说明,素养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得以实现的。    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学生,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已显不足。窦老师会分享她和团队在探索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方面的经验。她会详细介绍如何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角色的重塑: “新课”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窦老师会探讨教师如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她会分析教师在“新课”中面临的挑战,并提供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二、窦桂梅老师的教育智慧与实践案例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窦桂梅老师将她多年的教育实践智慧融入其中,并通过大量详实、生动的教学案例来佐证她的观点。这些案例并非“模板化”的成功故事,而是充满真实性、细节感和可操作性。     不同学科的“新课”实践: 窦老师将围绕不同学科(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的具体教学情境,展现“新课”的落地方式。她会深入解析一堂具体的“新课”是如何设计的,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对话,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例如,在语文课上,她会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在数学课上,她会如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抽象概念。    课堂互动与生成性教学: “新课”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力的互动课堂。窦老师会重点讲述如何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争辩的教学环节,如何捕捉课堂的“生成性”,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契机。她会分享如何提问才能激发深度思考,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才能促进有效合作。    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大夏书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会深入探讨如何打破传统评价的局限,建立更科学、更全面、更具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窦老师会介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法,以及如何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窦老师深知教师的成长是“新课”实现的关键。她会在书中分享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教学研究、同行交流、反思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她会鼓励教师拥抱变化,勇于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教育风格。  三、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思考  除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大夏书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更蕴含着窦老师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超前思考。     教育的温度与人情味: 在追求效率和知识传授的同时,窦老师始终强调教育中的“人”的因素。她会分享如何在课堂中传递人文关怀,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她会用感人的故事说明,好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的连接和心灵的滋养。    教师的情怀与使命: 窦老师会抒发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她会鼓励年轻教师不忘初心,坚守教育的理想,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未来。她会传递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教育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新课”的实施离不开家校社的紧密合作。窦老师会在书中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如何引导家长理解并支持新教育理念,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面向未来的教育: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的未来,窦老师会提出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她会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下一代。  《大夏书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是一本集理论高度、实践深度、人文温度于一体的教育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讲新课”,更是关于如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如何在变革的时代,以更智慧、更有效、更富有爱的方式,赋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本书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行动指南,帮助他们理解并践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在教育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不断创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前行的方向;它是一份礼物,饱含着教育家对未来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