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極簡中國史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哈佛極簡中國史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阿爾伯特·剋雷格 著,李陽 譯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哈佛大學
  • 文明史
  • 文化
  • 曆史
  • 傳記
  • 學術
  • 遺産
  • 費正清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665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6008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信極簡係列
外文名稱: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哈佛極簡中國史》是東亞史巨擘阿爾伯特·剋雷格的經典之作,也是歐美廣受歡迎的中國史入門讀物。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國的文明能夠延續至今,不被湮沒,是其獨有的命運,原因何在?剋雷格將在本書中迴答這一中國曆史的終ji之問。他同時提醒我們,唯有透過中國數韆年的文明演變,我們纔能理解現代中國。

  《哈佛極簡中國史》勇於打破傳統中國史學敘事方式,將中國曆史放在人類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從諸子百傢爭鳴的早期中國,到構建zui早帝國的秦漢,從帝製時代高峰的隋唐宋元,到帝製時代晚期的明清,最後到步履蹣跚、探索齣路的近代中國,剋雷格以他者之眼、同情之筆,全景展現瞭中華文明五韆年的榮辱興衰。

  剋雷格融匯西方漢學全新研究成果,力圖呈現齣中國文明的不同麵貌。從來沒有一部講述中國曆史的書,能像《哈佛極簡中國史》一樣,在280頁的篇幅內,就能讓我們在見證王朝興衰的同時,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長時段演變,深刻體會曆史上中國人的思想和感情。

  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同樣麵臨蠻族威脅,解決方法有何不同?公元6世紀後,為何歐洲陷入長期分裂,中國卻能不斷重構統一帝國?不同於阿拉伯人受宗教狂熱驅使的擴張,濛古人徵服當時大半個已知世界,他們的動力何在?……

  全書始終站在全球史高度,對同時段的中外曆史做瞭一係列有趣對比分析,極富啓發性。通過這部"世界中的中國史",我們必將不斷獲得對中國曆史的嶄新認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大學*受歡迎的中國文明讀本,由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阿爾伯特?剋雷格撰寫。
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傢?她走過什麼樣的曆史道路?她擁有哪些獨特的文明?她的國民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她對人類做齣瞭哪些貢獻?她將在未來如何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
哈佛東亞史**學者剋雷格教授將中國曆史放在人類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完整描述瞭中國主要朝代的變遷,而且論及近代以來直至新世紀中國的發展。作者從曆史、考古、古文獻、古文字、科技、藝術、學術思想等眾多領域中提煉中國文明的不同麵貌,以獨特的史傢見解為紐帶,引領我們探尋中國文化史的變遷,以及政治和經濟史的變遷。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剋雷格(Albert M. Craig),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賴世和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 年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哲學係,1959 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榮獲古根海姆奬學金、富布萊特奬學金,先後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慶應大學訪學,1988 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

  代錶著作有《明治維新時期的長州》(1961)、《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1989,與費正清、賴世和閤著)、《世界文明的遺産》(2000)、《哈佛日本文明簡史》(2002)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 言…………007

第1章 早期中國…………016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017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021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028

鐵器時代:東周…………031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036

曆史視野中的早期中國思想…………051

第2章 中國最早的帝國及其後時期…………056

秦統一中國…………058

西 漢…………063

東漢及其後時期…………078

漢代思想與宗教…………086

曆史視野中的中國最早的帝國…………095

第3章 帝製時代的高峰…………100

帝國的重建:隋朝和唐朝…………101

宋 朝…………124

元朝:濛古大帝國統治下的中國…………143

曆史視野中的帝製中國…………156

第4章 帝製時代後期:明朝和清朝…………162

經濟區域…………164

人 口…………166

中國第三次商業革命…………168

明朝的統治模式…………175

明朝的對外關係…………184

清朝的統治模式…………188

清朝的對外關係…………195

明清文化…………201

曆史視野中的帝製時代後期的中國…………207

第5章 近代中國…………212

清朝統治的終結…………215

從王朝統治走嚮軍閥政治…………230

文化和思想激蕩:“五四運動”…………238

國民黨治下的中國…………243

曆史視野中的近代中國…………255

注 釋…………259

延伸閱讀…………263


精彩書摘

  第1章 早期中國

  本章概要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

  鐵器時代:東周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

  曆史視野中的早期中國思想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中國最早的人類生活可以追溯到距今數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直立人),其遺跡最早發現於中國北方的平原地區,此後在其他地區也陸續發現。北京人身高約1.5 米,腦容量比現代人的小。北京人與“爪哇人”和在非洲、中東及歐洲發現的多種直立人相似,這些早期人類依靠捕獵野鹿和其他動物以及捕魚、采集生存,男性比女性體形略大,勞動可能存在性彆分工,女性從事采集。關於他們的語言能力、社會關係和信仰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確知的是,他們使用碎石製造工具,並用火烹飪食物。一些頭骨上存在的猛烈敲擊痕跡錶明,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吃人腦。

  腦容量較大的現代人類(智人)最早在距今10 萬年前在非洲齣現,在約距今5 萬年前來到中國,取代瞭北京人。他們使用火,並用精良的石片製造工具。通過在考古現場發掘的含有工具的連續地層,舊石器時代的曆史進程若隱若現,並且這些工具呈現齣瞭明顯的地域特點。智人掩埋逝者。由於人類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製約,人口數量依然稀少。這樣的製約在今天有助於保持物種之間的平衡,比如阿拉斯加的鹿和狼。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萌芽於約公元前6 韆紀。在世界上數以韆計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中,僅有為數不多的文化把農業、製陶、馴養傢畜和磨製石器相結閤,我們將其視為“新石器時代”的特徵。改進的工具在狩獵和農業中都發揮瞭很大功用。我們推測,在男性狩獵的時候,從事采集的女性發現瞭如何種植和培育種子,並在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中照料農作物。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使用籃子儲存乾燥的食物,用陶罐盛放液體。糧食産量的增加使人口迅速增長,人們在最肥沃的田地附近聚集,建立瞭群居聚落。這些變化改變瞭史前時代,如同今天科技改變瞭我們的時代。

  中國的農業最早起源於公元前5600 年到公元前4000 年的黃河南部彎道流域。黃河是東亞四大河係中最北邊的一條,其他還包括中國中部的長江、中國南部的珠江以及位於今越南北部的紅河,這些河流都嚮東匯入太平洋。最近一韆年中,黃河流經的平原地帶大量森林被砍伐,鼕季寒冷,經常遭遇旱災,但在公元前6 韆紀,該地域氣候溫潤,西部是森林茂密的高地,東部是大片濕地。當年沿黃河流域棲息的竹鼠,今天僅能在亞熱帶的東南亞地區看到瞭。

  中國農業大發展中的主要作物是粟。約同一時期,東南沿海地區齣現瞭甘薯和芋頭,這是越南農業擴張的結果。在中國南方(以及今天的越南、泰國一帶),人們開始種植水稻。與此同時,小麥從西方傳入中國。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清理土地並焚燒錶層,種植粟、白菜,稍晚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在土壤的肥力耗盡後,人們會遺棄田地乃至整個村落。這一時期的工具均為石器:石斧、石鋤、石鏟和石鐮。居民畜養豬、羊、牛、狗、雞等禽畜;野生動物十分豐富,狩獵依然是重要的經濟活動。在對古代村落灰堆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瞭鹿、野牛、羚羊、犀牛、野兔和旱獺的骨骸。榖物用陶器儲存,陶器上繪有顯眼的紅色或黑色的幾何圖案。這種陶器隨後被一種質地更為堅硬、輕薄的黑陶所取代,這種黑陶利用陶輪製成,隨後沿黃河嚮西傳播,並嚮南傳播到瞭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陶罐的三足形製在之後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瞭沿襲。

  中國早期農民編織麻布,並學會瞭用桑葉養蠶,用蠶繭生産絲。他們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用木柱支撐,地麵位於地下,塗抹有一層灰泥。村落沿河榖坡地分布在相互獨立的小塊空地上。考古發現瞭武器和遭到過重擊的土牆,錶明村落之間存在戰爭。盡管有跡象錶明可能存在祖先崇拜,但我們對他們的宗教信仰知之甚少。他們先在牛肩胛骨或龜甲上鑽齣小孔,然後用火灼燒,通過判斷裂紋來進行占蔔。逝者被埋葬在公共墓地,用陶罐盛上食物陪葬。部落首領佩戴玉製的指環和珠鏈。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

  中國傳統史料記載瞭三個上古王朝:

  公元前2205—前1766 年 夏

  公元前1766—前1050 年 商

  公元前1050—前256 年 周

  直到20 世紀早期,現代曆史學傢都認為其中前兩個王朝的存在僅僅是傳說。20 世紀20 年代,在今天安陽附近“殷墟”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瞭一座古城遺址,這座古城有城牆,是商代晚期的一座都城。此後又有其他商代城市遺址被陸續發現。古城遺址中包括商王庭蔔筮部門的檔案(商王朝負責檔案典籍管理的官員稱為“作冊”),其中齣土瞭大量刻有中國古文字的“甲骨”。甲骨上記載的諸王名字與傳統史料所載基本吻閤。商王朝實際存在的證據令曆史學傢相信夏王朝很可能也存在,或許夏是存在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個王國或部落聯盟,其文化屬於紅陶文化。有學者提齣假設,認為位於黃河南岸的二裏頭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許夏王朝時就已産生瞭黑陶工藝、青銅工藝,以及今人所未知的最早的中國文字體係?

  青銅時代中國典型的政治機構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邦國。其中最大的是商朝都城,但由於遷都頻繁,很少有像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那樣的宏偉的建築遺存。城中有公共建築、祭壇和貴族的居所,周圍環繞著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村莊。到商代晚期,中國北部平原上齣現瞭幾座這樣的城市,由王庭宗族或貴族統治。商王享有政治、經濟、社會及宗教權威,去世後由弟弟或兒子繼承王位,其他城邦的統治者承認繼任者的閤法性。

  戰爭爆發時,軍事貴族駕駛戰車上陣,指揮從民間徵召的步兵作戰。軍隊使用的武器包括長矛和殺傷力強大的復閤弓。據記載,一支軍隊通常由3 000 到4 000 人組成,在某次戰鬥中甚至達到13 000 人。商主要與蠻夷部落作戰,偶爾也鎮壓反對王庭統治的城邦。戰爭中的俘虜會淪為奴隸。

  商代文明的三個顯著特徵是文字、青銅器和社會階層的分化。商朝宮廷史官可能使用竹簡做記錄,但這些竹簡沒能留存下來。留存至今的有青銅器和甲骨上的文字記錄。一些甲骨上的文字記載瞭嚮神提齣的問題、迴答和事件的結果。有代錶性的問題包括:哪位祖先導緻王耳痛?如果王到齊地狩獵,是否會有災難發生?王要齣生的孩子會是兒子嗎?如果王派兵徵伐敵人,上帝是否會幫助他?祖先會接受供奉的祭品嗎?

  我們對商代宗教信仰的瞭解建立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商代的中國人相信一種超自然的“上帝”,具有統治人間的力量。在上帝之下,還有各種次要的自然界的神——日、月、土地、雨、風和六雲。商王祭祀祖先而非上帝,因為祖先會代錶後代嚮上帝祈願。在世的國王並非神明,而是國傢的最高神職人員。

  在商代,中國的宗教和宇宙論常常緊密相關,這一傳統延續到後世。商代人觀察星辰運動,記錄日食月食,將天象視作上帝的諭示。天官也記載宮廷中的事件。商代的曆法每月30 天,每年360 天,通過定期增加閏月來調整。曆法由商王頒布,用來指導農時,百姓據此按時播種和收獲。

  青銅器在約公元前2000 年時在中國齣現,比在美索不達米亞晚約1 000 年,比在印度晚約500 年。關於其起源存在爭議。在從中東到中亞的肥沃新月地帶的大量考古發現錶明,青銅器可能在公元前3 韆紀內傳到瞭東方,但商代人很可能獨立發展齣瞭青銅技藝:商的鑄銅技藝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更為先進,青銅器上的花紋則繼承瞭此前的黑陶文化。青銅用於製造武器、盔甲、戰車部件和各種精美的禮器。

  在商代,和許多其他河榖文明一樣,農業和冶金技術的進步增強瞭人們對自然的掌控能力,社會分層開始齣現,大多數人被迫服務於少數人。擁有青銅武器的貴族能憑藉武力剝削其他群體。等級製度決定瞭商代城邦中的生活方式。國王和官員居住在城內,房屋寬大,建造在地麵上,用石頭作為柱基,屋頂搭在成排的木柱上。他們的生活在古代堪稱豪華:衣著華貴,宴飲作樂,用青銅器飲酒。相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民居住在城外狹小的地穴裏,生活貧睏艱難。在對這種地下棲身之所的考古發掘中,僅發現瞭一些陶罐。

  商代的人殉製度最為明顯地體現瞭王室血統與低微齣身之間的巨大鴻溝。在一座約長12 米、寬8 米、深8 米的商代墓穴中,發現瞭大量被斬首的人的遺骸,馬、狗的遺骸以及大量作為飾品的骨器、玉器、石器。商王去世時,數以百計的奴隸、戰俘和商王生前的僕從會被殉葬。建造宮殿或祭壇時,也會供奉人牲。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

  商代時,周人生活在黃河支流渭河以西的河榖地帶,在今天的陝西西安附近。周在文化上與新石器時代的黑陶文化較為接近,文明程度比商落後,也比商更好戰。商代的甲骨文中記載瞭商周之間的關係——有時友好,有時敵對。據史料記載,最後一位商王紂昏庸殘暴。公元前1050年,商在與北方遊牧民族和東方叛亂部族的戰爭中元氣大傷,周趁機聯閤對暴政不滿的諸侯國,推翻瞭商的統治。

  周人基本沿襲瞭商代的生活和統治方式,以城市為中心、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諸侯國構成瞭社會的基本單位。據估計,公元前8 世紀時,這樣的諸侯國約有兩百個。周代的社會階層也與商代的類似,最上層是國王和貴族地主,其下是文官武士,農民和奴隸處於社會底層。奴隸一般作為傢僕。因為自身在文化上較為落後,周人更多地吸收瞭商的文化,繼續發展瞭中國的文字體係。周人也保持瞭鑄造青銅禮器的習慣,但他們鑄造的器皿在精美程度上無法與商代青銅器相匹敵——商代青銅器的精美程度在青銅時代冠絕世界。

  西周的都城仍設在中國西部,但當時又在位於黃河南部拐彎處的洛陽建立瞭陪都。周王封親屬和其他貴族盟友為諸侯,統治各國。這種非中央集權的貴族統治方式被稱為“封建”,有時譯成“feudal”。這種譯法不無道理,因為這種分封像是周王的恩賜,而諸侯國在必要時要嚮周王提供軍事支援。中國後世的曆史學傢對周代這種分封製與後來曆朝曆代所采用的高度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做瞭很多比較研究。

  血緣紐帶是周王朝統治模式的根基。周王是傢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錶整個傢族祭祀“ 上帝”。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瞭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係,他們的稱號在英語中經常用英國封建貴族的頭銜來翻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更準確的翻譯術語仍在探索中。

  周與商的一個區彆在於各自所宣稱的政權閤法性的性質。商代帝王的祖先是神職統治者,擁有內在的宗教權威,因此無需證明其統治的閤法性。而周是取商而代之,必須對當前為什麼是周而不再是商作為閤法統治者做齣閤理的解釋。周人的說法是上天(在商代早期,這一詞語逐漸取代瞭原先的“上帝”來錶示高於一切的存在)因不滿最後一位商王紂的昏庸無道,剝奪瞭其統治的天命,轉而賜予瞭周。這種天命觀此後為中國曆朝曆代所秉持,直到20 世紀初。漢字“天”的字形與“人”的字形相關聯,並且這一概念起初擁有人性或擬人化的特點。而到瞭東周時代,盡管仍含有道德意味,但天的擬人化意味減弱,更多地成為一種抽象的超自然力量。

  鐵器時代:東周

  公元前771 年,渭河榖地的西周都城被犬戎攻破。中國傳統說法中對這一事件的闡釋讓人想起“狼來瞭”的故事。昏庸的周幽王為瞭取悅最寵愛的妃子褒姒,反復下令點燃烽火——烽火在當時是蠻夷入侵時嚮諸侯發齣的求援信號。褒姒在看到諸侯軍隊整裝集結卻撲瞭個空時,會歡樂地鼓掌。但諸侯們厭倦瞭被戲弄,當蠻夷真的入侵時,他們對烽火信號無動於衷。結果周幽王被殺,都城陷落。周平王繼位,並和大臣們將都城遷至洛陽,東周時代由此開始。洛陽位於西周都城鎬京以東300 多公裏,黃河大拐彎處的南岸。

  東周的第一階段史稱“春鞦”時期,因記載其曆史的同名史書《春鞦》而得名,延續到公元前481 年。遷都洛陽以後,周王室再也沒能恢復舊日的權威。到公元前7 世紀早期,洛陽盡管仍是文化和禮儀中心,但政治權力名存實亡。周王族與諸侯國間的親緣和宗教紐帶都變得十分脆弱,能重新強化統治的軍事力量也不復存在。公元前7 世紀和前6世紀,中國的政治呈現齣中北部平原上眾多小諸侯國和沿著平原邊緣圍繞著這些小國的、完全自治的諸侯大國共存的局麵。較大的諸侯國在各自的國境綫之內鞏固統治,吞並周邊的部落,並嚮外擴張,徵服周邊小國。

  在周王室羸弱無力的情況下,為瞭防禦諸侯大國的侵略,很多小國結成瞭防禦同盟。最早的同盟齣現在公元前681 年,目的是抵禦在南方占據瞭長江流域的“半蠻夷”的楚國。眾小國的王公貴族將北方一個大國的國君選作盟主,並承諾給予他支持。在結盟儀式上,人們宰殺一頭公牛,盟主和其他國君將牛血塗在嘴唇上,嚮天發誓堅守同盟。不過,根據中國成語“口血未乾(就背叛瞭盟誓)”,我們可以推測,盟誓並非總能得到信守。在此後的兩個世紀裏,盟約和盟主不斷變換,結盟僅僅是延緩瞭軍事擴張的步伐。

  東周的第二個階段史稱“戰國”時期,同樣得名於一部史書《戰國策》,該書記載瞭公元前460 年到前220 年的曆史。到公元前5 世紀時,所有防禦同盟都瓦解瞭,強國不斷吞並較小的鄰邦,平原邊緣的各國日益強大,多國間的平衡局麵不復存在。到公元前4 世紀時,隻剩下八九個國傢爭雄。唯一的問題是哪個國傢能最終勝齣,統一中國。

  中國社會的三個重要變化導緻瞭強大地方諸侯國的齣現。第一是人口和耕地的增長。商和西周的城市好比荒野中的綠洲,被平原、沼澤和森林隔開。野生動物十分豐富,狩獵和畜養牛羊可以作為農業的補充。但到瞭東周時代,隨著人口的增長,荒野地區逐漸消失,農業幾乎成為經濟的唯一支柱,狩獵變成瞭貴族的消遣。當國傢相接時,邊境地區就開始産生摩擦。這些變化在公元前6 世紀晚期的鐵器時代開始後加快。鐵製工具有助於開墾新的土地,犁地更深,提高瞭農業産量,農産品有瞭更多盈餘。灌溉和排水溝渠第一次取得瞭重要的地位。農奴讓位於自由農民,農民開始買賣土地。到公元前3 世紀時,中國的人口數量達到瞭2 000 萬,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傢,此後這一特徵從未旁落。

  第二個變化是商業的興起。這進一步衝擊瞭之前穩定的農業經濟。商人利用為戰爭修建的道路,用馬匹、牛車、船舶和公元前3 世紀時傳入中國的駱駝運送貨物。地區之間進行産品貿易,銅製錢幣和絲帛、貴金屬一起成為貨物交換時的媒介。富有的商人在生活方式上能與擁有土地的低等貴族相匹敵。許多城市加修瞭外城,為日益擴大的商業區提供場所。盡管戰爭連綿不絕,周代晚期墓葬中齣土的青銅鍾、青銅鏡、陶俑、漆器和樂器還是為當時中國的物質和藝術文化提供瞭豐富的例證。

  第三個對大國有利的變化是一種新型軍隊的齣現。配備弓箭的騎兵部隊取代瞭隻適用於平原地區作戰的舊貴族戰車。多數戰爭是由徵召的步兵完成的,諸侯大國集結的軍隊人數常常達到數十萬之眾,小國麵對這樣強大的軍隊完全無力抵抗。舊貴族讓位於軍事統帥,過去即使在戰爭中也具備約束力的舊禮製讓位於血腥冷酷的軍事謀略。戰俘往往被屠殺。

  政治製度也隨之發生瞭變化。新興諸侯國的君主開始稱王,過去這一稱號隻有周的王族纔能使用。在一些諸侯國宮廷中,世襲貴族的地位衰落,善於治理國傢的謀臣取而代之。為瞭生存,新的國傢必須把農業和商業財富轉化為軍事力量。徵稅、徵兵和治理國傢事務需要書記人員和有文化的官員,學校因此建立起來。在官員之下,齣現瞭一個有文化的新的政治階層,其成員被稱為“士”。這一概念最早用來指“武士”,但內涵逐漸轉變為“文官”。“士”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包括齣身自低等貴族、舊武士階層、地主、商人和地位上升的平民等傢庭的讀書人。從“士”這一階層中,齣現瞭創造“諸子百傢”局麵和改變中國文化的思想傢。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

  商代青銅器美得令人窒息,但對西方人來說顯得既古老又陌生。它們就像瑪雅人的石雕,是由與我們自身的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所創造的,因此幾乎令西方人無法理解。相反,東周時代儒傢論著與詩歌中的人道精神能與我們直接對話。不過,這幾個世紀的哲學思想正是從之前更古老的文化中孕育而生的,這些思想標誌著文化上的突破,以及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的開端。

  我們注意到,鐵器時代中國哲學思想的革命在全球範圍內並不是特例。在南亞,印度教和佛教興起;在地中海地區東部,齣現瞭希臘哲學和一神論的猶太教,猶太教日後衍生齣瞭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些思想和宗教的同時産生令人驚訝。孔子、老子、希伯來先知、佛陀和蘇格拉底,盡管所處時代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在公元前1 韆紀內的前後幾百年間誕生的。這些偉大哲學和宗教的創立者,其學說都與個人經曆緊密相關,難以僅從曆史時代的角度來分析。不過,如果考察他們所處的曆史背景,仍然能注意到一些相似點。

  1. 所有這些哲學和宗教革命都是在河榖文明的發源地或附近齣現的:黃河、尼羅河、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與恒河。這些地區孕育瞭古代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農業發達,城市居民中很多人受過教育,從事商貿或其他職業。總之,這些文明都具備宗教和思想突破的物質基礎。

  2. 所有革命都是在古代世界的危機中齣現的。鐵器的齣現意味著更精良的勞動工具和武器,進而是更多財富和更強大的軍隊。舊的社會秩序開始改變並最終瓦解,舊有的由貴族和神職人員掌控的社會規則被打破,人們需要一種更具普世意義的行為準則,換句話說,就是道德倫理。人與自然和萬物的關係也發生瞭變化。這些條件都促成瞭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新前景。中國的“聖王”、猶太教的救世主、柏拉圖筆下的“哲人王”,三者的相似性絕非偶然,都是為瞭應對古代的社會危機,都通過在亂世中將倫理和曆史重新聯係,重建瞭社會秩序。

  3. 這些新宗教和哲學思想的顯著特徵是具有普世價值觀。每種思想都聲稱其教條對所有人而言都是真理,亙古不變。因此,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成為廣為傳播的宗教,希臘和中國哲學也傳播到瞭發源地以外很遠的地方。儒傢思想逐漸傳播到瞭越南、朝鮮和日本等一些習俗與中國迥異的國傢。它能夠在這些國傢成為社會倫理和法律的基礎,是因為其道德教化意義超越瞭中國習俗。

  4. 哲學和宗教革命的次數屈指可數。原因並非人類的創造力在公元前300 年後就枯竭瞭,而在於上述那種突破與進步隻有在不斷吸收新能量而持續發展的原發性傳統內部纔有可能齣現。這一點在漢代(公元前206—220 年)和宋代(960—1279 年)儒學的發展中得到證明。文化範式一旦建立,經常能夠持續。每種主流文化都能夠抵禦其他文化,極少會被取代。在中國,儒傢思想麵臨的最大挑戰是獲得瞭永久性文化地位的佛教,但儒傢仍能保持或重獲其優勢地位。

  如果周代存在的學說確實有諸子百傢之多的話,其中大多數今人已經無從知曉。很多典籍在秦代的焚書運動中被付之一炬。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儒傢、道傢、法傢三大主要學派之外的文獻存世,足以顯示齣周代思想的包羅萬象與蓬勃氣息。

  縱橫傢。這一學派教授外交談判中的遊說技巧,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講述曆史故事來為諸侯國的統治者提供指導。縱橫傢的學說實用性很強,並且由於演說風格幽默生動,頗受歡迎。

  名傢。這一學派探討邏輯和聯係。例如,一個命題是“南方無窮而有窮”;另一個命題是“白馬非馬”,是說“馬”的概念並不等同於“白馬”的概念。

  兵傢。孫子所作《兵法》是中國軍事科學的經典,在當今也是世界範圍內很多遊擊隊和軍事院校的研究對象。它稱贊不戰而勝的將領,還討論戰時的物資供應、間諜活動、宣傳和組織國傢民眾等問題。

  陰陽傢。這一學派用“陰”、“陽”和“五行”的概念來闡釋宇宙運動。“陰”、“陽”是自然界中兩種互補的力量,“五行”為金、木、土、火、水。陰陽傢的思想後來被其他很多學派所吸收。

  墨傢。墨子(公元前470—前391 年)是較早對孔子提齣批評的思想傢,他的理想目標是實現和平、富足和人口的增長。墨子講“兼愛”,要求剋服人性的自私。他主張原則性和樸素,批判缺乏實用性的事物,包括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侈靡的葬禮、繁瑣的禮儀,尤其是戰爭。為瞭實現目標,墨子提齣瞭一個關於強大國傢的構想:臣民必須遵從統治者,統治者必須順應天道,而上天會懲惡揚善。為瞭促進和平,墨子在小國遭到侵略時會將他的信徒組織成軍隊前去支援。

  儒 傢

  公元前551 年,孔子齣生在魯國。孔子的齣身可能是低等貴族或武士階層,因為他接受瞭書寫和禮樂等方麵的教育。孔子幼年喪父,所以很可能經曆過物質生活的貧睏。他以講學為生,帶領門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到一位統治者接受他的學說,將他的政治理想付諸實踐。但他隻獲得過一個小官職,他的政治理想被認為不切實際。孔子於公元前479 年去世,盡管找到一位接受他政治理念的統治者的嘗試失敗瞭,他仍被尊為老師和學者。他在英文中的名字“Confucius”是漢語中“孔夫子”的拉丁文轉寫。

  我們現在瞭解孔子的主要途徑是《論語》。該書收集瞭孔子的語錄,由他的弟子,也可能是他弟子的弟子們編撰而成。這些語錄多以“子曰”開頭,隨後是孔子的言論。這些語錄展現齣瞭一個剋己、彬彬有禮、樂觀、敏銳、智慧的形象。在一個殘暴與迷信橫行的時代,孔子仁慈、理智、正直,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學生問他關於死亡的問題,孔子迴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學生問他關於侍奉鬼神的問題,孔子迴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把自己描述為傳統的傳承者和捍衛者,而不是革新者。他將商周兩代的早期帝王理想化,奉其為道德典範,尤視周代早期的社會為黃金時代。他從周代典籍中探尋這一黃金時代的秘密。這些典籍和後世的一些文本成瞭儒傢經典,在此後的中國曆史上具有如《聖經》在西方一樣的權威。十三經中的五經如下:

  ……


前言/序言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隻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後來與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沒或取代瞭。誠然,中國文明也非一成不變,它始終在發展變化,盡管融閤瞭外來的影響,但從未被完全淹沒。公元7 世紀到8 世紀時,中國的文字體係、哲學和技術傳播到瞭日本、朝鮮及越南,確定瞭今日之“東亞”的範圍,中國的詩歌、文學和藝術在這一地區依然具有影響力。如今,中國是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國,經濟增長迅猛。要理解當今世界,必須理解中國,為此,我們必須瞭解中國的過去。

  本書最早是《世界文明的遺産》(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書中“中國”數章的擴充。再版時對這些章節進行瞭大幅修訂,並將原先用羅馬字母錶示的中文名稱和術語改為拼音。此次第三版的每一章又做瞭進一步修訂和增補。

  本書力圖為中國曆史進程建立一個編年框架並進行概述,在關注統治王朝的同時,也對跨越朝代界限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給予關注。有大學講師希望以專題形式講授中國曆史,並指定(相關)專著、文獻、小說和電影。本書文字簡明,或許對他們頗具參考價值。

  由於力求簡明,筆者許多不乏自信的推斷,可能僅在其簡明的語境下正確,充分嚴格的論證則需要更多篇幅。筆者為重新講述曆史,擇選一些關鍵的史實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瞭其他一些有價值的要素。讀者通過閱讀書末延伸閱讀中所列著作,可以瞭解到本書所述曆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為對照。

  文字記載的曆史是抽象的。在任何社會,變化或穩定都是億萬人的情感和行為的綜閤結果。每個人都生活在傢庭之中,通過社會關係與更廣泛的社會相連,為生存工作,並受到規則的保護和製約。這類關係的總和決定著國傢發展的方嚮。曆史學傢至多能瞭解過往曆史的一二。在中國,盡管近代之前的文獻記載多於其他任何國傢,絕大多數人仍湮沒無名,不著痕跡。通過現存文獻來書寫中國曆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數碎片已經遺失的拼圖。

  以過去的眼光去觀察某段曆史總是非常睏難。我們今天的假設總是難免臆斷。即使研究西方——我們自己的文明——我們也僅能瞥見少量信息,比如說,中世紀漢堡一位商人的生活情況。而南宋時期杭州的一位商人怎樣看待傢庭、社會和宇宙就更難知曉瞭。但我們或許可以從原始文獻中發現一些端倪,因此,詩歌、哲學、散文和小說中的場景會被間接或直接引述。這些當時的文字提供瞭直接的窗口,我們可藉此窺見曆史上中國人的實際思想與情感。它們照亮瞭曆史,也提醒我們,生活在韆年以前的中國人與今天的我們有著同樣的希望、恐懼、喜悅與憂傷。盡管人類經驗受到文化模式和社會形態的巨大影響,我們還是能體會到這些共有的情感。

  中文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在這裏有一點需要特彆說明,即中文的注音體係。直到大約二十年前,大多數研究中國曆史的西方學者都使用威妥瑪拼音體係,即將中文名字和術語羅馬字母化。現在,多數學者和所有報紙都使用漢語拼音體係,即在中國通用的體係。我本人始終使用漢語拼音,因此,“毛澤東”我寫作“Mao Zedong”,而不是“Mao Tse-tung”。總體上說,漢語拼音對使用英語的人並不難。“道”用漢語拼音寫作“Dao”,而不是“Tao ”,它在漢語中的發音也是這樣。但由於漢語拼音體係是20 世紀50年代發明的,受到瞭俄語的影響,一些字母的音值和英語不同,應當留意。

  1. 舊式的“hs”(比如在“夏”朝中)現在寫作“x ”(因此朝代名寫作“Xia ”)。

  2. 舊式送氣音“ch”(比如在“清”朝中)現在寫作“q”(因此朝代名寫作“Qing”)。

  3. 舊式的“ ts”(比如在“ 蔡元培”中,現代思想傢)現在羅馬字母化寫作“c”(所以寫作Cai Yuanpei)。

  與韓國和日本一樣,中國的姓在前名在後。所以剛纔例子中的人物是“蔡先生”而不是“元培先生”。為瞭標明嚮漢語拼音體係的轉化,我有時在拼音後麵的括號中加上瞭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比如“ Jiang Jieshi ”(Chiang Kaishek,蔣介石)或“Guangzhou”(Canton,廣州)。延伸閱讀書目中的部分書名則使用瞭舊式的威妥瑪拼音體係。例如,使用“Sung”而不是“Song”(宋朝)來錶示朝代名。這類情況可以通過上下文理解。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藉鑒瞭許多齣色的研究;對藉用的很多智慧成果,像往常一樣多數都沒有在書中明確緻謝。但我想特意提及以下幾位,他們給予瞭我特彆的和個人的幫助:我最早的中國史老師——史華慈、賴世和、楊聯陞和費正清;我的同事們,同他們學習令我受益匪淺——包弼德、柯文、狄宇宙、艾朗諾、歐立德、梅榖、柯偉林、孔飛力、德懷特·珀金斯、普鳴、傅高義和葉山。此外,以下評閱人提齣瞭寶貴的建議: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的亨利·安特凱維奇,沃什本大學的杜永濤和巴特勒大學的韓孝榮。我還要感謝我的妻子,旭子·剋雷格,一直以來的精神支持和編輯建議。所有的謬誤之處都歸於我本人。

  本版修訂

  在本版中,每章都有改動:

  增加瞭早期佛教的新內容。

  通嚮中國的海路部分增加瞭新資料。

  明朝和清朝部分增加瞭新內容。

  在第四章中,根據評閱人的建議,做瞭以下改動:

  明清兩朝按時序編排(不再用第2 版中的專題形式)。

  對清朝統治中的滿族因素做瞭更清晰的描述。


《羅馬帝國:一個永恒的傳奇》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羅馬從一個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崛起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直至其最終衰亡與遺産的復雜曆程。我們聚焦於羅馬文明的多個維度,力圖還原一個鮮活、充滿矛盾與輝煌的古典世界。 第一部分:共和國的奠基與擴張(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羅馬的早期曆史充滿瞭掙紮與創新。本書首先追溯瞭羅馬從傳說中的君主製嚮共和國過渡的動蕩時期。重點分析瞭《十二銅錶法》的誕生,這一法律裏程碑如何平衡瞭貴族(Patricians)與平民(Plebeians)之間的權力衝突,為後世法律體係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在軍事上,羅馬的擴張並非一帆風順。我們詳細描繪瞭布匿戰爭(Punic Wars)係列,特彆是與迦太基的殊死搏鬥。漢尼拔的軍事天纔與羅馬人堅韌不拔的意誌之間的較量,構成瞭西方軍事思想史上的經典篇章。通過對這些戰爭的剖析,讀者將理解羅馬人如何從一個區域性力量成長為地中海的絕對主宰。 共和國後期的危機是本書敘事的關鍵轉摺點。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嘗試、馬略夫製的齣現,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動蕩,逐步侵蝕瞭共和國的製度基礎。蘇拉的獨裁、斯巴達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都預示著舊秩序的瓦解。隨後,愷撒的崛起及其對高盧的徵服,以及他與龐培之間的內戰,最終導緻瞭共和國的終結。我們細緻考察瞭愷撒的政治手腕、軍事纔能,以及他最終被刺殺的戲劇性後果,為後文的帝國建立鋪平瞭道路。 第二部分:帝國的黃金時代與製度構建(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屋大維通過亞剋提姆海戰的勝利,開啓瞭“元首製”(Principate)時代,即羅馬帝國。本書詳細闡述瞭奧古斯都(Augustus)如何巧妙地保留瞭共和國的外殼,同時將所有實權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羅馬和平”(Pax Romana)並非簡單的太平盛世,而是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高效的行政管理之上的。 我們深入探討瞭“五賢帝”時期(Nerva-Antonine Dynasty),這一時期被認為是帝國統治的頂峰。圖拉真皇帝的對外徵服將帝國版圖推嚮最大,而哈德良皇帝則轉嚮鞏固邊界,修建瞭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在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麵,本書描繪瞭羅馬城市的麵貌:宏偉的萬神殿、高效的渡槽係統、遍布帝國的道路網絡以及繁榮的公共浴場文化。社會結構方麵,奴隸製度如何支撐起帝國的經濟命脈,以及新興的騎士階層(Equites)在帝國官僚體係中的作用,都被細緻呈現。對羅馬法(Roman Law)的探討,尤其側重於其理性精神和對後世西方法律體係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危機的年代與帝國的重塑(公元180年 - 476年) 從馬可·奧勒留皇帝去世後,羅馬進入瞭動蕩的“三世紀危機”。本書分析瞭帝國麵臨的多重壓力:內有頻繁的軍事政變和皇帝更迭;外有蠻族(如哥特人、薩珊波斯)對邊境的持續侵擾;經濟上則遭受瞭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貿易中斷。 戴剋裏先(Diocletian)的四帝共治製(Tetrarchy)試圖通過權力分治來穩定局勢,但這標誌著元首製的終結,嚮更集權的“多米納特製”(Dominate)過渡。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貢獻被置於核心位置:他不僅承認瞭基督教的閤法地位(米蘭敕令),更重要的是,他將帝國重心東移,建立瞭君士坦丁堡。這一舉措從根本上改變瞭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格局。 基督教的崛起是理解晚期羅馬的關鍵。本書梳理瞭基督教如何從一個邊緣教派逐漸演變為帝國的官方宗教,以及這一轉變對羅馬傳統價值觀和政治結構的衝擊。 第四部分:西羅馬的衰落與東方的延續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長期積纍的結構性失敗。本書審視瞭各種理論:是蠻族遷徙、氣候變化、瘟疫爆發、還是精英階層的衰敗導緻瞭最終的解體?我們著重分析瞭蠻族“定居”與“入侵”之間的微妙界限,以及他們如何逐漸滲透並最終取代瞭西部的行政權力。476年,日耳曼裔的奧多亞塞廢黜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標誌著西羅馬的正式終結。 然而,羅馬的故事並未結束。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焦點轉嚮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分析瞭它如何在保存羅馬法律、希臘文化和基督教信仰方麵扮演的角色,使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繼續存在瞭一韆年。羅馬的法律、語言(拉丁語的影響)、工程技術和政治理念,以各種形式滲透到中世紀的歐洲和更廣闊的世界,證明瞭其“永恒的傳奇”的生命力。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充滿辯證精神的羅馬史畫捲,超越瞭簡單的徵服與衰亡敘事,深入剖析瞭塑造西方文明的復雜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史視野下的中國史”的宏大格局。它沒有將中國曆史局限在封閉的內部循環中,而是巧妙地將中國文明的發展置於與周邊文明乃至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之下進行對比和參照。尤其是在討論貿易路綫、技術交流以及對外政策轉嚮的部分,這種視野的拓展顯得尤為重要。作者在介紹中國技術的對外傳播時,那種自信而又不失客觀的描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格局感。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中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與外部世界持續互動而非自我封閉的實體。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本土化的主題,提升到瞭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討論高度,既展示瞭中國曆史的獨特性,也揭示瞭它與人類文明共同演進的規律。它提供瞭一個看待自身的全新參照係,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述社會結構和日常生活變遷的篇章裏,體現齣瞭作者深厚的洞察力。我特彆欣賞它如何將宏大的曆史敘事“微觀化”。比如,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某個朝代的賦稅製度如何改革,而是會通過某個具體傢庭的收支賬本、某個地方士紳的日常交往記錄,來側麵反映製度變革對普通人生活的實際影響。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和帝王的更迭,而是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曆史書,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社會觀察報告。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令人驚嘆,無論是某一時期服飾的色彩偏好,還是城市規劃中對風水哲學的應用,都經過瞭審慎的考量和精確的引用。這種對生活肌理的深入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大大增強,讀完之後,對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態有瞭更為鮮活、立體的想象。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它不像一般史書那樣鋪陳宏大的曆史脈絡,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一係列關鍵的曆史節點和文化景觀之中。作者似乎對“極簡”二字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沒有陷入史料的汪洋大海,而是精準地抓住瞭那些定義瞭中國文明特質的核心要素。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早期哲學思想流變的處理,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剖析,讓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儒、道、釋三傢思想是如何相互滲透、又相互製衡,最終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底色。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感覺在閱讀厚重的學術著作時是比較少見的。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紀錄片,畫麵感極強,信息的密度卻恰到好處,既能滿足曆史愛好者的求知欲,也能讓初次接觸的讀者快速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它沒有冗餘的形容詞堆砌,一切都服務於清晰的闡述,讀起來非常暢快淋灕,仿佛在短時間內完成瞭一次高效的思維重塑。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和典雅的,給人一種古老典籍的韻味,但又完全沒有晦澀難懂之感。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的嚴謹性與追求閱讀的愉悅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很多曆史書籍為瞭追求所謂的“通俗化”而犧牲瞭語言的質感,但這本則不然。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詞語的選擇,每一個動詞、每一個名詞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用詞精準到位,傳遞齣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比如在描述某一政治鬥爭的關鍵時刻,他能夠用寥寥數語勾勒齣人物復雜的心境和權力博弈的微妙之處,那種張力是令人屏息的。我個人認為,這種高度凝練的文字功力,本身就是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一種現代緻敬。它讀起來不像是翻譯的産物,更像是用最精粹的漢語寫就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讀完之後,會忍不住想要迴味那些精彩的段落,細細咀嚼其中的妙處。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地方,在於它對曆史因果鏈條的梳理和批判性思維的引導。許多曆史讀物傾嚮於提供標準化的答案,將曆史事件描述成不可避免的綫性發展。然而,這本書卻著重探討瞭曆史進程中的“偶然性”和“選擇性”。它並不迴避曆史上的分岔路口,而是反復叩問:如果當時做齣瞭不同的選擇,結果會如何?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思考。作者在解釋某一製度的興衰時,總是會列舉齣多種可能的驅動力,而不是將其簡單歸因於某一個單一因素。這使得讀者能夠跳齣簡單的“好”與“壞”、“成功”與“失敗”的二元對立框架,進入一個更加復雜、更具辯證色彩的理解層麵。這種開放性的討論風格,對於希望培養獨立曆史觀的讀者來說,是無價的財富,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帶著疑問去閱讀曆史,而非被動接受結論。

評分

為齣淤泥之清蓮,使吾為之動容,心馳神往,以至茶飯不思,寢食難安,

評分

其餘的摺角的,磕碰的瑕疵就那樣瞭,摺角的自己壓平,書脊戳到的就沒辦法瞭,這種力度大的活動就會有這種副作用,所以說,大的活動就盡量不要買收藏的書瞭,避開高峰期,平時的包裝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評分

去年看完瞭人類簡史,對於作者的思想比較贊同,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這本續集對於未來的思考既有主流思潮,又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值得研讀一番。另外續集弄成瞭彩印,這點好評,雖然沒幾張彩圖,但是隨著電子書大量普及,紙質書就需要用精緻和質感取勝,值得一提的是書皮封麵手感超級好,這兩點比第一部有進步,中信齣版社還是厲害的。

評分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 to solve customer suffering,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

評分

聽說中信近年齣版比較火的一本書,趁活動先入手,後麵慢慢再看

評分

《極簡人類史》滿足我們對生命、地球和宇宙等宏觀問題的好奇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清人類(現代智人)這個神奇物種近10萬年以來的發展軌跡。

評分

/ └-(____/

評分

瞭解人類進化和未來世界的權威刊物,最近很火。

評分

大傢小書,想學曆史的一本絕佳入門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