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田製史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田製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國鼎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農業史
  • 中國田製
  • 學術著作
  • 名著
  •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 土地製度
  • 社會經濟史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844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7433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第二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田製史》是一本係統闡述中國土地製度的演變及其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專著。作者萬國鼎,農史學傢,中國農史學科主要創始人之一。本書為作者在大學授課的教材,整理後齣版,目的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土地問題影響於國計民生至巨”,“然其關係復雜,不容輕易試驗,失之毫厘,則差以韆裏”,“中國土地問題,先民經驗,尤不可忽” 。全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上古田製之推測及土地私有製之成立”; 第二章“兩漢之均産運動”; 第三章“北朝隋唐之均田製度”;第四章“均田製度破壞後之唐宋元”。

作者簡介

萬國鼎,農史學傢,中國農史學科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首屆主任,終生緻力於農史資料匯集和整理,農業古籍和農業曆史的研究。他主持匯集和整理、分類輯成的中國農史資料共613冊,4000餘萬字,並創辦我國*早的農史刊物《農業遺産研究集刊》、《農史研究集刊》,在國內外農史和科技史學界頗具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上古田製之推測及土地私有製之成立
一 古書傳說之不可信
(一)井田之傳說
(二)傳說之不可信
二 商時殆為村落共有製
(一)商之文化
(二)商之農業
(三)村落與土地利用
(四)氏族社會與村落共有製
三 西周之采地製
(一)周以異民族徵服東土
(二)被徵服者成為奴隸
(三)土田之分割
(四)采地製之創行
(五)庶人之生活
四 春鞦時代之采地
(一)采地製之沿革
(二)采地之授予
(三)采地之爭奪
(四)采地之大小
(五)田與邑
五 農業與社會之變革
(一)農業之推廣與進步
(二)一般經濟之轉變
(三)封建漸壞而郡縣代興
(四)貴族階級之崩潰與平民之解放
六 列國之新政與采地製之破壞
(一)土田之整理
(二)賦稅之改革
(三)采地製之破壞
七 采地製與井田論
(一)何謂井田製
(二)井田論之非事實及其與采地製之同異
(三)井田名稱之由來
(四)井田論之權輿
八 土地私有製之成立
(一)私有製應運而生
(二)土地之買賣
(三)私有製成立之證
九 地主與政權
(一)地主階級之産生
(二)官僚階級與土豪劣紳
……

第二章 兩漢之均産運動
第三章 北朝隋唐之均田製度
第四章 均田製度破壞後之唐宋元

萬國鼎先生學術年錶
萬國鼎與《中國田製史》

前言/序言

  土地問題影響於國計民生至巨。年來農村凋敝,盜匪橫行,各方益感其重要,亟亟謀有以解決之。然其關係復雜,不容輕易試驗,失之毫厘,則差以韆裏,而遺毒且及數世。故改革之先,必須明瞭現狀,察其所以然,證以前人經驗,然後慎思遠慮,妥為規劃,庶幾弊少而利多。易詞言之,學理之研究,現實之調查,曆史之探討,均為不可或缺之準備。今國內於此數者,方在經始。曆史猶無善本。吾儕生中國,亟待解決者中國土地問題,先民經驗,尤不可忽。而欲明現狀之造因,亦必追溯已往。用是不惴謭陋。有此書之作。
  往者市鎮未盛,所重惟農田,古人名土地製度日田製,故本書襲稱《中國田製史》。然不以此為限,田賦與田製關係密切,而言賦必兼及差徭雜稅,蓋同為農民負擔,左右土地之分配與利用。不可忽也。且製度之興廢,事態之變幻,豈偶然哉!其來必有所自,其滅必有所因,而其效果影響,復有深淺久暫之異。言史者不可不窮源競委,溯因尋果,否則雜錄故實,人雲亦雲,史鈔而已,不足言史也。土地與當時學風、政治、社會、經濟、及農工技術均有關係,而其影響所及於國與民者何如,尤為吾人所欲知。故本書以田製為主,而論述所及,不能以此為限也。
  雖然,期望既奢,欲求稱意,談何容易。吾國史籍浩繁,而田製非其所重,絕鮮條貫之敘述,東鱗西爪,稽鈎費時。古書簡略,真僞難辨。近代資料固多,收聚則艱。必需之記載,每感缺乏。益以剪裁論斷,須具纔識;成書既無,諸待草創;牽涉甚廣,而個人學養有限。餘以習農而治史,殊不自量;蓋亦聊斬荊棘,勉為前鋒,拋磚引玉,則俟來茲而已。抑此書在餘亦為初稿,原非定本,徒以在金大及中央政校地政學院授此,恒苦缺乏課本之不便,倉卒付印,兼供同好。惟祈大雅不吝指教,俾再版時多所修正,則幸甚矣。
  書中分正文小注:正文撮舉綱要,力求簡賅,脈絡自通;論辯引證之詞,悉入小注。友人或以為病。然餘之為此,蓋有數因。吾國田製之沿革變遷,史長事復,古書復不盡可信,辨證費辭,閤則難免混淆。不如析之為二,覽正文即可明其大體,欲知其詳,則案小注,較為醒目。而用作課本,字數既多,內容繁復,亦宜析為綱目,俾閱時易得要領,便於記憶。且小注既分,論辯引證,較為自由,多收原料,亦便異日之修正也。
  餘自任職金大農業圖書研究部,得與古書為緣,十年不輟,探討較易。編纂此書之動機,蔔凱教授實促進之。兼承儲瑞棠、閔俠卿、奚竹卿諸君助為整理材料,莊君強華助閱校樣,劉君傢豪謄鈔原稿。凡此均為此書成因,特誌於此,以錶謝忱。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二月三日武進萬國鼎序於南京,兼為先祖友樂公百歲生辰之紀念。
《中華文明的基石:古代中國土地製度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自史前至清末的土地製度演變曆程及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本書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僅關注製度錶象的局限,將土地製度視為觀察古代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權力分配乃至文化觀念變遷的核心透鏡。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結閤考古發現、齣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互證,構建瞭一幅精細而立體的中國古代土地製度變遷圖景。 第一部分:土地製度的起源與早期形態(先秦時期)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土地製度的源頭,重點探討瞭原始社會晚期土地共有製的瓦解與私有製的萌芽。通過對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的細緻解讀,分析瞭“井田製”的實際運作形態與理論構建。作者認為,西周井田製並非鐵闆一塊的公有製,而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國傢權力滲透下的特定土地分配與利用模式。 繼而,本書深入探討瞭春鞦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化”的劇烈社會變革。這一時期,兼並戰爭空前激烈,各國變法圖強,首當其衝的就是土地産權的鬆動與確立。《春鞦》魯國“初稅畝”的意義,秦國商鞅變法的“初令民得買賣田地”,都被置於當時的政治經濟需求下進行考察。作者詳細論證瞭土地私有化如何成為封建地主經濟産生的製度基礎,並催生瞭諸子百傢關於“均田”、“限田”的理論爭鳴,這為後世曆代王朝的土地政策提供瞭理論儲備。 第二部分:帝國時代的土地調控與製度博弈(秦漢至隋唐) 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央集權對土地的控製達到瞭新的高度。本書重點分析瞭漢代“王田製”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實踐中如何嚮豪強土地兼並的趨勢低頭。對“占田製”、“限田令”的實施效果進行瞭量化分析,指齣土地兼並是導緻西漢衰亡的結構性因素之一。 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是土地製度混亂和門閥士族權力膨脹的時期。本書詳細考察瞭曹魏“屯田製”在恢復生産和支持軍需方麵的曆史功績,並分析瞭其短暫性與局限性。 隋唐之際,國傢權力試圖重建均田製度的努力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議題。作者通過對《隋書·地理誌》、唐初《永徽令疏》等文獻的再審視,描繪瞭“均田製”從理論設計到具體執行的復雜過程。均田製下,丁男授田、不授田的製度差異,以及國傢對土地流轉的有限乾預,被視為唐代“租庸調製”得以成功運行的製度保障。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並的暗流湧動,均田製在盛唐後期逐漸瓦解,為“兩稅法”的齣現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中晚期王朝的財政結構與土地經濟(宋元明清) 宋代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徹底改變瞭土地的性質與功能。本書強調,宋代“不抑兼並”的政策導嚮,使得土地買賣和租賃關係空前活躍,土地財富的集中加速瞭政府財政收入結構從田賦為主嚮商業稅和雜稅傾斜的轉變。宋代“士紳”階層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以其對土地的掌控力為依托的。 元代繼承瞭宋金的土地製度遺産,但統治者在徵收賦稅時錶現齣一種不同於漢族王朝的粗放性。本書對元代“驅口”製度與濛古貴族、色目人階層的土地占有進行瞭專題研究,揭示瞭民族矛盾在土地製度層麵的體現。 明代是中國古代土地製度的集大成者,也是其最終僵化的階段。本書詳盡分析瞭“一條鞭法”的意義。這不是簡單的賦稅改革,而是國傢權力對土地權屬、丈量方法以及賦稅徵收環節進行的一次全麵、深刻的行政整閤。它標誌著國傢從側重對土地“所有權”的管理,轉嚮對土地“負擔能力”的量化管理。然而,明中後期土地兼並的失控與地方“鄉紳”階層的膨脹,最終架空瞭中央的賦役徵收體係。 清代初期,順治、康熙時期曾試圖恢復和強化均田思想,但“攤丁入畝”的最終完成,是清朝對古代土地製度曆史演進的最終迴應。本書認為,“攤丁入畝”的核心在於將人頭稅徹底並入田賦,實現瞭人丁與土地負擔的徹底分離,是古代田製嚮近代財産稅製過渡的重要一步,也最終固化瞭地主階層對土地的結構性所有權。 第四部分:製度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曆史反思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土地製度置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語境中進行考察。探討瞭“耕讀傳傢”、“士紳階層對土地的執念”以及“均平思想”在中國政治閤法性構建中的作用。通過對曆代“均田”、“限田”政策失敗原因的總結,本書指齣,任何脫離瞭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和階級力量對比的製度設計,都將淪為一紙空文。古代中國土地製度的曆史,本質上是一部國傢權力與地方豪強、農民集體力量之間持續博弈與動態平衡的曆史。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復雜性的新框架,證明土地製度不僅是經濟史的組成部分,更是理解中華文明核心結構的關鍵所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我的預期,它成功地將經濟史、社會史和法律史熔於一爐。我原本以為閱讀古代的土地製度會非常晦澀難懂,充滿瞭各種專業術語和繁復的法律條文,但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非常注重將製度與具體的曆史場景結閤起來,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比如,在探討均田製衰亡的原因時,書中不僅僅分析瞭賦稅製度的漏洞,還結閤瞭當時的塢堡勢力擴張、人口流動等社會因素,形成瞭一個立體的分析模型。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古代國傢治理能力的理解。每一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感覺自己對古代農民的生活狀態、地方豪強與中央政權的關係,都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它不是讓你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引導你主動去思考曆史的因果鏈條,這對於我個人的學術興趣培養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評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中國田製史》就是一部紮根於史料,但又超越瞭史料本身的學術巨著。它不是那種讀完後你會閤上書本,感嘆“原來如此”然後束之高閣的書籍。相反,它更像是一個思維的工具箱,在你閱讀其他任何關於中國曆史、政治製度或社會變遷的書籍時,都會時不時地跳齣來,為你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解釋框架。比如,當你讀到明清的流民問題時,你會自然地聯想到書中對特定時期田地兼並後果的分析;當你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時,也會明白這背後隱藏的土地産權保障需求。它教會瞭我,理解一個社會的底層邏輯,必須從它如何分配最基本的生産資料——土地——開始。對於嚴肅的曆史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這本書幾乎是繞不開的裏程碑式的著作,它的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值得我花時間反復咀嚼和品味。

評分

拿到這本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的《中國田製史》時,我心裏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首先,從裝幀上看,這套叢書的係列設計就顯得很有分量,紙張質感和字體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我最初對“田製史”這個主題的理解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以為它會是一部枯燥的政策匯編,但翻開目錄後,那種宏大的曆史脈絡和細緻的章節劃分立刻吸引瞭我。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梳理瞭從先秦到近代的土地製度變遷,這種跨越韆年的係統梳理,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社會結構根源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尤其欣賞它在引入新史料和舊理論辨析時的那種批判性思維,不像有些曆史著作隻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探討瞭製度背後的權力結構和社會動員邏輯,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農本”思想如何通過製度形態體現齣來的絕佳路徑。不同於單純的經濟史著作,它更側重於製度的“形變”與“神不變”。我發現,無論朝代如何更迭,中央政府對於土地的控製欲和對農民的依附性似乎從未真正改變,隻是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他們采用瞭不同的工具——從井田製到裏甲製,再到後來的清代攤丁入畝,看似是改革,實則是對這一核心矛盾的不斷修補和再平衡。這種對曆史持續性的洞察力,讓我對當代的許多土地政策和鄉村問題也産生瞭新的聯想。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任何涉及土地和資源分配的問題時,都多瞭一個曆史的參照係,它提供瞭一種深厚的曆史縱深感,讓人不至於陷於短期的喧囂之中。

評分

坦白說,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曾被其中某些章節的深度嚇退過。某些對具體法律條文或地方誌中田畝記載的考證部分,密度實在太高,需要反復推敲纔能完全理清其中的邏輯關係。但正是這種“硬核”的學術態度,讓我最終對它産生瞭敬意。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讀者而稀釋關鍵的史料分析,而是選擇瞭忠實地呈現研究的深度。這讓我意識到,要真正掌握一門學問,就必須接受這種嚴謹的學術訓練。我特彆喜歡作者在不同曆史時期對“私有”與“公有”邊界模糊性的探討,這觸及瞭中國傳統社會核心的財産觀念。通過這本書,我明白瞭田製的變化不僅僅是皇帝一紙詔令的結果,更是社會生産力發展、技術進步和階層博弈的復雜體現,這遠比教科書上的簡單描述要深刻得多。

評分

這幾天晚點太嚴重瞭,也是醉瞭

評分

想看看關於田製、土地的書

評分

買瞭一大堆的書,每一本的質量都很好,其實,即使有些破損,我也是能夠接受的,人都是不完美的,乾嘛要求一本書光彩奪目,這改變不瞭生活。看到喜歡的內容開心一笑就好。

評分

啊,為何要我單獨去評價每一本書,真心話,我很滿意京東的服務,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下,把顧客當作上帝,容易嗎。

評分

感覺不錯的樣子,好好研究一下

評分

評分

書很好,非常滿意。好評~

評分

書到瞭 不錯的一本書,很好,推薦給大傢,做學術很有幫助的一本書。

評分

這套書值得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