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导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精神分析导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张艳华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西方心理学
  • 大师名著
  • 心理治疗
  • 潜意识
  • 人格心理学
  • 经典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1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3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之作。本书以弗洛伊德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整理成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非常适合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阅读、学习。本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全书共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过失心理学/1
第一讲绪论/1
第二讲过失心理学/6
第三讲过失心理学(续一)/13
第四讲过失心理学(续二)/24
第二篇梦/36
第五讲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难/36
第六讲初步的假说与释梦的技术/45
第七讲显梦和隐梦/52
第八讲儿童的梦/59
第九讲梦的检查作用/65
第十讲梦的象征作用/71
第十一讲梦的工作机制/82
第十二讲梦的举例及释梦/89
第十三讲梦的原始的与幼稚的特点/97
第十四讲欲望的满足/105
第十五讲几点疑问与批判的观察/114
第三篇精神病通论/121
第十六讲精神分析法与精神病学/121
第十七讲症状的意义/128
第十八讲创伤的执着——潜意识/137
第十九讲抗拒与压抑/143
第二十讲关于性/151
第二十一讲力比多的发展与性的组织/160
第二十二讲发展与退化的各方面,病原学/171
第二十三讲症状形成的过程/181
第二十四讲普通的神经过敏/191
第二十五讲焦虑/199
第二十六讲力比多说: 自恋/209
第二十七讲移情作用/220
第二十八讲分析疗法/229
附录弗洛伊德年表/239
译后记/243


精神分析的黎明:潜意识的召唤与心灵的探秘 在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如同划破长夜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目光,穿透了表层的浮躁与喧嚣,直抵那幽深的心灵腹地,揭示出潜藏在意识之下的巨大力量——潜意识。这股力量,塑造着我们的欲望,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甚至在不经意间编织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而“精神分析”这一革命性的理论体系,正是对这股潜意识力量最深刻、最系统化的回应与解读。 本书,作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中的一部,并非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罗列,也非对某一位大师的观点进行孤立的阐释。相反,它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读者穿越精神分析的“黎明”时期,探索那些奠定其基石的关键概念、核心理论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这趟旅程,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心灵世界,理解我们为何如此,为何行动,为何感受,从而获得对自身更深层次的洞察与认识。 弗洛伊德的遗产:梦的解析与性驱力的奥秘 谈及精神分析,我们无法绕过其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思想,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点燃了西方思想界的一场革命。本书将深入解析弗洛伊德最核心的贡献之一——梦的解析。梦,在弗洛伊德看来,并非杂乱无章的影像堆砌,而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通过对梦境内容(显性梦)及其背后隐藏意义(隐性梦)的剖析,我们可以窥探到被压抑的欲望、未遂的心愿以及内心深处的冲突。本书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阐释弗洛伊德如何运用象征、联想等方法,解读那些隐藏在梦境之下的潜意识信息。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关于性驱力(力比多)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个体从出生之初就具有性本能,并通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等)对人格产生深远影响。性驱力的满足与压抑,以及由此产生的固着与退行,是理解个体心理冲突、神经症以及人格障碍的关键。本书不会回避弗洛伊德那些具有争议但极富洞察力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引导读者理解其理论的逻辑与价值。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模型,即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的相互作用。本我代表着原始的、本能的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则是现实的调解者,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着社会规范与道德良知,遵循道德原则。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冲突,构成了我们个体心理活动的复杂图景。本书将阐释这些概念如何解释我们的决策、行为选择以及内心的挣扎。 荣格的拓展:原型、集体无意识与分析心理学 然而,精神分析的版图并非止步于弗洛伊德。卡尔·荣格,这位曾经的弗洛伊德亲传弟子,在继承其核心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重要的拓展与修正,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本书将重点介绍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革命性阐释。他认为,除了个体经验形成的“个人无意识”之外,人类还共享着一个更深层的、由祖先经验积累而成的“集体无意识”。这个无意识宝库中,储存着一系列普遍的、原型的意象与模式,它们以“原型”(Archetypes)的形式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情感与行为。 本书将详细介绍荣格提出的几个重要原型,如“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与“阿尼玛斯”(Animus)、“智慧老人”(Wise Old Man)以及“大地母亲”(Great Mother)等。例如,阴影代表着我们被压抑的、不被自己接受的负面特质;阿尼玛(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与阿尼玛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则反映了我们在两性关系中的心理投射与认同。理解这些原型,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性格的复杂性,理解我们在人际互动中的模式,以及如何整合这些被压抑的面向,实现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成长。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更加关注人类精神发展的超越性维度。他认为,个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心灵的整体性,达到精神上的成熟与完善。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荣格如何将个体经验与人类普遍的象征性经验联系起来,以及他对神话、宗教、艺术等文化现象的深刻解读,是如何为理解人类心灵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新精神分析的视角:人际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一些后来的心理学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纯粹的内在动力转向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本书也将介绍这一重要的发展趋势,即“新精神分析”的视角。 例如,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挑战了弗洛伊德的一些核心观点,特别是他对女性心理的解释。她认为,导致神经症的关键并非性驱力的压抑,而是源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的产生。她提出的“基本焦虑”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的被孤立、无助和敌意的威胁。为了应对这种焦虑,个体可能会采取三种策略:依附于他人(“朝向人”)、对抗他人(“反对人”)或孤立自己(“背离人”)。这些策略如果发展成为僵化的行为模式,就会导致神经症。 哈里·斯塔克·萨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则将人际关系置于精神分析的核心地位,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他认为,人格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必须在特定的人际情境中来理解。他强调了“人际动力”(Interpersonal Dynamics)的重要性,以及“场”(Field)的概念,即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萨利文的理论,为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自我,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冲突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虽然早期与弗洛伊德有过合作,但最终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个体心理学。他强调“追求优越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而非性驱力。这种追求优越感的冲动,源于个体的“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受,通常源于童年时期的弱小和依赖。个体如何应对和超越自卑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是理解其人格的关键。阿德勒也强调了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会发展出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并将个人追求优越感的目标与社会福祉相结合。 精神分析的传承与回响:理解现代心理学的基石 本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回顾精神分析的历史,更是要阐释其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的方方面面。从临床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到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精神分析的理念无处不在。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认识个体心理的深层动机,以及处理各种心理困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视角。 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神分析核心思想的梳理与解读,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一重要理论体系的初步认知。它将激发读者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热情,理解那些看似难以解释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潜意识动力。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读者以一种更深刻、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 “精神分析导论”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蒙,一场关于自我与世界的深度对话。它邀请每一位渴望了解内在奥秘的读者,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启示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厚重感,但同时又充满了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摹。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置身于一位欧洲知识分子沙龙中,听他娓娓道来关于人类精神困境的哲学思考。它不仅讲解了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框架”。比如,当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时,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道德评判上,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思考,驱动这些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力量可能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我阅读这本书带来的最宝贵的收获。它拓宽了我的同理心边界,让我理解到,很多我们视之为“怪异”或“不合理”的行为,都有其深层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人文社科领域,或者仅仅是对“人性”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极其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遵循着一种“由表及里”的探索路径。一开始介绍的基础性概念,为后续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如何将早期的临床观察与后来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很多章节读起来,你会觉得它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类悲剧性的深刻洞察。举个例子,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简直是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自我欺骗的精准画像,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无数印证。虽然某些篇章涉及的医学或哲学背景知识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整体上,作者的叙述清晰有力,总能将复杂的心理动力学过程,用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深入理解自我、寻求内在和解的读者,它能帮你直面那些被压抑已久的情感真相。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反直觉的,它挑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太多固有观念。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文明的温情面纱,毫不客气地将我们暴露在那些原始的、充满冲突的内在欲望面前。这种直面黑暗的勇气,是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我记得有段时间,读完后感到一种强烈的“存在主义焦虑”,因为一旦你看到了潜意识的运作规律,你就很难再回到那种天真无邪的认知状态了。但这并非坏事,因为只有看清了全貌,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成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图景”,它不试图让你感到舒服,而是试图让你变得更真实、更清醒。对于那些渴望进行真正深刻的自我认知和精神探索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经典。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类心智世界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原以为自己对心理学多少有些了解,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之前接触的很多概念都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探索潜意识的幽深迷宫。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梦境解析的论述,那种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信息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完整叙事结构的过程,简直是艺术。读完关于力比多和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永恒冲突的那几章,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很多困扰已久的“为什么我会这样”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本身的指南。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概念,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感觉这本书的价值是随着我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不断递增的,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放在书架上随时可以取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硬核”,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观察基础作为支撑,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攻破的漏洞。对于那些热衷于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快餐式”心理学读物,只提供表面的技巧和励志口号。相反,它要求你真正坐下来,调动你所有的思考能力,去理解人类驱动力的底层代码是什么。有几处关于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塑造影响的分析,直击人心,让我不得不正视自己过去的一些阴影,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是很多其他书籍无法给予的。它确实需要耐心,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里面蕴藏的洞察力是何其强大和具有穿透力。

评分

书籍收到,非常感谢,物流和客服都很给力。

评分

就是喜欢看书,没办法

评分

就是喜欢看书,没办法

评分

就是喜欢看书,没办法

评分

书籍收到,非常感谢,物流和客服都很给力。

评分

很好的书,弗洛伊德的书很不错,反省自己,关照别人。

评分

就是喜欢看书,没办法

评分

就是喜欢看书,没办法

评分

就是喜欢看书,没办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