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誌春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服飾
  • 服飾文化
  • 中國文化
  • 傳統服飾
  • 服飾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
  • 民族服飾
  • 服裝設計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28702
版次:3
商品編碼:120740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級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80剋膠版787*1092
頁數:35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是一部跨學科研究的拓荒性理論專著。 它綜閤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史學、美學和心理學等理論與方法,以點綫麵體相結閤的模式來展開中國服飾文化學說的輪廓和細部。所謂點即一個人物的服飾學說或一個命題;綫即曆史的綫索或一個服飾事件或某類服飾命題的梳理;麵即某個時代或一群政治傢或社會服飾習俗等;體即中國服飾文化整體境界的多重透視。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搜尋,在不時顯現的齣土文物中爬梳,在古今鄉風土俗中篩選,以期探討中國服飾發展變化的文化背景和內在規律;辨析中國服飾命題與國人文化心態的淵源衍化;梳理曆代服飾現象的文化綫索和美學意味……總之,她試圖展示自古以來淵遠流長的中國服飾文化理論,展示早已積澱為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深層服飾命題,從而引導人們整體領略中國服飾文化境界——在時興的西方服飾文化之外提供一個彆樣的理論參照體係,它不隻為中國服飾文化學的建立作齣重要鋪墊,而且為人類服飾學說的平等互補結構奠定基礎。
本書立論明確,資料豐富,圖文並茂,視界雄闊,深入淺齣,雅俗共賞。可用作我國高等院校服飾專業的一本基礎理論教材,對從事服飾設計的專業人員以及廣大業餘愛好者也是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

內容簡介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綜閤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史學、美學和心理學等理論與方法,以點綫麵體相結閤的模式來展開中國服飾文化學說的輪廓和細部。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搜尋,在不時顯現的齣土文物中爬梳,在古今鄉風土俗中篩選,以期探討中國服飾發展變化的文化背景和內在規律;辨析中國服飾命題與國人文化心態的淵源衍化;梳理曆代服飾現象的文化綫索和美學意味……總之,它試圖展示自古以來淵遠流長的中國服飾文化理論,展示早已積澱為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深層服飾命題,從而引導人們整體領略中國服飾文化境界——在時興的西方服飾文化之外提供一個彆樣的理論參照體係。它不隻為中國服飾文化學的建立作齣重要鋪墊,而且為人類服飾學說的平等互補結構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

張誌春,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民俗研究專傢,服飾研究專傢,陝西省節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西北大學節慶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陝西省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傢組成員,西安市楹聯學會名譽會長。《陝西日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醫學美學美容》等眾多報紙期刊特約撰稿人,陝西電視颱、西安電視颱等多傢媒體的參與嘉賓。

目錄

第一章 被薜荔兮帶女羅——古代服飾質料的發現與演變 / 2
一、服飾之初:花葉須戴滿頭歸 / 2
二、彼采葛兮 / 4
三、 糸炎麻索縷,手經指掛 / 6
四、裘之飾也,見美也 / 7
五、絲綢:雲想衣裳花想容 / 10
六、棉花 / 14
七、紙質衣料的嘗試 / 14
第二章 混沌世界 五彩迷離——中華服色的遠古演進 / 18
一、洪荒時代的一色獨尊:紅色崇拜 / 18
二、夏商二元對立:尚黑尚白 / 21
三、西周四方模式:青赤黑白褒貶分明 / 27
四、五行模式:四色並坐,黃色突齣 / 29
第三章 亦幻亦飾 人神閤一——圖騰嚮人體裝飾的滲透、轉化與投影 / 38
一、圖騰文化的人生印痕 / 38
二、圖騰扮飾之初:畫身畫臉 / 39
三、圖騰扮飾之初:文身 / 42
四、圖騰人體裝飾嚮服飾的過渡 / 46
第四章 具象與抽象:有意味的形式——中華傳統服飾圖紋 / 56
一、從具象到抽象:原始圖紋的審美變形曆程 / 56
二、抽象紋飾的思維模式與具體途徑 / 60
三、傳統圖紋的三種結構模式 / 61
四、中華服飾圖紋散點體係 / 64
五、中華圖紋的文化思考 / 74
2 │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
第五章 衣裳?章紋?文飾——《周易》服飾理論簡說 / 80
一、神聖起源: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80
二、黃色的神聖意蘊 / 84
三、賁:多嚮度的文飾觀念 / 86
四、反對文飾——冶容誨淫 / 90
第六章 悠悠萬事 唯此為大——“三禮”與服飾 / 94
一、規模宏大的服飾管理體係與等級秩序 / 94
二、冠禮:莊嚴神聖的成年禮儀 / 102
三、五服製:服裝款式中天倫親情的直覺造型 / 108
第七章 服周之冕 文質彬彬——孔子的服飾理論及其實踐 / 116
一、服周之冕,海納百川 / 116
二、維護基座,峻切莊嚴 / 119
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122
四、納入教程,係統傳承 / 130
五、敬畏服飾,身體力行 / 134
六、孔子服飾學說的文化思考 / 136
第八章 被褐懷玉 養誌忘形——老莊服飾思想初探 / 140
一、被褐懷玉,養誌忘形 / 140
二、質文錯位:發現服飾的裝扮或欺騙 / 143
三、服色的異化及神化 / 144
四、素淡之美:大音希聲 / 147
五、平等與寬容:服裝模式的多樣性 / 150
六、服飾舒適性原則 / 152
七、形全形殘,任純自然 / 153
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 155
第九章 取情以去貌 好質而惡飾——韓墨的服飾文化觀 / 160
一、衣服的定義:適身體,和肌膚 / 160
二、唯用是尊的評判模式 / 162
三、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 / 164
四、行不在服 / 169
五、至高的權勢:流行的策源地 / 170
六、反對拘泥:服飾應隨時而變 / 173
七、衣必常暖,然後求麗 / 175
第十章 服製之道 多極擺蕩——賈誼、劉安與董仲舒的服製建構 / 180
一、賈誼:改朝更易服色,提倡服製之道 / 180
二、劉安:衣服禮俗者,非人之性也 / 182
三、董仲舒:天人同構,其可威者以為容服 / 186
第十一章 人之所棄 受而後著——中國佛教服飾文化觀 / 192
一、人之所棄,受而後著 / 192
二、最勝衣服最勝香 / 196
三、辯難袒服 / 199
四、刷新衣裝 / 201
第十二章 齊民與俗流 賢者與變俱——論鬍服騎射與孝文改製 / 208
一、鬍服騎射:衣當順勢而變 / 208
二、孝文改製:衣亦為時而變 / 213
第十三章 嚴裝?淡裝?粗服亂頭——魏晉風度與服飾 / 222
一、魏晉風度的社會文化背景 / 222
二、嚴裝:魏晉風度的初始境界 / 225
三、粗服亂頭:魏晉風度的浪漫境界 / 229
四、淡裝:魏晉風度的玄遠境界 / 232
第十四章 雍容大度 盛世衣裝——唐代服飾的文化探尋 / 240
一、兼收並蓄的文化場 / 240
二、服色內涵的再構築 / 242
三、盛行鬍服 / 246
四、時世妝:波瀾起伏的模仿流動 / 250
五、袒裸之風:人體美的展示 / 253
六、女著男裝:曆史新風貌 / 254
第十五章 與人相稱 與貌相宜——李漁時代的服飾理論 / 260
一、衣以章身 / 260
二、生命體驗的質料視角 / 263
三、內蘊拓展的服色 / 265
四、斟酌款式 / 269
五、成則畫意,敗則草標——飾物的彆緻講求 / 271
第十六章 衣取適體 寒暖順時——曹庭棟《老老恒言》的服飾養生理論 / 278
一、安體所習,養生妙藥 / 278
二、趁寒趁暖,動靜相宜 / 280
三、首衣:虛頂以達陽氣 / 283
四、體衣:衣取適體 / 285
五、帶、鈎及衣之浣洗 / 287
六、足衣:四時宜暖,和軟適足 / 288
第十七章 斟酌中外 鹹思改服——康有為兩極擺蕩的服飾思想 / 296
一、呼喚轉型:上書請斷發易服 / 296
二、迴歸傳統:適宜性之優可統攝萬國 / 301
三、迴歸傳統:盡善盡美至為文明矣 / 304
四、康有為服飾論說的價值 / 307
第十八章 古今服裝畫 / 312
一、鴻濛時代的萌芽 / 312
二、源起:法典式的服裝畫 / 312
三、歸類辨屬的服裝畫 / 315
四、具有現代意味的服裝畫 / 316
第2版後記 / 324
第3版後記 / 327

前言/序言

本書展開中國服飾文化這個話題,粗看似乎縱橫交錯,不同層麵紛至遝來,分散而不成體係,其實本書有著內在邏輯與有機結構,既有曆史的序

列,又有人文的脈絡,更有服飾文化學建構自身的期待。就像拉開曆史的帷幕,讓我們看到莊嚴輝煌的演齣和精美的細節,看到源遠流長的根脈,看到我們中華民族服飾的DNA結構,看到扮飾自身的曆史探索與卓越智慧。

我們的先民及曆代服飾文化的先行者與創造者,在服飾材料方麵,披荊

斬棘,搜盡多種動植物,以超乎想象的智慧將皮毛、枝條化為繞指柔。葛麻的發現與馴植自有其厚重的積纍,而蠶絲的發現與創造更是為人類美飾譜寫瞭一首偉大而響徹古今的樂麯,從而建構瞭與異域先民創造的棉花文化圈、皮毛文化圈、亞麻文化圈互補的絲麻文化圈。值得注意的是,從古至今,在中國服飾文化的敘述格局中,服飾材料探索、發現與完整巧慧的工藝過程,不隻是客觀外在的物質羅列,而且滲透著溫馨情愫的人文意象。無論是桑蠶起源的神話傳說,還是葛麻狐裘浸潤的情感波瀾,都成為引發人們品咂不已的美感資源。

在服色方麵,中國服飾文化有著獨特的建構與錶達。它既是物理的又是

心理的,既是神話的又是現實的,既是民族的又是普世的,如尚赤尚黑尚白尚黃尚紫,五德終始,三世輪迴……每一種色彩都因此而獲得獨立的意味,成為厚重的曆史現實銜接鏈條。最終尚赤尚黃成為民族色彩的定格且嚮未來輻射與滲透,自然源自服飾色彩的曆史演進與文化演義。中國服飾文化中的服色格局還是一個有所期待的海納百川式的開放結構,對異域服飾的接納與融閤上都顯齣自信與大度,如漢唐時代佛教的尚黃與尚白的認同,近現代對於歐美白色婚紗的欣賞拿來,都是不爭的事實。

在服飾圖紋方麵,形成瞭如十二章紋、八吉祥、儒學八寶、暗八仙等涵

蓋不同層麵,既自成格局又彼此呼應的散點體係,從而使中國智慧的非聚焦式散點思維在這一領域裏有瞭典型的展現與印證,也使點綫麵看似簡單的輪廓建構積澱瞭厚重微妙的社會情調與人生意味。

在服裝款式方麵,自從兩三萬年前山頂洞人磨就那一枚骨針,我們的先民就為後來的服飾結構奠定瞭一種模式,即與印度的裹纏型、古希臘的披掛型款式並行的縫閤型結構。在後來的曆史發展中,不斷湧現的款式美不勝

收,不僅是讓我們引為自豪的曆史文化遺産,而且是仍然以活態存在於我們衣生活中的精美範式,還是引發服飾創造的靈感之源與激情之基礎。

在服飾製度方麵,官場的冠冕製度與偏側於民間的五服製度,將服飾差

序係列的係統性落實到細緻精微,將服飾的莊嚴神聖與神秘聖潔的氛圍推嚮瞭高潮。冠冕製度將朝廷與官府的秩序梳理與官員的升遷等級等策劃得無微不至,它將禮製這一相對抽象的人文製度落實到服飾的款式、色彩、圖紋甚至質料上,或許這就是社會符號化管理的曆史先行者。五服製度雖覆蓋全社會,但在實踐中似乎更偏側於民間,而傳統社會中官員服喪期間,更要辭去官職迴故鄉丁憂。相對於冠冕製度的等級森嚴,五服製度更是精緻完整、大氣磅礴,它將中國人的倫理關係從血緣層麵梳理得井井有條,源流清晰,界綫判然。而這一切又從儒傢基於血緣的情感結構推衍而齣,一切的倫理抽象最終又歸結到具象化五服這樣的款式上。如果說冠冕製度強調的是國傢颱階之莊重森嚴,那麼五服製度突齣的是傢族血緣之綿長溫馨。而個人成年禮儀呈現的冠禮和笄禮,則是每個生命個體成長的關鍵點上建構的重要的通過儀式。如果說前兩者屬於關注群體的製度創造,那麼冠禮和笄禮則是關注個體成長的獨特設計。而這一製度最終落實於服飾層麵,真得佩服這些製度的設計者的苦心。因為隻有依附於衣食住層麵的文化建構,纔有可能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有效而恒久地傳承下去。

在服飾思辨方麵,《周易》一句“垂衣而治天下”的命題,道齣瞭中國

服飾文化思辨的核心,即社會秩序梳理與性彆秩序梳理這兩個關鍵點。後世不少思想傢都是沿著這個格局展開自己有所側重的敘述。孔孟荀老莊墨韓等雖彼此有抵牾之處,如孔孟荀定格於群體閤諧,老莊著眼於個體舒適,墨韓則強調實用便捷,但其思維大方嚮仍在這個模式內運行。而服飾變革的衝突與思辨,無論是鬍服騎射還是孝文改製,都是上述種種服飾思辨的實踐性敘述。而康有為兩極擺蕩式的服飾思考,前後如撕裂般的矛盾錶述,恰恰深刻地錶達瞭在中國服飾轉型期國人深刻而迷茫的矛盾心態。而這種心態至今仍活態地湧動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在對個體美飾的思辨方麵,齣於種種原因,古代中國哲學傢更多是對

人體的迴避。或許這就是導緻傳統服裝平麵剪裁,不同於歐美剪裁的重要原因。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服飾文化史似乎就是對人體迴避與遮蔽的曆史。對於人體結構的感覺古人並非遲鈍,但錶述上的迴避卻顯然基於文化上的規定與局限。當然也有理論與實踐方麵的突破與進展,雖然有異域進入且融閤於民族血脈中的佛教服飾文化談到瞭人體具體的一個個部位而無所禁忌,但那對象隻能是高高在上的佛祖而並非蕓蕓眾生;一直到李漁直接談衣與人相稱與貌相宜,但具體到人,詳細到女性著裝的肩與腰,仍是混沌與朦朧,缺少具體量化的描述與分析;曹庭棟談老年服飾款式細緻多樣,仍缺少人體不同部位與衣關係的深透描述與微妙解讀。他們的思辨與錶達,總體看來不乏定性研究的意味,點到即止、含糊朦朧,缺少直接麵對展開的定量研究的自覺意識。然而整體反轉過來,麵對那些人體全然打開的服飾樣態,我們再來迴味這種源遠流長的含蓄與節製,似乎又會滋生“剪不斷理還亂”的依戀,又會覺得它自有其雋永的價值。

在服裝畫方麵,這又是一個自成係統的獨特領域。中國服裝畫自古而

今,由神聖的服飾法典演繹為世俗審美的民俗風情畫、寫意漫畫,而最後在服裝高等教育充分發展的時代,竟迴縮到純然實用性層麵,成為服裝製作環節的工藝圖。服裝畫在這裏所展示的一個曆史性的跌宕起伏,真令人感喟良深。這似乎也暗含著新的厚重的期待。

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服飾韆鞦史,得失見寸心。

在這裏,我們追溯既往走過從前,並非著意發思古之幽情,津津樂道於

曾經的光彩奪目;亦並非以後來居上的意態俯瞰曆史裁判前賢;而是追根溯源,著眼當下,矚意未來,溫故以求新——如同上帝伊甸園裏尋覓隱藏起來的亞當夏娃一樣,我們麵對中國服飾文化也可以發齣“你在哪裏”的深情呼喚。是呀,中國服飾文化是什麼?從哪裏來?又嚮哪裏去?古往今來,看生活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讀者而不同。親愛的朋友,《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就捧在您的麵前,當您有心迴望中國服飾文化的時候,雖然未曾謀麵,但我深信,您是在讀曆史、讀文化,更重要的是在

讀自己。

張誌春

2016年9月於西安興慶湖畔
錦綉韆年:一部穿越時空的服飾禮儀與審美演變史 本書並非對《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內容的逐一復述,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探討中國服飾所承載的深厚曆史積澱、社會文化內涵以及其在審美觀念演變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我們將沿著曆史的長河,細緻梳理那些曾經流傳於世的衣冠,不僅僅是它們的形式與色彩,更是它們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等級製度、哲學思想以及人們對美的獨特追求。 一、衣冠的起源:從遮蔽身體到文明的符號 人類的衣物起源,最初是為瞭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保護身體免受風雨侵襲。然而,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衣物的功能遠不止於此。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學會瞭利用植物縴維和動物毛皮來製作簡陋的衣物。這些早期的“衣冠”,雖然粗糙,卻已經開始蘊含著部落的圖騰、祭祀的儀式,成為區分群體、象徵身份的初步標誌。 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服飾的功能開始嚮社會化、禮儀化轉變。從夏商周的“禮製服飾”,我們就看到瞭服飾與等級製度的緊密聯係。冕服、章服、弁服等一係列形製各異的服飾,成為瞭區分貴族與平民、統治者與臣屬的鮮明標識。色彩、紋飾、形製,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嚴格的規定,體現瞭“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階層的權力與地位。這種以服飾來確立社會秩序的製度,貫穿瞭中國古代大部分曆史時期,深刻地影響瞭人們的行為規範與社會交往。 二、漢唐風華:開放與融閤的服飾圖景 漢代,中國服飾在繼承先秦禮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齣瞭大氣、端莊的風格。深衣的流行,體現瞭漢代士人崇尚的簡樸與儒雅。而絲綢的普及,則讓漢代的服飾充滿瞭生機與光彩。交領右衽、寬袍大袖,成為漢代服飾的典型特徵,這種飄逸灑脫的風格,至今仍是中國服飾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其服飾文化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多元。絲綢之路的暢通,帶來瞭域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唐代的服飾吸納瞭波斯、粟特等地的時尚元素,色彩更加絢麗,款式更加大膽。襦裙、半臂、披帛的組閤,展現瞭女性的柔美與自信。圓領袍、襆頭等服飾,則體現瞭男性士人的英武與風采。唐朝服飾的開放性與創新性,使其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個高峰,對周邊國傢如日本、朝鮮等也産生瞭深遠影響。 三、宋明雅韻:內斂與精緻的審美轉嚮 宋朝,在經曆瞭唐朝的輝煌之後,服飾文化轉嚮瞭一種更加內斂、精緻的審美風格。受程硃理學的影響,宋代的服飾趨於樸素、典雅,注重細節的處理和材質的質感。宋代的士人袍衫,綫條簡潔,色彩素雅,體現瞭一種“寜靜緻遠”的哲學追求。女性服飾也以襦裙為主,但更加注重剪裁的閤體與裝飾的細膩,綉花、緙絲等工藝被廣泛運用,展現齣一種低調的奢華。 明代,在繼承宋代服飾傳統的基礎上,又融入瞭漢族傳統服飾的特點,形成瞭獨具風格的服飾體係。官服製度日臻完善,不同品級的官員擁有特定的冠、帶、衣、裳,紋樣也各有規定。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飾,特彆是直裰、道袍等,款式莊重,展現齣士大夫的文人氣度。女性服飾方麵,襖裙依然是主流,但更加注重裙子的層疊與腰部的收束,形成瞭更加婀娜的體態。明代服飾在設計上注重綫條的流暢與結構的嚴謹,體現瞭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美學觀念。 四、服飾的象徵意義:文化、信仰與身份的載體 服飾絕不僅僅是蔽體之物,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等級與身份的象徵: 這一點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尤為突齣。從古代的冕服、朝服,到近代的官僚服飾,顔色、紋飾、形製都嚴格區分著不同的社會地位。這種“明貴賤、辨等級”的功能,深刻地塑造瞭中國社會的結構和人們的行為模式。 信仰與精神的錶達: 服飾中融入的圖騰、宗教符號、以及一些特定的穿著方式,往往與人們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息息相關。例如,道教服飾的飄逸與素雅,佛教僧袍的簡約與肅穆,都直接反映瞭其教派的哲學思想。 禮儀與習俗的體現: 嫁娶、喪葬、祭祀等重要的人生儀式,都有特定的服飾要求。婚服的鮮紅,象徵著喜慶與吉祥;喪服的素白,錶達著哀悼與敬意。這些服飾規製,是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地域與民族的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服飾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苗族的銀飾盛裝,藏族的藏袍,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綢,都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體現。 美的追求與時代精神: 每一個時代的服飾,都反映瞭當時人們對美的理解和審美情趣。從漢代的莊重,到唐朝的開放,再到宋代的雅緻,服飾的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部關於中國審美觀念的流變史。 五、現代視角下的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 進入近現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和社會的變革,中國服飾經曆瞭劇烈的轉型。旗袍的誕生,是對傳統服飾進行改良和創新的典範,它融閤瞭東西方的審美元素,展現瞭中國女性的東方韻味與時代風貌。中山裝的齣現,則代錶瞭革命年代的社會思潮和民族獨立精神。 當下,中國服飾文化正經曆著一次重要的復興。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更加珍視和挖掘傳統服飾的精華,並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閤,創造齣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時尚感的作品。從漢服的復興熱潮,到設計師們在國際舞颱上展示的中國風設計,都錶明瞭中國服飾文化正以新的生命力蓬勃發展。 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民族文化認同的肯定,是對中華美學精神的現代詮釋。瞭解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就是瞭解中國社會的變遷,瞭解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從古老的衣冠,到現代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訴說著一段不朽的傳奇,都閃耀著中華文明的光芒。 本書所呈現的,並非僅僅是衣物的陳列,而是一部流動的曆史,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畫捲,一次次深刻的文化對話。它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感受中國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去理解它所承載的深厚底蘊,去發掘它在當代社會中所煥發齣的勃勃生機。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這本書,我真心是抱著極大的期待去翻開的,畢竟“服飾文化”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審美的想象空間。第一眼看到書名,我就聯想到瞭那些古老王朝的華麗袍服,那些絲綢、刺綉,還有形形色色的頭飾,仿佛能聞到曆史的風。在翻閱的過程中,我驚嘆於作者對於服飾變遷的梳理,從先秦的樸素到唐朝的開放,再到明清的繁復,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不僅僅是衣裳,更是那個時代社會風貌、禮儀製度、審美情趣的縮影。書中對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服飾特點也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對古代社會的等級觀念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尤其是關於某些特定服飾的起源和演變,比如漢服的形製,以及不同時期對其的改良和發展,都讓我耳目一新。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者,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通過服飾這個載體,去觸摸和理解中國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明。書中對細節的刻畫也十分到位,那些看似微小的配飾,如玉佩、發簪、香囊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作者的解讀讓我對這些細節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像一個精心編織的錦緞,每一處細節都充滿瞭匠心。我原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旗袍、馬褂之類的近代服飾,但沒想到,這本書的重點更多地放在瞭更為古遠的中國服飾曆史。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不同曆史時期人們的衣著,從皇室貴族的華服到市井小民的便服,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關於各個朝代服飾的演變,與其社會經濟、政治製度、甚至哲學思想之間的聯係,都闡述得非常到位。比如,書中對明朝服飾的介紹,不僅描述瞭其端莊大氣、等級分明的特點,還聯係到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江南絲織業的繁榮,讓我看到瞭服飾背後隱藏的經濟活力。而書中對服飾紋樣的解讀,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龍紋、鳳紋、祥雲紋等,每一個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吉祥寓意,作者的講解讓我對這些符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衣”,更是關於“人”和“時代”,它讓我得以透過服飾,去窺探中國古代社會的麵貌,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評分

《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這本書,我必須說,它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於圖片欣賞或者淺顯的普及讀物,但實際閱讀下來,纔發現它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文化深度的著作。作者在對服飾的物質層麵進行細緻描述的同時,更注重挖掘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等多重含義。比如,書中對不同時期官服製度的詳細考證,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權力等級在服飾上的體現,從顔色、紋樣到形製,無不透露著森嚴的等級秩序。而對民間服飾的探討,也揭示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服飾上的獨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融閤的過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服飾與禮儀、宗教、習俗之間關係的闡釋,這讓我明白,服飾在古代不僅僅是為瞭蔽體保暖,更是重要的社會符號和文化載體。通過這本書,我仿佛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到瞭他們生活的智慧和審美的追求。書中引用的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也增加瞭其說服力和可信度,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評分

拿到《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這本書,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服飾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零散地瞭解一些,不夠係統。這本書正好填補瞭我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以清晰的脈絡,將中國服飾的曆史發展過程娓娓道來,從早期文明的萌芽,到各個朝代的演變,再到近現代的變遷,條理非常清楚。書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各種服飾的款式和形製,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服飾背後的文化內涵。例如,書中對漢朝服飾的解讀,讓我瞭解瞭“深衣”的形製以及其所蘊含的儒傢思想;而對宋朝服飾的描述,則展現瞭宋代士人內斂、質樸的審美情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如濛古族、藏族等,這讓我對中華民族多樣性的服飾文化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平實易懂,即使沒有深厚的專業背景,也能輕鬆閱讀。同時,書中穿插的精美插圖和圖注,也大大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直觀性,讓我能更好地想象和理解古代服飾的樣式。

評分

拿到《中國服飾文化(第3版)》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許多,這讓我對內容的豐富程度充滿瞭期待。翻開扉頁,看到精美的插圖和嚴謹的排版,更是讓我確信這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讀的作品。書中的內容,尤其是對各個時期服飾特徵的分析,讓我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例如,對於春鞦戰國時期服飾的講解,作者不僅僅描述瞭“衣裳”的基本形製,還深入探討瞭其與當時的哲學思想、社會分工的關係,這讓我對“衣冠禮樂”的起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書中關於唐朝服飾的章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對唐代服飾的開放性、多元性進行瞭詳盡的論述,從鬍服的傳入到女性服飾的大膽創新,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織錦、刺綉工藝的介紹,那些精美的圖案和復雜的技法,都展現瞭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藝術水平。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穿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這麼穿”,它將服飾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這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