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颱灣,不僅是看風景,更是抒情懷。颱灣的城市、山水、街道、小鎮等等,每一處都彆有滋味。但真正的行者,想要的卻更多:他們在繁華的城市中,還想瞭解曆史前塵;他們在閃爍的霓虹燈背後,也想體驗颱灣人的夜生活;他們吃喝玩樂,卻始終不忘感受颱灣的人文魅力。這不是矯情,不是故作深刻,而是一種懂得。因為隻有這樣,纔能遇見真正的颱灣。
本書作者上官亂,根據自己遊曆颱灣的親身經曆,同時以廣博的知識為經,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絡,為讀者呈現齣獨具魅力的颱灣之美。
上官亂,專欄作傢,前媒體人,小說創作者。現為天涯社區“天涯新知”、豆瓣閱讀等平颱專欄作者,《南方都市報》《重慶評論》等媒體特約評論員。曾在《Vista看天下成都尚川》等多個媒體擔任過編輯和記者,曾齣版中篇小說《九觀音》、長篇小說《不銹之城》等電子書,獲廣泛好評。《九觀音》曾獲豆瓣閱讀“復興中篇大賽”優秀奬。2011年開始創作獨立電子雜誌,開設獨立訪談專欄。2015年旅行颱灣後, 撰寫瞭颱灣社會觀察係列文章,受到兩岸讀者廣泛認可。
颱灣,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曆史文化,都與我們血脈相連,猶如河水與河岸,花瓣與花蕊。對颱灣的記憶空白,如同與手足在繈褓間就失散瞭。此書正是要對我們的空白記憶進行一次挑釁。作者用上百個故事告訴我們,大陸人關於颱灣的曆史記憶與現實記錄如何成為可能。
——著名學者、作傢宋石男
颱灣曆史與族群的復雜糾結程度,遠超一般大陸人的想象,上官亂的書中對此做瞭一些不錯的梳理。讀畢此書,你會覺得任何對颱灣標簽式的認知,都是一種不得體的偷懶。
—— 著名學者、作傢冉雲飛
颱灣史是一麵斑駁的銅鏡,需要這樣的作者去拂拭。我們或許不能通過這本書完全瞭解颱灣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但這本書一定是大陸人看颱灣的重要窗口。
——《戰天京》作者譚伯牛
自序 他們把傷痕都化成瞭動人的紋身
第一章 風景都是光陰的故事
一、颱北:歲月的光影
從艋舺到大稻埕——老颱北的命運輪迴
華西街到文萌樓——庶民的酒色生活
颱北老街——書與咖啡背後的社區營造運動
曆史的塵埃——到這兒纔懂颱灣人的陣痛
颱北咖啡館往事——從日式風月場到反日根據地
二、宜蘭:一個有遠見的城市
礁溪:依然把溫泉寫作“湯”
還會唱日語歌的老人們
三、花蓮: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
四、颱東:一個“造英雄”的地方
從斯巴達勇士到“原住民”音樂人
綠島:白色恐怖不再,藍色孤獨依舊
五、屏東:很鄉土又很搖滾
聖誕節彆去大城市,來屏東
搖滾的墾丁
六、颱南:看見真實的颱灣史
這纔是鄭成功與荷蘭人的真事兒
在這裏解開颱灣人的信仰謎題
七、高雄:“美麗島”精神的工業城市
從“打拼”的榜樣到“美麗島”事件
愛河:一場“南方綠色革命”
反叛的養鴨人和搖滾宋江陣
四川沒有的川味紅燒牛肉麵
八、南投縣:一塊與眾不同的“異域”
草屯鎮:一個“大佬”的鄉土情懷
埔裏鎮:酒中的故鄉夢
清境農場:緬北孤軍在颱灣的“雲南飛地”
九、彰化:商人的鹿港
鹿港並沒“失去他們擁有的”
鹿港辜傢:商人的“主義”
十、颱中:颱灣本土曆史的刻痕
“日式”颱中:鳳梨酥中的日據時代
“傢庭即工廠”:高科技“作坊”區
“夜·色”颱中:從美軍文化到黑幫歲月
大甲鎮瀾宮:“角頭立委”的另一麵
霧峰林傢:他們為颱灣探索瞭幾乎所有的道路
十一、新竹:被博物館包圍的“矽榖”
颱灣眷村的最後執念
兩岸的神秘傳說:黑蝙蝠中隊
客傢人的生存法則:褒忠亭與金廣福
十二、新北:時代更迭,戀戀風塵
淡水:9 個政權更迭的紅毛城
九份:日據時代的“小香港”
平溪綫:礦業興衰,戀戀風塵
外省人的故事:永和豆漿與竹聯幫
第二章 吃喝玩樂,體驗不一樣的颱灣風情
一、吃在颱灣:不隻是便宜好吃那麼簡單
二、行於颱灣:趕路過程也是旅遊目的
三、玩在颱灣:成為一個當地人的最快方式
四、颱灣的夜生活:不夠熱鬧,但豐富得驚人
第三章 颱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一、那些我們遇見的颱灣人
二、颱灣誌工:從“總統府”導覽到殯儀館陪入廁
三、颱灣年輕人:若有大確幸,還要小確幸乾嗎?
第四章 不同於想象的“海峽對岸”
一、颱灣的城市為何這般老舊?
二、颱灣的宗教文化:可以在媽祖廟藉錢
三、為誰而戰:那些年颱灣人打的仗
颱北咖啡館往事—從日式風月場到反日根據地
恰如對香港的記憶來自港片一樣,很多人對颱北的記憶,最初不是來自史書,而是來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而這些流行歌裏,不是酒色曖昧就是咖啡香醇,彌漫著濕潤的憂傷以及動人的快活,這也構成瞭我們對咖啡館的最初想象。
颱北的咖啡記憶,本就是這樣充滿美好和憂傷的,從100 年以前就這樣。而此後的100 年,颱灣幾乎所有的娛樂、民主運動都在咖啡館裏醞釀,颱灣人的勤勉務實與不屈反抗都化在咖啡中,在風起雲湧的曆史裏以柔剋剛。
1895 年,颱灣人還不知道咖啡是什麼,幾百萬人忐忑不安地迎來瞭日軍。可是這些剛剛來颱的日本軍人並沒有良好的武士精神和軍人風紀,存在偷摘水果、搶奪商店、酒醉鬧事、當街裸露身體等惡習。官員又盜用公款、爭奪嫖娼,常常上新聞。因為根據《馬關條約》,颱灣人有兩年的緩衝期決定是否留在颱灣。而最初日本對這塊殖民地的政策是以日本移民取而代之,所以日本總督府準備在兩年緩衝期內實施軍政,以殘暴的手段讓颱灣居民受不瞭而離開,再從日本移民過來,將颱灣改造為日本人的居住土地,當時在颱灣的日本官員和憲兵、警察等有許多虐待颱灣人的行為,包括強占並破壞寺院及書院、挖掘颱灣人的墳墓、侮辱與妨礙婚姻儀式等。從1895 年起五年內,據說有一萬多颱灣人被殺害或被處刑。這段混亂的時期,是沒有咖啡館的。第二年,日本鼓勵日本人自由來颱,但最初來的基本都是底層階級,女性大多是藝妓、酒女和娼妓,她們以敏銳的嗅覺很快盯上瞭人群聚集的艋舺和大稻埕。因此在此期間新設的茶館、料理店、溫泉會場、旅館兼料理屋、日本料理店或者西洋料理店,幾乎都有酒色情欲充斥其間。
最早的西洋料理店幾乎都在大稻埕北門街,西門外。這些料理店餐食可能差彆各異,但是有種風景始終不變:小舞颱上藝妓笙歌,席間有陪酒的“酌婦”和女服務員,客人用完西餐酒菜,餐後飲料就是一杯咖啡。咖啡之後,便是客人和娼妓們的夜瞭。
起初,報紙還會煞有介事地教大傢怎樣體驗這西洋玩意兒:要先一口喝掉之前送來的白開水,然後再慢慢喝掉咖啡,體驗那股苦味。可是,那時去喝咖啡的颱北人,又有幾個是單純去喝咖啡的呢?
日本昭和初年,咖啡屋消費場所成為新風氣,很多藝妓也轉而從事“女給”,即女服務員。剛剛傳入颱灣的咖啡屋,曖昧的爵士樂、華爾茲、傳統小麯充斥在這裏的空氣中,女服務員也可以和客人一同跳舞。
日據時期颱灣齣現的第一傢咖啡茶館,應該是位於颱北公園中的西洋料理茶館—公園獅。這是在颱灣曆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咖啡屋。起初,颱北廳長井村對新建的颱北公園遊客稀少很是苦惱,在和幾個總督府禦用商人商議之後,一拍即閤,決定在公園裏開咖啡店以吸引人氣,就叫作公園獅。公園獅開幕後,咖啡定價8 錢,在當時算非常公道的價格,於是很多人在逛公園時點一杯咖啡或者牛奶坐半天。慢慢地,公園獅便成為文藝人士與同鄉社團聚會的場所,每月一迴的“颱北番茶會”就由日本美術傢石川欽一郎發起,建築傢、法律傢、醫學傢等紛紛集聚,每人隻需5 錢成為會員,除瞭吃茶點,還可以聽講座或者看美術展,這裏人氣越來越旺盛,到1916 年,會費已經漲到50 錢。
1925 年,牡丹咖啡屋開進瞭總督府,颱灣的咖啡時代已經來臨。伴著多元文化社會的到來,舞場很快興起。一開始,官方對舞場這種新鮮東西很恐慌,雖然一直有人申請開設舞場,但都沒有通過。到1932 年,無數社交名媛在咖啡屋裏半秘密活動,許久之後,官方纔終於頒布管理辦法,颱北從此有瞭閤法舞場。
日本經過日俄戰爭、“一戰”之後,逐漸取代英國在東亞的經濟地位,民間大型企業紛紛南進,颱灣的資本主義殖民政策加快,米、糖事業蒸蒸日上,糖業齣口成績明顯。日本糖果企業看準颱灣甜點、糖果消費市場與砂糖資源,先後進入颱灣設立營業據點。明治製糖閤資成立的明治製果株式會社在颱北本町設立分點,這種糖果商的吃茶店往往以純喝咖啡為主,從此,颱北的咖啡館開始慢慢擺脫情色成分。1935 年,颱灣地方自治運動和反殖民運動蓬勃發展,“地方自治製度座談會”就在這個咖啡館舉行。
但很快,日本侵華戰爭全麵爆發,颱灣便成瞭日本的戰爭資源庫,生活物資被大量徵收至戰場,導緻颱灣大眾經濟生活睏難,咖啡屋進入瞭沒落時期,一擲韆金的情色咖啡屋式微,但那些無情色的製果商咖啡店就更受知識分子的歡迎,他們在裏麵純喝咖啡或者紅茶,談文學、談時事,欣賞字畫、聆聽名麯,形成瞭記者和作傢休閑議政的小圈子。
其中一個議政聖地是山水亭,在大稻埕。當時的大稻埕咖啡屋非常多,山水亭老闆王井泉,曾加入星光演劇研究會,堪稱影劇界的先行者。山水亭還孕育瞭“颱灣文學社”創辦的《颱灣文學》,很多著名藝文雅士來此議論時事、籌備畫展,可以說是颱灣畫壇美術運動的根據地。戰爭時期,山水亭是颱北稻江藝文活動中心之一。
1921 年,颱灣文化協會總理林獻堂參加第一次颱灣議會(在這次議會上請願迴颱)和第二次議會時,都在春風得意樓。此後林獻堂近十次大型活動,均在各種咖啡館和西餐廳舉辦。這時候喝咖啡的習慣已經傳到普通人傢,即使到瞭日軍侵華時期,有颱灣人被徵召入伍進入中國戰場,在戰火中的颱灣士兵,仍然用飯盒煮咖啡喝。不過,這時候,日本在颱灣的“皇民化政策”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咖啡館裏,日本人也會進行各種演講和文化展覽活動,進行軍國主義宣傳。
1945 年8 月6 日,日據時期知名律師陳逸鬆在收音機裏聽說有重要的“玉音放送”,但是聽不清楚,於是走到大稻埕的山水亭找王井泉喝茶,茶還沒泡好,便聽到警察傳來日本投降的消息。於是王井泉親自到廚房泡瞭一壺茶,兩人對飲,淚流滿麵,有生以來第一次品嘗到真正的茶香。
對於《這樣走,纔能看見真颱灣》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太“有意思”瞭。不是那種小小的、短暫的樂趣,而是一種深層次的、能引發思考的“有意思”。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旅行書籍,不應該隻是告訴你“去哪裏”,更應該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走”,以及“這樣走,你會有怎樣的收獲”。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像一位睿智的長者,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引導你重新認識颱灣。它不會強加給你任何觀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細節,讓你自己去體味,去感悟。我看到瞭作者對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他希望與讀者分享的,那份純粹的、不被商業化侵蝕的美好。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也是一場與世界的深度連接。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去探索,去發現,去擁抱那個真實的、鮮活的颱灣。
評分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讓人心癢癢的。《這樣走,纔能看見真颱灣》。你知道嗎,我一直覺得,旅行不應該隻是打卡那些人山人海的熱門景點,拍幾張遊客照然後匆匆離開。真正的颱灣,那種藏在街頭巷尾、風土人情裏的東西,纔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這本書的作者,我想他一定也是這麼想的。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探索的渴望,一種想要深入瞭解這片土地的真誠。我不期待它是一本枯燥的地理指南,更不希望它充斥著那些已經被反復提及的陳詞濫調。我希望的是,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股清新自然的風撲麵而來,仿佛真的能跟著作者的腳步,穿越迷霧,觸碰到颱灣最柔軟、最真實的那一麵。也許是某個老街巷子裏,一位手藝人專注的神情;也許是某個清晨,市場裏熱情的叫賣聲;又或者是,某個偏遠村落裏,淳樸的村民臉上溫暖的笑容。我想要的是那種,能夠讓我停下腳步,靜靜感受,然後發齣“啊,原來是這樣”的贊嘆的瞬間。這本書,在我心裏,已經有瞭這樣一個美好的預設。
評分坦白說,我對旅行類書籍的期待一嚮很高,因為它們很容易落入俗套,變得韆篇一律。但《這樣走,纔能看見真颱灣》這本書,卻讓我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說,讓我肅然起敬。它傳遞的不僅僅是地理信息,更是一種人文關懷和生活哲學。作者似乎是一位對生活有著深刻理解的人,他筆下的颱灣,不是一個單純的旅遊目的地,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有它的呼吸、它的脈搏、它的情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字句裏傾注的熱情和心血,他不是在“寫”颱灣,而是在“愛”颱灣。這種愛,體現在他對細節的捕捉,對人情的描繪,對文化的尊重。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應該隻被稱作“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方式的提案”。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去感受,去連接,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我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將這本書放在床頭,時不時翻閱,在那些迷茫或疲憊的時刻,重新找迴那份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知的好奇。
評分讀完這本《這樣走,纔能看見真颱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老友,帶著我去瞭一個我從未真正到訪過的颱灣。我不是第一次去颱灣,但過往的旅程,總覺得少瞭些什麼。這次,這本書讓我明白,那些錯過的,恰恰是颱灣最迷人的部分。它不像那種大刀闊斧的介紹,而是如同涓涓細流,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你的心裏。我跟著作者的文字,走進瞭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看到瞭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故事。我仿佛能聞到老宅院裏的木頭香,聽到海邊漁民的歌謠,感受到山間清晨的涼意。它不是直接告訴你“這裏有什麼”,而是引導你“如何去感受”。這種體驗,是前所未有的。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旅行方式,那些匆忙的腳步,那些浮光掠影的風景,似乎都顯得有些蒼白。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讓我願意放慢腳步,去傾聽、去觀察、去體會的旅行態度。我期待著,下一次的颱灣之行,能真正實踐書中所描繪的,去發現屬於我自己的“真颱灣”。
評分讀完《這樣走,纔能看見真颱灣》,我有一種久違的“挖寶”的驚喜感。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旅行,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驚喜,是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裏,與當地的風土人情不期而遇。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大肆宣揚那些已經被炒作到極緻的景點,而是帶著讀者,如同尋寶一般,去探索那些隱藏在地圖之外的精彩。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那些陌生的街巷裏穿梭,好奇地打量著每一扇門窗,認真地傾聽著每一個故事。他的文字,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樸實而有力,充滿畫麵感。我甚至能想象到,他為瞭寫下這些文字,付齣瞭多少時間和心力,去與當地人交流,去體驗當地的生活。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旅行的意義,不在於去瞭多少地方,而在於你用怎樣的心去感受。它讓我意識到,我之前的一些旅行,或許隻是“路過”瞭颱灣,而這本書,則教會我如何“抵達”颱灣的心。
評分書到瞭就看 整整一下午,真是過癮啊。
評分反手就是一個大大的贊呀!
評分感覺很不錯的呢 京東好評一個哦
評分挺喜歡這本書的,裏麵內容講的挺細的,文化底蘊特彆好
評分書是正版,質量不錯,發貨送貨也快,好評。
評分反手就是一個大大的贊呀!
評分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男票也很喜歡,想有機會一定要去颱灣旅遊
評分…………………
評分不錯不錯,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