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旭麓,顧廷龍,汪熙,陳梅龍 編
圖書標籤:
  • 盛宣懷
  • 近代史
  • 檔案
  • 史料
  • 清史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教育史
  • 經濟史
  • 近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16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687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35
字數:5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李鴻章的得力助手、近代史上著名的官商,盛宣懷檔案規模巨大、史料豐富,按照已故文化大師王元化的說法,“其存世數量之大、內容之豐、涉及麵之廣,罕有匹配”。

內容簡介

  本書係“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輯錄瞭有關上海機器織布局以及它的後身華盛紡織總廠各類書信、電報、奏稿、文劄等共697件,附錄8件。時間大體從光緒二年八月(1876年3月)迄至民國三年六月(1914年8月),是我國近代較完整、較係統的工業資料。上海機器織布局是近代中國頭一傢機器紡織企業,它初創於1876年。開頭的創辦者均因招股未成而失敗。後經鄭觀應、龔壽圖、經元善等曆任總辦的十年艱辛努力,始於1890年建成於上海楊樹浦,並享有十年專利和減免稅厘的特權,不意投産經營三年之後因清花車間火災而遭焚毀。1894年,盛宣懷奉委規復,在舊址上創建華盛紡織總廠。盛宣懷長袖善舞,通過招商頂替等方式,使企業産權漸歸盛氏。盡管華盛經營頗多麯摺,但它積極引進西方先進設備,采用現代化生産方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上海機器織布局的創建、演變從一個方麵展示瞭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生長、發展及其麯摺命運,同時揭示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産生的另一種途徑。

作者簡介

  陳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峰縣)人,初名修祿。陳旭麓是著名曆史學傢、華東師範大學創始人之一。其著作《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浮想錄》被譽為新時期“中國本土史學的標誌性文本”。

  顧廷龍(1904~1998)著名古籍版本學傢、目錄學傢、書法傢,上海圖書館原館長。長期緻力於古典文獻學、版本學和目錄學的研究。著有《說文廢字廢義考》、《四當齋書目》、《顧廷龍書法選集》等。

  汪熙(1920~2016),曆史學傢。安徽休寜人。1944年赴美,1947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Warton)商學院研究生院。1948年返國後,長期從事中國近代經濟史,中美關係史和國際經濟關係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工商學院名譽院長。

精彩書評

  (盛宣懷檔案)“存世數量之大、內容之豐、涉及麵之廣,罕有匹配”。
  ——王元化

前言/序言

  主編前言
  本書輯錄瞭有關上海機器織布局以及它的後身華盛紡織總廠各類書信、電報、奏稿、文劄等共697件,附錄8件。時間大體從光緒二年八月(1876年3月)迄至民國三年六月(1914年8月),是我國近代較完整、較係統的工業資料。
  上海機器織布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傢機器紡織企業,它初創於1876年。開頭的創辦者均因招股未成而失敗。後經鄭觀應、龔壽圖、經元善等曆任總辦的十年艱苦努力,始於1890年建成於上海楊樹浦,並享有十年專利和減免稅厘的特權,不意投産經營三年之後因清花車間火災而遭焚毀。1894年,盛宣懷奉委規復,在舊址上創建華盛紡織總廠。盛宣懷長袖善舞,通過招商頂替等方式,使企業産權漸歸盛氏。盡管華盛經營頗多麯摺,但它積極引進西方先進設備,采用現代化生産方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上海機器織布局的創建、演變從一個方麵展示瞭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生長、發展機器麯摺命運,同時揭示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産生的另一種途徑。
  由於種種原因,上海織布局的資料過去並不多見,係統齣版的更少。為此,我們特意編撰瞭這本書。本書主要采集瞭盛宣懷檔案中關於織布局(含華盛紡織總廠)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包括盛宣懷同李鴻章、鄭觀應、經元善、馬建忠等洋務派人物的往來信函、電文、奏稿、條陳、企業藉據、抵押租賃契約、聘任協議、洋行訂購閤同及賬冊、簿記等等。這些資料真實記錄瞭企業創辦的經過,籌資的渠道及管理製度的特點,深刻地揭示瞭企業內部種種復雜的官商關係以及與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糾葛,生動展現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艱難麯摺與反復,從而展現瞭上海織布局産生、發展、演化的曆程。通過這些珍貴資料的附錄、齣版,必將可以進一步推進中國近代工業史、近代經濟史的研究,促進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探索。
  陳梅龍教授作文論述“上海機器織布局的性質”時曾經說:“十九世紀的後半葉的洋務運動,並不是一個曆史的喜劇,它促進瞭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萌發,而由沒有為其發展掛上風帆。相反,由於它本身的種種痼疾,限製瞭這種發展,而為官僚資本主義的生長擰上瞭發票。”(《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3期)洋務運動的曆史作用問題,曆來就是中國近代史學者聚訟不已的事,好在這個結論也僅僅是一傢之言,不是頂重要的。重要的是曆史學傢們能否言之有據地同意或不同意這個結論,或另有發明。
  陳梅龍教授在酷暑嚴寒中對浩若煙海的盛檔進行瞭爬梳整理,後又經黃逸平教授審閱,在此均緻以謝意。
  這套叢書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曆史係、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上海人民齣版社、上海圖書館等單位的協作項目。盛檔自開始齣版到現在已二十餘年瞭,“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當年本叢書三個主編中的陳旭麓、顧廷龍先生已先後作古。但當初“篳路藍縷”創業艱苦之功不可沒。今幸得一機遇能將此稿付梓,一可慰已故者在天之靈,一可饗海內外學者。
  上海圖書館,特彆是上海人民齣版社硃金元編審對這研究項目始終嗬護關懷,使盛檔齣版在四分之一世紀後又得與讀者重新見麵。撫今追昔,本項目歲曆經麯摺而不墮,我願與編者和讀者一起嚮你們深緻謝意。
  汪熙
  2000年9月
  於復旦校園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 編纂說明: 本捲檔案,以史料為基石,遴選盛宣懷先生在特定曆史時期留存的重要文獻,旨在全麵、細緻地呈現其思想軌跡、決策過程及其在晚清民國轉型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編纂過程中,堅持史料的原始性與客觀性,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忠實於曆史原貌。 內容概述: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聚焦於盛宣懷先生在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籌建與發展這一重要領域中的活動。本捲集中收錄瞭先生在這一時期內,與教育相關的各類奏摺、稟牘、信函、閤同、章程、捐款記錄、創辦學堂的籌備文件、以及與中外教育人士的往來信件等珍貴史料。 具體而言,本捲的內容涵蓋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洋務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詳細展現盛宣懷在興辦新式學堂,特彆是以培養實用人纔為目標的學堂(如天津北洋大學堂、上海南洋公學)的規劃、審批、資金籌措、師資聘請、課程設置等各個環節的原始記錄。通過這些文件,可以窺見當時官辦教育的思路、麵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 官立與私立教育的互動: 收集瞭盛宣懷在推動官立學堂的同時,也關注並支持私立教育發展的相關史料。這包括對一些教會學校、商辦學校的考察、建議,以及在特定情況下給予的資金或政策支持,體現瞭其在教育模式選擇上的務實態度。 教育製度的變革與革新: 本捲收錄瞭盛宣懷對於中國傳統教育模式進行反思,並積極倡導教育改革的奏議和書信。他對於引進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學科體係、教學方法的思考,以及在學校管理、考試製度等方麵提齣的建議,都為我們理解近代教育製度的演變提供瞭第一手材料。 教育經費的籌措與管理: 詳細記錄瞭盛宣懷在為創辦和維持各類學堂籌集資金的艱辛曆程。這包括嚮朝廷申請撥款、與地方官員協調、嚮商界人士勸募捐款、以及利用官營實業的部分盈利來補貼教育等多種方式。同時,也展示瞭其在教育經費使用上的規劃與監管。 國際教育交流的促進: 搜集瞭盛宣懷與外國傳教士、教育傢、以及駐華公使等就教育事務進行溝通的信件和記錄。這些交流涉及聘請外國教師、購置外國教材、派遣留學生等內容,反映瞭盛宣懷在學習藉鑒西方教育經驗方麵的努力。 教育理念的演變與體現: 通過先生不同時期的信件、日記(如有)和與他人的通信,可以梳理齣其教育理念從早期側重技藝培養,到後期逐漸重視科學、人文等綜閤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這些文件深刻地反映瞭他對於國傢富強與人纔培養之間關係的認識。 史料價值: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作為一套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史料匯編,其意義體現在: 填補學術空白: 本捲所收錄的許多檔案,此前可能未曾公開或被廣泛研究,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研究資源。 還原曆史真相: 原始檔案的直接呈現,有助於糾正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誤讀,更真實地還原盛宣懷在近代教育領域的曆史貢獻與局限。 深化近代史研究: 通過對盛宣懷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進行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艱難曆程、內在邏輯以及其對整個社會轉型産生的深遠影響。 人纔觀與教育政策研究: 盛宣懷作為一位集實業傢、官員於一身的人物,其在教育領域的實踐,也為研究近代中國的人纔觀、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執行提供瞭生動的案例。 跨學科研究的基石: 本捲檔案不僅為曆史學研究者提供素材,也為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從不同維度觀察和分析近代中國的發展提供重要綫索。 鑒賞與閱讀提示: 本捲檔案內容豐富,涉及麵廣。讀者在閱讀時,建議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關注文件的起草者、接收者、寫作時間以及其在盛宣懷整個生涯中的位置,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每一份檔案的意義。部分檔案可能涉及當時的官場語言和書寫習慣,需細心辨析。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的齣版,無疑將為緻力於研究中國近代史、近代教育史、以及盛宣懷本人及其時代的研究者,提供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對我而言,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冰山一角,更是那個時代社會變遷的脈搏。我特彆喜歡第七捲中關於盛宣懷在教育領域的一些檔案,例如他對某所新式學堂的創辦提齣的一些具體建議,以及與外籍教師的往來書信。從中我看到瞭中國近代教育萌芽時期的睏境與希望。那些文字,充滿瞭對知識的渴望,對人纔的期盼,以及對國傢未來的深沉憂慮。盛宣懷對於引進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態度,以及他如何在中國傳統教育體係中尋找融閤點,都為我們今天思考教育問題提供瞭不少啓示。這讓我覺得,曆史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有溫度的經驗。

評分

作為一名對晚清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提供瞭一個難得的窺視曆史真實肌理的窗口。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文獻堆砌,更像是穿越時空的對話。第七捲中,我特彆關注瞭盛宣懷在涉及鐵路、電報等近代化建設中的一些書信往來。那些往來的文字,沒有經過後人的粉飾,直接呈現瞭當時決策過程中的種種阻礙、利益糾葛以及不同派係之間的博弈。我能體會到,一項跨時代的工程,從圖紙變成現實,需要何等的艱辛與智慧。書信中,盛宣懷對於技術引進的審慎態度,對於人纔培養的重視,以及他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都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探索救國圖強道路上,所付齣的智慧與努力的生動寫照。

評分

我常常在深夜,藉著一盞昏黃的燈光,翻閱《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第七捲所收錄的奏摺與批復,簡直是一堂生動的清代政治經濟學課。我反復研讀瞭其中關於鹽業改革的幾份奏摺,以及慈禧太後等朝廷大員的批示。那些繁復的官場用語背後,隱藏著對國傢財政的憂慮,對民生問題的考量,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盛宣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是執行者,也是策略傢。他如何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如何以奏摺的形式提齣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不至於觸怒當權者的方案,這些都讓我嘆為觀止。讀這些檔案,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沉重的曆史步伐,以及身處其中的個體所麵臨的巨大壓力與挑戰。

評分

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而言,《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第七捲中關於盛宣懷在外交活動中的一些記錄,讓我深刻體會到那個時代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艱難處境。他如何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周鏇,如何在維護國傢尊嚴與爭取國傢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些都足以引起我的深思。那些零散的電報、備忘錄,拼湊齣瞭那個時代中國外交的真實圖景。讀到這些,我常常感到一種沉重的曆史責任感,也更加理解瞭前輩們所付齣的巨大努力。

評分

我常常在閱讀《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進行聯想和思考。第七捲中關於盛宣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例如自然災害或社會動蕩時所采取的措施,都讓我對其危機管理能力印象深刻。我看到他在信息傳遞不暢、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如何迅速做齣反應,如何組織人員,如何安撫民眾。這些檔案不僅僅是事件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社會應急體係運作方式的生動展現。它讓我反思,在麵對睏難與挑戰時,我們應該如何吸取曆史的經驗,如何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評分

每當有閑暇,我都會打開《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隨意翻閱,總能從中找到新的感悟。第七捲所包含的諸多私人信件,尤其是那些與傢人、友人之間的往來,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更加真實、有血有肉的盛宣懷。在這些信件中,他不再是那個隻齣現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政治傢,而是一位有情感、有煩惱、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我看到他對於子女教育的殷切期望,對於友人健康的關懷,對於社會時事的憂慮。這些細微的情感流露,拉近瞭我們與曆史的距離,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那些曆史人物的復雜性。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切換,是這套檔案資料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評分

這套《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在我書架上的位置,就像一位久未謀麵的老友,偶爾翻閱,總能從中發現新的驚喜。第七捲的內容,延續瞭前幾捲的嚴謹與厚重,但又展現齣更加鮮活的時代印記。我尤其沉浸於其中關於盛宣懷與晚清洋務運動後期的一些劄記,那些泛黃的紙頁間,仿佛能聽到當年那些激昂的辯論,看到那些運籌帷幄的決策。例如,其中一段關於盛宣懷如何處理某次對外談判失敗後的善後事宜,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將一位職業政治傢在逆境中的冷靜、決斷以及對國傢利益的深切考量展現得淋灕盡緻。讀來不禁讓人思考,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個體命運與國傢興衰是如何緊密相連的,而盛宣懷這樣的人物,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憑藉其過人的智慧和毅力,為那個時代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評分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第七捲的閱讀,給我帶來瞭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我特彆關注瞭其中一些關於盛宣懷個人經曆中的一些轉摺點,例如他某次仕途上的重大失意,或者某個重要決策帶來的巨大壓力。在那些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痛苦與堅持。這種對個體情感和心理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曆史人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個體。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偉大的成就背後,都可能隱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付齣與犧牲。

評分

《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考古”。第七捲中那些描繪晚清社會生活的片段,特彆是關於商貿往來、民情風俗的記錄,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我關注瞭其中一些關於盛宣懷在處理地方性糾紛時的一些文書,字裏行間透露齣當時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地方官僚體係的運作方式。通過這些檔案,我得以窺見當時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在變遷的時代洪流中,他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種貼近地氣的敘事,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畫捲。

評分

我喜歡《盛宣懷檔案資料(第七捲)》提供的那種“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第七捲所收錄的許多關於近代企業管理方麵的資料,例如關於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經營決策、人員任免等,都極具參考價值。我看到瞭盛宣懷在現代化企業管理上的超前意識,以及他在處理復雜的人事關係和經營危機時所展現齣的智慧。這些檔案不僅僅是記錄,更是經驗的總結,對於我們今天在企業管理領域,仍然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一百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人在思考和實踐著現代化管理的模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