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相對全麵係統地梳理瞭後殖民語境中的認同及其話語,內容上包括殖民主客體的精神辯證法、殖民主體的認同機製、殖民主體的含混身份、後殖民知識分子身份認同、後殖民民族認同、離散族裔的認同等重要論題。作者提齣,不應拘泥於通常與後結構、後現代精神相聯係的後殖民概念界定,而應拓寬眼界,將不同於或反對前者的“非典型的後殖民理論話語”納入進來,在典型與非典型的後殖民話語並存的構架中展開身份認同研究,既注意非本質化、反二元論、解構式、後現代性的身份認同梳理,又不忽略本質化、二元論、建構式、固定化的身份認同,突破現有研究格局,力求全麵呈現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的復雜境況。
作者簡介
羅如春,男,四川巴中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首批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中國網絡文學研究會理事,湖南省文藝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美學學會理事,湖南省比較文學學會理事,湘潭市文藝評論傢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5項。獨立獲得第十二屆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三等奬、“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具影響力青年學者”入圍奬。在《學術月刊》《當代作傢評論》《文藝爭鳴》《馬剋思主義美學研究》《探索與爭鳴》《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圖書評論》等刊物上發錶論文20多篇、譯文多篇,“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6篇。
目錄
序一 反思與創新:後殖民身份認同
序二 後殖民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
緒論
第一節 “後殖民”新解
一歧義紛呈的“後殖民”
二 後殖民主義的兩張麵孔
三 作為話語場的“後殖民”
第二節 身份認同
一何為身份認同
二 身份認同政治的興盛及其緣由
三 身份認同研究概況
第三節 後殖民身份認同研究概況
一 身份認同問題在後殖民語境中的重要性
二 後殖民身份認同研究現狀
第四節 本書研究的意義、方法與思路
第一章 殖民主體與他者身份——主奴辯證法的嬗變
第一節 主體、自我與他者
第二節 主奴身份意識的嬗變——黑格爾主奴辯證法
第三節 他者凝視的暴力理論——薩特的改造
第四節 白人凝視下的黑人身份異化——法農的“恐黑現象學”
第二章 東方主義二元話語下的東西方身份認同建構
第一節 東方主義及其特徵
第二節 東方主義下的東一西身份意識
一 西方的文化霸權身份
二 白性優越論的種族身份意識
三 被本質還原的凝固東方身份
第三節 東方化東方——東方主義的身份錶徵策略
一 東方主義錶徵與文本性態度
二 總體想象視野
三 比較修辭框架
第三章 殖民者與受殖者——混雜身份
第一節 內部混雜分裂的殖民主體
一 被延遲的殖民主體身份
二 刻闆印象的矛盾心理
第二節 殖民身份的模擬攪擾
第三節 被殖民主體的模擬反抗身份
一 被殖民主體的能動性身份
二 殖民“接觸區”裏的受殖者
三 後殖民寫作主體的模擬身份
第四章 後殖民語境下的民族認同話語
第一節 後殖民民族主義認同的起源
一 民族與民族主義認同
二 後殖民民族主義認同話語的起源
第二節 反殖民民族文化認同
一 “黑性運動”及其批評
二 法農論民族文化認同
第三節 作為敘事的民族——民族認同的解構
一 民族認同的矛盾與分裂
二 民族敘事:錶演性解構訓導性
三 後殖民少數族裔、移民的民族解構
第五章 後殖民知識分子身份認同及其話語
第一節 雜交的身份、漂移的認同
一 混雜流動的身份認同
二 斯皮瓦剋“策略性本質論”身份立場
第二節 對後殖民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質疑
一 特權精英
二 買辦知識分子
第三節 賽義德的知識分子論
一 流亡處境與邊緣身份
二 業餘態度
三 普遍價值的捍衛者
第六章 後殖民全球化與流散族裔認同
第一節 全球化的後殖民性
一 全球化狀況及其特徵
二 全球化的後殖民特徵
第二節 全球化下的身份認同狀況
一 全球文化的同質化與民族文化認同的反彈
二 身份認同的混雜化
第三節 族裔散居的身份認同
結語:對後殖民文化差異主義與認同政治的反思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
三 比較修辭框架
東方主義還將東方置於與西方互相比較的框架之中,這種比較極少是描述性的,通常是評判性和解釋性的,並在比較之中設置西優東劣的價值等級。比如典型的赫南式比較就是如此:“人們看到,在所有民族之中閃米特人似乎是一個簡單而不完整的民族。這一民族之於印歐大傢族——恕我冒昧如同鉛筆素描之於油畫;它缺乏完美的事物必不可少的那種多樣性,那種豐富性,那種充盈的生命力。正如那些雖有幸福的童年但長大後卻瞭無生氣的人們一樣,閃米特人在經曆過短暫的輝煌幼年之後再也沒能走嚮成熟。”(第193頁、赫南以科學的語言學為包裝,實際帶有濃厚的種族主義偏見。他設置瞭一個印歐/閃米特的比較修辭,以印歐民族的標準來衡量閃米特民族,他陳列齣它們之間的油畫/素描、豐富/簡單、成年/幼年一係列二元對子,以支持他對於“閃米特人似乎是一個簡單而不完整的民族”的判斷,並認為閃語的發展是受到阻遏的。但正如賽義德指齣的,赫南式的東方主義比較修辭陷入瞭自相矛盾之中。他一方麵強調語言不斷發展演進的“活生生的自然物”;另一方麵,他卻每時每刻都在嚮我們證明,他所研究的東方語言——閃米特語族諸語言,是無機的、受到阻遏的、完全僵化的、無力再生的;換言之,他證明閃語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而隻能在東方學傢的語言學實驗室“創造齣來的創造物”中獲得再生,而印歐語言和文化卻是現實存在的、有機的。賽義德針對此種說法的批評一針見血:“保持一種能將活生生的現實存在物(印歐語,歐洲文化)和與其相對應的魔鬼般的無機現象(閃語,東方文化)聯結、融閤在一起的想像視野……建構的行為正是帝國強力施加於桀驁不馴的現象之上的符號,同時也是對處於支配地位的文化及其‘歸化’行為的一種確認。”(第188頁)
這種比較修辭結果是,東方學對於“西方”“東方”身份特徵製造齣瞭下列一組二元對立話語:實用的/華麗的、民主/專製、公正對待/殘酷無情、自我剋製/放縱情欲、自治/不能自治、實際的/藝術的、可感的/奧秘的、理性的/非理性的、邏輯的/非邏輯的、坦誠相見/陰謀詭計、信任/狡詐、生氣勃勃/死氣沉沉、道德良好/道德敗壞、成熟/幼稚、非異國情調的/異國情調的、積極的/被動宿命的、清晰的/神秘的、錶達清楚的/沉默的、強壯的/虛弱的、光明的/黑暗的,等等。在這些對子中,除瞭少數確實難以辨彆優劣的部分,比如實用的/華麗的、實際的/藝術的、非異國情調的/異國情調的之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充滿歧視性的貶抑認定。東方主義這樣的劃分建構實質上是把西方看作正常而東方則是不正常、西方是強勢的男人身份而東方則隻是弱女子般的處境①。
東方學的優劣對比的修辭策略還可以用尼日利亞後殖民作傢、批評傢阿什貝對康拉德《黑暗的心》的批評作為佐證。《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一部描寫殖民者馬婁從歐洲到非洲的航行和在熱帶叢林中的見聞與感受的遊記式作品。在作品中,馬婁將異域文化視作野蠻與恐怖,把自己看作“史前大地上的漫遊者”與旁觀者。盡管康拉德也嚴厲地批評瞭奴役他們的帝國主義,但在阿什貝看來,《黑暗的心》仍然是種族主義作品,非洲被描寫成是歐洲的對立麵,從而也是文明的對立麵。非洲形象成為被歧視和扭麯的“他者”,有瞭落後非洲作為對照的他者鏡像,歐洲纔能在焦慮不安中獲得自身優越性的身份認同。“由於西方人心中的一種願望,也可以說是一種需求,即把非洲看成是歐洲的陪襯物,一個遙遠而又似曾相識的對立麵,在它的映襯下,歐洲的優點纔能顯現齣來”;“由於那些可以用於細緻的心理分析的原因,西方人似乎為自己文明的不穩定而焦慮不安,因此他們急需用非洲來不時與其對照以取得穩定感。如果其文明正在發展的歐洲不時地迴過頭來瞧一眼仍然處在原始野蠻時期的非洲,當然它會更有信心地、更充滿感情地說:‘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前進瞭!’”②
……
前言/序言
反思與創新:後殖民身份認同
金元浦
羅如春的《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即將齣版,囑我為之作序。作為他的導師,自當命筆,且欣欣然。一是本書是他的博士論文,我指導過,與如春討論過,我還是熟悉的,可以說幾句話;二是我這些年給自己定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為年輕學者們鋪路搭橋,幫助他們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嚮上攀登。有基於此,自然有瞭下麵的文字。
後殖民研究已經有較長時間,學術上已經積纍瞭不少成果,那麼,羅如春的研究究竟有什麼課稱道之處呢?下麵這幾點值得重視:
其一,後殖民理論下的身份認同話語既包括典型/正統的後殖民理論,又涉及非典型/非正統的後殖民理論,既包括非/反二元對立話語,又含納二元對立話語,它是一個充滿矛盾張力的話語體係。
其二,反思後殖民身份認同、身份政治及文化差異主義的界限問題,避免後殖民文化相對主義,提齣文化多元主義與族群身份認同政治應該遵守自由、人權的交往對話原則。
其三,後殖民民族身份認同話語經曆瞭一個從本質化認同到播撒民族、混雜化後殖民民族認同再到本質化的理論發展之路。
從總體上看,羅如春的研究相對全麵係統地梳理瞭後殖民認同及其話語,內容包括殖民主客體的精神辯證法、殖民主體的認同機製、殖民主體的含混身份、後殖民知識分子身份認同、後殖民民族認同、離散族裔的認同等後殖民認同中的重要論題。羅如春較為詳盡地考察瞭後殖民紛爭的概念史,論文從清理“後殖民”和“身份認同”這兩個重要概念人手展開對於“後殖民語境下的身份認同話語”的論述。文章澄清瞭“後殖民”的概念意涵,指齣“後殖民”是一個話語場,它聚集著眾多充滿張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話語,特彆提齣應該將後殖民主義話語區分為典型/正統後殖民理論與非典型/非正統後殖民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講,可成為瞭解後殖民概念演變的入門導讀書。
在此基礎上,作者突破瞭前人的藩籬,提齣不應拘泥於通常將與後結構與後現代精神相聯係的後殖民概念的界定方式,而應該拓寬眼界,將不同於或反對後結構的後殖民的另外一種後殖民語境中的理論話語也納入整個的後殖民理論話語。這是一個獨創性的思路。羅如春將後者稱為非典型的後殖民話語,而與前者的典型後殖民話語對勘。並進而在典型的與非典型的後殖民話語並存的構架中展開對身份認同研究,既注意非本質化的、反二元論的、解構式、後現代性的身份認同梳理,又不忽略本質化的、二元論的、建構式的、固定化的身份認同,突破現有研究格局,力求全麵地呈現其中身份認同話語的復雜境況。
探討“後殖民知識分子”——也就是移民於第一世界、持後殖民批評的第三世界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取嚮及其相關話語,是本書的亮點。作者認為,這部分知識分子身處後殖民語境的核心衝突地帶:一方麵他們攜帶著母國的語言習慣、文化積澱、國傢意識乃至種族身份,另一方麵又必須直接麵臨移居國強勢文化的全方位碰撞、融滲和壓迫,其“三明治”般的文化處境也決定瞭他們對於自身文化國族身份的超常敏感與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些知識分子基本上都堅持並自我認同於流放的、流散的身份,清醒地將自己的邊緣立場與世界主義的眼光作為闡釋與批判視角。比如全球“流散文學”的興起。這種不認同於固定身份的認同實際上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的認同,一種遊離的、漂浮身份的認同。作者還探討瞭對於後殖民知識分子身份的“特權精英”與“買辦知識分子”的質疑,並介紹瞭賽義德的知識分子論:賽義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識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邊緣人身份,打破專業藩籬,秉持業餘態度,堅持社會批判,麵對權勢說真話,成為普適價值的捍衛者。其實賽義德本人就是這樣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錶,他也錶徵瞭後殖民知識分子帶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認同期許。文章在最後還反思瞭後殖民身份認同、身份政治及文化差異主義的界限問題,提齣文化多元主義與族群身份認同政治應該遵守自由、人權的底綫原則。
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後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