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有天地,小小王国瞬息云起,瞬息风平。看棋王故事,品跌宕人生。
◎既有文学可读性,又具备史料价值,更具励志教育意义。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专门记叙中国历代为杰出的棋王故事的专著,以历史为依据,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象棋王的生平经历及传奇故事,文字典雅生动,考据资料翔实,历史地再现了那些绝代棋王们的精彩人生。既有文学可读性,又具备史料价值,更具励志教育意义,适宜凡喜欢棋类运动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阶层人士阅读。象棋篇包括:京都棋王傻贝子、巡河炮王巴吉人、西北棋圣彭述圣、无敌中炮林弈仙、象棋天王黄松轩、博学圣手谢侠逊、七省棋王周德裕、丝绵老虎窦国柱、四省棋王董文渊等。
冯建林,学者、河北知名青年作家,1970年出生,赞皇人。广读中国历史、传统文学,文章典雅凝重,清新俊逸,曾被香港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赞为“文字精警,当世不多”。著有《李德裕评传》《战神韩信》《战神岳飞》等作品,作品曾获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
棋冠古今——李开先
京都棋王——傻贝子
巡河炮王——巴吉人
西北棋圣——彭述圣
无敌中炮——林弈仙
象棋天王——黄松轩
博学圣手——谢侠逊
七省棋王——周德裕
丝绵老虎——窦国柱
四省棋王——董文渊
附录一象棋《歌括》
附录二《橘中秘?全旨》
附录三《棋经论》
附录四《象棋凡例四则》
附录五象棋《残局说》
棋冠古今——李开先
李开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既是知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还是中国象棋史上不世出的一代棋王,名满天下,有“棋冠古今”的美誉。
痴迷象棋官场失意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中麓放客,山东章丘人。他是嘉靖八年(1529年)的进士,生活于明代中叶。①
作为明代有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他曾写有《中麓小令》一百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此外,他还创作了影响巨大的传奇戏剧《宝剑记》和杂剧《园林午梦》《打哑禅》等。
作为一代象棋棋王,他不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而且棋艺出神入化,精湛异常,登峰造极,所向无敌,为一时之冠。他的棋王故事风华绝代,至今流传。
李开先从小就酷好象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每天都在与人下象棋,间或还编些曲子,晚上回到自己的家里,这才挑灯读书。由于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常常学习到深夜,于是也就把他白天应当修习的各门功课都补上了。
当时,他的妻子见他过于迷恋象棋,每每深夜苦读,补习功课,担心他长此以往累坏了身体,就劝说道:“人们都说你白天只顾下象棋、编曲子,夜晚点灯做功课,这可是本末倒置了啊!况且人的精力有限,你昼夜劳思,得不到良好的休息,长久下去必然要累坏身体,致生疾病呀!”②对此,李开先从来都不以为意,总是一笑置之,照样我行我素。因为他无论如何也舍不得丢开自己心爱的象棋,他对象棋有一种着了魔似的兴趣。
1529年(嘉靖八年),时年二十七岁的李开先考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了仕途,被朝廷授为户部主事。
1532年(嘉靖十一年),李开先以政绩优异、才华出众,兼以深孚众望而被调到了吏部工作,历任吏部考功司员主事、稽勋司员外、太常寺少卿等职。在吏部任职期间,李开先常与唐顺之、王慎中等八人诗文唱和,交往密切,号称“嘉靖八才子”。他们一起反对当时文坛上“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曾巩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文字平易朴实,不尚浮华。
以往在吏部为官的人们大多以位尊权重而高傲矜持,往往闭门谢客,很少与朋友、同僚交往,即使是亲戚、挚友也不常来往,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地位。李开先生性放达,豪爽率直,与以往的吏部官员们的作风大相径庭,经常与一些朋友诗文唱和,公务之余还喜欢与大家下象棋消遣。
正是由于李开先的率直开朗,秉公疾恶,清正疏狂,不与吏部的那些贪官污吏合流,而且显现出格格不入的特性,因而招致那些同僚之中的小人的忌恨。对于这些同僚的不容与排斥,李开先也是心知肚明,却毫不介意。
1541年(嘉靖二十年),太庙失火,于是,一些早有嫉恨之心的权贵就向朝廷交相进谗,纷纷攻击李开先。
众怒难犯,孤掌难鸣,李开先无奈之下,就给朝廷上疏,请求辞官回乡。
权奸当道的朝廷当即批准,下诏说他在吏部任职期间,工作平庸,毫无建树,自大疏狂,有失官体,特此准许他辞职回家。③
海内无双力挫国手
脱离了官场的束缚,李开先退职归里,甚感一身轻松,开始了他此后长达二十七年的赋闲生涯。李开先本来胸怀经世济民的大志,在他归乡闲居的头十年之中,仍然时刻关心时政,并不灰心丧气,不断地与朝中的一些故旧知交书信往来,希望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起用,再为国家效力。然而这一纸诏命始终也没有到来,再加上李开先连年遭逢不幸的打击:妻儿亡故,母亲去世,忧思百结,苦闷不堪。于是,他的一腔济世热血也渐渐地冷却下来。从此更是与象棋有了日夜相伴的不解之缘,终日沉溺于和别人下棋娱乐之中,不问世事。④
这时,酷爱下棋的李开先还喜欢上了饮酒,他结识了一位善饮的棋友谢少溪,二人常在一起饮酒下棋,终日不倦,交往密切,人们称呼他俩为“豪客”和“闲仙”。为此,李开先作了一首《赠谢少溪》,诗云:“将棋度日酒为年,局中何如中圣贤。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
长年沉迷于象棋之中的李开先也深知下棋对局太耗心神,曾经一度表示要戒棋,作了《四戒诗》,声称要戒棋、戒诗、戒花、戒思,其中的《戒棋》诗云:“名擅棋中圣,心神良以劳。虽不称坐隐,不着更为高。”
其实,李开先的所谓“戒棋”,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心血来潮而已,真正到了和棋友对局之时,便早将所谓的“戒棋”忘到九霄云外了。他一生痴迷于象棋,弈术高超,出神入化,曾经遍会棋坛名家,所向无敌,使他从中觅到了常人想象不到的乐趣。李开先的《咏象棋》诗云:“坐守楸枰不记年,用心无所此犹贤。休官久作林居士,对客堪称橘中仙。妙法近从温国得,微辞原自陕州传。花阴覆局云侵榻,自许何殊小洞天。”
李开先的象棋弈术精妙绝伦,变幻无方,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棋手,称雄一世,是名副其实的明代第一象棋高手。
当时,饮誉天下的象棋国手是燕京人陈珍,此人棋术精湛,所向无敌,曾经打败了另一位极负盛名的象棋高手张希秋,轰动天下,驰名遐迩。
但李开先的象棋造诣比之名满天下的国手陈珍更高一筹,对局时经常饶他一马;但即便如此,一年下来,二人之间无数次的对局搏杀,陈珍也总是大败,仅能走和寥寥数局棋而已,从来就没有赢过李开先一局。⑤
至于另外两位象棋名家吴橘隐和吴升甫,也都有象棋国手之誉,声望很高,罕有敌手。但李开先让他们三先,二人也难成对手;饶他们一马,也很少能有一两盘赢棋。对此,李开先在《送棋客吴橘隐兼及吴升甫》一诗中云:“虽云国手同推汝,叵奈强兵独有吾。每让三先难成埒,纵饶一马亦长输。”
李开先高超卓绝的棋艺使他战败了无数位象棋高手与名家,颇有一种身临巅峰、高处不胜寒的感慨,被棋界推为泰山北斗,誉为“棋冠古今”的一代象棋棋王。人们称赞他:“只此一技,可高古今!”他也称自己的棋艺犹如古时候朱漫的屠龙之技,空有一身惊天动地的本领,学成了却无所可用。那种感叹,寂寞孤寥,实在是苦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对手的悲情罢了。
在中国古代棋史当中,虽然历朝历代象棋大师迭出,高手如云,名家如雨,群英荟萃,各领风骚,但既能称霸棋坛,又能用诗歌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记录下象棋实战的全过程,从容谈兵,披露玄机,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让那些未能临局观战的一般读者,都能领略到象棋高手的对局风采,这样既是文才斐然,又是棋艺精绝的棋坛宗师,首推李开先,可谓亘古一人。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烫金工艺,图案是古代象棋棋盘的抽象化处理,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大气。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对排版要求很高的棋局图示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匠心,比如书脊的缝合非常牢固,翻阅多次也不会出现松动的迹象。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内容本身,但如此用心的物理制作,无疑为阅读增添了一份仪式感,让人更愿意静下心来品味其中的智慧。这绝对是那种可以放在书架上作为收藏的精品,即便是对象棋了解不深的人,也会被它精致的包装所吸引,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外观完全达到了我对一本专业类书籍的最高期待,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群体的尊重与诚意。
评分在对照着棋盘推演书中的残局杀法时,我发现作者对“弃子取势”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不仅仅是给出“走这一步可以赢”,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每一步弃子后,对后续十余步的全局影响力,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因果链条。有几处关键的让先(或叫“借招”)的解析,其深度和广度令我震惊,让我对以往自己理解的某些“标准残局”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书中穿插的几篇关于“时间管理”与“心理疲劳”的章节,更是匠心独运,将实战中容易被忽略的非技术因素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进行讨论。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经常在比赛中功亏一篑的棋手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教会的不仅是如何赢棋,更是如何管理好自己下棋的状态。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时,我感到一种意料之外的逻辑流畅性。它并没有采取简单地按开局、中局、残局罗列的传统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心法”到“技法”再到“历史溯源”的递进体系。特别是开篇关于“棋道精神”的论述,语言古朴却又充满了现代哲思,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走子落子,更是对决策、预判和抗压能力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远超出了单纯的棋艺指导范畴。作者对古代大师对局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还原出当时棋手面临的真实困境和心理博弈,这一点让那些陈旧的经典对局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整个阅读过程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道的师父,从宏观理念入手,再徐徐展开具体的战术细节,层层深入,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活,完全没有一般技术书籍那种板着脸的教条感。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战术变化。例如,在讲解某个著名的“仙人指路”变例时,他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分析步法时,语气中带着一种戏谑和鼓励,让人在学习严谨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乐趣。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那些“非常规”或“冷门”走法的深入挖掘。它并没有一味推崇主流定式,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那些看似偏锋实则暗藏杀机的布局,并且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其背后的原理。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即便是中级水平的棋手也能从中找到突破瓶颈的契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而非高高在上。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留意到,对于一些历史记载模糊不清的对局信息,作者在脚注中明确标注了“存疑”或“依主流观点”,这比那些含糊其辞、自诩权威的书籍要可靠得多。此外,书中附带的针对不同水平读者的学习路径建议,也考虑得非常周全。它没有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清晰地划分了“入门精要”、“进阶策略”和“大师境界”三个层次,允许读者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避免了初学者被深奥内容劝退。这种结构化的引导,使得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案头参考书,也完全可以被当作一套循序渐进的自学教材来使用,它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