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大量编录了国际展览中前沿的装置作品,并配有案例解释,便于读者解读、接受并参与交流。本书的编写不仅给公共艺术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教课提供详实的创作启迪与授课参考,而且也为装置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作品实例,极具参考作用。
本书共分六章。通过装置艺术的产生原因、发展状态,材料运用,教学实践等几个环节进行系统地论述,使之达到教学的目的。书中大量编录了国际展览中前沿的装置作品,并配有案例解释,便于读者解读、接受并参与交流。本书的编写不仅给公共艺术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教课提供详实的创作启迪与授课参考,而且也为装置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作品实例,极具参考作用。
金彦秀,现任教于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金百洋,韩国朝鲜大学美术大学美术学博士。
现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公共艺术系主任、艺术研究所所长。
第一章 叩开装置艺术的大门/4
第一节 装置艺术解说/6
第二节 装置艺术面貌/13
第二章 装置艺术视域/18
第一节 媒介广阔性/19
第二节 表现模样/23
第三章 装置艺术公众性/30
第一节 公众与政治/31
第二节 大众服务与人性张扬/34
第三节 各领域中衔接/41
第四章 装置艺术参与集合/42
第一节 参与/44
第二节 集合/51
第三节 触摸/58
第五章 装置艺术拓展/70
第一节 不择手段/72
第二节 观念外延/74
第六章 装置艺术创作课题 /78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那种渐变色和几何线条的组合,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很多城市广场上那些造型奇特的雕塑。拿到书的时候,我满心期待地想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我之前在某个展览上看到的那个巨大的红色螺旋,它矗立在市中心,每天都有好多人围着它拍照。我一直很好奇,这种艺术品到底是怎么构思出来的?它的材料是什么?又是怎么固定在那么大的地基上的?我之前也去过一些国外城市的公园,里面也有很多有趣的装置,比如那个可以在上面滑行的巨型秋千,还有那个可以随着风发出声音的金属装置。我觉得公共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打破了博物馆的围墙,让艺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去感受它、体验它。所以,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这样能够激发人互动和参与的艺术形式,会不会有那些巧妙的考虑,让艺术品不仅好看,还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比如防腐蚀、防破坏等等。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带我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而且不单单是艺术品本身,还有它和周围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会不会讨论到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评分我个人对空间叙事和场所营造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被人记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有多宏伟,更在于它所能讲述的故事,以及它所能唤起的情感。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一直认为公共艺术在塑造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文化氛围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之前去过一些历史悠久的小镇,它们之所以充满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雕塑、壁画,它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连接着历史与现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公共艺术如何通过其形式、材质、色彩和位置,来传达特定的叙事,或者引发观者特定的情感联想。例如,一个以当地传说为灵感的雕塑,或者一个描绘城市变迁的壁画,它们都能让人们对这个地方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我更想知道的是,在设计这些公共艺术时,创作者是如何去考虑场所的精神、历史文脉以及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的。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去激活一个空间,让它从一个单纯的物理场所,转变为一个富有生命力、能够承载集体记忆和情感的“场所”。
评分我最近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公共设施的融合特别感兴趣,总觉得现在很多城市的设计都过于千篇一律,缺少一些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在城市角落里突然出现的,充满惊喜的艺术品。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城市家具”的概念,比如设计感十足的长椅、路灯,甚至是垃圾桶,它们不仅仅是功能的载体,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将艺术与实用功能结合的设计理念,会不会介绍一些在公共空间中,既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又能带来美学享受的案例。比如,一个造型独特的公共座椅,它不仅能让人坐下休息,还能成为人们拍照留念的背景;或者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公共照明系统,它在夜晚能够为城市增添一份浪漫和活力。我觉得,好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摆设,它应该能够与人产生互动,激发人们的情感,甚至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融入更多具有创意和人文关怀的设计,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启发,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公共环境中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评分我个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有着持续的关注,总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生活环境。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在公共空间中,被巧妙融入的艺术元素,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对空间品质的提升。我之前在一些城市考察时,注意到一些广场、公园或街道,它们的布局和设计都非常有特色,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装置,比如在水池中央的动态雕塑,或者穿梭在绿化带中的抽象艺术品。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公共艺术在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会不会讨论到艺术作品如何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绿化、水景等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我关注的是,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项目,是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又能够为城市注入活力和个性,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项目实施的流程、合作模式,以及如何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沟通的案例和建议,让公共艺术真正成为服务于人民、丰富城市文化的载体。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和讨论的公共艺术作品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具有社会批判性或者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象到了一些在城市中出现的,能够打破常规、挑战人们认知的艺术装置。我之前看到过一些关于街头艺术和装置艺术的纪录片,里面有些艺术家会利用废弃的物品,或者在公共场所进行快闪式的艺术表演,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能够迅速吸引路人的目光,并引发他们的思考。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具有颠覆性或者实验性的公共艺术形式,会不会介绍一些艺术家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去反映社会问题、探讨人性,或者仅仅是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我关注的不仅是艺术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能引发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反思。比如,一个关于环境污染的装置艺术,它可能会用醒目的材料和形式来提醒人们关注生态问题;或者是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互动装置,它能够鼓励人们在虚拟世界之外,建立更真实的连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充满张力和思想的公共艺术领域,让我看到艺术如何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灵魂,改变我们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