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適四十自述

鬍適四十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適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93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817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鬍適是一位思想傢、文學大師,時代變革的推動者,20世紀全世界影響巨大的人物之一。鬍適的學問與為人堪稱知識分子的典範,李敖、唐德剛、季羨林等曆史學傢都對鬍適極為推崇。他的成長和思想的形成經曆,值得一看。
2. 鬍適的傳記和研究作品很多,而本書是鬍適親筆撰寫的傳記,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有詳細的迴憶,和深刻的思考,是鬍適傳記作品中非常有價值的。
3. 作者所寫傳記,內容鮮活、語言質樸,文字中見親切,讓人感動。關於文學思想的闡述又精闢入裏,入木三分。本書是作者成長和思想精髓的集閤,是瞭解鬍適生平與思想的必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鬍適生前親筆撰寫的自傳,也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經典之作。


在本書中,作者講述瞭自己非凡的四十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原瞭一個有血有肉、鮮活、真實的鬍適。從最初的信仰、慈母的教育、三歲入塾,後閉門苦讀、留美,再至 “逼上梁山”的文學革命,完整地講述瞭自己成長與突破自我的艱辛曆程,展現瞭一代啓濛大師縱橫文學、史學、哲學的學習曆程。


本書不僅完整地呈現瞭他40歲及以前的生活、思想與事業,也再現瞭他所處時代的社會人文風貌。他的傢鄉、他求學的上海、留學的美國、活動多的北京,這些成為瞭解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政治、輿論界的狀況,民國時期文人中國夢的思路,當時知識分子尋求進步軌跡的重要內容。

作者簡介

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20 世紀中國著名的學者、思想傢、教育傢。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等領域皆有建樹後,曆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要職。其一生堅持民主自由理想而不輟,作為新文化運動領袖及五四運動核心人物,推動瞭中國近代文明進程。是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是拉開現代中國文明與進步、民主、自由幕布的先哲。

精彩書評


季羨林:鬍適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舉一小事稱,鬍適一次會議前聲明要提前退席,會上忽而有人談到《水經注》,鬍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起來,乃至忘瞭提早退席這件事。


梁實鞦:鬍先生,和其他的偉大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溫而厲”是的形容。我從未見過他大發雷霆或盛氣淩人。他對待年輕、屬下、僕人,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就是在遭到挫摺侮辱的時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唐德剛:先生和鬍適之先生都是開這個五百年中西文化新運的旗手。如果濂洛關閩後繼有人,他們都是一代媳婦,萬代祖宗。如果遊行之後,大旗捲起,那麼鬍適之那幾本破書,實在不值幾文。所以我們如果把鬍適看成個單純的學者,那他便一無是處。連做個《水經注》專傢,他也當之有愧。這便是海內外“專傢”——不論“白專”或“紅專”——之所以低估他的道理。


魯迅: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章太炎:“哲學,鬍適之也配談麼?康、梁多少有些‘根’。鬍適之,他連‘根’都沒有。”

目錄

自 序 1
“自由中國”版自記 3
序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3
第一章 九年的傢鄉教育 8
第二章 從拜神到無神 15
第三章 在上海(一) 18
第四章 在上海(二) 23
第五章 我怎樣到外國去 29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 41
第七章 我的信仰 53
第八章 我的父親 62
第九章 故鄉和傢庭 66
附錄 鬍適文章精選 68
我們所應走的路 68
為什麼讀書 70
人生問題 72
科學的人生觀 74
思想的方法 75
大宇宙中談博愛 77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78
差不多先生傳 82
歸國雜感 83
哲學與人生 86
中國文藝復興 88
中學國文的教授 89
愛國運動與求學 94
中國書的收集法 96
在不健全的中國,如何不墮落 104
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 106

精彩書摘

  《鬍適四十自述》: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瞭寡婦,又是當傢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齣一萬分之一二。傢中財政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大哥從小就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瞭就迴傢打主意,見瞭香爐就拿齣去賣,撈著锡茶壺就拿齣去押。我母親幾次邀瞭本傢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傢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齣去瞭。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齣,料理年夜飯,謝竈神,壓歲錢等事,隻當做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瞭近半夜,快要“封門”瞭,我母親纔走後門齣去,央一位鄰捨本傢到我傢來,每一傢債戶開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討債的纔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齣去。一會兒,大哥敲門迴來瞭。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並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齣一點怒。這樣的過年,我過瞭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乾而氣理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隻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隻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後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瞭。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瞭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隻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總是和我的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後來大嫂、二嫂都生瞭兒子瞭,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齣氣,一麵打,一麵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彆人聽。我母親隻裝做不聽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瞭,便悄悄走齣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嫂傢去坐一會,或走後門到後鄰度嫂傢去閑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齣,闆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齣氣。我母親隻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隻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先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齣聲來。我醒瞭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得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後堂(大嫂住後堂西房)有一扇房門開瞭,一個嫂子走齣房嚮廚房走去。不多一會,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瞭。我開瞭房門,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到我母親床前,勸她止哭,請她喝口熱茶。我母親慢慢停住哭聲,伸手接瞭茶碗。那位嫂子站著勸一會,纔退齣去。沒有一句話提到什麼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理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得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傢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說我母親傢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瞭我母親耳朵裏,她氣的大哭,請瞭幾位本傢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麵質問他她給瞭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纔罷休。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瞭九年,受瞭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隻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瞭,在這廣漠的人海裏獨自混瞭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瞭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瞭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十九,十一,二十一夜
  ……

前言/序言

自 序

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不幸得很,這班老輩朋友雖然都答應瞭,終不肯下筆。最可悲的一個例子是林長民先生,他答應瞭寫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歲生日的紀念;到瞭生日那一天,他對我說:“適之,今年實在太忙瞭,自述寫不成瞭;明年生日我一定補寫齣來。”不幸他慶祝瞭五十歲的生日之後,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鬆齡的戰役裏,他那富於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瞭一部人間永不能讀的逸書瞭!
梁啓超先生也曾同樣的允許我。他自信他的體力精力都很強,所以他不肯寫他的自傳。誰也不料那樣一位生龍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傢,隻活瞭五十五歲!雖然他的信劄和詩文留下瞭絕多的傳記材料,但誰能有他那樣“筆鋒常帶感情”的健筆,來寫他那五十五年最關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國近世曆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就都因此受瞭一樁無法補救的絕大損失瞭。
我有一次見著梁士詒先生,我很誠懇地勸他寫一部自敘,因為我知道他在中國政治史與財政史上,都曾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將來的史傢留下一點史料。我也知道他寫的自傳也許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惡;但這是不妨事的,有訓練的史傢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緊的是要他自己寫他心理上的動機,黑幕裏的綫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觀察。前兩個月,我讀瞭梁士詒先生的訃告,他的自敘或年譜大概也就成瞭我的夢想瞭。
此外,我還勸過蔡元培先生,張元濟先生,高夢旦先生,陳獨秀先生,熊希齡先生,葉景葵先生。我盼望他們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幾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發憤寫瞭一部六七萬字的自傳,我讀瞭很感動,認為是中國婦女的自傳文學的破天荒的寫實創作。但不幸她在一種精神病態中把這部稿本全燒瞭。當初她每寫成一篇寄給我看時,我因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個副本,至今引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隻是我的“傳記熱”的一個小小的錶現。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個階段,留學以前為一段,留學的七年(一九一○至一九一七)為一段,歸國以後(一九一七至一九三一)為一段。我本想一氣寫成,但因為種種打斷,隻寫成瞭這第一段的六章。現在我又齣國去瞭,歸期還不能確定,所以我接受瞭亞東圖書館的朋友們的勸告,先印行這幾章。這幾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發錶過,現在我都從頭校改過,事實上的小錯誤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瞭。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蘭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矯正我的錯誤,都是我最感謝的。
關於這書的體例,我要聲明一點。我本想從這四十年中挑齣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寫我的父母的結婚。這個計劃曾經得死友徐誌摩的熱烈的贊許,我自己也很高興,因為這個方法是自傳文學上的一條新路子,並且可以讓我(遇必要時)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寫一些太親切的情緒方麵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個受史學訓練深於文學訓練的人,寫完瞭第一篇,寫到瞭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覺地拋棄瞭小說的體裁,迴到瞭謹嚴的曆史敘述的老路上去瞭。這一變頗使誌摩失望,但他讀瞭那寫傢庭和鄉村教育的一章,也曾錶示贊許;還有許多朋友寫信來說這一章比前一章更動人。從此以後,我就爽性這樣寫下去瞭。因為第一章隻是用小說體追寫一個傳記,其中寫那太子會頗有用想象補充的部分,雖經堇人叔來信指齣,我也不去更動瞭。但因為傳聞究竟與我自己的親見親聞有彆,所以我把這一章提齣,稱為“序幕”。
我的這部《自述》雖然至今沒寫成,幾位舊友的自傳,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齣版瞭。自傳的風氣似乎已開瞭。我很盼望我們這幾個三四十歲的人的自傳的齣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興趣,可以使我們的文學裏添齣無數的可讀而又可信的傳記來。我們拋齣幾塊磚瓦,隻是希望能引齣許多塊美玉寶石來;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傢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二二,六,二七,在太平洋上
“自由中國”版自記
這七篇自述,是二十多年前一時高興寫瞭在雜誌上發錶的。前六篇都是在《新月》雜誌上登齣的,後來(民國二十二年)亞東圖書館的朋友們勸我印成單行本,題作《四十自述》。後一篇是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三日補寫的,曾在《東方雜誌》上登齣,後來收在《中國新文學大係》第一冊裏。
《四十自述》的前六篇,敘述到我十九歲考取官費齣洋留學時,就沒有寫下去瞭。當時我曾對朋友說:“四十歲寫兒童時代,五十歲寫留學時代到壯年時代,六十歲寫中年時代。”
但我的五十歲生日(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十七)正是日本的空軍海軍偷襲珍珠港的後十天,我正在華盛頓作駐美大使,當然沒有閑功夫寫自傳。我的六十歲生日(民國四十年,十二月十七)正當大陸淪陷的第三年,正當韓戰的第二年,我當然沒有寫個人自傳的情緒。
在抗戰之前,亞東圖書館曾把我留學美國的七年日記排印齣來,依我原題的書名,叫作《藏暉室劄記》。這四冊日記,在抗戰勝利之後,改歸商務印書館齣版,改題作《鬍適留學日記》。這是我留學時代的自傳原料。《逼上梁山》一篇,寫文學革命運動的原起就是根據留學日記的資料寫的。
今年我迴到颱北,我的朋友盧逮曾先生同他的夫人勸我把《四十自述》六篇在颱灣排印齣版,加上《逼上梁山》一篇,仍題作《四十自述》。他們的好意,使這幾篇試寫的自傳居然有一部“自由中國”版,這是我很感謝的。我在六十年前,曾隨我的先父,先母,到颱南,颱東,住瞭差不多兩年。甲午中日戰事發生時,我們一傢都在颱東。今年又是“甲午”瞭,我把這一部颱灣版的《自述》獻給“自由中國”的青年朋友。
1954年2月26夜 鬍適記於颱北
鬍適





序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太子會是我們傢鄉鞦天最熱鬧的神會,但這一年的太子會卻使許多人失望。
神傘一隊過去瞭。都不過是本村各傢的綾傘,沒有什麼新鮮花樣。去年大傢都說,恒有綢緞莊預備瞭一頂珍珠傘。因為怕三先生說話,故今年他傢不敢拿齣來。
昆腔今年有四隊,總算不寂寞。昆腔子弟都穿著“半截長衫”,上身是白竹布,下半是湖色杭綢。每人小手指上掛著湘妃竹柄的小紈扇,吹唱時紈扇垂在笙笛下麵搖擺著。
扮戲今年有六齣,都是“正戲”,沒有一齣花旦戲。這也是三先生的主意。後村的子弟本來要扮一齣《翠屏山》,也因為怕三先生說話,改瞭《長阪坡》。其實七月的日光底下,甘糜二夫人臉上的粉已被汗洗光瞭,就有潘巧雲也不會怎樣特彆齣色。不過看會的人的心裏總覺得後村很漂亮的小棣沒有扮潘巧雲的機會,隻扮作瞭糜夫人,未免太可惜瞭。
今年最掃興的是沒有扮戲的“抬閣”。後村的人早就練好瞭兩架“抬閣”,一架是《龍虎鬥》,一架是《小上墳》。不料三先生今年迴傢過會場,他說抬閣太高瞭,小孩子熱天受不瞭暑氣,萬一跌下來,不是小事體。他極力阻止,抬閣就扮不成瞭。
粗樂和昆腔一隊一隊地過去瞭。扮戲一齣一齣地過去瞭。接著便是太子的神轎。路旁的觀眾帶著小孩的,都喊道,“拜嗬!拜嗬!”許多穿著白地藍花布褂的男女小孩都閤掌拜揖。
神轎的後麵便是拜香的人!有的穿著夏布長衫,捧著炷香;有的穿著短衣,拿著香爐掛,爐裏燒著檀香。還有一些許願更重的,今天來“吊香”還願;他們上身穿白布褂,紮著硃青布裙,遠望去不容易分彆男女。他們把香爐吊在銅鈎上,把鈎子鈎在手腕肉裏,塗上香灰,便可不流血。今年吊香的人很多,有的隻吊在左手腕上,有的雙手都吊;有的隻吊一個小香爐,有的一隻手腕上吊著兩個香爐。他們都是虔誠還願的人,懸著掛香爐的手腕,跟著神轎走多少裏路,雖然有自傢人跟著打扇,但也有半途中暑熱走不動的。
馮順弟攙著她的兄弟,跟著她的姑媽,站在路邊石磴上看會。她今年十四歲瞭。傢在十裏外的中屯,有個姑媽嫁在上莊,今年輪著上莊做會,故她的姑丈傢接她姊弟來看會。
她是個農傢女子,從貧苦的經驗裏得著不少的知識,故雖是十四歲的女孩兒,卻很有成人的見識。她站在路旁聽著旁人批評今年的神會,句句總帶著三先生。“三先生今年在傢過會,可把會弄糟瞭。”“可不是呢?抬閣也沒有瞭。”“三先生還沒有到傢,八都的鴉片煙館都關門瞭,賭場也都不敢開瞭。七月會場上沒有賭場,又沒有煙燈,這是多年沒有的事。”
看會的人,你一句,他一句,順弟都聽在心裏。她心想,三先生必是一個瞭不得的人,能叫賭場煙館不敢開門。
會過完瞭,大傢紛紛散瞭。忽然她聽見有人低聲說,“三先生來瞭!”她抬起頭來,隻見路上的人都紛紛讓開一條路;隻聽見許多人都叫“三先生”。
前麵走來瞭兩個人。一個高大的中年人,麵容紫黑,有點短須,兩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他穿著苧布大袖短衫,苧布大腳管的褲子,腳下穿著苧布鞋子,手裏拿著一杆旱煙管。和他同行的是一個老年人,瘦瘦身材,花白鬍子,也穿著短衣,拿著旱煙管。
順弟的姑媽低低說,“那個黑麵的,是三先生;那邊是月吉先生,他的學堂就在我們傢的前麵。聽人說三先生在北邊做官,走過瞭萬裏長城,還走瞭幾十日,都是沒有人煙的地方,鼕天凍殺人,夏天熱殺人;鼕天凍塌鼻子,夏天蚊蟲有蒼蠅那麼大。三先生肯吃苦,不怕日頭不怕風,在萬裏長城外住瞭幾年,把臉曬的像包龍圖一樣。”
這時候,三先生和月吉先生已走到她們麵前,他們站住說瞭一句話,三先生獨自下坡去瞭;月吉先生卻走過來招呼順弟的姑媽,和她們同行迴去。
月吉先生見瞭順弟,便問道,“燦嫂,這是你傢金竈舅的小孩子嗎?”
“是的。順弟,誠厚,叫聲月吉先生。”
月吉先生一眼看見瞭順弟腦後的發辮,不覺喊道,“燦嫂,你看這姑娘的頭發一直拖到地!這是貴相!是貴相!許瞭人傢沒有?”
這一問把順弟羞得滿臉緋紅,她牽著她弟弟的手往前飛跑,也不顧她姑媽瞭。
她姑媽一麵喊,“不要跌瞭!”迴頭對月吉先生說:“還不曾許人傢。這孩子很穩重,很懂事。我傢金竈哥總想許個好好人傢,所以今年十四歲瞭,還不曾許人傢。”
月吉先生說,“你開一個八字給我,我給她排排看。你不要忘瞭。”
他到瞭自傢門口,還迴過頭來說:“不要忘記,叫燦哥抄個八字給我。”

順弟在上莊過瞭會場,她姑丈送她姊弟迴中屯去。七月裏天氣熱,日子又長,他們到日頭快落山時纔起身,走瞭十裏路,到傢時天還沒全黑。
順弟的母親剛牽瞭牛進欄,見瞭他們,忙著款待姑丈過夜。
“爸爸還沒有迴來嗎?”順弟問。
“姊姊,我們去接他。”姊姊和弟弟不等母親迴話,都齣去瞭。
他們到瞭村口,遠遠望見他們的父親挑著一擔石頭進村來。他們趕上去喊著爸爸,姊姊弟弟每人從挑子裏拿瞭一塊石頭,捧著跟他走。他挑到他傢的舊屋基上,把石子倒下去,自己跳下去,把石子鋪平,纔上來挑起空擔迴傢去。
順弟問,“這是第三擔瞭嗎?”
她父親點點頭,隻問他們看的會好不好,戲好不好,一同迴傢去。
順弟的父親姓馮,小名金竈。他傢曆代務農,辛辛苦苦掙起瞭一點點小産業,居然有幾畝自傢的田,一所自傢的屋。金竈十三四歲的時候,長毛賊到瞭徽州,中屯是績溪北鄉的大路,整個村子被長毛燒成平地。金竈的一傢老幼都被殺瞭,隻剩他一人,被長毛擄去。長毛軍中的小頭目看這個小孩子有氣力,能吃苦,就把他臉上刺瞭“太平天國”四個藍字,叫他不能逃走。軍中有裁縫,見這個孩子可憐,收他做徒弟,叫他跟著學裁縫。金竈學瞭一手好裁縫,在長毛營裏混瞭幾年,從績溪到寜國、廣德,居然被他逃走齣來。但因為麵上刺瞭字,捉住他的人可以請賞,所以他不敢白日露麵。他每日躲在破屋場裏,挨到夜間,纔敢趕路。他吃瞭種種睏苦,好容易迴到傢鄉,隻尋得一片焦土,幾座焦牆,一村的丁壯留剩的不過二三十人。
金竈是個肯努力的少年,他迴傢之後,尋齣自傢的荒田,努力耕種。有餘力就幫人傢種田,做裁縫。不上十年,他居然修葺瞭村裏一間未燒完的磚屋,娶瞭一個妻子。夫妻都能苦做苦吃,漸漸有瞭點積蓄,漸漸掙起瞭一個小小的傢庭。
他們頭胎生下一個女兒。在那大亂之後,女兒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她的名字叫作順弟,取個下胎生個弟弟的吉兆。隔瞭好幾年,果然生瞭一個兒子,他們都很歡喜。
金竈為人最忠厚;他的裁縫手藝在附近村中常有雇主,人都說他誠實勤謹。外村的人都尊敬他,叫他金竈官。
但金竈有一樁最大的心願,他總想重建他祖上傳下來、被長毛燒瞭的老屋。他一傢人都被殺完瞭,剩下他這一個人,他覺得天留他一個人是為中興他的祖業的。他立下瞭一個誓願:要在老屋基上建造起一所更大又更講究的新屋。
他費瞭不少功夫,把老屋基扒開,把燒殘磚瓦拆掃乾淨,準備重新墊起一片高地基,好在上麵起造一所高爽乾燥的新屋。他每日天未明就起來瞭;天剛亮,就到村口溪頭去揀選石子,挑一大擔迴來,鋪墊地基。來迴挑瞭三擔之後,他纔下田去做工;到瞭晚上歇工時,他又去挑三擔石子,纔吃晚飯。農忙過後,他齣村幫人傢做裁縫,每天也要先挑三擔石子,纔去上工;晚間吃瞭飯迴來,又要挑三擔石子,纔肯休息。
這是他的日常功課,傢中的妻子女兒都知道他的心願,女流們不能幫他挑石頭,又不能勸他休息,勸他也沒有用處。有時候,他實在疲乏瞭,挑完石子迴傢,倒在竹椅上吸旱煙,眼望著十幾歲的女兒和幾歲的兒子,微微嘆一口氣。
順弟已是懂事的瞭,她看見她父親這樣辛苦做工,她心裏好不難過。她常常自恨不是個男子,不能代她父親下溪頭去挑石頭。她隻能每日早晚到村口去接她父親,從他的擔子裏捧齣一兩塊石頭來,拿到屋基上,也算是分擔瞭他的一點辛苦。
眼看屋基漸漸墊高瞭,但磚瓦木料卻全沒有著落。高敞的新屋還隻存在她一傢人的夢裏。順弟有時做夢,夢見她是個男子,做瞭官迴傢看父母,新屋早已造好瞭,她就在黑漆的大門外下轎。下轎來又好像做官的不是她,是她兄弟。

這一年,順弟十七歲瞭。
一天的下午,金竈在三裏外的張傢店做裁縫,忽然走進瞭一個中年婦人,叫聲“金竈舅”。他認得她是上莊的星五嫂,她娘傢離中屯不遠,所以他從小認得她。她是三先生的伯母,她的丈夫星五先生也是八都的有名紳士,所以人都叫她“星五先生娘”。
金竈招呼她坐下。她開口道:“巧極瞭,我本打算到中屯看你去,走到瞭張傢店,纔知道你在這裏做活。巧極瞭。金竈舅,我來尋你,是想開你傢順弟的八字。”
金竈問是誰傢。
星五先生娘說:“就是我傢大侄兒三哥。”
“三先生?”
“是的,三哥今年四十七,前頭討的七都的玉環,死瞭十多年瞭。玉環生下瞭兒女一大堆——三個兒子,三個女——現在都長大瞭。不過他在外頭做官,沒有個傢眷,實在不方便。所以他寫信來傢,要我們給他定一頭親事。”
金竈說:“我們種田人傢的女兒那配做官太太?這件事不用提。”
星五先生娘說:“我傢三哥有點怪脾氣。他今年寫信迴來說,一定要討一個做莊稼人傢的女兒。”“什麼道理呢?”“他說,做莊稼人傢的人身體好,不會像玉環那樣癆病鬼。他又說,莊稼人傢曉得艱苦。”
金竈說:“這件事不會成功的。一來呢,我們配不上做官人傢。二來,我傢女人一定不肯把女兒給人做填房。三來,三先生傢的兒女都大瞭,他傢大兒子大女兒都比順弟大好幾歲,這樣人傢的晚娘是不容易做的。這個八字不用開瞭。”
星五先生娘說:“你不要客氣,順弟很穩重,是個有福氣的人。金竈舅,你莫怪我直言,順弟今年十七歲瞭,眼睛一,二十歲到頭上,你那裏去尋一個青頭郎?填房有什麼不好?三哥的信上說瞭,新人過瞭門,他就要帶上任去。傢裏的兒女,大女兒齣嫁瞭;大兒子今年做親,留在傢裏;二女兒是從小給瞭人傢瞭;三女兒也留在傢裏。將來在任上隻有兩個雙胞胎的十五歲小孩子,他們又都在學堂裏。這個傢也沒有什麼難照應。”
金竈是個老實人,他也明白她的話有駁不倒的道理。傢鄉風俗,女兒十三四歲總得定親瞭。十七八歲的姑娘總是做填房的居多。他們夫婦因為疼愛順弟,總想許個念書人傢,所以把她耽誤瞭。這是他們做父母的說不齣的心事。所以他今天很有點躊躇。
星五先生娘見他躊躇,又說道:“金竈舅,你不用多心。你迴去問問金竈舅母,開個八字。我今天迴娘傢去,明朝我來取。八字對不對,辰肖閤不閤,誰也不知道。開個八字總不妨事。”
金竈一想,開個八字誠然不妨事,他就答應瞭。
這一天,他從張傢店迴傢,順弟帶瞭弟弟放牛去瞭,還沒有迴來。他放下針綫包和熨鬥,便在門裏闆凳上坐下來吸旱煙。他的妻子見他有心事的樣子,忙過來問他。他把星五嫂的話對她說瞭。
她聽瞭大生氣,忙問,“你不曾答應她開八字?”
他說,“我說要迴傢商量商量。不過開個八字給他傢,也不妨事。”
她說,“不行。我不肯把女兒許給快五十歲的老頭子。他傢兒女一大堆,這個晚娘不好做。做官的人傢看不起我們莊戶人傢的女兒,將來讓人傢把女兒欺負煞,誰傢來替我們伸冤?我不開八字。”
他慢吞吞地說,“順弟今年十七歲瞭,許人傢也不容易。三先生是個好人。——”
她更生氣瞭,“是的,都是我的不是。我不該心高,耽誤瞭女兒的終身。女兒沒人傢要瞭,你就想送給人傢做填房,做晚娘。做填房也可以,三先生傢可不行。他傢是做官人傢,將來人傢一定說我們貪圖人傢有勢力,把女兒賣瞭,想換個做官的女婿。我背不起這個惡名。彆人傢都行,三先生傢我不肯。女兒沒人傢要,我養她一世”。
他們夫妻吵瞭一場,後來金竈說,“不要吵瞭。這是順弟自傢的事,吃瞭夜飯,我們問問她自己。好不好?”她也答應瞭。
晚飯後,順弟看著兄弟睡下,迴到菜油燈下做鞋。金竈開口說,“順弟,你母親有句話要問你”。
順弟抬起頭來,問媽有什麼話。她媽說,“你爸爸有話問你,不要朝我身上推。”
順弟看她媽有點氣,不知道是怎麼一迴事,隻好問爸爸。她爸對她說,“上莊三先生要討個填房,他傢今天叫人來開你的八字。你媽嫌他年紀太大,四十七歲瞭,比你大三十歲,傢中又有一大堆兒女。晚娘不容易做,我們怕將來害瞭你一世,所以要問問你自己。”
他把今天星五嫂的話說瞭一遍。
順弟早已低下頭去做針綫,半晌不肯開口。她媽也不開口。她爸也不說話瞭。
順弟雖不開口,心裏卻在那兒思想。她好像閉瞭眼睛,看見她的父親在天剛亮的時候挑著一大擔石頭進村來;看見那大塊屋基上堆著他一擔一擔的挑來的石頭;看見她父親晚上坐在黑影地裏沉思嘆氣。一會兒,她又仿佛看見她做瞭官迴來,在新屋的大門口下轎。一會兒,她的眼前又仿佛現齣瞭那紫黑麵孔,兩眼射齣威光的三先生。……
她心裏這樣想:這是她幫她父母的機會到瞭。做填房可以多接聘金。前妻兒女多,又是做官人傢,聘金財禮總應該更好看點。她將來總還可以幫她父母的忙。她父親一生夢想的新屋總可以成功。……三先生是個好人,人人都敬重他,隻有開賭場煙場館的人怕他恨他。……
她母親說話的聲音打斷瞭她的思想。她媽說,“對瞭我們,有什麼話不好說?你說吧!”
順弟抬起眼睛來,見她爸媽都望著她自己。她低下頭去,紅著臉說道:“隻要你們倆都說他是個好人,請你們倆做主。”她接著又加上一句話,“男人傢四十七歲也不能算是年紀大。”
她爸嘆瞭一口氣。她媽可氣的跳起來瞭,忿忿地說,“好嗬!你想做官太太瞭!好罷!聽你情願吧!”
順弟聽瞭這句話,又羞又氣,手裏的鞋麵落在地上,眼淚直滾下來。她拾起鞋麵,一聲不響,走到她房裏去哭瞭。
經過瞭這一番傢庭會議之後,順弟的媽明白她女兒是願意的瞭,她可不明白她情願賣身來幫助爹媽的苦心,所以她不指望這門親事成功。
她怕開瞭八字去,萬一辰肖相閤,就難迴絕瞭;萬一八字不閤,旁人也許要笑她傢高攀不上做官人傢。她打定主意,要開一張假八字給媒人拿去。第二天早晨,她到祠堂濛館去,請先生開一個庚帖,故意錯報瞭一天生日,又錯報瞭一個時辰。先生翻開《萬年曆》,把甲子查明寫好,她拿迴去交給金竈。
那天下午,星五先生娘到張傢拿到瞭庚帖,高興得很。迴到瞭上莊,她就去尋著月吉先生,請他把三先生和她的八字排排看。
月吉先生看瞭八字,問是誰傢女兒。
“中屯金竈官傢的順弟。”
月吉先生說,“這個八字開錯瞭。小村鄉的濛館先生連官本(俗稱曆書為官本)也不會查,把八個字抄錯瞭四個字。”
星五先生娘說,“你怎麼知道八字開錯瞭?”
月吉先生說,“我算過她的八字,所以記得。大前年村裏七月會,我看見這女孩子,她不是燦嫂的侄女嗎?圓圓麵孔,有一點雀斑,頭發很長,是嗎?麵貌並不美,倒穩重得很,不像個莊稼人傢的孩子。我那時問燦嫂討瞭她的八字來算算看。我算過的八字,三五年不會忘記的。”
他抽開書桌的抽屜,尋齣一張字條來,說,“可不是呢?在這裏瞭。”他提起筆來,把庚帖上的八字改正,又把三先生的寫齣。他排瞭一會,對星五先生娘說,“八字是對的,不用再去對瞭。星五嫂,你的眼力不差,這個人配得上三哥。相貌是小事,八字也是小事,金竈官傢的規矩好。你明天就去開禮單。三哥那邊,我自己寫信去。”
過瞭兩天,星五先生娘到瞭中屯,問金竈官開“禮單”。她埋怨道,“你們村上的先生不中用,把八字開錯瞭,幾幾乎誤瞭事。”
金竈嫂心裏明白,問誰說八字開錯瞭的。星五先生娘一五一十地把月吉先生的話說瞭。金竈夫妻很詫異,他們都說,這是前世注定的姻緣。金竈嫂現在也不反對瞭。他們答應開禮單,叫她隔幾天來取。
馮順弟就是我的母親,三先生就是我的父親鐵花先生。在我父親的日記上,有這樣幾段記載:
[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二月]十六日,行五十裏,抵傢。……
二十一日,遣媒人訂約於馮姓,擇定三月十二日迎娶。……
三月十一日,遣輿詣七都中屯迎娶馮氏。
十二日,馮氏至。行閤巹禮。謁廟。
十三日,十四日,宴客。……
四月初六日,往中屯,叩見嶽丈嶽母。
初七日,由中屯歸。……
五月初九日,起程赴滬,天雨,行五十五裏,宿旌之新橋。
十九,六,廿六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