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化学生态学(第二版)》是《化学生态学》的第二版,仍然保持第一版的结构,分为“原理篇”和“方法篇”两大部分。《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化学生态学(第二版)》共22章,“原理篇”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生态学的原理、简史、现状和展望,包括信息化学物质、化学感受机理、昆虫信息素、植物和昆虫的相互作用、三级营养关系、植物化感作用、植物诱导抗性、化学生态学和生物技术、海洋环境中的化学通讯、高等动物和人的化学生态学等14章;“方法篇”包括8章,详细介绍化学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测定、化学物质的样品制备技术、化学分析、电生理学的方法技术,以及化学生态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等。书末附有代表性昆虫的信息素、植物次生物质主要类别的化学结构及名词索引等。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化学生态学(第二版)》适用于生物学、化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师生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
闫凤鸣,1962年生。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先后在荷兰、希腊、瑞典和美国做博士后和合作研究。2007年11月调入河南农业大学,任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现为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昆虫学、化学生态学、生物安全和植物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于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化学分析、电生理学、行为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分析挥发性或非挥发性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昆虫取食对植物抗性化学物质的诱导作用,昆虫唾液成分中诱导因子的分离和鉴定,刺吸式昆虫(烟粉虱和棉蚜)的取食行为,烟粉虱生物型的形成机理等。
曾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和参加“973”项目各1项,参加“863”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出版我国第一部《化学生态学》专著,参编专著2部。现为《昆虫学报》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简介
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原理篇
1 化学生态学概述
1.1 生物间的化学联系——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
1.2 化学生态学的历史和发展
1.3 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趋势
1.4 化学生态学所涉及的生物类群和主要学科
1.5 化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1.6 化学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信息化学物质
2.1 化学通讯的特点
2.2 信息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概念
2.3 信息化学物质的来源
2.4 气味扩散规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化学感受机理
3.1 神经系统
3.2 化学感器
3.3 化学感受机理
3.4 神经编码
3.5 气味结合蛋白和嗅觉、味觉受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昆虫信息素
4.1 昆虫信息素的概念
4.2 昆虫信息素的化学
4.3 昆虫性信息素的调控
4.4 昆虫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影响因素
4.5 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植物与昆虫的关系(一):概述
5.1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重要性
5.2 昆虫对植物的为害程度
5.3 植食性昆虫的概况
5.4 寄主植物的分化
5.5 植食性昆虫:是植物分类学家吗?
5.6 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的关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植物与昆虫的关系(二):植物次生化学物质
6.1 植物次生物质的意义
6.2 植物次生物质的主要类别
6.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作用机理及生物活性
6.4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的环境因素
6.5 植物产生次生物质的代价
6.6 自毒问题
6.7 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三):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利用
7.1 昆虫对植物的选择
7.2 昆虫对植物的利用
7.3 鳞翅目幼虫选择寄主的模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昆虫与花
8.1 共生关系
8.2 花恒定性
8.3 花的识别
8.4 传粉的能量消耗
8.5 植物的“奖励”和“抵抗”策略
8.6 信息物质
8.7 昆虫在花簇内的运动
8.8 竞争问题
8.9 协同进化
8.10传粉昆虫的保护
8.11鳞翅目昆虫与花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方法篇
附录
索引
前言/序言
《化学生态学》第一版出版已经8年了,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喜爱和肯定。期间学科的快速发展,使第一版的有些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因此,在教学和科研的空隙时间,我决定修订第一版的内容。
由于化学生态学这些年的长足发展,使得学科的知识不仅涉及生态学和化学,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昆虫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一个人的精力和知识显然不足以编写一部反映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教科书或者专著。值得欣慰的是,我2008年正式调到河南农业大学以后,一些年轻的博士们,他们的专业都与化学生态学有着不同的联系,这些博士对化学生态学有着共同的热爱,他们相继参加到我所组织的课题研究中,逐渐形成一个团队。于是,本版我采取由这些博士分工编写,我最后统稿的形式。相信这样的合作和编写方式不会影响本书的质量。
近些年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渗入,使得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也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特别是化学感受机理中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昆虫取食(或病菌侵染、非生物因素胁迫)后植物诱导抗性机理的研究,成为神经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化学生态学的热点。
本次再版,内容上全面反映了化学生态学的学科进展,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章节结构,改正了一些原版中的印刷错误,对有些章节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充实。这次再版的内容变化主要有:①“原理篇”增加了“高等动物和人的化学生态学”一章;②重点扩充了方法篇部分,对每个实验技术的原理、方法要点和操作步骤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期望使之成为实验指导书一类的工具书,以满足广大研究生和青年工作者对于化学生态学研究技术的需要;③删去了“化学生态学文献及网络资源评介”一章,将该章的有关内容整合进新增加的“化学生态学家的综合素质培养”一章(第22章)。
在第一版中介绍的研究进展多是国外的,本次再版,增加了许多我国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植物与昆虫的关系、气味结合蛋白、植物诱导反应机理及化感作用等。除了对我国化学生态学的迅猛发展感到欣喜之外,我在此要对为我国化学生态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中青年工作者和研究生表示感谢,他们的踏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提高了我国化学生态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丰富了本书各章的内容。可以说,本书是我国化学生态学工作者共同的贡献。2010年孔垂华、娄永根主编的《化学生态学前沿》,全面总结和综述了国内外化学生态学的进展,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资料,给予了很多启发。
本书的“方法篇”各章节是应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对化学生态学技术的需要而编写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12月在郑州举办的我国“首届化学生态学技术培训班暨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70多名学员,郭予元院士、杜家纬研究员、吴才宏教授、黄勇平研究员、张真研究员、孔垂华教授、原国辉教授、娄永根教授、张茂新教授、曾任森教授等国内知名的专家为学员授课,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年轻教师和吴才宏教授为学员指导实验,本书的多数编者都是实验的指导教师和培训班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者。在吸取了授课教授的研究成果、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方法篇”各章节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化学生态学(第二版)”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旨在介绍一个虚构的、与化学生态学无关的教育或学术主题,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 --- 图书简介: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现代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丛书定位: 本丛书旨在为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跨学科、前沿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思维训练。本册聚焦于处理和解析现代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日益凸显的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强调从数据驱动到模型构建的完整创新链条。 本书主题: 现代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约 400 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复杂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演化历程及其在不同学科(如社会科学、经济学、生物网络、工程控制)中的普适性。我们首先从系统论的经典视角出发,回顾了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基本区别,并引入了耗散结构、自组织、涌现现象等关键的不可约特性。 重点在于建立一种新的方法论框架,用以应对传统分析工具难以处理的、高度耦合、反馈回路密集的系统。这包括对复杂性测度(如信息熵、奇异性指数)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系统边界识别与解耦策略的探讨。理论基础部分强调了从微观个体行为到宏观集体模式的跨尺度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建模工作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我们特别关注了基于信息论的系统诊断方法,旨在量化系统内部的信息流与冗余度,为优化系统设计提供量化指标。 第二部分:基于多尺度和多主体(ABM)的建模范式(约 550 字) 第二部分是本书技术实践的核心,聚焦于现代复杂系统建模中最具活力和应用潜力的两大范式:多尺度建模(MSM)和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 多尺度建模(MSM) 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的相互作用。内容涵盖了从分子动力学模拟到宏观连续介质模型的桥接技术,如平均场近似(Mean-Field Approximation)的改进应用、多尺度耦合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策略(如迭代式和嵌入式耦合)。特别地,本书介绍了几种先进的尺度转换算子(Scale Transition Operators)的构建方法,以确保跨尺度信息传递的物理或逻辑一致性。 基于主体的建模(ABM) 部分则将重点放在了对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局部交互规则的精确刻画上。我们详细剖析了如何设计具有学习能力和记忆机制的“智能体”(Agent)。内容包括: 1. 智能体行为规则的制定与校准: 如何从真实观测数据中反演出Agent的决策函数,并使用遗传算法或强化学习优化这些规则。 2. 环境的动态构建: 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响应Agent行为并反作用于Agent的动态环境网格,实现真正的双向耦合仿真。 3. 模型的复杂性管理: 介绍了如何通过参数扫描和敏感性分析,识别模型中哪些局部交互规则对全局涌现行为的影响最大,从而简化模型而不损失关键特征。 第三部分:数据驱动下的模型校准与仿真优化(约 400 字) 在现代计算资源充裕的背景下,模型不再是孤立的数学构造,而是需要与海量数据进行持续交互的实体。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驱动、验证和优化复杂系统模型。 内容涵盖了数据同化(Data Assimilation) 技术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的高阶扩展形式,如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和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在非线性、高维状态空间中的鲁棒性表现。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代理模型(Surrogate Models) 的构建策略,这对于高计算成本的复杂系统仿真至关重要。通过使用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或神经网络,我们可以快速评估参数空间,进行高效的全局优化和不确定性量化(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 最后,本部分对仿真结果的可视化与解释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从“输出数据”到“系统洞察”的转化过程,包括因果推断工具在仿真结果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前沿应用案例与未来展望(约 150 字) 本书在结语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列举了几个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建模案例,例如:城市交通流的拥堵演化、金融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传播、以及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这些案例旨在启发读者将所学技术迁移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 展望部分将讨论量子计算对复杂系统模拟的潜在革命性影响,以及结合符号回归(Symbolic Regression)来发现潜在系统方程的未来方向。本书旨在培养下一代研究者,使其不仅能操作现有的工具,更能批判性地设计和构建适应未来科学挑战的新型建模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