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虫草家族大揭秘:那么多种虫草,为什么你只知道冬虫夏草?
引言:作为一种神奇的生物,冬虫夏草获得的关注远超其本身,众说纷纭的神奇功效、堪比黄金的价格给它附加了诸多光环。其实冬虫夏草只是种类庞杂的虫草菌中的一种。虫草菌这个神秘的家族,有着种类繁多的成员、变化多端的造型。这篇报道将会颠覆你对虫草的印象,让你重新认识这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奇生物。
特别策划:江口沉银:八大王宝藏竟真的存在
引言:2017年3月,“江口沉银”传说在四川省眉山市江口镇得到证实,史书中张献忠在江口为明将杨展所败、金银珍宝落水的记述终盖棺论定。本次发掘出30000余件文物,其种类之丰富、级别之高堪称罕见。
“开裂”的冰岛:大洋中脊“露头”引发21世纪重要的科学论战
引言:已经成为地球科学“范式”的“海底扩张+板块漂移”学说,是20世纪人类对地球海陆分布成因所进行的合理的解释。其中,“大洋中脊”的存在是这个学说的关键——它是海底扩张和陆地板块漂移的动力源。冰岛,作为“大洋中脊的露头”,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和证实“海底扩张”假说的场地,然而,大自然在这里却“不配合”了——它几乎否定了“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策源地——冰岛是被大洋中脊的火山活动推出来的吗?亦或它原本就是一块陆地?围绕着冰岛成因的话题,一个21世纪重要的科学论战正在进行。
一吸一呼间潜游深海:一个自由潜水者的海洋奇缘
引言:如果你看过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成名作《碧海蓝天》,那么你对自由潜水一定不会陌生。电影中深蓝色的海水,追逐着海豚不断远去的潜水员,都让人为之着迷。从《碧海蓝天》到《潜入深海》,好的潜水电影无不与自由潜有关。自由潜水是什么?作为潜水类型的一种,为何它独独受到电影导演的青睐?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埃德蒙·金,在他的自由潜水生涯中,他不断地挑战自我,潜入不同的海域,探索不同的世界。他的潜水故事是什么样的?请看作者阮任艺为我们发来的报道。
唐家河:这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太多了?
引言:在动物博物馆的羚牛标本前,一个爸爸告诉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的儿子,这个“大块头”是珍稀动物,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它;而在保护这些“大块头”重要的地区之一——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正在一线做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工作者,却被日益增多的羚牛困扰着。
追寻“活着”的蒸汽机车
引言:“蒸爷”——这是火车迷们给蒸汽机车起的敬称,资历与派头尽在其中。技术的更新与时代的变迁使得曾经奔腾在中国各地的成千上万台“蒸爷”相继告别铁路,如今中国只余不足60台仍在运行。气势磅礴的白色蒸汽、铿锵有力的行进节奏渐渐成了仅存于人们记忆中的震撼场景。本文作者决心用相机将中国尚能运行的“蒸爷”们全部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蒸汽机车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着别样的命运……
相较于一些侧重于自然奇观的期数,我感觉这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在城市地理和人居环境的探讨上显得尤为锐利和贴近生活。它没有停留在对大都市摩天大楼的赞叹上,而是转向了对城市肌理中那些被忽略的“边缘地带”的关注,比如城中村的演变,或是老工业区转型中的空间冲突。文章通过精准的地图分析和细致的田野访谈,揭示了城市发展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生活逻辑。我尤其关注了一篇关于南方某沿海小城防洪体系的文章,它不仅展示了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更深入探讨了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人们是如何根据潮汐规律来规划居住区和防御工事的,对比古今,让人看到人类在驯服自然和适应自然之间的反复拉锯。这种对“人地关系”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审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促使我以一个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所处的居住环境,思考我们是如何被地理空间所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这个空间的。
评分这本特刊在叙事的手法上似乎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将时间线拉得很长,不仅仅关注当下的景观,还追溯了数亿年前地质变迁对形成现有地貌的决定性影响。我记得有一组关于戈壁滩的文章,起初看来是一片荒凉,但随着作者的深入解读,那些看似毫无生机的岩石、沙丘,开始“开口说话”,讲述着板块漂移、古海的升降和风蚀雨剥的史诗故事。文章的笔调非常凝练,充满了史诗感,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比如描述风的雕刻时,用了“时间的刻刀”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缓慢运转的自然实验室,去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是如何被塑造成今天的样子的。这种宏大的时间尺度,让人在面对日常琐事时,心境也变得开阔许多,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自然伟力的永恒,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洗涤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对《中国国家地理》一直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情感,因为它从来不会用肤浅的“网红打卡地”视角来描绘中国的大好河山。这期也不例外,它似乎格外钟情于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些藏在偏远山脉深处的古老村落和遗存的文化脉络。我特别欣赏那种对“在地性”的尊重和挖掘。有一篇关于北方某个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文章,详细考证了当地的材料选择、结构力学与气候的完美适应,图纸和细节放大的照片清晰展示了榫卯的精妙,远非旅游指南上轻描淡写几笔能带过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还探讨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种传统技艺面临的失传危机,以及当地人如何努力去保持这份独特的“地域基因”。这种深度的文化地理考察,让人体悟到,地理不仅仅是山川河流,更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历史沉淀的活态博物馆。读完后,我立刻产生了要去实地探访的冲动,去亲眼看看那些书本上描绘的,沐浴在特定光线下的古老屋檐。
评分这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一个未知的秘境边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某个特定地域风貌的深度挖掘,那种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真正沉下去,去体察地质的演变、生命的韧性以及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微妙的拉扯与共存。比如,它对西南某个喀斯特地貌群落的专题报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那些千奇百怪的石灰岩柱,讲解了水流如何用千万年的时间雕刻出这些鬼斧神工的景观,读起来简直像是在上生动的地理课,但又比教科书有趣太多。编辑在版面的编排上也颇有心思,常常将一张震撼人心的全景照片与一篇细腻入微的田野考察文字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认知冲击。我记得有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某一季节特定植被的迁徙规律,那种对生命节律的精准捕捉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的复杂与和谐之美。每次翻阅,都感觉自己的“地理知识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对于那些原本只在地图上模糊存在的地名,此刻都有了鲜活的、立体的印象。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首先是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良的印刷,即便是过去了好几年再翻看,色彩依旧饱满,细节依然清晰可见。这其中有一组关于海洋生态的专题,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些深海生物的照片,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冷峻,配上的文字,不仅仅是科普性的介绍,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潜入一线,用非常口语化但又极富专业性的语言,描述了珊瑚礁的脆弱与壮丽,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无形的影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没有一味地渲染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保护工作者的故事,那些在礁石间默默坚守的身影,让冰冷的科学数据立刻有了温度。这种报道方式非常高明,它既满足了读者对“奇观”的好奇心,又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保护的紧迫感,而不是生硬的说教。每翻阅到这样的篇章,我都会放下书本,抬头看看窗外,感觉整个世界的轮廓似乎都因此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挺好的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46这个还是很不错的东西啊
评分看看虫草是啥,一文深度解读虫草家族。
评分京东618购得,这次活动还不错。直接200-100,买了一堆书,狗我和孩子看一阵子了
评分很好,一直很喜欢
评分每次都买 好杂志 好杂志
评分国家地每期必买,了解广袤大地就从杂志中看到,喜欢旅游的我在合适不过啦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差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