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

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布封 著,[法] 弗朗索瓦-尼古拉·马蒂内 等 绘
图书标签:
  • 鸟类学
  • 动物学
  • 自然历史
  • 布封
  • 博物学
  • 18世纪
  • 法国
  • 科学
  • 鸟类
  • 插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8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5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画师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致的雕版手绘插图,其中973幅鸟类插图,35幅其他动物插图(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图和4种珊瑚图)。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上海九久读书人首次以“布封:鸟的世界”为题,重新整理结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其古典和华丽特色的同时,邀请译者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增加知识性条目介绍,力图将这套丛书打造成融艺术欣赏性与知识普及性于一体,深具收藏价值的博物艺术类图书。

作者简介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纪时期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他耗费毕生心血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他被后人誉为“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Fran?ois-Nicolas Martinet,1731-1790),18世纪法国设计工程师、雕刻师和博物学家,曾为众多自然史著作平板雕刻绘图,尤其在鸟类学绘制方面成绩斐然。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纪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1707年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他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在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1730年,他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这位英国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26岁时,布封进入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1739年,布封被任命为皇家花园总管,直到逝世。布封任总管后,除了扩建皇家花园外,还建立了“法国御花园及博物研究室通讯员”的组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布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36卷的巨著《自然史》。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自然史》这部自然博物志巨著,包含了《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闻名于世,至今影响深远。他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还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性格,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变得形神兼备、趣味横生。
  正是在布封的主导和推动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邀请同时代法国著名设计工程师、雕刻师和博物学家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手工雕刻插图,最初这些插图雕刻在42块手工调色木板上,每块木板上雕刻24幅图,没有任何文字解释。在这1008幅图中,其中973幅是鸟类,35幅是其他动物(包括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和4种珊瑚)。自1765年到1783年间,巴黎出版商庞库克公司(Panckoucke)将这1008幅图以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1765)为书名,分10卷陆续出版,距今已经过去两百多年。
  在中文世界,上海九久读书人以“布封:鸟的世界”为题,首次将这1008幅图整理并结集出版。除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其古典和华丽特色的同时,编者还邀请译者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并增加相关的知识性条目介绍,力图将这套鸟类图鉴丛书打造成融艺术欣赏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深具收藏价值的博物艺术类图书,以飨中文世界的读者。


《古物珍藏:失落的文明遗迹探秘》 一部跨越时空的考古学巨著,揭示人类文明深处的秘密 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辉煌的文明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令人遐想的遗迹与不朽的传说。本书《古物珍藏:失落的文明遗迹探秘》,并非仅仅是一本枯燥的考古报告集,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全球性探险,带领读者深入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角落,重构那些失落的辉煌篇章。 本书的主编,享誉国际的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凡·德维尔教授,倾尽毕生精力,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田野考察记录。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从史前巨石文化到新兴王朝的兴衰,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演变图景。 --- 第一部分:史前的巨石之谜与早期航行者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神秘色彩的巨石文化。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巨石阵(Stonehenge)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其天文定位的精确性、社会组织结构的需求,以及建造者所掌握的工程学知识。书中详细分析了在欧洲、非洲和太平洋岛屿发现的类似结构,试图揭示这些跨越大陆的相似性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原型文化”的联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考证“前冰河时期航海技术”的潜力。通过对葡萄牙海岸发现的早期石质导航工具的分析,结合新近发现的史前海岸线模型,我们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设:某些沿海社群可能比我们传统认为的更早掌握了远距离航海的能力,这为后来新大陆的定居提供了新的时间线索。 核心议题: 史前社会的复杂性、跨大陆文化传播的早期形态、巨石建筑的宗教与科学意义。 --- 第二部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文字的诞生 尼罗河谷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本卷将目光投向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古老帝国的泥板文献。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汉谟拉比法典》等著名文本,而是深入解读那些被长期忽视的商业契约、医疗记录和民间文学。 本书首次披露了一组来自南方湿地新发掘的泥板拓片,这些泥板似乎记录了比现有公认时间更早的洪水传说,其细节与《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记载惊人地吻合,引发了对“大洪水”历史事实的重新审视。此外,我们详尽剖析了楔形文字从象形符号向语音符号演变的复杂过程,展示了知识是如何被编码并得以传承的。 核心议题: 早期城市管理体系、法律与道德的起源、书写系统的演化动力学。 --- 第三部分:安第斯山脉的“无字帝国”——印加文明的工程奇迹 当我们谈论古代帝国时,通常会联想到宏伟的书面记录。然而,印加帝国(Inca Empire)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奇普”(Quipu,结绳记事)——管理着一个横跨数千公里的庞大帝国。 本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机器人测绘,重新勘测了秘鲁和玻利维亚境内的多处“马丘比丘式”遗址群。我们不仅展示了印加梯田农业的惊人效率和水利系统布局的精妙,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提出了一套基于结绳结构、颜色和悬挂角度的初步“奇普”语法模型。虽然尚未完全破译,但这一模型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印加信息存储和行政效率的认知。 书中还详细讨论了印加的道路系统——“卡帕克- Ñan”(Qhapaq Ñan)——如何实现超越当时技术条件的快速信息传递,以及这套系统如何支撑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 核心议题: 无文字文明的高效管理模式、高海拔环境下的工程适应性、印加军事与行政的联系。 --- 第四部分:海洋贸易与“青铜时代的崩溃” 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部和近东地区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文明断裂期”,我们称之为“青铜时代的崩溃”。雅典、迈锡尼、赫梯等强盛文明在短短数十年内土崩瓦解,城市被焚毁,贸易网络断裂。 本书运用最新的海洋考古数据,重点探讨了“海上民族”(Sea Peoples)的身份和动机。我们不再将他们视为单纯的蛮族入侵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社会动荡催生的跨区域移民群体。通过对塞浦路斯水下沉船中陶器的比对分析,我们找到了来自爱琴海和安纳托利亚地区手工艺品的混合证据,有力地支撑了“内部危机导致连锁反应”的理论。 核心议题: 气候变化对古代文明的冲击、全球化贸易网络的脆弱性、青铜时代末期的社会韧性与瓦解。 --- 第五部分:丝绸之路的盲点——中亚草原的游牧王朝遗产 丝绸之路常被描述为连接东西方物质交换的动脉,但其核心地带——中亚草原——的古代聚居文化却往往被忽视。本卷深入探讨了萨卡人(Saka)、斯基泰人(Scythians)等游牧民族的文化贡献。 我们聚焦于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南部发现的“帕西雷克文化”墓葬群。这些木乃伊化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毛织品、马具,揭示了游牧民族在艺术审美、马术技术以及对冰雪环境的适应能力上,远超当时定居文明的想象。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动物风格”金饰细节图,分析了这些符号如何穿越地理界限,影响了后来的波斯和中国艺术。我们还探讨了这些游牧帝国如何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充当了文化、技术和疾病传播的加速器。 核心议题: 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与艺术成就、草原环境下的生态适应、草原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模式。 --- 结语:重构历史的意义 《古物珍藏:失落的文明遗迹探秘》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今世界的警示。每一次文明的衰落,都伴随着环境压力、资源分配不均或技术停滞。通过对这些遥远而宏伟的失败案例的审视,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人类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这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邀请,邀请所有对人类共同遗产怀有敬意的人们,加入到这场永无止境的探秘旅程中。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研究: 融合了考古学、气候学、材料科学和语言学的最新突破。 独家田野报告: 包含作者团队在南美高地和地中海深处的最新发现。 精美图录与测绘图: 超过300幅高清地图、三维模型重建图和文物照片,直观展示遗迹的恢弘。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我的期待是,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我并非总是有大块的时间去深入研读,但偶尔翻阅,总能找到让我驻足的篇章。我希望第三册能够延续这种“随手翻阅,处处有惊喜”的特质。或许是某一页上描绘的一种我从未听闻的奇特鸟类,它的外形足以颠覆我对鸟类的传统认知;又或许是某一章节中,关于鸟类行为的某个细节,能够巧妙地引发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布封的文字,在我看来,是属于那种“越品越有味”的类型。他能够将枯燥的科学事实,用一种生动、形象、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乐趣。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对生命的热爱,那种在观察中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我期待,在第三册中,我能再次被这种情感所打动,让我感受到,原来我们周围的世界,隐藏着如此多令人惊叹的美丽与奇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静静地诉说他眼中的世界,而我,只是一个虔诚的倾听者。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摄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灵感宝典”。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我可以想象,布封大师笔下那些关于鸟类外形、羽毛色彩、飞行姿态的精准描述,定能为我提供宝贵的参考。我常常在野外拍摄,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我很难捕捉到鸟类最独特、最动人的瞬间。我希望,通过阅读第三册,我能对不同鸟类的习性有更深的了解,从而预判它们可能出现的行为,找到最佳的拍摄时机和角度。例如,关于某种鸟类的筑巢行为,或者它们捕食的技巧,这些细节如果能被布封细腻地描绘出来,对我而言将是无价的。我期待,书中不仅有文字,还能有一些精美的插图或版式设计,能够直观地展现布封所描述的鸟类之美。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强的观察力和探索欲,让我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能理解镜头下生命的意义。我希望,《鸟的世界(第三册)》能让我从一个记录者,变成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和解读生命故事的观察者。

评分

老实说,我买《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童年回忆的追溯。小时候,我家里的书架上就有一本布封的著作,虽然那时我年纪尚小,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但那些关于鸟类的插图和名字,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看到这本新出版的《鸟的世界(第三册)》,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好奇和惊叹的年纪。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现代、更加易懂的方式,将布封的智慧传承下来。我希望,它能帮助我重新找回那种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纯粹喜悦。我不需要它有多么高深的学术价值,我更看重它能否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好奇。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仿佛在和一位慈祥的长者聊天,听他讲述那些关于小鸟的趣事。或许,书中会提到一些我小时候在田野里见过的鸟儿,它们的名字和故事,会让我的童年记忆更加鲜活。我希望,《鸟的世界(第三册)》能够成为连接我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我重新发现生命中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

评分

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的到来,对我来说,就像收到了一份跨越时空的礼物。我一直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尤其钟爱鸟类那自由翱翔的身姿和婉转动听的歌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第三册,但仅凭前两册带来的震撼,我便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一卷的新篇章。我知道,布封大师不仅仅是记录,他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解构鸟类世界,它们的外形、习性、迁徙的奥秘,乃至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微妙地位。我期待着,在这一册中,能再次被那些生动鲜活的描述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林间,亲眼目睹那些我从未涉足过的鸟类国度。布封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能让我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一种纯粹的、对生命之美的敬畏之中。我好奇,这一次,布封会为我揭示哪些令人惊叹的鸟类故事?是那些生活在极地冰原上的顽强生命,还是潜藏于幽深雨林中的神秘精灵?每一次翻开他的著作,都是一次未知的冒险,一次对自然最深切的致敬。我深信,《鸟的世界(第三册)》定会再次拓展我的视野,丰富我的心灵,让我对这颗蓝色星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坦白讲,我购入《布封:鸟的世界(第三册)》的初衷,更多的是一种对经典图书的收藏情结,以及对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的信任。毕竟,布封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与严谨。虽然我并非鸟类学的专业人士,但阅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我猜想,第三册的内容,定然会承袭前两册的风格,以翔实的数据、精确的描述,以及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来展现布封对鸟类世界无与伦比的理解。我期待它能为我解答一些长久以来萦绕在我心头的关于鸟类的问题,比如,某些鸟类独特的求偶仪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进化逻辑?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繁衍?又或者,不同种类鸟类之间是否存在着我所未知的微妙互动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我能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而不是堆砌晦涩的术语。毕竟,真正的科学普及,在于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在于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我尤其看重的是,布封是否能通过他的文字,将鸟类那种原始的生命力,那种在自然法则中顽强求生的精神,传递给我。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赞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