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你 [The Environment and You]

环境与你 [The Environment and Yo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Norman,Christensen(诺曼.克里斯腾森) 著,谢绍东 等 译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学
  • 自然
  • 气候变化
  • 绿色生活
  • 环保行动
  • 环境教育
  • 地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2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09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Environment and You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9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环境学课程的选修教材,也可供其他需要了解环境是什么的人士阅读和参考。

(1)同时兼具严谨的“环境学导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生动易读的环境保护科普图书的特点。

(2)严谨、系统的环境保护教科书。内容涵盖生态学、生物学、人口学、气候学、地理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伦理学等领域的经典科学理论体系,满足本科生“环境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是国外本科教材,针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在线支持。

(3)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素养生动、易读的科学普及读物。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案例,启发我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对环境质量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反过来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影响,启发我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应做出的选择和可采取的行动。无论是科学研究人员、政府决策人员、城乡规划人员、环保行业从业者、环保志愿人员、环保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的普通民众,本书都可以给你以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励你明智地为在提高人类福祉做贡献的同时保护我们的星球。

(4)生动、真实的案例取自丰富的生活世界,从农耕、游牧文明到工业革命和信息社会,从北美、欧洲发达国家到非洲、亚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以案例对现实的环境问题与解决办法背后的科学道理抽丝剥茧,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将这些科学道理的精髓传递给广大读者。


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本书内容包括环境、持续性和科学,环境伦理、经济和政策、环境学、有机体、人口生态和演化,人类污染增长,生态群落,生态学,气候变化,农业与食品生态,森林,不可再生能源与电力,可再生能源和电能消耗,城市生态,水资源管理,环境与人类健康等。

作者简介

Norm Christensen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的创始人、院长,杜克大学生态学研究型教授;加州大学生物学硕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科学推进美国联合会的会事。
译者:谢绍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分别获四川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和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来源与控制及区域大气污染环境规划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讲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酸沉降影响与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优化、大气污染成因来源与控制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针对北京大气污染控制开展长期研究,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2014年获首都环境保护先进个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8项。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环境、可持续性与科学 1
1.1 环境与可持续性 3
1.2 生态系统 6
1.3 生态系统功能的原理 9
1.4 可持续地行动 12
1.5 不确定性、科学与系统的思考 15
1.6 可持续性科学 18
本章小结 22
第2章 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 23
2.1 人与自然观点的改变 25
2.2 环境伦理学 29
2.3 环境与市场 32
2.4 生态系统估价 36
2.5 环境政策:决策与行动 40
2.6 美国的环境法律与政策 43
2.7 国际环境法律与政策 46
本章小结 48
第3章 环境自然科学 49
3.1 环境中的化学 51
3.2 生命中的有机化学 55
3.3 能量与环境 58
3.4 贯穿始终的地球 63
3.5 地球结构 64
3.6 地球上的大气 68
3.7 地球的能量收支、天气与气候 72
本章小结 75
第4章 生物体与种群――生态学与进化论 76
4.1 细胞――生命的基本单元 78
4.2 生物体的生长与繁殖 80
4.3 种群增长 82
4.4 种群增长的限制 86
4.5 进化与自然选择 90
4.6 物种的进化 94
4.7 生物的分级 96
本章小结 98
第5章 人口增长 99
5.1 人口增长历史 101
5.2 全球人口增长的变化 105
5.3 预测人口增长 111
5.4 资源利用与人口的可持续性 113
5.5 控制人口增长 118
本章小结 121
第6章 生态群落 122
6.1 共享资源之争 124
6.2 草食、肉食和寄生 127
6.3 互利共生与偏利共生 131
6.4 生态群落中的能量流动 133
6.5 干扰和群落变化 138
本章小结 144
第7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145
7.1 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生物地球
化学 148
7.2 岩石循环 150
7.3 水循环 151
7.4 碳循环 153
7.5 氮循环 158
7.6 磷循环 160
7.7 硫循环 162
7.8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动力学 164
本章小结 166
第8章 气候变化 167
8.1 长期气候模式 169
8.2 测量全球变暖 174
8.3 全球变暖的成因 177
8.4 全球变暖的影响 181
8.5 预测全球变暖 184
8.6 减缓全球变暖 187
8.7 适应全球变暖 192
8.8 缓解与适应政策 193
本章小结 197
第9章 空气质量 198
9.1 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 200
9.2 对流层中的污染 204
9.3 平流层中的污染 209
9.4 室内空气污染 211
9.5 空气污染的政策与法律 216
本章小结 219
第10章 陆生生物地理学 220
10.1 陆生生物群系与气候 223
10.2 热带生物群系 227
10.3 温带生物群系 231
10.4 极地生物群系 237
10.5 沙漠 240
10.6 山脉与海岸线 242
本章小结 245
第11章 生物多样性 246
1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48
11.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52
11.3 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模式 255
11.4 群落间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258
11.5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62
11.6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 267
11.7 美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 272
11.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政策 276
本章小结 279
第12章 水 280
12.1 世界水资源 282
12.2 河流 286
12.3 湖泊和池塘 291
12.4 地下水 295
12.5 湿地 297
12.6 河口 302
12.7 海洋 305
12.8 保护水资源的策略 311
12.9 保护水资源的政策与法律 315
本章小结 317
第13章 农业与食品生态学 318
13.1 农业的起源与历史 321
13.2 农业生态系统 325
13.3 农作物的生长 328
13.4 土地资源管理 331
13.5 水与农业 336
13.6 家畜 339
13.7 基因资源管理 342
13.8 竞争者和害虫管理 347
13.9 食物生态学 351
13.10 未来的食物 354
本章小结 358
第14章 森林 359
14.1 森林的价值 362
14.2 森林生长 366
14.3 森林采伐 370
14.4 森林退化 374
14.5 定义可持续森林管理 376
14.6 可持续森林――一个全球愿景 378
本章小结 381
第15章 不可再生的能源与电力 382
15.1 能源的生产与消耗 385
15.2 电力――发电、分配与使用 387
15.3 煤 391
15.4 石油 395
15.5 天然气 400
15.6 核能 402
本章小结 407
第16章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节约 408
16.1 可再生能源概述 410
16.2 水能 412
16.3 风能 416
16.4 太阳能 419
16.5 生物质能 424
16.6 地热能 429
16.7 海洋能 431
16.8 能源节约 433
16.9 可持续能源――经济与政策 436
本章小结 438
第17章 城市生态系统 439
17.1 城市化 441
17.2 城市生态系统 444
17.3 城市土地利用 450
17.4 城市规划 454
17.5 城市交通 457
17.6 城市生物多样性 459
17.7 可持续策略下的城市 464
本章小结 468
第18章 废弃物管理 469
18.1 废水 471
18.2 固体废物 474
18.3 危险废物、电子废物与放射性废物 482
18.4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486
本章小结 489
第19章 环境与人类健康 490
19.1 公共健康导论 493
19.2 环境中的物理危害 496
19.3 环境中的化学危害 501
19.4 环境中的生物危害 508
19.5 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515
本章小结 519
第20章 环境与你 521
20.1 未来会怎样? 522
20.2 可持续的生活 528
20.3 环境领导力 531
本章小结 534

前言/序言

译 者 序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与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生产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至关重要。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对中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图书是缩小我国教育事业与国际前沿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帮助中国读者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吸收西方环境保护的创新理念与解决方案,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全球知名图书出版社Pearson Education出版的The Environment and You一书。

译本原著The Environment and You是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的创办院长、世界知名生态学学者Norm Christensen为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倾注心血的珍贵成果。该书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案例启发我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对环境质量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反过来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影响,启发我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应做出的选择和可采取的行动,同时还系统地为我们介绍了环境科学知识。该书涵盖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通过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实践所构建的生态学、生物学、人口学、气候学、地理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伦理学等领域的经典科学理论体系,对现实的环境问题与解决办法背后的科学道理抽丝剥茧,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将这些科学道理的精髓传递给广大读者,帮助我们将知识转化为理解力,架起了一座沟通科学与大众的桥梁。该书对待科学的态度为“系统的思考”(systems thinking),引导我们全面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习环境科学这一交叉学科尤为重要。该书的写法、见识、思想都有独特与高明之处,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它强调你的日常生活行为的环境效应,强调切实可行的、弹性的、创新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这让我们跃跃欲试,对未来充满希望:每个人都能采取许多对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的行动来保护环境,提升人类福祉,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译者希望将原著的丰富内容、先进理念与核心思想带给中国读者,让更多中国读者对环境科学的方方面面、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类能够为环境带来的改变有更系统的学习和更深刻的认识。充足的知识储备为我们的可持续行动做好了铺垫,也让我们对保护环境的重大责任有了更强烈的意识。正如Norm Christensen在原著最后一章所说,“So, do it. But also know that your knowledge brings with it additional responsibilities.”(所以,行动起来吧。但你也应知悉,你学到的知识会带来更大的责任。)

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可供环境及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阅读使用,而且也可作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科普读物与大众读物。本书共20章,每章关注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包括可持续性、环境伦理、能量与环境、生物体与种群、人口增长、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与电力、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每章均通过列举真实可靠的科研结果与缜密地分析问题为科学研究得出的每一个结论与做出的每一项预测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此外,部分章节的“聚焦科学”模块剖析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理念与获得的科研成果,并展示了科学研究应当如何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当中;“解决之道”模块展示了世界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体所实施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其践行者包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的银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摇滚乐队、婚礼策划者、体育组织、大学,等等。

本书由谢绍东和李亚琦负责与组织书稿的总体设计、翻译、审核和最终定稿,译者团队全体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全程参与了书稿的资料准备、翻译与审校等工作。其中,第1章至第5章由李亚琦翻译,第6章至第8章由史芳天翻译,第9章至第11章由李诗瑶翻译,第12章与第13章由吴蓉蓉翻译,第14章至第16章由李晶翻译,第17章至第20章由郝宇放翻译。此外,杨文文、邓媛元参与了书稿资料准备、图字翻译与书稿校订工作,施雨其、周杨、孙佳宁参与了书稿讨论与校订工作。在此,衷心感谢译者团队每位成员在翻译与多次审校中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付出,感谢薄宇对译本出版工作的无私付出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团队对译本出版工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

译者深知由于自己背景知识、专业水平与学术视野有限,对原著的认识高度与深度不够,译文中难免存在诸多错误与不足之处。译者在此诚恳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根据读者的宝贵意见不断完善译本,为提高译本的质量而不懈努力!

谢绍东 李亚琦

2017年4月 于燕园



前 言

变是唯一的不变,这句话广为流传。数十亿年中,地球环境和生物不断变化。数万年中,我们人类不断变化;每一代人使用的技术、价值观和对环境的理解也不断变化。人类使用的技术和增长的人口改变了地球环境,这种改变比过去和现在的任何物种造成的改变都要大。

你与你周围的世界目睹了这一不可阻挡的改变过程。过去一个世纪,地球上大多数人的健康水平与福祉显著提升,而我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却显著增大。一个世纪以前,全球人口少于20亿,而今人口达70亿。此外,我们如今的资源使用量和废物产生量均为一个世纪以前的数倍。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水和石油等资源正在减少;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已很普遍;地球物种的灭绝率是前工业时期的10倍以上;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化学,地球气候正在变暖。

这些改变威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许多人的福祉,而这会直接影响我们自己。这些改变是不可持续的,但它们并非不可避免。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是贯穿本书的重要主题。可持续的行动和改变需要我们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深刻认识。的确,生态系统很复杂,但其功能和可持续性的关键要素却很简洁。在一个逐渐城市化和被科技驱动的世界,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之间的联系看似微弱,甚至毫无关联。但事实上,二者始终直接相关,这种关联也引起人类重视。

我并未对影响人类生活的多种环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轻描淡写,因为我们需要对挑战有一种平衡观。天真的乐观主义不可能激发出人类行动与影响中的巨大改变,悲观主义亦不可。我们能做出改变,也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改变世界,我对此很有信心。你将成为这一改变过程中的一员,我对此深信不疑。这种信心与信念是写这本书的动力,对未来的希望是灵感的来源。


Norm Christensen

作 者 简 介

本书作者诺姆?克里斯腾森(Norm Christensen),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生态学教授和创办院长,于加州州立大学夫勒斯诺分校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于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获博士学位。诺姆教授曾任职于许多顾问委员会,包括1988年黄石公园大火生态效应的机构间专责小组、太平洋西北部森林管理环境问题委员会、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科学基础的美国生态学会委员会、美国核废物技术审查委员会;曾任职于美国自然保育基金、未来资源、环境保护基金和北卡罗来纳大自然保护协会委员会;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也是美国生态学会前任主席。诺姆教授科研工作的核心主题是由自然与人为原因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其研究内容包括草原、灌丛和森林大火的因与果,人类土地利用与撂荒对生态系统变化与物种保护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模式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

诺姆教授的大学本科教育工作,尤其是基础层面的教育工作,是他杜克大学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两次获得校级卓越本科教育奖。他在杜克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的本科生项目发展中贡献很大,也为这一项目教授了15年以上的基础课程。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诺姆教授为科研付出的珍贵成果,也是他为了将学生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倾注热情的珍贵成果。

主要译者简介

谢绍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分别获四川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和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来源与控制及区域大气污染环境规划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讲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酸沉降影响与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优化、大气污染成因来源与控制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针对北京大气污染控制开展了长期研究,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2014年获首都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8项。



《城市脉络:现代都市的生命系统与社会结构》图书简介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剖析现代城市作为复杂生命体的运作机制,探讨其物质基础、社会组织、文化张力与未来可持续性。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建筑设计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当代城市生活本质及其演变轨迹抱有深切兴趣的公众。 --- 第一部分:钢筋水泥下的生态学——城市作为有机体 引言:超越景观的城市理解 本书开篇即挑战将城市简单视为一组建筑群的传统观念。我们倡导一种“城市生态学”的视角,将城市视为一个由物质流、信息流和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动态、自适应的巨型有机体。城市不再是自然的反面,而是人类介入自然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复杂系统。 第一章:物质的循环与断裂 能源的血脉: 详细考察城市能源系统的历史演变,从煤炭驱动的工业化时期到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转型。深入分析电网、燃气管道的脆弱性与韧性,探讨能源消耗模式如何塑造城市形态(如郊区蔓延与紧凑化发展)。 水的哲学: 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的工程奇迹与隐性风险。本书重点分析“灰水”与“黑水”的处理技术,并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将水资源管理视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基础设施任务。 废弃物炼金术: 废弃物(固体、电子、有机)的产生、收集与最终归宿。我们不仅描述了垃圾填埋场和回收站的运作,更探究了“零废弃”社会模式的可能性,分析消费文化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内在矛盾。 第二章:交通的神经系统 流动的哲学: 交通网络被视为城市的神经系统。我们对比了以私家车为中心的设计范式与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为导向的“街道优先”模型。 拥堵的社会成本: 深入分析交通拥堵不仅仅是时间损失,更是社会公平、空气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变量。研究智能交通系统(ITS)在缓解压力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数据隐私和监控风险。 重塑移动性: 考察共享出行、自动驾驶技术对城市空间分配的长期影响。城市街道的未来形态——是从承载车辆的空间转向为人服务的空间。 --- 第二部分:人造的肌理——社会分层与空间重构 引言:空间即权力 城市空间是社会关系固化和再生产的场所。本部分着眼于城市内部结构如何反映和加剧社会不平等。 第三章:区域的地理政治学 中心与边缘的重绘: 剖析“中央商务区”(CBD)、“边缘卫星城”和“内城衰退区”的形成过程。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超级城市(Megacities)如何通过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巩固其核心地位。 住房的阶级分化: 探讨住房作为商品与居住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分析“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社会动力学,其对原有社区的文化驱逐效应,以及经济适用房政策在不同文化中的实践困境。 “数字鸿沟”的空间投射: 互联网接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分配不均,如何在物理空间上固化了教育、就业和政治参与的差距。 第四章:公共空间的戏剧场 失落的广场与复兴的街道: 考察公共空间——公园、广场、步行街——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社会功能。分析安全顾虑和商业化对传统公共交往的侵蚀。 异质性的相遇: 研究城市中的混合用途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如何在理论上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偶然相遇,并探讨这种“设计化的偶遇”是否能真正消弭社会隔阂。 城市美学与身份建构: 建筑风格、纪念碑和街头艺术如何被用作城市身份的政治表达。谁有权在城市中留下视觉印记? --- 第三部分:韧性与未来——规划的伦理与挑战 引言:应对不确定性的城市 在气候变化、流行病和经济波动的多重压力下,城市的生存能力(Resilience)成为核心议题。 第五章:气候适应与基础设施的重塑 极端天气的城市应对: 聚焦于海平面上升、热岛效应和突发性洪水的威胁。分析“灰色基础设施”(如海堤、排水泵站)的局限性,强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城市密度与健康: 重新审视城市密度。高密度在降低碳足迹方面具有优势,但若规划不当,亦会成为疾病传播和生活质量下降的温床。探讨“宜居密度”的设计参数。 韧性规划的社会维度: 韧性不应仅指物质系统的快速恢复,更应包括社区在危机中的互助能力和信息共享机制。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营建来增强社会韧性。 第六章:治理的碎片化与协同 跨界管理的困境: 现代城市往往跨越行政边界(如大都会区),但规划、交通和环境管理权责却高度碎片化。本书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冲突与合作模式。 公民参与的深化: 评估传统的“咨询式”规划模式的不足,探讨数字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众包数据)如何赋能更具包容性和即时性的决策过程。 后增长时代的规划蓝图: 面对人口停滞甚至负增长的趋势,城市规划的重心应从“扩张”转向“优化”和“再利用”。如何激活存量空间,避免“鬼城”的出现,成为规划者必须面对的伦理难题。 结论:迈向共生的未来城市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共生城市”的愿景:一个不仅高效运转,更具有生态敏感性、社会公平性和文化深度的空间实体。城市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纪念碑,而是人类与物质、技术、历史持续对话的场所。对《城市脉络》的阅读,即是对我们脚下这片正在不断演化的复杂人造世界的深度解码。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环境与你》这本书,内心便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这个名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轻声呼唤,将我从纷繁的生活琐事中拉回到最本真的存在。我一直觉得,“环境”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像是科学家、环保人士的专属词汇。但“与你”这两个字,却又将它拉得如此之近,近到仿佛就在我的呼吸之间,就在我踩踏的土地之上。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构“环境”这个概念,它是否会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我描绘出那个既宏大又微观的世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生长的食物,以及我们栖息的家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我渴望了解,那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是如何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情绪,甚至是我们的人生轨迹。这本书,或许能点亮我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让我明白,我并非孤立于环境之外的存在,而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它,反之亦然。

评分

《环境与你》这个书名,在我眼中,是一种邀请,邀请我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探索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总是感觉,“环境”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耳熟能详,但真正要深入理解,却并非易事。它关乎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关乎着我们脚下的土地,关乎着头顶的蓝天。而“与你”的加入,则巧妙地将这个宏大的主题,拉近到了我个人生活的尺度。这让我更加期待,这本书会如何呈现这份“连接”。我猜想,它或许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一位耐心而又充满智慧的朋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讲述关于环境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我们是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答案,了解我们那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对环境产生连锁反应。我更希望能获得一些启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从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位置和力量。

评分

《环境与你》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非常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感觉。我总是感觉,谈论“环境”这个话题,很容易变得专业化、理论化,甚至是令人望而生畏。但“与你”这两个字,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书的距离,仿佛它不是在教导我什么深奥的知识,而是在和我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会用枯燥的术语来堆砌,而是会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或者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引导我去思考“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与我们每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发现一些自己从未留意过的“环境”细节,比如,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材料,它们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是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又或者,我们所面对的各种自然现象,例如气候变化,它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脑海中种下一颗种子,让我开始关注身边那些“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并从中获得一些思考的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环境与你》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我一直对自然界的运作方式感到着迷,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无论多么进步,都无法脱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然而,“环境”这个词,有时会让人感觉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似乎需要专业的知识才能窥探其全貌。但“与你”这个词的加入,却让这本书的气质瞬间变得亲切和个人化。这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连接,一种让我能够理解并感知“环境”与我个人之间那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这份“连接”?它会用故事性的叙述,带领我深入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去感受它们的脉搏吗?还是会从日常生活中出发,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细节?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并最终,能够理解并拥抱那份作为地球居民的责任与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环境与你”。我一直对我们身处的自然界感到好奇,也深知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其中,却并未真正理解这份联系的深层含义。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立刻就被它所传达的直接而又普适的主题所打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我们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空气的质量到水源的纯净,从城市的规划到乡村的景观,甚至是我们呼吸的每一次气息,都与“环境”这个宏大的概念紧密相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却至关重要的元素。它是否会用生动的故事来阐述科学原理?是否会引导我去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我热切地期盼着,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环境”这本大书的钥匙,让我不仅能看到它的样子,更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明白它与我——一个普通人——之间那不可分割的羁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