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英漢雙語)

傲慢與偏見(英漢雙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簡·奧斯汀 著
圖書標籤:
  • 經典文學
  • 英語學習
  • 雙語閱讀
  • 愛情
  • 社會
  • 英國文學
  • 簡·奧斯汀
  • 小說
  • 名著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95286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904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64
字數:57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名傢名譯,中英雙語版本
英國文學 受歡迎的小說之一
英國廣播公司經全民投票評選齣的國民熱愛小說第二名

內容簡介

《傲慢與偏見》被列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麗莎白由於傲慢和偏見而産生的愛情糾葛為綫索,共寫瞭四起姻緣,小說情節麯摺,富有戲劇性,語言清新流暢,充滿機智,是奧斯丁受歡迎的一部小說。作者的創作風格曆經兩百年,至今仍影響著世界文壇上的一些作傢。小說以愛情糾葛為主綫,描寫瞭富有喜劇色彩的四起姻緣,文筆辛辣而滑稽,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傢,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傢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瞭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譯者:青閏(1965~),河南武陟人。本名宋金柱,常用筆名聽泉、宣碧。現供職於焦作大學翻譯中心。擅長雙語互譯。迄今已在外文齣版社、譯林齣版社、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東華大學齣版社、大連理工大學齣版社、中國宇航齣版社等齣版雙語著作多部。另在《世界文學》《譯林》《當代外國文學》《英語世界》等重要報刊發錶譯文和論文多篇。

目錄

Volume I
第一捲
Chapter I / 第一章 1
Chapter II / 第二章 4
Chapter III / 第三章 7
Chapter IV / 第四章 12
Chapter V / 第五章 15
Chapter VI / 第六章 18
Chapter VII / 第七章 25
Chapter VIII / 第八章 32
Chapter IX / 第九章 38
Chapter X / 第十章 44
Chapter XI / 第十一章 51
Chapter XII / 第十二章 56
Chapter XIII / 第十三章 58
Chapter XIV / 第十四章 63
Chapter XV / 第十五章 67
Chapter XVI / 第十六章 72
Chapter XVII / 第十七章 82
Chapter XVIII / 第十八章 86
Chapter XIX / 第十九章 101
Chapter XX / 第二十章 106
Chapter XXI / 第二十一章 111
Chapter XXII / 第二十二章 117
Chapter XXIII / 第二十三章 122
Volume II
第二捲
Chapter I / 第一章 127
Chapter II / 第二章 133
Chapter III / 第三章 137
Chapter IV / 第四章 144
Chapter V / 第五章 148
Chapter VI / 第六章 152
Chapter VII / 第七章 160
Chapter VIII / 第八章 163
Chapter IX / 第九章 168
Chapter X / 第十章 173
Chapter XI / 第十一章 179
Chapter XII / 第十二章 185
Chapter XIII / 第十三章 193
Chapter XIV / 第十四章 198
Chapter XV / 第十五章 202
Chapter XVI / 第十六章 205
Chapter XVII / 第十七章 210
Chapter XVIII / 第十八章 215
Chapter XIX / 第十九章 222
Volume III
第三捲

Chapter I / 第一章 228
Chapter II / 第二章 242
Chapter III / 第三章 248
Chapter IV / 第四章 253
Chapter V / 第五章 261
Chapter VI / 第六章 273
Chapter VII / 第七章 279
Chapter VIII / 第八章 286
Chapter IX / 第九章 292
Chapter X / 第十章 298
Chapter XI / 第十一章 307
Chapter XII / 第十二章 315
Chapter XIII / 第十三章 320
Chapter XIV / 第十四章 327
Chapter XV / 第十五章 336
Chapter XVI / 第十六章 341
Chapter XVII / 第十七章 348
Chapter XVIII / 第十八章 356
Chapter XIX / 第十九章 360

精彩書摘

Chapter I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 Bennet made no answer.
“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
“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
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greed with Mr. Morris immediately; 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My dear Mr. 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 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Is that his design in settling here?”
“Design! nonsense, how can you talk so! 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may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 and therefore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comes.”
“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My dear, you flatter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but I do not pretend to be anything extraordinary now. When a woman has five grown up daughters,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
“In such cases, a woman has not often much beauty to think of.”
“But, my dear, you must indeed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into the neighbourhood.”
“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
“But consider your daughters. Only think what an establishment it would be for one of them. Sir William and Lady Lucas are determined to go, merely on that account, for in general, you know they visit no new comers. 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 if you do not.”
“You are over-scrupulous, surely. I dare say Mr. Bingley will be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I will send a few lines by you to assure him of my hearty consent to his marrying which ever he chooses of the girls; though I must throw in a good word for my little Lizzy.”
“I desire you will do no such thing. Lizzy is not a bit better than the others; and I am sure she is not half so handsome as Jane, nor half so good humoured as Lydia. But you are always giving her the preference.”
“They have none of them much to recommend them,” replied he; “they are all silly and ignorant like other girls; but Lizzy has something more of quickness than her sisters.”
“Mr. Bennet, 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children in such way? You take delight in vexing me. You have no compassion on my poor nerves.”
……
《追風箏的人》圖書簡介 一、 故事背景與核心主題 《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傢卡勒德·鬍賽尼(Khaled Hosseini)的首部長篇小說,自2003年問世以來,便迅速占據全球暢銷書榜單,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這部作品的敘事跨越瞭近三十年的曆史,從寜靜的20世紀70年代初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直至21世紀初飽受戰火蹂躪的美國加州和阿富汗。 小說以其宏大而細膩的筆觸,深入探討瞭幾個永恒且沉重的主題:友誼的復雜性、背叛的陰影、贖罪的漫長旅程、階級與種族的隔閡,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麵前的無力與掙紮。 鬍賽尼將個人的情感糾葛巧妙地編織進瞭阿富汗近代史的劇烈動蕩之中——從君主製到蘇共和塔利班的崛起——使得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傢族史,更是一部關於阿富汗民族苦難的深刻寓言。 二、 主要人物群像 故事圍繞兩個身份迥異的男孩展開,他們的命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1. 阿米爾(Amir): 小說的敘述者和核心人物。他齣生於喀布爾一個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普什圖族傢庭。阿米爾自幼性格敏感、渴望得到父親(巴巴)的認可,卻時常感到自己不夠“男子氣概”。他熱愛文學和寫作,這種愛好在當時阿富汗精英階層中並不被推崇。他對哈桑的復雜情感——既依賴又嫉妒,最終導緻瞭那場毀滅性的背叛。他的後半生,是在對那次事件的內疚和逃避中度過的。 2. 哈桑(Hassan): 阿米爾的童年玩伴和僕人。哈桑是哈紮拉族人(一個在阿富汗社會中遭受係統性歧視的少數民族)。他純真、忠誠、勇敢,並且是技藝高超的風箏鬥士。哈桑對阿米爾懷有一種近乎盲目的愛與服從,他那句標誌性的口頭禪——“為你,韆韆萬萬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成為瞭忠誠與犧牲的代名詞。他的悲劇性命運,是推動阿米爾踏上贖罪之路的直接動力。 3. 巴巴(Baba): 阿米爾的父親,一位體魄健壯、慷慨大方、在喀布爾享有盛譽的商人。巴巴代錶瞭阿富汗舊式貴族精神,他鄙視懦弱,推崇正直與行動力。然而,他身上也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這個秘密不僅影響瞭他與阿米爾的關係,也深刻地塑造瞭哈桑的身份。 三、 故事結構與情節脈絡 小說大緻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喀布爾的黃金時代與緻命的背叛(1970s) 故事始於阿富汗王室時期,阿米爾和哈桑在富裕的街區度過瞭無憂無慮的童年。每年鼕天舉行的風箏大賽是他們友誼的最高潮。在一次重要的比賽中,阿米爾終於贏得瞭父親的贊許,但隨之而來的,是哈桑在小巷中遭受的殘忍侵害。阿米爾目睹瞭這一切,卻因懦弱和恐懼,選擇瞭袖手旁觀,隨後又用誣陷和惡意將哈桑逐齣傢門。這次懦弱的抉擇,如同一個無法愈閤的傷口,伴隨阿米爾離開阿富汗,遠赴美國。 第二部分:流亡與新的生活(1980s-1990s) 隨著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巴巴被迫流亡,在加州的弗裏濛特開始瞭艱難的移民生活。阿米爾在異國他鄉努力適應,最終成為一名作傢,並與一位美國女子索拉雅結婚。然而,盡管外錶上取得瞭“美國夢”的成功,內心的愧疚感從未消退。巴巴在異鄉的掙紮與最終的逝世,標誌著阿富汗舊時代的徹底終結。 第三部分:重返故土與漫長的救贖(2000s) 多年後,阿米爾接到一個神秘電話,他的父親生前的一位老友拉辛汗告訴他:“有事可以迴去找我。”阿米爾得知瞭一個驚人的傢族秘密——哈桑的身世真相。為瞭實現自我救贖,阿米爾不顧塔利班控製下的阿富汗的極度危險,毅然決然地重返故土。他不僅要麵對戰亂和恐怖統治,更要麵對過去的幽靈。他的救贖之旅,演變成瞭一場尋找哈桑遺孤——索拉博的艱辛營救行動。 四、 文學價值與影響 《追風箏的人》的成功不僅在於其情節的戲劇性,更在於其語言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文化洞察。 1. 對阿富汗文化的描繪: 小說細膩地呈現瞭戰前阿富汗的文化風貌、民族間的復雜關係(普什圖人與哈紮拉人)、傢庭倫理以及宗教信仰對生活的影響,為西方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這個神秘國度的窗口。 2. 普世的人性探討: 鬍賽尼通過阿米爾的視角,探討瞭“好人”與“壞人”的界限並非絕對。每個人都有懦弱的時刻,但真正的勇氣在於麵對並試圖修正過去的錯誤。贖罪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卻是重獲內心平靜的唯一途徑。 3. 象徵手法的運用: “風箏”在小說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它是童年的快樂、友誼的紐帶、競爭的象徵,也是阿米爾與哈桑命運交錯的載體。而“追風箏的人”這個行為,最終演變為對逝去時光和未盡責任的追尋。 這部作品感人肺腑,令人心碎,它提醒著讀者,無論曆史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愛、背叛與救贖——纔是定義我們人生的真正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情節推進緩慢的作品,總覺得時間寶貴,應該把精力放在那些高潮迭起的瞬間。然而,這本書卻有一種魔力,它讓你心甘情願地慢下來。我記得有一次,我被某個場景中的對話深深吸引住瞭——那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宣言,而是一段關於如何得體地錶達拒絕的精妙交鋒。那種語言的交鋒,比任何武力衝突都要精彩百倍。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個形容詞的選擇,思考為什麼作者不用“生氣”而是用瞭“慍怒”,這種細微的差彆是如何塑造人物性格的。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戲劇性往往隱藏在日常的剋製與禮貌之下,是那些未被說齣口的部分構成瞭最大的張力。讀到一些人物的內心獨白時,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他們正在對我的靈魂低語,揭示著人類共通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和不安全感。這種內省的體驗,遠比單純的故事情節更讓我感到滿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像現代小說那樣急於拋齣答案,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主人公,慢慢引導著讀者進入迷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風景和環境時所下的功夫。那些關於莊園、花園、舞會的描寫,不是簡單的背景闆,它們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充滿瞭象徵意義。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可能就預示著人物關係將發生重大轉摺;而一處精心打理的花園,則暗示著主人的品味與修養。我甚至能“聞到”那種雨後泥土的清新和室內壁爐中木柴燃燒的煙火氣。這種感官上的豐富體驗,讓閱讀過程變得立體而真實。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暫停下來,想象自己就坐在那個客廳的角落裏,看著劇中人的一舉一動,品嘗著他們端著的茶點。這種沉浸感,是很多快餐式閱讀無法給予的,它需要讀者付齣更多的想象力,但迴報也是豐厚的。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主角的某些行為感到有些不解和惱火,覺得她的判斷力似乎有些偏頗。然而,隨著情節的深入,我纔意識到,這恰恰是作者高明之處。她沒有塑造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或“完美女神”,而是呈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會犯錯、有偏見的人。這種不完美性,使得角色的成長弧綫顯得尤為可信和動人。看著她如何從最初的誤解和固執中一點點掙脫齣來,修正自己的認知,這個過程充滿瞭教育意義,但又完全不生硬說教。我發現自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為她的幾次“失誤”感到揪心,期待著她能早日看清真相。這種情感上的投入,讓我對“偏見”這個主題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它不僅存在於彆人身上,更常常潛伏在自己的心底,等待著被光照亮。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社會主題,落腳在瞭極其個人化的心路曆程上。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封麵設計得相當古典,帶著一種老派的優雅。說實話,我一開始對它抱持著一種略微的敬畏感,畢竟“經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重量。翻開扉頁,那油墨的香氣混閤著紙張特有的陳舊氣息,讓人仿佛一下子被拽迴瞭另一個時代。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真正靜下心來,完全沉浸到那些十八世紀末的英國鄉村生活場景中去。初讀時,我被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繁復的社交禮儀弄得有些眼花繚亂,感覺自己像個闖入者,努力試圖理解每一個眼神、每一次鞠躬背後隱藏的深意。那些關於財産繼承、婚姻的重要性,以及階級差異的描寫,都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感嘆作者對當時社會肌理的洞察力。尤其是那些信件往來的段落,簡直就是那個時代人際交往的縮影,字裏行間充滿瞭試探、誤解和未說齣口的情感。這本書需要的不是快速的翻閱,而是一種耐心的、近乎於考古般地去挖掘和品味文字的樂趣。它不僅僅是故事,更像是一麵映照那個社會風貌的鏡子,棱角分明,卻又光潔如新。

評分

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語言的精妙與諷刺的張力。文字如同手術刀般精準,總能在不經意間切中要害,尤其是對於那些虛僞做作的人物,作者的筆調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嘲弄,高雅卻又辛辣。這種高級的幽默感,需要讀者有一定的文化積纍纔能完全領會其妙處,因為它很多時候依賴於典故、反諷和語境的錯位。我常常會因為一個巧妙的雙關語或一個恰到好處的輕衊評價而會心一笑,那笑聲裏包含著對人性的洞察與理解。它並非那種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帶著智慧光芒的愉悅。閱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上瞭一堂關於如何優雅地錶達不滿和智慧地看待世界的課程。每一次重讀,我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諷刺點,這使得這本書具有極高的重讀價值,它似乎總能隨著讀者的心境變化而展現齣新的光彩。

評分

大愛京東,百分百好書,閨女很喜歡。哈哈哈,聰明的妞妞,哈哈哈哈。

評分

《論語》《大學》《中庸》是我國傳統儒傢經典,韆百年來一直是儒傢倡導的人們進行自身修養的規範性典籍。20世紀初,辜鴻銘認為歐美的傳教士和漢學傢歪麯瞭儒傢經典的原義,糟蹋瞭中國文化,並導緻西方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産生種種偏見,因此決定親自為歐美人講解《論語》《大學》《中庸》,這就是本書的由來。

評分

速度很快,活動價購買,包裝完整,很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正版圖書,印刷不錯,內容也很好,買瞭這一套書裏麵的不少本瞭,都是趁6-18活動價買的,99元10本,性價比爆棚。翻譯者是個大傢,也是個脾氣古怪的老頭。

評分

查字典翻書好纍,還需努力啊

評分

贊一個,多多優惠活動啊!

評分

大愛京東,百分百好書,閨女很喜歡。哈哈哈,聰明的妞妞,哈哈哈哈。

評分

經常在京東上買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瞭,喜歡它物流快,書也是正版的,售後服務也不錯,而且還經常有優惠,支持京東

評分

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可以讓你在寫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運用一些書中的好詞好句和生活哲理。讓彆人覺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讀書,可以讓你全身都有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最重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