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训方 著
图书标签:
  • 材料力学
  • 力学
  • 孙训方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材
  • 二手书
  • 正版
  • 工程力学
  • 大学教材
  • 第五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正多贸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64739
商品编码:121311476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7-01

具体描述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有笔记,有笔迹。

基本信息

书名:材料力学Ⅰ(第5版)

定价:33.30元

作者:孙训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4026473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第5版保留了原版概念确切、说理透彻、内容丰富的特点和相邻两版间的连续性,内容是按照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材料力学课程基本要求(A类)”修订的,共分Ⅰ、Ⅱ两册。本书为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著的《材料力学(Ⅰ)》,内容包括:绪论及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应力、梁弯曲时的位移等。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土建、水利类各专业,也可供其他专业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第5版保留了原版概念确切、说理透彻、内容丰富的特点和相邻两版间的连续性,内容是按照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材料力学课程基本要求(A类)”修订的,共分Ⅰ、Ⅱ两册。《材料力学(Ⅰ)》包含了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可供50~60学时的材料力学课程选用;《材料力学(Ⅱ)》包含了材料力学较为深入的内容,补充较多学时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容,以及为有潜力的学生留有深入学习的余地。本书为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著的《材料力学(Ⅰ)》,共9章,内容包括:绪论及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应力、梁弯曲时的位移、简单的超静定问题、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压杆稳定。《材料力学(Ⅰ)》适用于高等学校土建、水利类各专业,也可供其他专业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材料力学(Ⅰ)》配有《材料力学学习指导》、《材料力学电子教案与习题解答》和《材料力学网上作业与查询系统》,可作为本书的参考资料配合使用。

目录


章 绪论及基本概念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 材料力学发展概述 §1—3 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1一4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 §1—5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2 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 §2—3 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 §2—4 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2—5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7 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 §2—8 应力集中的概念 §2—9 静强度可靠性设计概念 思考题 习题第三章 扭转 §3—1 概述 §3—2 薄壁圆筒的扭转 §3—3 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 §3—4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3—5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3—6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3—7 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3—8 开口和闭口薄壁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思考题 习题第四章 弯曲应力 §4—1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4—2 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4—3 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 §4—4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4—5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 §4—6 梁的合理设计 思考题 习题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 §5一l 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 §5—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5—3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5—4 奇异函数·梁挠曲线的初参数方程 §5—5 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5—6 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思考题 习题第六章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6—1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6—2 拉压超静定问题 §6—3 扭转超静定问题 §6—4 简单超静定梁 思考题 习题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7—1 概述 §7—2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 §7—3 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7—4 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7—5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7—6 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7—7 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7—8 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8—1 概述 §8—2 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 §8—3 拉伸(压缩)与弯曲 §8—4 扭转与弯曲 §8—5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8—6 铆钉连接的计算 §8—7 榫齿连接 思考题 习题第九章 压杆稳定 §9—1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 §9—2 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9—3 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 §9—4 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 §9—5 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 §9—6 压杆的稳定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思考题 习题录I 截面的几何性质 §I一1 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 §I一2 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 §I一3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 §I—4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I—5 计算惯性矩的近似方法 思考题 习题录Ⅱ 常用截面的几何性质计算公式录Ⅲ 型钢规格表录Ⅳ 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和转角录Ⅴ 力学性能名词及符号的新旧对照表主要参考书习题答案索引SynopsisContents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孙训方(1923—2000),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获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在清华大学任助教。194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生院学习,获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回国。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任教,长期担任数理力学系副系主任及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8年成为博士后指导专家,1989年被评为铁道部教师,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力学学会、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五届名誉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及力学评审组组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等。毕生从事于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尤为我国断裂力学的开创、发展和工程应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损伤力学和材料本构关系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为世人瞩目。1957年起先后出版主编的材料力学教材4套、译著4本,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材料力学》(第三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二十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数十位,其中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

文摘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序言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材料力学:静力学、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将介绍材料力学这门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我们将探讨材料力学在各类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帮助工程师理解和预测材料在受力状态下的行为。本章将重点阐述静力学、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1 材料力学及其任务 定义材料力学:一门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应力、应变和变形规律的力学分支。 材料力学的基本任务: 强度计算: 确定构件在载荷作用下,其内部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以防止构件发生断裂或屈服。 刚度计算: 确定构件在载荷作用下,其变形(如位移、转角)不超过允许值,以保证构件的工作精度和使用功能。 稳定性计算: 对于细长受压构件,需要计算其在载荷作用下是否会发生突然的失稳(如压弯失稳),确保构件的安全。 设计与分析: 为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已有的结构进行性能分析。 材料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举例:桥梁、建筑、飞机、汽车、机械设备等。 1.2 机械零件的受力特点 内力: 构件抵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内部作用力。我们将介绍内力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截面法来求解内力。 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是描述材料内部受力状态的重要物理量。将引入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概念。 应变: 材料变形的相对量。将介绍线应变和角应变的定义。 外力类型: 集中力、均布力、力偶等。 构件类型: 杆、梁、轴、板壳等。 1.3 材料力学基本假设 宏观连续性假设: 假设材料是连续均匀的,忽略材料的微观结构(如晶粒、原子)。 小变形假设: 假设构件的变形量相对于其尺寸很小,变形不影响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 各向同性假设: 假设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质相同。 线弹性假设: 假设材料在应力作用下遵循胡克定律,卸载后能恢复原状。 1.4 变形连续性和相互独立性 变形连续性: 构件在变形过程中,其内部各点的位移是连续的,没有间断。 相互独立性: 构件的变形是由外载荷引起的,且不同区域的变形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但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第二章 杆件的轴向载荷 本章将深入探讨杆件在轴向拉伸或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受力特性。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杆件内部的轴力、应力、应变和变形,并理解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 轴力图和轴向应力 轴力: 截面上的合内力在杆件轴向上的投影。 截面法: 确定轴向载荷作用下杆件任意截面上的轴力。 轴力图: 绘制轴力随杆件长度变化的图线,直观反映轴力的分布规律。 轴向应力(正应力): 轴力作用在截面上产生的应力,其方向垂直于截面。 应力公式: $sigma = N/A$,其中 $sigma$ 为轴向应力, $N$ 为轴力, $A$ 为截面积。 正应力分布: 在均匀材料和均匀截面杆件中,轴向应力在截面上是均匀分布的。 2.2 轴向变形 线应变: 杆件在轴向上的单位长度变形。 胡克定律(轴向): $sigma = E epsilon$,其中 $E$ 为材料的弹性模量(杨氏模量), $epsilon$ 为线应变。 伸长量(或缩短量): 杆件的总变形量。 变形公式: $delta = NL/(AE)$,其中 $delta$ 为总变形量, $L$ 为杆件长度。 变形连续性: 杆件的变形是连续的,总变形量等于各微段变形量的累加。 2.3 刚度概念 刚度: 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轴向载荷下,杆件的刚度主要由其材料的弹性模量 $E$ 和截面面积 $A$ 决定。 刚度计算: 通过分析变形来评估杆件的刚度。 刚度与强度的区别: 强度关注的是是否会断裂,刚度关注的是变形的大小。 2.4 组合变形 泊松比: 杆件在受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向截面上的变形(应变)。 $ u = -epsilon_y / epsilon_x$,其中 $ u$ 为泊松比, $epsilon_y$ 为横向应变, $epsilon_x$ 为轴向应变。 横向应变: 杆件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应变。 尺寸变化: 杆件在受轴向载荷时,其横向尺寸会发生变化。 2.5 力的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对于线性系统,多个载荷作用下的总效应等于各载荷单独作用下效应的代数和。 轴向载荷下的叠加: 求解由多个轴向力作用的杆件变形时,可将各力单独作用下的变形叠加。 2.6 轴向载荷下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强度计算: $sigma_{max} = N_{max}/A le [sigma]$,其中 $[sigma]$ 为材料的许用应力。 刚度计算: $|delta| le [delta]$,其中 $[delta]$ 为允许的最大变形量。 设计要点: 根据强度和刚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杆件截面尺寸。 第三章 梁的弯曲 本章将重点介绍梁在横向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变形和应力状态。我们将学习如何绘制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并计算梁的弯曲正应力、剪应力以及弯曲变形。 3.1 梁的受力与分类 梁: 主要承受横向载荷,发生弯曲变形的杆件。 分类: 按支承方式: 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等。 按载荷: 集中载荷梁、均布载荷梁等。 基本假设: 平截面假定(伯努利梁): 梁的横截面在变形前是平面的,变形后仍然是平面,且始终垂直于梁的变形轴线。 材料均匀、各向同性、线弹性。 3.2 剪力图和弯矩图 内力: 梁在横向载荷作用下,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 剪力 (V): 截面左右两侧合力在截面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弯矩 (M): 截面左右两侧合力相对于截面的合力矩。 截面法: 求解梁的剪力和弯矩。 剪力图和弯矩图: 绘制剪力和弯矩随梁长度变化的图线,直观反映内力的分布规律。 剪力与弯矩的关系: $dV/dx = q(x)$ (q为分布载荷), $dM/dx = V(x)$。 3.3 弯曲正应力 正应力: 弯矩作用在梁的横截面上产生的垂直于截面的应力。 弯曲正应力公式(纯弯曲): $sigma_x = -My/I_z$,其中 $sigma_x$ 为沿梁轴线方向的应力,$M$ 为弯矩,$y$ 为截面中性轴到该点的距离,$I_z$ 为截面绕中性轴的惯性矩。 中性轴: 弯曲时应力为零的轴,通常通过截面的形心。 弯曲正应力分布: 在纯弯曲梁中,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最远离中性轴的上、下边缘。 最大弯曲正应力: $sigma_{max} = |M|_{max} / W_z$,其中 $W_z$ 为截面模量(抗弯截面模量)。 3.4 弯曲剪应力 剪应力: 弯矩作用在梁的横截面上产生的平行于截面的应力。 剪应力公式: $ au_{xy} = VQ_z / (I_z b)$,其中 $ au_{xy}$ 为剪应力,$V$ 为剪力,$Q_z$ 为面积矩,$I_z$ 为截面惯性矩,$b$ 为截面宽度。 剪应力分布: 剪应力在截面高度上的分布通常是非线性的,例如,在矩形截面上呈抛物线分布。 3.5 梁的弯曲变形 挠曲线: 梁在弯曲变形后的轴线形状。 弯曲曲率: $ ho = EI_z / M$,描述梁的弯曲程度。 微分方程: $d^2y/dx^2 = M(x) / (EI_z)$,描述梁的挠曲线。 求解方法: 积分法、叠加法、能荷法等。 典型梁的挠曲线和最大挠度: 介绍简支梁、悬臂梁等在各种载荷下的变形计算。 3.6 弯曲刚度 弯曲刚度: 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主要由材料的弹性模量 $E$ 和截面惯性矩 $I_z$ 决定。 刚度要求: 保证梁的挠度不超过允许值,以满足使用功能。 3.7 弯曲强度计算 强度计算: 确保梁的最大弯曲正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 设计要点: 选择合适的梁截面形状和尺寸,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第四章 扭转 本章将介绍杆件(通常是轴)在扭矩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我们将分析轴内的剪应力、剪应变以及扭转角,并学习如何进行轴的强度和刚度设计。 4.1 圆轴的扭转 扭矩 (T): 作用在轴上的力偶,产生绕轴线的旋转。 纯扭转: 仅受扭矩作用的轴。 内力: 截面上的扭矩。 剪应力: 扭矩在截面上产生的垂直于截面的应力。 剪应力公式(纯扭转): $ au = Tr/I_p$,其中 $ au$ 为剪应力,$T$ 为扭矩,$r$ 为距轴心的距离,$I_p$ 为截面的极惯性矩。 剪应力分布: 在圆形实心轴中,剪应力沿半径方向线性增大,最大值出现在轴的外缘。 极惯性矩: 截面绕其形心极点(垂直于截面)的惯性矩,对于圆形截面 $I_p = pi d^4 / 32$ (实心圆) 或 $I_p = pi (d_o^4 - d_i^4) / 32$ (空心圆)。 4.2 扭转角 剪应变: 轴在扭转作用下的剪切变形。 胡克定律(剪切): $ au = G gamma$,其中 $G$ 为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 $gamma$ 为剪应变。 扭转角($ heta$): 轴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度。 扭转角公式: $ heta = TL/(GI_p)$,其中 $ heta$ 为总扭转角,$L$ 为轴的长度。 扭转刚度: 轴抵抗扭转变形的能力,由 $G$ 和 $I_p$ 决定。 4.3 截面的选择 圆形截面: 最常见的轴截面,具有良好的扭转性能。 其他截面: 方形、矩形等截面的扭转性能分析更复杂。 4.4 扭转应力和刚度计算 强度计算: 确保轴的最大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 au]$。 刚度计算: 限制轴的总扭转角不超过允许值 $[ heta]$。 设计要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轴的直径,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第五章 应力状态和材料力学 本章将介绍应力状态的概念,包括应力张量和主应力,并将其与材料的强度理论相结合,以更全面地预测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破坏行为。 5.1 应力状态 应力张量: 用九个分量描述空间某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数学模型。 主应力: 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剪应力为零的应力分量,它们是应力状态的极值。 摩尔圆: 用图形方法表示应力状态,并求解主应力、最大剪应力等。 5.2 平面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 某一应力分量远小于其他应力分量,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三个应力分量的情况。 平面应力摩尔圆: 用于分析平面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最大剪应力等。 5.3 材料的强度理论 目的: 建立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判据,预测材料的屈服或断裂。 几种主要的强度理论: 第一强度理论(最大拉应力理论): $sigma_{max} le [sigma]$。适用于脆性材料。 第二强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特雷斯卡理论): $ au_{max} le [ au]$。适用于塑性材料。 第三强度理论(形变能密度理论,冯·米塞斯理论): $sqrt{(sigma_1-sigma_2)^2+(sigma_2-sigma_3)^2+(sigma_3-sigma_1)^2} le sqrt{2}[sigma]$。适用于塑性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强度理论之一。 第四强度理论(偏应变能密度理论,莫尔强度理论): 结合了最大剪应力理论和形变能密度理论的优点。 许用应力: 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允许的最大应力,通常取材料的屈服强度或抗拉强度除以安全系数得到。 5.4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弹性模量 $E$: 材料抵抗正应力变形的能力。 泊松比 $ u$: 材料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 剪切弹性模量 $G$: 材料抵抗剪应力变形的能力。 三者之间的关系: $G = E / (2(1+ u))$。 5.5 应力集中 定义: 在构件几何形状发生突变处(如孔、缺口),应力会显著增大,形成应力集中现象。 应力集中系数: 描述应力集中程度的系数。 影响: 应力集中是引起构件疲劳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六章 压杆的稳定性 本章将介绍细长受压杆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失稳现象。我们将学习欧拉公式,分析临界压力,并探讨影响压杆稳定性的因素。 6.1 压杆失稳 失稳: 细长受压杆件在达到某一临界载荷时,会突然发生巨大的侧向弯曲,导致结构失效。 屈曲: 失稳过程。 6.2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欧拉公式: $P_{cr} = pi^2 EI / (mu L)^2$,其中 $P_{cr}$ 为临界压力,$E$ 为弹性模量,$I$ 为截面最小惯性矩, $L$ 为杆件长度, $mu$ 为折算长度系数(取决于两端支承条件)。 支承条件: 杆件两端的约束方式(如铰接、固定、自由)会影响折算长度,进而影响临界压力。 细长杆件: 长度与截面尺寸相比很大的杆件。 6.3 影响压杆稳定性的因素 材料的弹性模量 $E$。 截面的最小惯性矩 $I$。 杆件的长度 $L$。 杆件两端的支承条件(通过折算长度系数 $mu$ 体现)。 初始缺陷: 杆件的初始弯曲、材料的不均匀性等会降低临界压力。 6.4 稳定性计算 安全裕度: 工程设计中,实际承受的压力应远小于临界压力,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设计原则: 选择合理的截面尺寸和材料,确保杆件在正常工作载荷下不发生失稳。 第七章 组合变形 本章将分析杆件同时承受多种载荷(如轴向力、弯矩、扭矩)时的组合变形。我们将应用叠加原理,并介绍分析组合变形的常用方法。 7.1 组合变形的概念 组合载荷: 杆件同时受到轴向力、弯矩、剪力、扭矩等多种载荷作用。 组合变形: 杆件在组合载荷下的总变形。 7.2 叠加原理的应用 线性叠加: 在弹性范围内,构件在多种载荷作用下的总内力、应力和变形可以由各单独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应力和变形进行叠加得到。 分解: 将复杂的组合载荷分解为简单的基本载荷。 7.3 组合变形的分析方法 弯曲与轴向载荷的组合: 例如,梁同时承受轴向力和横向载荷。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例如,轴同时承受弯矩和扭矩。 计算步骤: 1. 分析各单独载荷作用下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扭矩)和应力(正应力、剪应力)。 2. 绘制各单独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图。 3. 利用叠加原理,将各单独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或变形进行叠加,得到组合应力或组合变形。 4. 根据组合应力进行强度校核,根据组合变形进行刚度校核。 7.4 组合变形时的强度校核 关键: 确定组合应力最大的位置,并进行强度校核。 方法: 针对不同的组合变形情况,采用相应的强度理论进行校核。 7.5 组合变形时的刚度校核 关键: 确定组合变形最大的位置,并进行刚度校核。 方法: 对叠加后的变形进行计算,并与允许变形值进行比较。 第八章 动载荷 本章将介绍物体在变化载荷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即动载荷。我们将重点探讨冲击载荷和振动,并介绍相关的计算方法。 8.1 冲击载荷 冲击载荷: 载荷作用时间很短,且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导致构件产生较大的惯性力。 冲击系数: 描述冲击载荷引起的额外应力或变形的系数。 冲击载荷下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刚性冲击: 冲击物体与被冲击物体碰撞时,能量快速传递。 柔性冲击: 冲击过程中,构件本身也发生变形。 惯性力: $F = ma$。 8.2 振动 振动: 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的现象。 自由振动: 除去初始干扰后,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受迫振动: 系统在外力周期性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共振: 当外力频率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幅急剧增大的现象,可能导致结构破坏。 8.3 振动分析的基本概念 固有频率: 系统在自由振动时,其自身的振动频率。 阻尼: 振动过程中能量损耗的因素。 阻尼比: 描述阻尼大小的参数。 8.4 动载荷下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能量法: 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冲击载荷下的变形和应力。 动力学分析: 考虑惯性力进行受力分析。 疲劳强度: 动载荷往往与疲劳强度问题紧密相关。 第九章 材料力学的实验方法 本章将介绍用于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方法,包括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以及应力分析的实验技术。 9.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拉伸试验: 测定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压缩试验: 测定材料的抗压强度。 弯曲试验: 测定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 扭转试验: 测定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 硬度试验: 间接评价材料的强度。 9.2 应力与应变测量 应变片: 用于测量物体表面应变的传感器。 光弹性法: 利用材料的光弹性效应,通过观察干涉条纹来分析应力分布。 电阻应变片法: 通过测量应变片电阻的变化来计算应变。 9.3 结构力学性能试验 梁的弯曲试验: 验证梁的弯曲理论计算结果。 压杆稳定性试验: 验证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疲劳试验: 模拟材料在反复载荷作用下的寿命。 9.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与整理。 图表绘制。 误差分析。 第十章 疲劳强度 本章将深入探讨材料在反复或周期性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现象——疲劳。我们将介绍疲劳强度、疲劳极限以及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并介绍疲劳强度校核的基本方法。 10.1 疲劳现象 定义: 材料在低于其静强度极限的应力水平下,经受反复载荷作用而产生的破坏。 疲劳破坏的特点: 通常具有脆性断裂的特征,断口光滑,无明显塑性变形。 10.2 S-N曲线 应力(S)-寿命(N)曲线: 描述材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达到疲劳破坏所需的循环次数。 疲劳极限(或疲劳强度): 在S-N曲线上,当循环次数趋于无穷大时,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水平。 10.3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应力幅和平均应力: 应力变化范围和平均应力水平对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 表面状态: 表面粗糙度、表面处理(如喷砂、氮化)会影响疲劳寿命。 几何形状: 缺口、孔、倒角等应力集中区域会显著降低疲劳寿命。 材料性质: 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晶粒度等。 工作环境: 温度、腐蚀介质等。 10.4 疲劳强度计算 Goodman图、 Soderberg图等: 用于分析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Miner法则: 用于分析变幅载荷下的累计损伤。 疲劳强度校核: 确保构件在设计寿命内不会发生疲劳破坏。 第十一章 塑性变形与断裂 本章将介绍材料在超过弹性极限后发生的塑性变形,以及导致材料宏观断裂的机制。我们将探讨塑性变形与断裂之间的关系,并了解相关的断裂力学概念。 11.1 塑性变形 屈服: 材料在应力达到屈服点后,开始发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 应变硬化: 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其强度随塑性变形量的增加而提高。 流动应力: 材料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力。 11.2 断裂 断裂韧性: 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断裂韧性指标: 裂纹扩展力强度因子 ($K_I$) 和断裂韧性值 ($K_{IC}$)。 断裂力学: 研究裂纹在应力作用下扩展并最终导致材料断裂的理论。 断裂模式: 脆性断裂、韧性断裂、疲劳断裂。 11.3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材料: 材料在受力过程中,表现出弹性和塑性变形。 弹塑性分析: 考虑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分析构件在超过弹性极限后的应力应变关系。 11.4 材料的断裂行为 脆性断裂: 材料在达到屈服强度之前即发生断裂,无明显塑性变形。 韧性断裂: 材料在发生显著塑性变形后断裂,断口有明显的纤维状或剪切唇。 第十二章 高温与低温材料力学 本章将探讨材料在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下表现出的特殊力学行为,以及这些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2.1 高温材料力学 蠕变: 材料在高温和恒定应力作用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缓慢塑性变形。 应力松弛: 材料在恒定变形下,应力随时间减小的现象。 高温强度下降: 材料的高温强度通常低于常温强度。 高温下的断裂: 蠕变断裂、热疲劳。 12.2 低温材料力学 韧脆转变: 许多材料(特别是钢)在低温下会发生韧性向脆性的转变。 低温脆性: 材料在低温下表现出脆性断裂的倾向。 低温下的强度和刚度: 低温通常会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但降低其韧性。 12.3 高低温环境下的材料选择与设计 考虑因素: 工作温度、载荷类型、预期寿命、环境介质等。 特殊材料: 耐高温合金、低温钢等。 附录: 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截面模量。 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表。 常用工程单位换算。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作为一名追求精确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对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最权威、最准确的阐释。这不仅仅包括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应力、应变、刚度等概念,更希望它能深入挖掘这些概念背后的物理本质和数学原理。我非常看重教材的数学推导过程,希望它们是逻辑严密、清晰流畅的,能够让我理解每一个数学符号和公式的由来。同时,我也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算例,并且在解答过程中详细剖析每一步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此外,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理解基础理论之后,还能给我启发,让我对材料力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更复杂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评分

我拿到这本《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时,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学习热情。我一直觉得,材料力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设计出安全可靠的工程结构。然而,在我过往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在理论讲解上做到严谨而不失趣味,并且能够提供大量的工程实例,让我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例如,在讲解杆件轴向受力时,我希望能够看到真实建筑的承重结构是如何设计和计算的;在讲解梁的弯曲时,我希望能够看到桥梁或飞机的机翼是如何承受载荷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培养一种“工程思维”,让我不仅仅满足于计算出结果,而是能够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以及在实际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对于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建立起这种“工程眼光”非常期待。

评分

翻开这本《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结构和编排。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逻辑的清晰和条理的顺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一个非常合理的章节划分,从最基础的拉压杆件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入弯曲、扭转等更复杂的受力情况。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我期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定义,详实的推导过程,并且最好配有适量的例题,能够帮助我巩固所学。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经典的工程问题,比如桥梁的设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示材料力学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让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我个人对数学推导的过程并不排斥,甚至觉得理解推导的每一步,是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但是,我更希望这些推导过程是严谨而不失易懂的,不会过于晦涩难懂,以至于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也正是我所关注的。它是否涵盖了材料力学这门学科的所有核心内容,并且在某些重要章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我判断一本教材优劣的重要标准。

评分

我抱着一种非常忐忑的心情拿到这本《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说实话,我之前的学习经历可以用“磕磕绊绊”来形容。每次面对材料力学的习题,都像是进入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北。我最缺乏的,是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比如,提到“应力”,我脑子里只能浮现一堆公式,却很难想象它在实际物体上的真实状态。我期待这本教材能够提供一些更贴近实际的例子,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那些枯燥的理论。或许是通过一些图示,一些模拟,甚至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类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材料力学更直观的认识,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记忆公式,而是能够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甚至能够主动地去应用它们。我一直相信,学习的动力来源于理解,而理解的根源在于兴趣。如果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材料力学的好奇心,让我觉得它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那么我的学习之路一定会变得更加顺畅。

评分

拿到这本《二手正版材料力学Ⅰ(第5版)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心真是五味杂陈。作为一名在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材料力学这门课简直就是拦路虎,每次上课都感觉脑子像被施了定身咒,老师讲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都像天书一样漂浮在空中,抓不住也看不懂。尤其是涉及到应力、应变、弹性模量这些基本概念的时候,总觉得抽象得厉害,没办法真正理解它们在实际工程中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这些核心原理的书,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这本书的标题,"孙训方"这个名字,在我专业圈子里也算是响当当的,据说他的教材深入浅出,而且对基础概念的阐释非常到位。我个人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一直很感兴趣,也相信很多看起来复杂的工程问题,其本质都源于一些非常朴素的物理规律。因此,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直观的理解方式,或许通过一些巧妙的类比,或者是一些经典的实验案例来佐证理论。这本书是否真的能帮助我突破材料力学的瓶颈,让我摆脱“见了公式就头疼”的窘境,是我最期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