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
原价:88.00元
作者:大卫 休谟 (David Hume)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405445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821kg
编辑推荐
休谟在他生活的时代,首先是历史学研究给他带来了声誉,而不是哲学、道德学或经济评论等论述。休谟正是靠着《英国史》的写作赢得了社会声誉后,学界才开始重新审视他的哲学、道德、经济等思想贡献。
内容提要
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成名之作,与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比肩的历史畅销书书。创作历时十五年,全书超过一百万字,再版超过一百次,讲述了从罗马—不列颠时代到光荣革命的英国历史,甫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并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英国史》共六卷,出版以来备受好评,于2013年列选国家出版基金羡慕。《英国史5》讲述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历史。
目录
作者介绍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过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王权”与“民权”之间的博弈充满好奇,而《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这本书,则将这种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剖析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国王试图巩固绝对权力,而议会和部分民众则试图捍卫自身权利的复杂斗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大抗议书”的分析,那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宣言,更是英国人民对自由权利最响亮的呐喊。我仿佛能看到,议员们是如何在文本中字斟句酌,试图用法律的武器来限制王权。书中对宗教自由的探讨也让我感触颇深,清教徒们对宗教改革的诉求,以及国王对圣公会的维护,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核心焦点。我看到了,当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交织在一起时,冲突的烈度会成倍增加。此外,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土地所有权的争议,贸易权的争夺,这些经济利益的冲突,最终也演变成了政治上的较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权利的争夺并非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与经济利益、社会结构等现实因素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对“妥协”与“对抗”之间微妙平衡的理解。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格兰似乎总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摇摆。作者在书中对这种摇摆的描绘,堪称艺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国王和议会描绘成绝对的对立面,而是展现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每一次博弈中的细微之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圣经之争”的叙述,那不仅仅是宗教的辩论,更是两种政治哲学、两种社会秩序的根本冲突。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宗教改革遗留下来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渗透到政治斗争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能够看到,清教徒们是如何在教堂里慷慨激陈词,而国王的代表又是如何试图压制他们的声音。这种从宗教层面解析政治冲突的方法,让我对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书中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也同样精彩,税收问题、关税问题、土地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经济议题,却往往是点燃政治烽火的导火索。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经济因素孤立开来,而是将其与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展现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演变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斯图亚特王朝的动荡,正是这些复杂力量碰撞的必然产物。
评分我一直对“革命”这个词有着莫名的冲动,而《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那场英国大革命前夕的探索欲望。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那些发生在宫廷、议会、乡村的事件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书中对权力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衡的描写,堪称教科书式的案例。从詹姆士一世的“国王的智慧”到查理一世的“神圣君权”,再到议会日益增长的权威和民众的不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长期议会”崛起的分析,那是普通人声音开始在国家政治中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标志。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向我们展示了议会是如何从一个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挑战国王权威的强大力量。这种权力转移的过程,充满了博弈、妥协与斗争,也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变化的观察也十分到位,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困境,这些社会经济因素的交织,为政治动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某一个关键人物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这种“假如”的思考,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不是宿命,而是无数个体选择汇聚而成的复杂河流,而斯图亚特王朝的覆灭,正是这场河流急转弯的壮丽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原本对英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对斯图亚特王朝更是知之甚少。然而,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证深深吸引。书中不仅详尽地描绘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更深入地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矛盾。那些关于君权神授的争论,关于教会改革的激烈冲突,关于议会与国王权力斗争的种种细节,都通过生动的叙述跃然纸上。我仿佛能听到议员们慷慨激昂的辩论声,感受到普通民众在变革浪潮中的不安与希望。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斯图亚特王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宗教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阐述。无论是圣公会的保守,还是清教徒的激进,亦或是其他新教派别的涌现,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走向,并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导火索。这种对宗教议题的深入挖掘,让我对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精彩,詹姆士一世的古怪与智慧,查理一世的固执与悲剧,都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长河中搜寻的辛勤,也能体会到他对这段历史的深厚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让我与那些逝去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阅读《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斯图亚特王朝的覆灭,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层层铺垫,将君主与议会、国王与人民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财政危机的分析,国王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和对外战争,不断地向议会伸手,而议会则利用财政权来限制国王的权力。这种猫鼠游戏的不断上演,最终将双方推向了无法回头的境地。书中对宗教裁判所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象征着国王试图利用宗教权威来压制异见,而这种压制最终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我看到了国王的每一次强硬举动,都像是为自己的统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此外,书中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描写也让我感到新奇,虽然当时没有互联网,但小册子、报纸等媒介,已经开始在传播思想、煽动情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战的雏形,让我看到了现代政治斗争的影子。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冲突的爆发就成为一种必然。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作者并没有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简单地描绘成一个君主专制走向衰落的过程,而是展现了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博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律”在政治斗争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议会是如何利用法律来限制王权的,国王又是如何试图通过法律来巩固自己权力的,这些关于法律与政治的互动,让我看到了现代法治精神的萌芽。书中对宗教派别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绘也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就连新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也同样激烈。我看到了,宗教信仰如何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又如何成为社会分裂的根源。此外,书中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艺术、文学、科学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画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更迭,更是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革新。
评分阅读《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的过程,就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历史辩论。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逻辑严谨的方式,将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进行着各自的表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外交政策的分析,他试图通过联姻来维护国家利益,但却常常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因素而适得其反。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无奈与讽刺。书中对查理一世个人性格的刻画也十分细腻,他的艺术品味、他的虔诚信仰,以及他身上那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君主气质,都让我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感情。我能理解他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也惋惜他的固执最终将国家推向了深渊。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无论是早期的对外冲突,还是最终爆发的内战,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影响。我仿佛能听到战场的呐喊声,感受到士兵们的恐惧与英勇。这种对战争的深入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并非标签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行为逻辑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无论对错,都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进程。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是理解其政治格局的关键。《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描绘政治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思想界的活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君权神授”理论的剖析,以及它在当时社会引发的激烈讨论。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看到了理性与信仰、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冲突。书中对启蒙思想萌芽的提及,也让我看到了历史前进的微光。虽然那个时期还没有“启蒙”这个明确的标签,但对个人权利、对自由的追求,已经开始在某些思想家的笔下显现。我被书中对这些早期思想家及其著作的介绍所吸引,他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书中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贵族、教士、平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都为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看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变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齿轮并非仅由统治者驱动,而是由社会思潮、经济发展和阶级矛盾共同推动的。
评分读完《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作者在书中对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詹姆士一世的古怪、自负,以及他那种“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的观念,为后来的君臣矛盾埋下了伏笔。而查理一世的固执、傲慢,以及他那种不愿妥协的性格,则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我看到了,即使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统治者也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则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书中对议会领袖人物的描绘也同样精彩,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政治手腕,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愿景,都为我们展现了另一面历史的驱动力。我仿佛看到了,在查理一世的宫廷之外,还有一群人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此外,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个人勇气的价值,以及在乱世中,普通士兵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并非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带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欲望、他们的选择,共同书写而成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段历史,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肌理”之中。《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农业经济的描写,土地所有权的争议,以及佃农的困境,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看到了,当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政治结构也必然会随之动摇。书中对教会体制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圣公会的权力结构,清教徒对教会改革的诉求,这些宗教层面的矛盾,最终也演变成了政治上的冲突。我看到了,当宗教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时,其破坏力会是多么巨大。此外,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变化的描写也同样精彩,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传统贵族阶层的衰落,这些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也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演进,并非某个英雄人物的个人表演,而是无数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