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

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卫 休谟(David Hume)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史
  • 斯图亚特王朝
  • 17世纪
  • 英国历史
  • 历史
  • 王朝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詹姆斯一世
  • 查理一世
  • 英国内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05445
商品编码:121322695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

原价:88.00元

作者:大卫 休谟 (David Hume)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405445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821kg

编辑推荐


休谟在他生活的时代,首先是历史学研究给他带来了声誉,而不是哲学、道德学或经济评论等论述。休谟正是靠着《英国史》的写作赢得了社会声誉后,学界才开始重新审视他的哲学、道德、经济等思想贡献。

内容提要


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成名之作,与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比肩的历史畅销书书。创作历时十五年,全书超过一百万字,再版超过一百次,讲述了从罗马—不列颠时代到光荣革命的英国历史,甫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并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英国史》共六卷,出版以来备受好评,于2013年列选国家出版基金羡慕。《英国史5》讲述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历史。

目录


第四十五章詹姆斯一世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附录:詹姆斯王朝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作者介绍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过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文摘


版权页:



第四十五章
詹姆斯一世
斯图亚特宗室继承都铎宗室,薄海宁定;虽英格兰列王子承父业,无以过之。终伊丽莎白一朝,海内观瞻所系、不外乎国本大计。女王大限将至,形势渐渐明朗:唯有苏格兰国王才能提出正当的继承要求。詹姆斯是亨利七世长公主玛格丽特的重孙。都铎男嗣已绝,他的继承权无可争议。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继承权受到宗教信仰和其他偏见的阻碍;但这些障碍只适用于她个人,跟她儿子无关。人们还考虑到:虽然自诺曼征服以来,血缘继承法屡遭践踏;但破例更多地源于暴力或权谋,远非谋国大经。嫡系继承人最终仍然胜出。夺嫡乱统、复子明辟,鲜有免于骚乱者;足以告诫审慎之士,未可轻于破例。虽然亨利八世的遗嘱经国会裁可,业已默认排除苏格兰世系的继承权;但国王的残暴、反复彰明昭著,遗嘱安排得不到任何正当理由支持、对国民毫无权威可言。伊丽莎白垂危之际,也承认了至亲詹姆斯毋庸置疑的资格。举国欢悦,似乎乐于迎驾。虽然詹姆斯出生、受教于外邦敌国,但人们根据他温和、明智的性格,希望他会接受英国君主制的准则。他们审慎地预见到:两王国联合的利益大于臣服苏格兰君主的不利。伊丽莎白清楚地看到:英国人迅速投靠她的继承人,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陷入最深的忧郁中。睿智的女王明察秋毫、经验丰富,因而洞悉种种人情世故,却没有充分估计廷臣的忘恩负义、人民的水性杨花。
海外扬威、海内宴安,女王留下繁荣昌盛的国家。继承人登上英格兰王位,坐享一切利益,唯有面对女王的英名,不免相形见绌。国王从爱丁堡前往伦敦,立刻引起了好事之徒的比较,即使自然地偏爱新君,仍然无法作出对他有利的评判。詹姆斯一路前进,各等级国民从全国各地云集观瞻,想要满足他们的兴趣或好奇心。四面八方欢声雷动,狂喜出于至诚。人人都记得:女王在蜂拥而来的狂欢臣民当中,表现出和蔼、亲民的风格。但詹姆斯只在朋友和廷臣当中才亲切、友善,讨厌混迹于喧嚣的群众中。他虽然远非不好吹捧,还是更喜欢平静和舒适。因此,他发布公告:借口供应不足,以及其他种种不可避免的不便,禁止国民接驾。
不过,他对新臣民涌现的巨大爱戴并非无动于衷。他生性重情,急欲以仁政善意回报。詹姆斯一朝初年封爵之滥,大概肇因于是。他入境不及六周,就封授了至少二百三十七位骑士。伊丽莎白吝惜爵位,不下于吝惜金钱;纵然以前颇受物议,这时却开始受人珍惜、尊重。人人都意识到:国王滥施恩赏,则爵禄不足为贵、受恩者不知感戴。各种爵位如此普遍,因此不再是杰出的标志了。国王不经遴选、审议,就封授无名之辈;恩赏只能表明他的和易与善良,不能证明他的友谊与尊重。

序言



《铁腕与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早期风云 (1603-1649)》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究十七世纪上半叶英格兰波澜壮阔的政治、宗教与社会变迁,聚焦于承袭都铎王朝权力、却又深陷泥沼的斯图亚特王朝初期。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于1603年继承英格兰王位,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开端,直至1649年英国内战的血腥结局,这段时期是英国近代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转型期。 詹姆斯一世:继承的挑战与固有的矛盾 詹姆斯一世,这位被誉为“英格兰所能企盼的最好君主”的国王,并非全然能驾驭其新获得的广阔领土。他在宗教上试图寻求一种温和的路线,既要安抚笃信清教(Puritanism)的新教徒,又要平衡天主教徒的诉求,并在国家教会(Church of England)中维持其权威。然而,他对君权神授的坚信,以及在财政上对议会长期拨款的依赖与抗拒,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他与议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专利权”(Monopolies)和“关税”(Impositions)等问题上的分歧,已经显露出王权与议会权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查理一世:走向失控的专断之路 詹姆斯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Charles I),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却也继承了他的难题,并且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矛盾。查理一世的统治,标志着英格兰政治天空愈发阴沉。他对议会的轻蔑,以及在宗教改革上对“亚美尼安主义”(Arminianism)的支持,激起了广大清教徒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改革是对新教教义的背叛,并担忧国王会倒向天主教。 宗教的裂痕:从英格兰到苏格兰的危机 宗教问题是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冲突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查理一世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推行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试图恢复教会的仪式化和等级制度,在清教徒眼中无异于“天主教化”。这种宗教上的强硬姿态,不仅在英格兰国内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移民潮(如前往新大陆的“清教徒大迁徙”),更直接引爆了苏格兰的“主教战争”(Bishops' Wars)。苏格兰人,尤其是长老会(Presbyterian)信徒,对查理一世强行引入英国国教的祈祷书表示强烈反对,他们的抵抗最终迫使国王不得不再次召集议会,以筹措军费。 议会的觉醒:权力之争的白热化 长达十一年的“无议会统治”(Personal Rule)时期(1629-1640),查理一世试图绕开议会独立执政,这更是将王权与议会之间的裂痕推向了临界点。他依靠税收、专利权以及其他非议会手段来维持财政,但这不仅加剧了民众的不满,也让议会中的强硬派更加坚定地挑战国王的权力。当苏格兰的叛乱迫使查理一世再次召集议会时,他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温顺的臣民,而是一个充满决心、要求限制王权、改革政府的议会。 《权利法案》与内战的阴影 “长期议会”(Long Parliament)的召开,标志着政治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案,如《三年法案》(Triennial Act),规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通过了《大抗议书》(Grand Remonstrance),详细列举了国王统治下的种种弊端;并最终通过了《权利法案》(Grand Act for abolition of the court of Star Chamber and the council table),废除了国王的某些特权,极大地削弱了君主的任意权力。查理一世的反应愈发激进,1642年,他试图亲自闯入议会逮捕反对派领袖,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最后平衡,将国家推向了公开的武装冲突——英国内战的深渊。 战火初燃:两个世界的碰撞 本书将详细梳理从1642年内战爆发,到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我们将审视双方的军事部署、关键战役,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在战争中的立场和角色。我们将看到,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经济利益的激烈碰撞。圆颅党(Roundheads)的崛起,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的军事才能,以及保皇党(Cavaliers)的挣扎,都将在这场史诗般的叙事中得到生动展现。 历史的回响:现代国家的基石 1603年至1649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初期,是一个充满动荡、革命与变革的时代。它不仅塑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未来走向,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细致描绘,呈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十七世纪英格兰,让读者能够理解那个时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变革,又如何为现代国家的诞生播下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王权”与“民权”之间的博弈充满好奇,而《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这本书,则将这种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剖析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国王试图巩固绝对权力,而议会和部分民众则试图捍卫自身权利的复杂斗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大抗议书”的分析,那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宣言,更是英国人民对自由权利最响亮的呐喊。我仿佛能看到,议员们是如何在文本中字斟句酌,试图用法律的武器来限制王权。书中对宗教自由的探讨也让我感触颇深,清教徒们对宗教改革的诉求,以及国王对圣公会的维护,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核心焦点。我看到了,当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交织在一起时,冲突的烈度会成倍增加。此外,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土地所有权的争议,贸易权的争夺,这些经济利益的冲突,最终也演变成了政治上的较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权利的争夺并非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与经济利益、社会结构等现实因素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对“妥协”与“对抗”之间微妙平衡的理解。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格兰似乎总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摇摆。作者在书中对这种摇摆的描绘,堪称艺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国王和议会描绘成绝对的对立面,而是展现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每一次博弈中的细微之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圣经之争”的叙述,那不仅仅是宗教的辩论,更是两种政治哲学、两种社会秩序的根本冲突。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宗教改革遗留下来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渗透到政治斗争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能够看到,清教徒们是如何在教堂里慷慨激陈词,而国王的代表又是如何试图压制他们的声音。这种从宗教层面解析政治冲突的方法,让我对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书中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也同样精彩,税收问题、关税问题、土地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经济议题,却往往是点燃政治烽火的导火索。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经济因素孤立开来,而是将其与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展现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演变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斯图亚特王朝的动荡,正是这些复杂力量碰撞的必然产物。

评分

我一直对“革命”这个词有着莫名的冲动,而《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那场英国大革命前夕的探索欲望。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那些发生在宫廷、议会、乡村的事件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书中对权力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衡的描写,堪称教科书式的案例。从詹姆士一世的“国王的智慧”到查理一世的“神圣君权”,再到议会日益增长的权威和民众的不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长期议会”崛起的分析,那是普通人声音开始在国家政治中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标志。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向我们展示了议会是如何从一个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挑战国王权威的强大力量。这种权力转移的过程,充满了博弈、妥协与斗争,也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变化的观察也十分到位,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困境,这些社会经济因素的交织,为政治动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某一个关键人物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这种“假如”的思考,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不是宿命,而是无数个体选择汇聚而成的复杂河流,而斯图亚特王朝的覆灭,正是这场河流急转弯的壮丽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原本对英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对斯图亚特王朝更是知之甚少。然而,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证深深吸引。书中不仅详尽地描绘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更深入地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矛盾。那些关于君权神授的争论,关于教会改革的激烈冲突,关于议会与国王权力斗争的种种细节,都通过生动的叙述跃然纸上。我仿佛能听到议员们慷慨激昂的辩论声,感受到普通民众在变革浪潮中的不安与希望。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斯图亚特王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宗教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阐述。无论是圣公会的保守,还是清教徒的激进,亦或是其他新教派别的涌现,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走向,并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导火索。这种对宗教议题的深入挖掘,让我对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精彩,詹姆士一世的古怪与智慧,查理一世的固执与悲剧,都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长河中搜寻的辛勤,也能体会到他对这段历史的深厚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让我与那些逝去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阅读《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斯图亚特王朝的覆灭,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层层铺垫,将君主与议会、国王与人民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财政危机的分析,国王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和对外战争,不断地向议会伸手,而议会则利用财政权来限制国王的权力。这种猫鼠游戏的不断上演,最终将双方推向了无法回头的境地。书中对宗教裁判所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象征着国王试图利用宗教权威来压制异见,而这种压制最终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我看到了国王的每一次强硬举动,都像是为自己的统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此外,书中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描写也让我感到新奇,虽然当时没有互联网,但小册子、报纸等媒介,已经开始在传播思想、煽动情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战的雏形,让我看到了现代政治斗争的影子。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冲突的爆发就成为一种必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作者并没有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简单地描绘成一个君主专制走向衰落的过程,而是展现了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博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律”在政治斗争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议会是如何利用法律来限制王权的,国王又是如何试图通过法律来巩固自己权力的,这些关于法律与政治的互动,让我看到了现代法治精神的萌芽。书中对宗教派别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绘也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就连新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也同样激烈。我看到了,宗教信仰如何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又如何成为社会分裂的根源。此外,书中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艺术、文学、科学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画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更迭,更是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革新。

评分

阅读《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的过程,就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历史辩论。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逻辑严谨的方式,将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进行着各自的表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外交政策的分析,他试图通过联姻来维护国家利益,但却常常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因素而适得其反。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无奈与讽刺。书中对查理一世个人性格的刻画也十分细腻,他的艺术品味、他的虔诚信仰,以及他身上那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君主气质,都让我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感情。我能理解他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也惋惜他的固执最终将国家推向了深渊。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无论是早期的对外冲突,还是最终爆发的内战,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影响。我仿佛能听到战场的呐喊声,感受到士兵们的恐惧与英勇。这种对战争的深入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并非标签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行为逻辑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无论对错,都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进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是理解其政治格局的关键。《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描绘政治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思想界的活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君权神授”理论的剖析,以及它在当时社会引发的激烈讨论。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看到了理性与信仰、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冲突。书中对启蒙思想萌芽的提及,也让我看到了历史前进的微光。虽然那个时期还没有“启蒙”这个明确的标签,但对个人权利、对自由的追求,已经开始在某些思想家的笔下显现。我被书中对这些早期思想家及其著作的介绍所吸引,他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书中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贵族、教士、平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都为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看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变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齿轮并非仅由统治者驱动,而是由社会思潮、经济发展和阶级矛盾共同推动的。

评分

读完《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作者在书中对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詹姆士一世的古怪、自负,以及他那种“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的观念,为后来的君臣矛盾埋下了伏笔。而查理一世的固执、傲慢,以及他那种不愿妥协的性格,则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我看到了,即使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统治者也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则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书中对议会领袖人物的描绘也同样精彩,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政治手腕,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愿景,都为我们展现了另一面历史的驱动力。我仿佛看到了,在查理一世的宫廷之外,还有一群人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此外,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个人勇气的价值,以及在乱世中,普通士兵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并非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带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欲望、他们的选择,共同书写而成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段历史,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肌理”之中。《英国史(5):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农业经济的描写,土地所有权的争议,以及佃农的困境,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看到了,当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政治结构也必然会随之动摇。书中对教会体制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圣公会的权力结构,清教徒对教会改革的诉求,这些宗教层面的矛盾,最终也演变成了政治上的冲突。我看到了,当宗教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时,其破坏力会是多么巨大。此外,书中对当时社会阶层变化的描写也同样精彩,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传统贵族阶层的衰落,这些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也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演进,并非某个英雄人物的个人表演,而是无数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