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史实材料、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分析立论,援引大量文献史料,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且文情并茂,对大风堂艺术流派的评论确有独到见解。如开创性地将张善子、张大千兄弟并列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还突出了张氏兄弟在艺术成就之外,于抗战时期为民族存亡做出的贡献,使张大千及大风堂研究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
本书分文字、图片两部分。文字分张大千、 张善子研究及大风堂90年回顾性研究(附“文献辑存”)约20万字,研究面广阔,具有特色和深度,为大陆*一本专著。图片分老照片与作品照片,计约300 张,为记录大风堂90年历程的经典与张大千、张善子及其弟子的传世(精粹)之作,与学术研究形成互补,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阅读性(老照片与作品)、范本意义 (作品)。
汪毅,1955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原副会长、《四川省志》原副总编。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一级文学创作职称。在海内外约200家报刊发表文艺作品和论文计600余篇。出版有《张大千的世界(3卷)》《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张善子的世界》《台湾文化之旅》《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方志四川》等16种著作。有研究汪毅创作的《汪毅著作评论集》出版。文艺作品获全国级奖与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计27个。五度赴台湾文化交流,数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及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大型纪录片文史顾问。被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誉为“(张)大千身后知己” “(张)大千知己”。
大风九十年,光焰万丈长(总论) / 1
大风堂映像 / 25
大风堂丹青选粹 / 57
张善子传世作品选 / 58
张大千传世作品选 / 72
张君绶传世作品选 / 82
门人作品精选 / 84
再传弟子作品精选 / 138
点赞大风堂 / 180
(尊长•友人•学者•门人•再传弟子)
游三辉 / 215
张大千张善子研究 / 216
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分期及成就 / 217
张大千诗画中的思乡情结 / 223
张大千的情爱世界 / 228
张大千与陆丹林 / 238
张大千及其“术”的研究 / 246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 / 250
张大千与中国文艺复兴 / 260
两岸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珠联展”的思考 / 271
千秋正气,一代虎痴 / 278
后 记 / 322
文献辑存 / 299
大风堂同门录(1948年版本) / 300
大风堂同门录(2006年修订版本) / 304
大风堂同门录(续)(1949—1983年) / 308
大风堂再传弟子录(2016年修订版本) / 310
国内外研究大风堂机构(社团)一览 / 318
谈谈《张大千的世界研究》 / 320
2015年10月,我正式退休。随即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邀请赴北京参加“方志中国”展览的策划,直到2016年春节前。其间,大约是12月初,大风堂再传弟子游三辉先生发来微信,期望我再度为大风堂发挥“余热”,即为宣传大风堂再做点什么。屈指算来,大风堂这个“老字号”已近百年。它一路走来,虽筚路蓝缕,但确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神来之笔。我当即想到编辑《大风起兮九十年》一书(后定为《张大千张善子研究——大风堂起兮九十年》),以总结大风堂历程,推廓大风堂艺术源流大系,极尽原汁原味展示大风堂艺术风貌,进一步维护大风堂统绪及传承,使之具有经典意义与社会传播意义。理由是:2015年恰好是大风堂开派90年纪念。而1926年则是大风堂的一个节点或重要起点,至今(2016年)亦刚好90年。1926年之所以具有与大风堂开派的等同意义,是因为张善子弃政为职业画家、张大千在《申报》首度刊登《张季蝯卖画启事》。然而,因忙于“方志中国”展览的倒计时,我实在是鞭长莫及,但胸中总有酝酿。
“方志中国”策展结束后,来不及系统整理退休时打包入柜的书籍、信札、照片、碟片等资料,我便开始一边写一家杂志社催促的特稿《两晋“两国志”,光焰万丈长》,一边做《张善子张大千研究——大风起兮九十年》的编辑目录并与游三辉、李代远先生讨论完善。然而,编著该书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工程,具有时间长、空间广阔、时空互为表里的特点。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无疑需要能力、智慧、感情、激情、奉献,因为对大风堂近百年历程的总结是一个高难度跨栏,虽然这个总结是相对的。为较理想地体现全书时空展示性并能兼顾实际情况,我在编辑构架设计上定位为“六个支撑”:以专论《大风九十年,光焰万丈长》(代序)和专题“张大千张善子研究”——《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分期及成就》《张大千诗画中的思乡情结》《张大千的情爱世界》《张大千与陆丹林》《张大千及其“术”的研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张大千与中国文艺复兴》《两岸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珠联展”的思考》《千秋正气,一代虎痴》9篇曾发表并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论文(文章均有修改和补充),作为学术支撑;以大风堂图典情景再现,作为大风堂发展轨迹节点的支撑;以大风堂开派人物张善子及张大千的传世作品(包括张君绶的作品)和部分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的精选作品,作为体现一定的开派与传派关系并作为大风堂画派的风貌及形象展示支撑;以部分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的诗(联)书点赞大风堂,作为缅怀性质的情感支撑;以部分大风堂友人及专家学者的诗(联)书点赞大风堂,作为文化、社会意义的支撑;以文献辑存——《大风堂同门录(1948年版本)》《大风堂同门录(2006年修订版本)》《大风堂同门录(续)》《大风堂再传弟子录(2016年修订版本)》《国内外研究大风堂机构(社团)一览》《谈谈<张大千的世界研究>》,作为文献支撑。彼此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尽可能体现“经典纪录、经典解读、经典传播”的理念,使之具有诸画派总结的借鉴意义与相应的文化品格和社会意义。为之,我广泛联系,甚至去台湾。尽管我努力了,甚至对入书的内容近乎“挑剔”,但书的展示却只能是“不全之全”,注定有若干无法逾越的局限:大风堂体系时空概念凸显的局限(涉及若干取舍乃至节点的挂一漏万)、版面的局限(若干画家本身就是全才而无法呈现其作品全貌)、资料来源的局限、相关配合的局限、资金的局限、自我能力的局限等,与我的初衷和愿景尚有距离。但不管怎么说,自慰此书在手可知大风堂堂主、门人、再传弟子“不全之全”之面貌,堪称搭建了一座纸上的大风堂博物馆,让读者可感、可叹、可游、可居,让健在的大风堂人自豪与砥砺并举、感恩与奋进共存;当然,更可告慰一代宗师张善子、张大千于九泉之下!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既收获到朋友共襄大风堂盛举的真挚友情,又品尝了“局限”的个中滋味。由此,我更加惜缘理解、支持、推动这本书出版的朋友,恕未一一列名致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单位和个人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广雅轩,罗伦建、吴文隆、唐鸿、郁慕莲、晏良为、马燮文、张之先、孙凯、安云霁、冷成俊、曾迎三、谢建红、李辉等。游三辉先生题署书名。一并致以谢忱。
今年刚好是被誉为“东西方艺术界的高峰会”“中西方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的张大千与毕加索会晤的一轮甲子,故此书客观上便有了一个时代的纪念意义。掩卷遐想,还有9年即2025年便是大风堂开派100周年了。这是一个非常辉煌的世纪,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我由衷寄望:有识者届时能编辑《大风起兮一百年》,以告慰大风堂开派者张善子、张大千,以总结“威加海内”的大风堂。谨愿此书于斯有补,无论是理念的,还是视觉的。
在我看来,这本《张大千张善子研究》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绘画史,尤其是对这两位巨匠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厚礼。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艺术家,不仅要看他的作品,更要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思想观念、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与同时代人的交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不仅仅在介绍张大千和张善子,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描绘那个时代一群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的风采。 书中对两位画家的师承关系、艺术交游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与活力。例如,书中对他们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交往的描述,以及这些交往对他们艺术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都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艺术风格演变的分析,从早期的工整细腻,到中期的豪放泼辣,再到晚年的炉火纯青,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艺术家心境的升华和艺术理念的革新。而作者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转变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他们艺术生命的每一次飞跃。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张大千张善子研究》这本书之前,我对张大千这位艺术大师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书籍和媒体报道中,知道他是一位在绘画领域有着极其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尤其以其泼墨写意和工笔重彩闻名。但总觉得,这些信息还不足以让我构建起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而当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时,我仿佛抓住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钥匙。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张大千和张善子的人生故事与艺术探索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早期学艺经历的描绘,那种刻苦钻研、师承有方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艺术大师成长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书中对他们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演变,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例如,对于张大千如何从临摹古人逐渐走向创新,以及他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如何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我一直对张大千兄弟二人的人生和艺术都充满好奇,总觉得他们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苦于找不到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而这本《张大千张善子研究》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不仅详尽地介绍了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互动,从童年时期的相互影响,到成年后在艺术上的切磋与借鉴,再到各自在画坛上的辉煌。这种“双线叙事”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更加饱满,内容也更加立体。 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张大千对张善子画作的评价,或是张善子对张大千艺术探索的支持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兄弟情深,更是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艺术精神。书中对于两位画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所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被他们吸收、转化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书中对张大千在海外漂泊期间,如何汲取西方艺术的色彩和光影表现手法,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中国画的叙事中,以及张善子如何将藏传佛教的元素和风格带入到他的猛兽画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融合,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而本书的作者却能将其梳理得如此清晰而有条理,令人不得不佩服。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张大千和张善子这两位画坛巨匠充满敬意。然而,相较于张大千的广为人知,张善子的一些研究资料却相对零散。因此,当我在书店的显眼位置看到《张大千张善子研究》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购买欲。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入的艺术世界。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将张大千和张善子简单地视为两个独立的艺术个体,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不仅详尽地介绍了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互动,从童年时期的相互影响,到成年后在艺术上的切磋与借鉴,再到各自在画坛上的辉煌。这种“双线叙事”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更加饱满,内容也更加立体。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者,我对张大千和张善子这两兄弟的艺术成就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然而,市面上关于他们的研究资料,往往侧重于其中一位,而缺乏将他们置于一个整体框架下进行系统性考察的著作。《张大千张善子研究》的出现,填补了这一重要的学术空白。 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两位画家个人成就的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艺术探索对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张大千在不同时期,如早期临摹古人、中期赴敦煌、后期游历海外等阶段的艺术变化,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张善子在猛兽画领域的独特造诣,以及他对中国动物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两位艺术巨匠的艺术人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张大千和张善子并非孤立的艺术个体,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辉映的。书中将他们两人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考察,这让我对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两位画家,他更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而张大千和张善子,则是这条脉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他们作品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色彩,而这本书则引导我深入到作品的“灵魂”中去。作者对张大千山水画中“泼墨”技法的剖析,那种“笔不到而意到”的境界,以及张善子笔下老虎的“眼神”,那种充满野性而又蕴含智慧的光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还探讨了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思想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学术界和艺术爱好者在研究张大千、张善子方面的一些空白。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这两位画家的书籍,但大多是零散的介绍,缺乏系统性。而这本《张大千张善子研究》则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将他们的人生、艺术、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他们艺术风格的细致分析。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绘画特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艺术生涯中的关键时期,分析了他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突破和创新的。例如,书中对张大千在不同时期对临摹古人、研究敦煌壁画、以及晚年尝试抽象表现手法的详尽梳理,都让我对他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在我翻开《张大千张善子研究》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张大千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他晚年泼墨泼彩的山水画上,以及他作为“南张北溥”之一的地位。而对于他的弟弟张善子,我的印象则相对模糊,只知道他以画虎闻名。然而,这本书却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认知。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展现了两位艺术巨匠波澜壮阔的人生和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 书中对张大千早期在山水画上的探索,从临摹古人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那种细腻的笔触,对山石肌理的刻画,以及对水墨晕染的精妙运用,都让我如痴如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张大千在艺术道路上遇到的挑战和争议,反而深入剖析了他在不同时期风格转变的原因。而张善子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但同样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他对猛兽的描绘,那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生命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与两位大师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恳切的态度,引领我走进张大千和张善子的艺术世界,感受他们的人生起伏,体会他们创作的艰辛与快乐。书中对于他们早期学艺经历的描绘,以及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向,都让我深感振奋。 我常常在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张大千和张善子,正是这样两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巨匠。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他们的丰富信息,更在于它启发我们思考艺术的本质,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融入时代的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这样一位常年在书海中潜行,却又时常感到迷失方向的艺术爱好者,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大家们怀有莫名的敬意,尤其是那些以泼墨写意、工笔重彩闻名于世的巨匠。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资料往往是碎片化的,或者是侧重于某个单一的作品或时期,难以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当我翻开《张大千张善子研究》的首页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感油然而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两位画坛巨匠的生平事迹,而是以一种极其严谨和考究的态度,将他们的人生轨迹、艺术演变、师承渊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影响,编织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画卷。 阅读的过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上世纪初的上海、北平,又或是更远的地方。书中对张大千早期在山水画上的探索,从临摹古人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那种细腻的笔触,对山石肌理的刻画,以及对水墨晕染的精妙运用,都让我如痴如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张大千在艺术道路上遇到的挑战和争议,反而深入剖析了他在不同时期风格转变的原因,比如他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如何让他将唐宋的恢弘气度融入到自己的山水中。而张善子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但同样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他对猛兽的描绘,那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生命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对每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