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锺霖日记(外一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锺霖日记(外一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锺霖 著,周生杰,周恬羽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日记
  • 王锺霖
  • 民国史
  • 历史文献
  • 珍稀史料
  • 史学研究
  • 地方史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59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3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字数: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锺霖,清山东历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举人,后通过掣签法赴京任官。其日记主要记载了其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从中,可见晚清的世情民俗,朝廷的各种重要行政程式,还记载了大量的戏剧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载甚详,可以与相关史书记载对勘补证,深深契合本丛书的“稀见”定位。王氏日记藏在国家图书馆,因王氏习练颜体,其字体行楷书写,端庄大方。2006年曾被收入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并名为《王锺霖日记》。周生杰教授整理、辑考了王氏日记及王氏的《家言随记》。

目录

前言
凡例
王锺霖日记
咸丰八年戊午(1858)
咸丰九年己未(1859)
咸丰十年庚申(1860)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家言随记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锺霖日记(外一种)》:
  在店中无事,独步至城内闲游,心中比前清净。
  初八日晚,吕世兄领车夫来见,已雇定四辆轿车,每辆送至德州,京钱卅吊,较京中车价贱极。
  初十日辰刻起身,至赞冈镇打尖,镇甚大,正值集场,在小店打尖,男女来观者如堵,知从京中逃来,以为骇事也。岳母带病,又兼失明,上下车皆郭升背负,大是可怜。过午,至雄县住,仍见有自京逃出者,闻店中人云,午后有骑马贼十多人经过,及团众知觉后赶未及,想已人衡水匪党矣。前途匪股甚多,大是惊人。
  十一日过十二连桥一带,水光与早晴之色并爽,渔舟雁影,如在画图,几忘是携眷奔波时也。巳初,至鄚州南郊,梁岳母车又翻,将车杆压断,乃负至他车,且到路西大店,候车夫觅钱匠收拾。店中有布商,甫自京中,用驼西山煤之骆驼数十,将布运出,暂歇此店,欲另换车运往山东昌邑交财东者。询商伙丁姓,系潍县丁云藻仁兄堂侄,因嘱到家代致云藻兄,云予已接其惠我之项,携眷出都矣。车子收拾须时,遂打尖,计不能多走,只可住任丘,节次耽延,大觉闷人。午后起身,日暮住任丘县西郭店,是时路上行者已少,只遇一回民眷车三辆,男女全家,颇见丰厚,问系济阳人,在京内城生意,亦因乱不能住矣。
  眉批:十一日,与英夷、法夷议和,至十二三日,并与各国议定。
  十二日巳刻,过臧家桥河,河上桥坏未修,渡船一人争钱甚横,大似无王法时也。过河到店打尖,店伙云附近土匪不下八九起,至少者三百来人,四出劫抢,某布车被劫,且被杀害,某村富室被焚抢,直成乱世云云。家口闻之,能勿惕然?然亦不能不前进也。日暮,至商家林,在路上遇自南来者云,十一日富庄驿大会,有衡水县土匪王老越者系武举,聚至三千馀人到处强抢,业将会上财物、牲口抢掠大半,并抢去流娼几口云云。及到店,顷刻有京货商车赶到,系河间府铺至富庄驿赶会者,云伊在庄北首开设,此股匪将庄之中段南首皆抢,伊等登屋遥观,匪众得手即捆载而去,幸未波及云云。闻有路过委员携眷者,越至邻家暂避,亦未失散。其中段客商皆连累矣。予心中好不闷闷。
  十三日至河间廿里铺打尖。过河间府,见四外筑起重城,溶壕深及丈馀,似设重镇者。过献县,闻系吾郡(溜)[淄]川毕芸堂官,老先生权县篆,越狱四十八名犯人,大半入匪伙,不能缉获。芸堂老先生系东河堂官,尊大人由选拔在直隶州县任多年,已保升知府,循声素著,此时屈署县伊,获此重咎,代为慨叹久之。过午,将至富庄驿三里许,见东面人行,遥观私语,不便过问,大非寻常事光景。车夫亦生戒心,打骡急行,及至富庄驿街,见各店门人皆散漫,情形可叹。遂至东大店住,店中前寓估衣商,业被匪抢,而予不知也。至三更时,室人皆睡,支更人住声叹气,四外人声沸腾,枪炮时发,顿觉心惊,盖土匪另股又来,村人率呼持械迎出,喊吓逼散,幸未进村。天明起而治装将行,店中人始告予云云,幸哉!方思如非在鄣州车折,或自霸州,如重阳起身,皆可赶上前日富庄驿抢劫之乱矣。感叩冥冥中保佑。曷阮耶。于此见一动一静具有使之者,平心任运,但行好事,值此乱世,或有神佑也。鄚鄞州之折车,大似有令折之者,当时不觉,或生怨诅,则大谬矣。予多年每遇难处即有解救,自问鲜德,惟有感念祖父栽培之深而已。
  十四日辰刻出店,街上人相指而语,似云此客昨夜大幸大幸也。午刻至漫河,遇山东中丞文煜,系奉旨调赴京中勤王之师。闻京中已于十一日议和宴会,调兵归伍。予眷至店,草草打尖,见南房有随员,因告以衡水等处匪有八九股,乘此中丞声威,前驻河间,立加剿捕杀,此惊彼免,至日久酿成大患,为畿辅忧,亦伟绩也。予尖后即行,至德州,闻中丞擒斩多名,各县亦多兜获立毙,此匪顿散,到今未闻复起,天下事类如斯,如早如斯,何致天下如斯?
  ……

前言/序言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清人日记,所记内容起于咸丰八年(1858)正月一日,迄于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十九日,无题名。2006年,李德龙和俞冰主编《历代日记丛钞》将之收录,题为《王锺霖日记》。关于作者王锺霖,俞冰先生说:“生卒年不详,事迹缺考。”而实际上,通过日记内容以及相关史料记载,可以将王锺霖生平大致考证出来。
  《王锺霖日记》所载以日常生活为主,举凡交游、仕宦、游历等,莫不详备,其中多处内容隐含了作者的生平线索。
  (咸丰八年)二月初八日:张店尖。遇昌邑张公维型,乃甲辰科同年张仁兄(殿栋,丙辰进士,礼部主事)堂兄,任直隶知县,丁难回家。
  可知王锺霖为甲辰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山东乡试举人。又,本年五月十四日日记载,作者在京城琉璃厂买《甲辰科乡试同年录》一本,亦可证。
  (咸丰八年)二月二十日:在仓巷云藻兄半亩园赏花,小酌。园为吾历陈雨人先生规画监造,乃陈公凤翰别墅。……予于庚戌冬来潍,应王芝山明府聘以书记兼西席。……先大人适应胡
  星恒明府(联奎)招远刑席之聘。
  通过文中“园为吾历陈雨人先生规画监造”一句,可知作者王锺霖为山东济南历城人。“庚戌”即道光三十年(1850),作者来潍县,任县令王芝山幕僚及家庭塾师。作者父亲王贤仪当时远赴招远县,任主办刑事判牍的幕友,即师爷。
  (咸丰八年)三月十九日:水屋尖。申正后到陵县。弹指将及两月,子女欢迎,鸡犬亦若喜主归者。家蓄黑犬每闻予归,必奔迎至门外,前后之,左右之,摇尾而喜。何以知其喜,日:“狗笑在尾,马笑在唇。”可知王锺霖其时将家安在陵县,作者在陵县必有很长一段生活。
  (咸丰八年)六月初五日:到吏部侯签,掣得兵部。
  (咸丰八年六月)初十日:兵部武库司书办孙来,知会到部。
  (咸丰八年六月)十一日:先到武库司拜,识桂德山印君(楙)、(帮印)。石子高二兄(峻),带见堂官全大人(庆,号小汀,壬午翰林)。当即分司,予得车驾司。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锺霖日记(外一种)》 内容概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所收录的王锺霖日记,是史学界珍贵的研究资料。王锺霖(1885-1951),字幼石,湖南湘潭人,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日记,以其详实的内容、真挚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社会百态、个人命运以及历史洪流的窗口。本次收录的“外一种”指代另一份与其内容相关但性质略有不同的史料,共同构成第四辑的核心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立体和多元的视角。 王锺霖日记的内容丰富性与史料价值 王锺霖先生早年接受新式教育,后投身军界,经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乃至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一生之中,曾担任过重要的军政职务,参与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接触过众多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因此,他的日记不仅仅是个人生活记录,更是一份旁观者甚至参与者的历史见证。 1. 政治风云变幻的记录: 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晚清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硝烟,北洋政府的党争,国民政府的内外交困,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王锺霖先生以其在军界和政界的经历,能够接触到许多高层决策和政治角力。他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评价、对重大政策的观察、对官场生态的描绘,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例如,他对特定历史时期军阀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策略,都有着第一手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 2. 军事活动的描绘: 作为一位军事将领,王锺霖先生的日记中自然少不了关于军事行动的记录。从早年的军事生涯,到参与具体的战役,乃至对军队建设、军事战略的思考,日记都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他对于战役的部署、战况的描述、士兵的士气、后勤的保障,以及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都为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可能记录了更为具体的战役细节、日军的动向、国军的抵抗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影响,这些都是研究抗日战争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3. 社会生活的细节展现: 除了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王锺霖的日记同样不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腻描绘。他记录了日常起居,家庭事务,与亲友的交往,以及对文化、艺术、教育的看法。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日记中对服饰、饮食、居所、交通、娱乐等方面的描写,也为研究当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4. 思想观念的流露: 在日记中,王锺霖先生也袒露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世界。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对时局的忧虑和期望,都通过日记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些个人化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日记更具人情味,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个体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他的思想变化,或许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 5. 人物交往的侧面: 王锺霖先生的社交圈广泛,他与同时代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有过交往。日记中对其与这些人物的交往过程、对话内容、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些零散的记载,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人物群像,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他与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实业家等不同阶层人物的接触,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外一种”史料的补充意义 本次丛刊收录的“外一种”史料,其具体内容虽未在此详细展开,但根据其与王锺霖日记并列出现的语境,可以推测其可能具备以下补充或印证日记内容的功能: 相关人物的文字资料: 可能是与王锺霖先生同时代、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的书信、回忆录、奏疏、电报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印证或补充王锺霖日记的记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特定事件的原始文件: 可能是与王锺霖先生经历相关的某个重要事件的官方文件、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可以为日记中的叙述提供官方层面的佐证,揭示事件的更多细节和背景。 王锺霖先生其他方面的记录: 可能是他撰写的文章、报告、学术研究笔记等,可以进一步展现他在某一特定领域(如军事理论、经济政策、文化思想等)的见解和贡献。 家族或所属机构的档案: 可能是王锺霖先生家族的档案,或他曾任职的机构(如军事部门、政府机关)的早期档案,这些档案可能包含与王锺霖先生个人经历相关的记录,并能提供更广泛的时代背景信息。 无论“外一种”的具体性质如何,其与王锺霖日记的并列呈现,都旨在通过多种史料的相互参照,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为学者提供更可靠、更深入的研究基础。 总结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锺霖日记(外一种)》的出版,无疑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基石。王锺霖先生的日记,以其个人化的视角,记录了宏大的历史进程,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文景观。结合“外一种”史料的补充,该丛刊将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演变,提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和读者,都将从中获得宝贵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第四辑,心情真是五味杂陈。作为一名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接触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触及历史肌理的珍贵材料。这次出版的王锺霖日记,无疑满足了我这一期待。翻开日记,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点滴,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个人际遇,都在纸页间鲜活起来。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私人化的文字,我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性,看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日记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我常常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仿佛与他一同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书中不乏一些关于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的细致描绘,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起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卷。特别是书中提及的一些人物交往和观点论述,对于我理解当时的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的演变,有着不可估量的启发作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的描写真实且不做作,例如某日与友人相聚,谈论时局,又或是家中琐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构成历史真实性的基石,也让我感受到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

评分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第四辑,尤其是其中的王锺霖日记,无疑是这次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我深知这类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珍贵史料,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时代脉搏。王锺霖的日记,正是这样一份充满力量的文本。他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自己在那段动荡岁月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翻阅日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置身于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亲历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日记的语言质朴而真诚,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抵人心。我尤其被日记中关于个人生活起居、人际交往以及对时局的零散评论所吸引。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王锺霖的日记,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旁观,更是他对时代变迁的内心感受和独立思考的展现。我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日记中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以及民众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次《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的问世,尤其是王锺霖日记的披露,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时代肌理的“草根”史料充满了渴求。王锺霖的日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日记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细微之处所打动,例如他对家中亲人的牵挂,对朋友的真挚情谊,以及在困境中不失乐观的精神。这些生活化的细节,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个体。我特别欣赏日记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无论是街头的景象,还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亦或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都通过王锺霖的笔触得以鲜活地呈现。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起来,便勾勒出了一幅真实而立体的时代画卷。从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困惑。日记中对于一些政治事件的零散记载,也为我理解当时的权力格局和社会思潮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对于《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特别是其中的王锺霖日记,我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深知这类“稀见史料”的价值所在。它们往往能揭示出主流历史记载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填补认知的空白。王锺霖的日记,正是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意义。他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文字,记录下了他身处那个大时代下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翻阅这些日记,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王锺霖一同经历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激荡。日记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记载,虽然可能不如官方史料那样系统和宏大,但却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个体的情感温度,这使得历史的叙述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我尤其注意到日记中对于一些社会角落的观察,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都通过王锺霖的笔触得以呈现。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民生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日记中也透露出王锺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在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第四辑,尤其是其中包含的王锺霖日记,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依赖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更需要深入到那些具体的、个体化的经验之中。王锺霖的日记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通过他的笔触,我得以进入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个人困境与家国情怀之间寻找平衡。日记中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对政治风波的评论,以及对个人生活状态的记录,都显得极为真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记录事实时所持的客观态度,即使涉及个人情感,也未曾有过度的夸张或矫饰。这种朴素的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深刻。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习俗的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细节的积累,如同拼图一般,逐渐构建起我对那个复杂而多元时代的立体认知。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日记中的内容与我所了解的其他历史资料进行对照,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呼应或补充,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价值感。此外,日记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当时文学艺术的看法,以及对西方思潮的初步接触,这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广阔视野和开放心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王锺霖,清山东历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举人,后通过掣签法赴京任官。其日记主要记载了其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从中,可见晚清的世情民俗,朝廷的各种重要行政程式,还记载了大量的戏剧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第二次@战争的记载甚详,可以与相关史书记载对勘补证,深深契合本丛书的“稀见”定位。王氏日记藏在国家图书馆,因王氏习练颜体,其字体行楷书写,端庄大方。2006年曾被收入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并名为《王锺霖日记》。周生杰教授整理、辑考了王氏日记及王氏的《家言随记》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快递很快,服务也好,书也是正品。美中不足的就是不能开增值税发票。以后应该不会在京东买书了,我们报销要求用增值税。

评分

王之日记曾翻过影印本,似有不少在丰南的记录。购一册备查。

评分

王锺霖,清山东历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举人,后通过掣签法赴京任官。其日记主要记载了其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从中,可见晚清的世情民俗,朝廷的各种重要行政程式,还记载了大量的戏剧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第二次@战争的记载甚详,可以与相关史书记载对勘补证,深深契合本丛书的“稀见”定位。王氏日记藏在国家图书馆,因王氏习练颜体,其字体行楷书写,端庄大方。2006年曾被收入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并名为《王锺霖日记》。周生杰教授整理、辑考了王氏日记及王氏的《家言随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