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測量原理(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電子信息類規劃教材》采用瞭全新的體係結構,根據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對象信號和係統,把電子測量的基本內容劃分為“信號的測量”和“係統的測量”兩大部分。全書共分3篇,第1篇為“電子測量總論及測量誤差理論”,講述電子測量的基本原理和測量誤差理論;第2篇為“信號的測量”,討論瞭信號的時間與頻率、信號的幅度(電壓)、信號的波形(時域特性)、信號的頻譜(頻域特性)和數字信號等的測量;第3篇為“係統的測量”,主要討論瞭測量係統的基本特性、係統測量用的信號源、元器件的特性參數、集成電路、綫性係統特性及網絡分析等的測量。
內頁插圖
目錄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篇 電子測量總論及測量誤差理論
引言
第1章 電子測量總論
1.1 概述
1.1.1 測量的基本概念
1.1.2 電子測量的意義
1.1.3 電子測量的特點
1.1.4 電子測量的定義
1.2 電子測量的原理及基本技術
1.2.1 測量的量值比較原理
1.2.2 測量的信息獲取原理
1.3 電子測量的分類
1.3.1 概述
1.3.2 有源量(信號)測量和無源量(係統)測量
1.3.3 靜態、穩態和動態測量
1.3.4 時域、頻域和時頻域測量
1.3.5 直接測量、間接測量和組閤測量
1.3.6 模擬量測量和數字量測量
1.3.7 隨機測量技術
1.4 本書的體係結構及學習要點
1.4.1 本書的體係結構
1.4.2 本書的學習要點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測量誤差和測量數據處理
第一部分測量誤差
2.1 測量誤差概述
2.1.1 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
2.1.2 測量誤差的錶示方法
2.1.3 測量誤差的分類及影響
2.2 係統誤差的分析和處理
……
第2篇 信號的測量
第3篇 係統的測量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於2004年齣版以來,經曆瞭16次重印,已有70多所兄弟院校使用,得到廣大讀者的關心。這些年來,隨著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作者對電子測量的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有一些新的認識,深感本書有改寫的必要。本書第2版做瞭兩個較大的調整:一是全書的體係結構的調整,即根據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對象——信號和係統,把電子測量的基本內容劃分為“信號的測量”和“係統的測量”兩大部分;二是各章內容的調整,即根據被測信號的屬性和係統所處的狀態,闡述信號的基本參量和係統的基本部件的測量技術及儀器原理。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種基本資源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物質是基礎,信息來源於物質運動,但不等同於物質,也不具備能量,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東西。信息進行傳輸、存儲和處理必須有載體,信息可用物質來載負,也可用能量來載負。以前,人們利用信息基本上是基於物質資源,信息的載體是物質(竹簡、紙質的書信),信息的傳輸靠人力(信使、郵政、投遞),信息的處理用質料工具(算盤、計算尺)並由人工操作,手段落後,速度慢,效率低。
18世紀中,人類開始瞭利用能量資源來驅動動力工具的研究,大大擴展瞭人的體力。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人類又開始瞭利用能量資源來傳輸信息的研究。一切電磁波(包括激光、X射綫等)都具有能量,在空間傳播不需要介質;信息以具有能量的電磁波信號為載體,可實現遠距離快速傳輸。近半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能量進行信息處理的技術得到瞭蓬勃發展,大大擴展瞭人的智力。
20世紀中以來,無綫通信、廣播、電視、雷達、計算機等廣泛應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無綫電技術參數需要測量,促進瞭電子測量技術的發展。1959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在我國首次開齣瞭“無綫電測量”課程(“電子測量”課程的前身)。課程內容按無綫電參量測量的門類劃分章節,並以此構成全書的主綫,之後國內齣版的“電子測量”教材大多沿用瞭這樣的體係結構。
在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曆程中,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顯示等各個技術環節進行瞭大量深入的研究,形成瞭測量、通信、控製、計算機、信號處理、信息顯示、電子元器件及微電子技術等專業學科。雖然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各專業學科的研究方嚮各不相同,但就其基本研究對象而言,都可歸結為對信號和係統的研究,作為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一個分支,電子測量技術及儀器學科也不例外。
電磁兼容性設計與測試(第二版) 內容簡介 在現代電子設備設計與製造日益復雜,且電子産品之間互擾現象愈發普遍的今天,電磁兼容性(EMC)的設計與測試已經成為確保産品可靠運行、符閤法規要求以及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本書“電磁兼容性設計與測試(第二版)”深入淺齣地闡述瞭電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測試技術以及相關的標準規範,旨在為從事電子産品研發、生産、測試和質量控製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本全麵、實用的參考指南。 本版教材在保留前版核心內容的基礎上,結閤瞭近年來電磁兼容領域最新的技術發展和行業實踐,進行瞭修訂與擴充。全書圍繞“如何讓電子設備和諧共存,減少電磁乾擾”這一核心目標,構建瞭一個係統化的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電磁兼容性基礎理論 本部分首先為讀者奠定紮實的理論基礎。 電磁兼容性概述: 詳細介紹瞭電磁兼容性的定義、重要性、研究內容及其發展曆程。解釋瞭電磁乾擾(EMI)和電磁敏感性(EMS)的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通過分析典型電磁乾擾的産生源、傳播途徑和接收機製,幫助讀者理解電磁兼容性問題的根源。 電磁乾擾的産生與傳播: 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的電磁乾擾源,包括傳導乾擾、輻射乾擾、電源綫乾擾、信號綫乾擾等。分析瞭這些乾擾是如何通過傳導(如電綫、PCB走綫)和輻射(如電磁波)的方式傳播的。特彆關注瞭開關電源、高速數字電路、射頻電路等常見乾擾源的特性及其産生機製。 電磁乾擾的耦閤機製: 詳細介紹瞭各種電磁耦閤方式,如容性耦閤、感性耦閤、傳輸綫耦閤、接地迴路耦閤、信號完整性耦閤等。理解這些耦閤機製是解決電磁乾擾問題的關鍵,本書通過豐富的圖例和案例,生動地解釋瞭耦閤過程,幫助讀者掌握判斷和分析乾擾耦閤路徑的能力。 電磁敏感性的機理: 分析瞭電子設備對外部電磁乾擾的敏感性來源,包括對射頻輻射的敏感、對瞬態過電壓的敏感、對靜電放電(ESD)的敏感等。介紹瞭敏感性産生的物理過程,為後續的抗乾擾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部分:電磁兼容性設計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在産品設計階段就融入電磁兼容性考慮,從而從源頭上預防和控製電磁乾擾。 PCB布局與布綫設計: 這是電磁兼容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本部分詳細講解瞭PCB的電磁兼容設計原則,包括: 地平麵設計: 強調瞭完整、連續、低阻抗的地平麵對於抑製信號迴流、減少共模電流、降低輻射的重要作用。介紹瞭單層地、多層地、分割地的優缺點及適用場景。 電源/地退耦: 詳細闡述瞭退耦電容器的選擇、布局和安裝技巧,以及如何有效抑製電源噪聲。 走綫規則: 講解瞭關鍵信號綫的布綫技巧,如縮短走綫長度、避免銳角彎麯、串擾抑製、差分信號布綫等。 接口防護: 針對PCB邊緣的信號和電源綫,介紹瞭濾波、屏蔽等保護措施。 元器件選擇與布局: 探討瞭如何選擇具有良好電磁兼容特性的元器件,例如低EMI的開關器件、屏蔽良好的連接器等。講解瞭元器件的布局原則,避免敏感元器件靠近乾擾源。 屏蔽設計: 介紹瞭屏蔽的原理,包括反射損耗和吸收損耗。詳細講解瞭不同類型屏蔽體的設計要求,如金屬外殼、屏蔽罩、屏蔽電纜等,以及屏蔽層的連續性、接地方式等關鍵要素。 濾波設計: 深入講解瞭各種濾波器(如低通、高通、帶通、帶阻濾波器)的設計原理和應用。重點介紹瞭共模濾波器和差模濾波器的設計,以及如何根據乾擾特性選擇閤適的濾波器元件和拓撲結構。 接地技術: 提供瞭全麵的接地策略,包括單點接地、多點接地、星型接地、混閤接地等,並分析瞭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優缺點。特彆強調瞭接地阻抗的控製和接地迴路的避免。 電纜與連接器設計: 闡述瞭屏蔽電纜的結構、選擇及屏蔽層連接的要求。介紹瞭連接器的EMC設計要點,以及多針連接器的串擾和屏蔽問題。 高速信號的EMC設計: 針對日益普及的高速數字信號和射頻信號,本部分詳細介紹瞭信號完整性、電源完整性與EMC之間的關聯,以及諸如阻抗匹配、時域反射(TDR)、眼圖分析等在EMC設計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電磁兼容性測試 本部分係統介紹電磁兼容性的各類測試方法、設備以及標準。 電磁兼容性測試環境: 介紹瞭進行EMC測試所需的標準實驗室環境,包括電波暗室(Anechoic Chamber)、半電波暗室(Semi-anechoic Chamber)、法拉第籠(Faraday Cage)等,以及它們的場地衰減要求。 電磁乾擾(EMI)測試: 詳細介紹瞭主要的EMI測試項目: 傳導發射測試: 講解瞭傳導發射的測量原理、測試設備(如EMI接收機、LISN/AMN),以及相關的測試標準(如CISPR、FCC)。 輻射發射測試: 介紹瞭輻射發射的測量原理、測試設備(如EMI接收機、天綫、轉颱、天綫升降塔),以及相關的測試標準。 諧波電流和閃爍測試: 針對接入電網的設備,介紹瞭諧波電流和電壓閃爍的測量方法和標準。 瞬態傳導騷擾測試: 講解瞭電網中存在的瞬態電壓變化對設備的影響及測試方法。 電磁敏感性(EMS)測試: 詳細介紹瞭主要的EMS測試項目: 靜電放電(ESD)測試: 講解瞭ESD的産生機理、測試方法(接觸放電、空氣放電)、以及相關的標準(如IEC 61000-4-2)。 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測試(RFI): 介紹瞭通過天綫嚮被測設備(EUT)注入射頻能量的測試方法,以及電場強度和調製方式的要求(如IEC 61000-4-3)。 電快速瞬變脈衝群(EFT/B)抗擾度測試: 講解瞭電力綫和信號綫上瞬態脈衝的注入和測試方法(如IEC 61000-4-4)。 浪湧(衝擊)抗擾度測試: 介紹瞭電源綫上大能量的浪湧電壓和電流的注入測試(如IEC 61000-4-5)。 傳導的射頻騷擾電壓抗擾度測試: 講解瞭通過耦閤網絡嚮被測設備注入射頻電壓騷擾的測試方法(如IEC 61000-4-6)。 工頻磁場抗擾度測試: 介紹瞭工頻磁場對設備影響的測試方法(如IEC 61000-4-8)。 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抗擾度測試: 講解瞭電網電壓波動對設備的影響及測試方法(如IEC 61000-4-11)。 EMC測試標準與法規: 概述瞭國際上主要的EMC標準體係,如IEC、CISPR、FCC、CE Marking等。解釋瞭不同産品類彆(如信息技術設備、傢用電器、醫療設備、汽車電子等)需要遵循的特定EMC標準,並介紹瞭産品進入不同市場所需的EMC認證要求。 第四部分:EMC工程實踐與案例分析 本部分結閤實際工程經驗,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強化讀者對EMC原理和設計的理解。 EMC問題診斷與分析: 提供瞭係統化的EMC故障排除流程,包括故障現象描述、初步判斷、測試驗證、定位乾擾源和傳播路徑等。 典型EMC設計案例: 選取瞭不同類型的電子産品(如電源適配器、無綫通信模塊、嵌入式控製係統等),詳細展示瞭其在EMC設計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采取的設計對策以及最終的測試結果。 EMC設計工具與仿真: 簡要介紹瞭一些常用的EMC仿真軟件和設計工具,以及它們在EMC設計和分析中的作用。 總結 “電磁兼容性設計與測試(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係統性於一體的EMC專業教材。通過對電磁兼容性原理的深入剖析,對EMC設計方法的詳細講解,以及對EMC測試技術的全麵介紹,本書緻力於幫助讀者掌握解決電子産品電磁兼容性問題的能力,從而設計齣更可靠、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高性能電子産品。本書的齣版,對於推動我國電子信息産業的健康發展,提升我國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