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海洋塑造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海上探险带来了无限机遇,资本和商品通过海洋传播,帝国一旦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征服海洋》从技术、贸易、海上扩张等主题,全面讲述4000年以来,人类世界互联互通的文明传奇。
2、 《征服海洋》精心打造海洋史知识库,是一部全面介绍海洋史的入门百科全书。书中包含以下方面:
① 技术篇。航海图、罗盘、六分仪……每一艘船都是一架精密仪器;初代帆船、风帆战列舰、超级油轮、航空母舰……60款缩微模型呈现4000年航海技术演变,书中配有多幅平面、立面、剖面图专业解析。
② 历史篇。欧洲是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吗?《征服海洋》讲道,早在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就已经开始穿越太平洋。从地中海、阿拉伯世界到中古中国,覆盖欧亚美非等6大地理分区的航海路线图,书中还原了欧洲以外地区建立的海洋文明。
③ 探索篇。在缔造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里,涌现过一批敢于探索未知的开拓者。比如海盗德雷克,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他是塑造帝国海洋实力的重要推动者。《征服海洋》讲了许多这些英雄的奇迹故事。
3、 “一带一路”历史读本,让每个人真正读懂航海背后互联互通的历史逻辑。
4、 DK品质保障,全彩插图,精装典藏。
内容简介
文明诞生之初,人类活动的领域局限于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另外被海洋覆盖的70%是一片未知世界,被视为“充满变动,令人恐惧的禁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人们无法确定海面下隐藏着什么。
然而,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未停息。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试水太平洋,拉开了向海洋行进的序幕。之后的几百年里,来自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古代中国的冒险者开拓了海上航路。早期,北美洲停靠着维京人的战船;穿梭于地中海的除了基督徒,还有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在印度洋岸,古里古城的石碑记载了1407年郑和船队的到访,并向世界展示出它们与古代中国友好往来的印证:“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1492年,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开端,欧洲迎来了征服海洋的黄金时代。海洋曾经是东西方文明融通的重要场所,如今给欧洲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与机遇。凭借海上战争,新兴帝国征服了东方世界;他们从殖民地掠夺资源,反哺本国工业革命;西方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反身凌驾于世界之上。欧洲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它曾建立海上奇迹,也一手酝酿了全球文明危机。在《征服海洋》一书中,我们将从探险、技术、贸易、战争等方面,一一回望这段文明融通与征服海洋的4000年航海历程。
作者简介
[英] 布赖恩·莱弗里(Brian Lavery)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方学界享有声望的海洋史研究者与推广者。
布赖恩·莱弗里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之后对海洋史产生浓厚兴趣。他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工作长达14年,其间举办了各种海洋主题展览,宣讲航海、船舶知识,他还曾在英国和欧洲开展海上巡游。在向大众普及海洋历史常识方面,莱弗里做出过显著贡献,西方媒体评价他为“杰出的历史学家”。
莱弗里不到30岁开始写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征服海洋:探险、战争、贸易的4000年航海史》《海洋帝国:英国海军如何改变现代世界》《纳尔逊与英国海军》。此外,他还担任过奥斯卡获奖影片《怒海争锋》的历史顾问。2009年在英国引起全民轰动的热播纪录片《海洋帝国》,也邀请了他进行学术指导。
目录
引言
早期海员,1450 年前
探索太平洋
地中海上的航行
初代帆船
地中海
维京传奇
北海与波罗的海
阿拉伯世界
寻路
郑和下西洋
朝圣者与桨帆船
温切尔西海战
探索时代, 1450 —1600
新大陆
北大西洋
中世纪船只
从海路到印度
环球航行
征服墨西哥
探索加拿大
南大西洋
私掠船船长德雷克
帝国时代,1600 —1815
殖民美洲
近代船只
“ 巴达维亚”号的沉没
印度洋
东印度商船
海盗生涯
大西洋上的奴隶船
库克船长在太平洋
测量纬度
约翰·保罗·琼斯与美国独立
特拉法尔加海战
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
确定经度
北极的杀戮
蒸汽与移民,1815 —1914
海上之火
早期汽船
到美国去
中国、日本与佩里的探险
中国海
海洋学的诞生
海上救援
“ 阿拉巴马”号与海上的美国
茶运大赛
飞剪式帆船
约翰·霍兰与 一艘潜艇
早期潜艇
前往世界另一边
豪华游轮的诞生
军备大赛
无畏舰
海战,1914 —1945
日德兰海战
现代战舰
大海中的上流社会
大西洋海战
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
诺曼底登陆
登陆艇
海洋全球化,1945 年至今
集装箱革命
古巴导弹危机
探索深海
海底考察
马岛战争
赢取美洲杯
航海帆船赛
“ 瓦德兹”号油轮的灾难
法外之地
术语表
参考书目
致谢
精彩书摘
中国、日本与佩里的探险
19世纪初的日本与中国都是封闭的国家,不与世界其他地方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然而在1839—1860 年间,与技术更先进的西方海洋大国间发生的数次激烈冲突,导致这两个国家被迫开放国际贸易,并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中国,商人们伙同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600 年起,这间公司就获得了王室特许,垄断了所有英国到远东地区的贸易——开始利用中国人对印度鸦片的需求。随着这种高利润贸易的兴起,鸦片上瘾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英国人是乐于促进贸易量增加的——中国当局试图杜绝这种贸易,先是通过禁止进口,后又查抄并销毁了商人们继续走私进该国的鸦片。英国人提出了抗议,而且以严厉的军事方式进行回应:它要么攻击中国的港口,要么将其封锁。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当局开始并不畏惧英国海军的火炮。拿代署两江总督的江苏巡抚裕谦的话来说就是,虽然英国船“ 驰逐于汪洋大海之中,是其所长”,但它们也“ 笨大,吃水甚深”,这样在浅水处就会露出破绽。而且他还认为这些船太依赖重炮。不过,中国人对己方船只优越性的自信却没有得到验证。1841 年1 月,一支由炮艇和汽船组成的英国部队在珠江穿鼻1登陆,并成功占领炮台,杀死清军600 人,俘虏100 人,自己仅有30 人负伤。一名中国巡抚郁郁地汇报道,“ 夷船厚有尺余,其炮洞安于舱底”,而且“ 彼之船布篷铁锚,机关便利,行止甚速”。中国的传统木船无法与英国的超现代化舰队抗衡,何况后者中还有蒸汽动力的炮艇。中国人在海陆都吃了败仗,被迫接受鸦片进口,并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人。在1856—1860 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种失败再次上演。这给他们那更为避世的邻居日本敲响了警钟,要提防欧洲海军技术带来的威胁。
在日本,历代天皇与幕府实行了200 年的锁国政策,禁止基督教传教并驱逐了所有外国商人,只剩下荷兰人,允许他们在长崎装卸货物。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有悠久的航海传统——使用与中国船类似的船只——但这个国家在科技层面落后西方太多,而且没有能保卫自己的海军。不过它确实颁发了一条法令,表示会炮击任何未经许可就靠近的外国船只。在19 世纪30 年代,美国对日本产生了兴趣,认为这里可以做他们捕鲸船的基地,至少也能向遭遇海难的水兵提供避难。更重要的是,这里可以成为对抗英国在中国与新加坡利益的落脚点,尤其是中国的茶叶贸易对美国船只很有吸引力。因此美国决定派出一支远征队,以外交、海军以及考察等手段接触日本,主要的目的是要求其签订合约,从而获得贸易许可并实现对美国商船开埠的要求。
马修·佩里(Ma_hew C. Perry )准将是美国海军中富经验的军官之一,他受命负责此次远征。佩里年近60 岁,是名杰出、勤勉的军人,而且具备高超的外交素质。佩里在一开始并不想接受与日本谈判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过他很快便投入进去了。他仔细考量了自己的这项使命,对日本及其等级文化做了大量研究,翻尽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资料。他发现,在与这个“ 封闭国度”有关的书籍中,中肯的作品出自荷兰人之手,他们通过贸易联系对当地有所了解。由于对日本及其地理环境一无所知,美国政府为佩里买了一些粗略的地图,被荷兰人敲了一笔竹杠,花了3 万美元。在前往远东的路上,佩里还是心存疑虑,认为“ 想让这个奇怪的政府进行有实质内容的谈判,短期内成功率很小”。
佩里舰队的四艘船在美国东海岸的港口集结,并于1852 年出发。在当时,从风帆到蒸汽这种新老技术转变还远未完成,因此舰队里既有“USS 萨斯奎哈纳”号和“USS 密西西比”号这样的桨轮蒸汽船,也有“USS 萨拉托加”号和“USS 普利茅斯”号这样的帆船。航行的目的是展示强大的武力,让日本人觉得与佩里谈判,而不是拒绝他的要求。舰队取道好望角,中途还停靠了几个地方,其中包括马德拉、毛里求斯、新加坡、香港、上海以及日本的琉球( 冲绳)群岛。在每一处停泊的港口,佩里和他手下的军官都记录下了当地的风土习俗以及贸易内容。按照佩里的要求,“ 每艘船上的每个军官都应当从日常工作与休息中挤出时间,收集整理大量所需的信息”。他们于1853 年5 月26日抵达了琉球群岛。佩里在那颁布了船上的特别军纪,并要求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接待了当地的重要人物,领着他们参观了舰队——这些人开始还显得“ 泰然自若”,当看到蒸汽机时,“ 他们就再也淡定不了了……”这是日本人一次见到蒸汽机,而正是这种机械产生的力量让美国人与欧洲人得以统治世界。
1853 年7月,美国舰队在东京湾集结。由于这些船会喷出黑烟,所以日本人管佩里他们的船叫作“ 黑船”。一名船员报告:“……准将有令,立即腾出甲板准备作战,火炮就位装填炮弹,准备弹药,小型武器就绪……简而言之,做好一切准备,就和遭遇敌军一样。”汽船拖着帆船,舰队沿河逆流而上。日本人没见过“ 汽船能够逆风快速前进,被搞懵了”。下午5 点,四艘船在浦贺外下锚。岸上开了一炮,有小船驶出,日本武官想登上“ 萨拉托加”号:“ 他们想从锚链爬上船,但船员们得到命令拦截,亮出长矛、弯刀和手枪阻止他们。当发现我方的军官与士兵态度非常坚决,他们便放弃了登船。”
7 月14 日,美国船只准备登陆。“ 甲板上的所有人在一时间待命,做了必要的准备。蒸汽冒了起来,锚也被拉上了船,以便让船只可以移动到适当的地方,做好火力覆盖的准备。”一些军官和士兵被挑选出来,解除了他们平时在船上的职务,好陪同准将上岸。旗舰上打出了信号,来自不同舰船的15 条小艇开始集结。在两艘日本船的引领下,他们登上了岸。美国人注意到了日本船夫的技术,因为“ 我们那些强壮的桨手要拼尽全力才能赶上前面的向导”。
在下锚之后,旗舰鸣一响礼炮致意,炮声在山间回荡。接着准将踏进他的小艇,被送到陆地上。在上岸时,两名高大的水手作为保镖,站在准将身旁。佩里后来写道:
水兵打头阵,水手在后,把准将护送上了河岸。两名体格健壮的水手扛着美国国旗和三角旗。这两人是专门挑选出来的……依据就是他们的忠诚程度。两名小童精心打扮,走在准将前面,捧着一个包着红布的匣子,里面装着国书与总统亲笔信。
前言/序言
探索太平洋
海洋该如何定义?今天谈到海洋,我们会提到5 个独立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纪,“ 海洋”就是一整片神秘且骇人的水域,环绕着人们已知的陆地——欧洲、亚洲与非洲。实际上,大洋与大洋之间没有分隔。从大西洋来到印度洋,或是从印度洋前往太平洋,这种“ 穿越”不是在某一个具体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海洋是一个大的整体。正如1911 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它是一个“ 巨大的、相连的水域,覆盖着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远洋航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 年。波利尼西亚人在那时开始了穿越太平洋的迁徙。在公元9 世纪的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水手横跨北大西洋,前往冰岛,并在公元1000 年的时候到达了北美洲。到了中世纪,海上的贸易线路将中国和埃及,威尼斯和伦敦连在了一起。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航海者会尽量贴近海岸线行驶。但在中东地区以及信奉基督教的欧洲,饱学的学者仍然认为海洋是令人恐惧的禁地。按照公元957 年阿拉伯地理学家马苏迪(Al-Masudi )的说法,矗立在地中海到大西洋出海口处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就有雕像告诉人们,“ 前方无路可走”。德国不来梅的史学家亚当在1076 年写道:“ 挪威是极北之国度,再向北便没了人烟,只有骇人的海洋,环绕着整个世界的、无边无际的海洋。”1290 年左右,英格兰哈丁汉姆的理查德向赫里福德大教堂献上了一张地图。在这张中世纪风格的地图上,整个世界仅有欧洲、非洲及亚洲三块大陆。就连地中海地区画得都不准确——意大利是三角形的,而且海的东边弯向了北方。图中围绕着大陆的海域,宽度还不及河流与近海。这都说明了海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不过,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很快就发生了转变。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1298 年记载了他游历东方的见闻,其中就包括一次从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旅途。人们的眼界由此打开了。到1400 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著于公元2 世纪的作品在欧洲出土。托勒密在他那个时代就绘出了印度洋,只不过他笔下的印度主要是个岛,而印度洋则是被陆地包围着的。15 世纪的海员们开始系统地探索世界。从1405 年到1433 年,郑和统领中国船队多次前往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同一时期,葡萄牙人驾着卡拉维尔帆船,开始试探性地探索非洲西海岸。他们还驶进了未知的大西洋,在1427 年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50 年前后,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罗(Fra Mauro )用一张巨大的地图总结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识。毛罗写道,他觉得“ 印度海不是像池塘那样,被陆地包围在中间”,因为有那么一艘中国帆船——可能是来自郑和的船队——在1420 年穿越了印度洋,并且“ 向西南方向航行了40 天,除了水和风以外,什么也没发现”。在毛罗的地图上,大西洋也被绘制成了大洋。
欧洲人的经验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贪婪的君主野心勃勃,支持富有冒险精神的海员开疆拓土、建立贸易线路并从事掠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那次知名的航行中驶向西印度群岛,在欧洲与美洲之间建立了固定的航线。瓦斯科·达·伽马则在1498年出发,带领一支葡萄牙舰队绕过了非洲的南端,前往印度。身为葡萄牙人却为西班牙服务的斐迪南·麦哲伦在1519年开始了一段航行,绕过了南美大陆。在他死于菲律宾之后,他的船员继续前行,完成了环球航行。到了1527年,迪奥戈·里贝罗(Diogo Ribeiro)在地图上精准地绘出了大西洋与印度洋,还有略显粗糙的太平洋。对海洋一无所知的时代结束了。
既然人类能够穿越浩瀚的海域,那么称他们“ 征服了海洋”或许也没什么不妥。不过,几个世纪以来,航海家们面对的都是不适与危险。在陆地上行进并非没有危险,但海上的危险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没有知识准备和海图的条件下,水手们根本无法确定海面下藏着什么。如果天气变坏,找不到避风港可是家常便饭。坏血病这样的疾病在海上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而在帆船这种危险的环境中,事故也是频频发生。走海路的旅行者可能遭遇食水短缺,而水手在遇上麻烦时,救援又远在天边。海路旅行经常因海浪而变得让人难以忍受——除了危险之外,晕船大概是海路旅行的阻碍了。
16 世纪到19 世纪是航海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间里,航海帆船对世界贸易、开疆拓土以及战事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帆船的航行完全依靠洋流和风,而风往往又是无法预测的——即便对现在的天气预报员来说也是如此。大风突然来袭,就有可能打散或沉没一支船队。静风或逆风则会拖慢或困住船只,把整个航程的时间再加上几周。能赶上持续的、可预测的风,完全是一种福分。美国海员理查德·亨利·达纳(Richard Henry Dana )在1840 年写道:“ 好的信风……总是刮往一个方向,或许从创世之初便是如此,永远不会平息为静风,也永远不会变成狂暴的大风……”导航技能的匮乏,也是航海之所以会让人害怕的一个原因。观察天体、持续测量航速再加上使用指南针,只能在测算方位时保证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但充其量也就是这样了。对远洋航行的海员来说,他们通常只是大概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没有精确的海图就更是雪上加霜了。不过,经过了多年的技术发展与海事经验积累,航海的情况逐渐得以改善。到了19 世纪,坏血病基本得以有效治疗,导航技术也出现了极大的进步。在19 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远洋汽轮取代了帆船,海员们就不再单纯依赖变幻莫测的风了,海上航行的时间也得以缩短。等到20 世纪,至少在和平时期,海上旅行已经相当安全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从未被“ 征服”,而且永远不会被征服。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控洋流、海浪和天气,人为的影响反而多是负面的、事与愿违的。但是,经过了许多世纪的冒险与实验,人类至少发明出了跨过广阔海域的办法。古往今来,无论是贸易、探险、战争抑或对异国的殖民,航海家都要与恶劣的天气做艰苦卓绝的搏斗,要具备超乎寻常的忍耐力、技能以及独创性的思想。挺进未知水域,从恶劣的海况下生还,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迹组成了他们的一生。这些经历值得赞颂,而同样值得赞颂的,当属海员和他们的船只对人类世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征服海洋 [The Conquest of the Ocean]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征服海洋 [The Conquest of the Ocean]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