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创造力

量子创造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阿米特·哥斯瓦米 著,杨恒 译
图书标签:
  • 量子力学
  • 创造力
  • 思维模式
  • 创新
  • 个人成长
  • 潜力开发
  • 意识
  • 未来科技
  • 自我提升
  • 可能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23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22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科学可以这样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量子创造力为何物?

创造力是意识的生命线,

量子物理学诠释创造力激发本质!

在这部认知量子创造力的本质,拓展和提升人类思维潜能的著作中,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意识科学新范式的先驱阿米特·哥斯瓦米(Amit Goswami)博士,通过量子物理学的透镜,探讨人类创造力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类快乐和成就感的最终来源。另外,他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根据量子物理学,现实发生在可能性和实际性这两个层面上。哥斯瓦米利用同样的二重性来探讨他提到的量子思维,量子思维主要集中在两个思维层面——即实际性的有意识思维和可能性的潜意识思维。然后,他指出创造力的源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但什么是创造力?任何人都可以具有创造力吗?创造力包括哪些类型?通过探索,他提出了全新的指南,以帮助我们了解思维的力量从而进入创造力的世界。

《量子创造力》这本书将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的客观性结合起来,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有经验数据支持的。另外,作者概括了如何利用我们固有的能力,以便更有创造性地生活。总之,哥斯瓦米教你如何利用量子思维,以使自己更有创造力。

创造力和人们平时所说的天才并无关系,与年龄更无关联,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当今的家庭、学校、社会,让我们不断失去创造力的火花。本书倡导我们通过量子物理学认识创造力,通过意识新范式激活创造力。我们应时刻准备着迎接创造力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挑战,并享受创造力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内容简介

  

《量子创造力》将创造力的艺术和科学的客观性结合起来,以经验数据作为这种新思维的依据,教授你如何通过量子思维激发创造力。

《量子创造力》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理解人类创造力的步骤,讲述了创造力与量子创造力的概念。第二部分,创造性过程,讲述了创造性过程产生的四个阶段,并论证了创造性洞察力与量子跃迁的关系。第三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有创造力吗?举例论述了创造力并非天才独有,人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第四部分,旧的创造性领域的新范式,讲述了创造性改变可将人们带入新世界。第五部分,精神创造力,分析了创造力的内在成因及激发方式。第六部分,让创造力成为你生活的中心,告诉读者只有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获得创造力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量子创造力》由美国物理学家阿米特?哥斯瓦米博士撰写,阿米特?哥斯瓦米博士是一名大学退休教授,他从1968年开始就职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理论物理系。他是众所周知的“意识科学”这一新范式的先驱。哥斯瓦米是教科书《量子力学》的作者,这本书获得了很大成功,被全世界的大学使用。他也写了很多畅销书,包括《自我意识的宇宙》、《幻想的窗口》、《灵魂物理学》、《量子医生》、《上帝没有死》和《量子能动性如何拯救文明》。


精彩书评

  

《量子创造力》一书的发行评语

一种新的意识观念正在出现,在这个观念中意识是无限的、永恒的、独立的。这一新观念对创造力产生的过程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正如物理学家阿米特.哥斯瓦米(Amit Goswami)博士在他的精彩著作《量子创造力》中所介绍的。在这个新观念中,单独的个体智慧让位于跨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集体智慧。因此,创造力的来源和智慧的源泉是无限的。哥斯瓦米对何谓人类的本质所在,我们的未来可能取决于什么创作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医学博士劳瑞.杜西(Larry Dossey),《一个想法:我们个人的想法如何成为更伟大意识的一部分以及为何它很重要》

(One Mind: How Our Individual Mind Is Part of a Greater Consciousness and Why It Matters)一书作者

阿米特.哥斯瓦米博士的作品像他的孟加拉祖先一样充满智慧、聪明、幽默和精神洞察力——像伟大物理学家贾格迪什.钱德拉.博斯(Jagadish Chandra Bose)、伟大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和神秘主义者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一样具有伟大的思想。哥斯瓦米博士从量子物理学家转变为人类的激励和精神导师(作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弗雷德.阿兰.沃尔夫(Fred Alan Wolf),量子物理学博士,《时间循环和空间扭曲:上帝如何创造了宇宙》 (Time Loops and Space Twists: How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一书作者

为了到达你不知道的世界,你必须通过一条无知的道路。

——T.S.艾略特(T. S. Eliot),

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English reviews for Quantum Creativity

《量子创造力》的书评

如果我告诉你,创造力的提高将给你生活带来极大乐趣,并会显著提高你的生活能力,你会怎样想呢?是真的,你可以得到任何你希望得到的东西。先不要喷,思考一分钟,然后听我给你解释。我的家人和朋友可能会说,“是,确实,你又在做梦了!”我希望我在做梦,我也希望以后做更多的梦,这样才能获得能够显现我想要的内在创造力的边界。不要相信我的话,这是作家、作者和老师阿米特.哥斯瓦米博士在他的新书《量子创造力》中说的:“如果你能学会进入这种因果力并学会显现它的信息,你就可以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经历的方方面面。”

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爱上这本书,但当我读到本书第二部分时,我被深深吸引了!哥斯瓦米博士分享了真实的故事、事实和人物的经历,这些人物都经历了巨大成功,这些成功看起来就像哥斯瓦米博士所说的创造力的量子时刻。你可以说他们与“上帝的恩典”相遇。下面是哥斯瓦米博士在本书中分享的非常有名的人物,旨在帮助我们理解量子创造力的重要性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量子时刻发挥的作用:

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他的诗《忽必烈汗》(Kubla Khan);

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和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浪漫主义诗人P.B.雪莱(P.B. Shelly);

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艺术家毕加索(Picasso)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缝纫机的发明者伊莱亚斯.豪(Elias Howe)的针孔。

哥斯瓦米博士与公众分享的一个重要信息对你来说就是想象在读书、写作、跳舞、游泳、画画、擦车或者任何激发你兴趣的事情中迷失自己。你进入涅槃状态,然后,突然间你一直困惑的问题的答案就会像很多砖一样撞向你。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吗?

哥斯瓦米本人可能是浸泡在术语中的,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读起来是令人兴奋的。他带你通过解构你的阿米特·哥斯瓦米条件化的格式塔图片,对问题作出反应,以期通过另一种方式看待这些问题。看看书中的图片(正文图4),你看到了什么——母亲、岳母还是两个人都有?

明白了!你也可以完成哥斯瓦米创造力的四个阶段以撕裂条件化程序,明白“剥猫皮(skin the cat,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当你用哥斯瓦米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是爱情中的问题时,都可以期待从未期待过的事情发生。是的,就是这样,甚至是浪漫。

祝你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满爱、幸运和祝福!

(我发表这些评价不是为了经济补偿,而是因为我从海氏出版社收到这本书,应邀提出评审意见。这些评价完全是基于我的生活经历提出的。)

——克里斯汀.A.沃(Christine A. Waugh),美国著名书评家

退休的物理学家阿米特.哥斯瓦米博士是意识科学新范式的先驱者,在他的重要著作《自我意识的宇宙》(The Self-Aware Universe)中,他解释了意识科学的观点,也通过阐明著名的观察者效应而解决了量子测量问题。《量子创造力》这本书的最初版本是为科学家们写的,而后才为大众群体出版修订本。它值得我们关注。

哥斯瓦米博士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他总能非常细心地使他的读者轻松理解什么是量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是关于可能性的物理学。不仅仅是物质可能性,也是含义、感觉和直觉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你经历的一切形成这种可能性,因此量子物理学是将你的生活理解成一连串选择,而它们本身是创造力的最终行为的一种方式。以此开始他探讨了用量子物理学的脉络思考如何能够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创造力的方方面面:

量子创造力能够使我们解决不寻常的需要整体解决方案的问题,如环境的降解问题;

量子创造力能够使我们探索生命和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含义;

量子创造力能够教给我们一般的智力;

量子创造力迫使我们学会如何为真正的自由做准备;

量子创造力使我们的外在和内在生活融合在一起;

量子创造力是我们能够实现精神满足的源泉。

为了探索这个世界,正如哥斯瓦米博士建议的需要你自己读完整本书:书的内容就放在你面前,但是领会信息的意义却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经历。高度推荐这本书。

——格雷迪.哈普(Grady Harp),医学博士,

美国著名书评家,退休外科医生,诗人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理解人类创造力的步骤

1 存在人类创造力的科学吗?

2 人类的创造力和不同的世界观

3 这是创造力攀登之峰:量子

4 心智的含义

5 价值观从哪里来?

第二部分 创造性过程

6 创造性过程的四个阶段

7 创造性洞察力是量子跃迁吗?

8 无意识过程的证据

9 痛苦,啊哈和狂喜

第三部分 每个人都可以有创造力吗?

10 创造动机是来自无意识的驱动?

11 与创造性宇宙和它的目的保持一致

12 创造特质来自于哪里?

13 创造力与转世

第四部分 旧的创造性领域的新范式

14 创造性领域的新科学有多酷?

15 复兴艺术

16 一个人如何在企业里具有创造性?

17 走向创造性社会

第五部分 精神创造力

18 内在创造力:一个新范式

19 自我实现

20 什么是开悟?

第六部分 让创造力成为你生活的中心

21 练习、练习、再练习

22 当简遇到奎师那:创造性的相遇

关于作者


精彩书摘


……

前言/序言

序 言

十年前,我以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为基础,总结了人类对现实认知的探索,撰写了《量子创造力》(Quantum Creativity)(第1版)并出版。当时写作的目标阅读人群是学者们(科学家们),目的是将创造力探索中的量子思维介绍给学术研究人员。本书为《量子创造力》(第2版),本书以十年前的早期版本为基础,因此书名未曾改变而得到保留,但这一版本同时兼顾了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学者与外行人,其中包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描述我们的生活经历。通过认识到我们在这个以意识为基础的创造性宇宙中扮演的角色,当我们星球上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可以调整自己与意识进化相同步。

我成年后第一次关于创造力的经历发生在我从印度到俄亥俄州(Ohio)克利夫兰(Cleveland)的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一年以后,我当时的身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研究生。我正在努力研究一种新的关于原子核的互动现象,但一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那天,我和我的导师激烈地讨论这个问题,他指出了我研究中非常严重的漏洞。即使我对自己的研究是带有偏向的,但这时我也不得不承认它的问题。我非常沮丧,回到了蛇穴(Snakepit),学校的地下室自助餐厅,当时我几乎准备完全放弃自己的研究。就在此时,解决方案突然非常清晰地出现在我脑海里,我知道方案是正确的。我赶紧跑到楼上找我的导师,他也立刻意识到它的价值。我还记得当时我在非常兴奋的氛围里度过了我下午的其余时间。

在那次事件之后,我继续我的核物理研究达到十年以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并写了不少科学论文,但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一天的快乐情景了,它似乎一直在躲避着我。渐渐地,我变得有点愤世嫉俗。我认为科学研究是有创造力的,但创造不一定是快乐的,这个看法和我的同事们是一样的。感受到这种喜悦的人可能是在夸大其辞;我自己难忘的经历也许是因为一个初学者天真的快乐。我开始相信创造性工作带来的只有成熟的满足感,就像每次我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或者写下一篇使我的研究更进一步的论文时感受到的。

在尔后的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包括离婚和申请一项研究基金的失败,接下来我再婚并决定离开核物理学领域。我写了一本关于基础物理学的教科书,然后是一本探讨科幻小说中物理学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将我的研究领域变为解释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新范式(Paradigm),它取代了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爵士的“经典”物理学,主要用于计算微观物体(如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运动,但实际上,量子力学适用于所有的物质对象。在物理学中,“量子(Quantum)”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离散的量,例如,能量的量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能量束。

量子力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从此,这一新的物理学已经威胁到以一切存在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任何看起来非物质的现象都是虚幻的)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但当我们在坚持这种严格的唯物主义的情况下,试图解释量子现象时,我们会受到悖论(Paradox)的阻挠。而这些悖论正是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的。

经过开始几年的兢兢业业和屡犯错误,在一个晚上,我与一位朋友讨论时,我突然意识到解决量子悖论的唯一方式是完全脱离当前的唯物主义范式,因为量子力学已经对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意识非物质才是一切存在的真正基础这个想法将导致科学复兴,使其有能力超越它以前的局限性而进入令人兴奋的新领域。我还注意到,这个发现使我充满了我曾在蛇穴自助餐厅经历的同样强烈的喜悦。

当我将这一新的以意识为基础的科学范式具体化后,我意识到发展一个适用于创造力的方法,一个激发每个人超越强加于自我、使自我受到限制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力(Creativity)——像爱、喜悦、内心的平和,以及其他许多无形的东西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而这些被唯物主义者怀疑为一种现象,根据他们的想法,发生的一切都与过去因果相关,没有真正全新的可能。我个人的经历已经告诉我不是这样,所以我愿意迎接挑战,推动唯物主义超越其极限。

很快,我和我的同事诺拉.科恩(Nora Cohen)在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我工作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创造力研究小组,并开始定期举行会议。不久后,一位行为心理学家肖恩.博尔斯(Shawn Boles)和一位人类学家理查德.钱尼(Richard Cheney)也加入了我们的小组。我和诺拉、肖恩还有理查德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并在我们同意共同写一本关于创造力的书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虽然这本书从未完成过(因为我们在方法学上的差异太大而找不到共同基础),但是我从合作中获得了大量现存的关于创造力现象的理论和数据。

我和肖恩对关于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类。我们都认为创造性工作必须分为两个基本类别:一个类别是解决问题(类似于技术发明),另一个类别包括发现更深的真理。许多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出现差异,是因为我们只把精力集中到两个不同类别中的一个上面。后来我也认识到精神成长是“内在的(inner)”创造力,与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形成对比,那是“外在的(outer)”创造力。

同时,诺拉组织了两次关于创造力理论的研究会议。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致力于创造力研究的拥护者并见证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高度差异。然而,这些不同的想法发展成为一个整体需要等待新的、以意识为基础的范式的进一步发展。我通过努力,出版了一本名为《自我意识的宇宙》(The Self-Aware Universe)的著作,我终于可以在我们思考创造力的不同方式和如何利用它的科学研究上得心应手,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本书就是那项工作的结果。

当我们认识到意识(consciousness)作为宇宙中心主题(as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universe)的时候,创造力是我们意识的生命线这一点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然后,我们开始看到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创造力在拥抱我们的潜能中发挥着作用。是的,我们清楚地看到,创造力并不局限于天才;我们都有潜在的创造力,不管年龄多大。

传统上,西方国家喜欢外在创造力胜过内在创造力,而东方国家更偏爱内在创造力。过去的社会可能低估了发明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变革途径的作用;但当今社会,以消费者为导向,过多地强调了发明。这种两极分化使我们不可能实现我们的潜能,更不用说这些获得创造力的个人方法不足以完成21世纪的任务。所以这本书的主题,作为最后的总结,是融合不同和弦的创造力之歌。当我们唱这首关于创造力的歌时,不同的和弦对应着不同的努力,然后我们个人的声音成为了包括一切的多元宇宙的一部分。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学人在我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我很感谢保罗.雷(Paul Ray)、霍华德.格鲁伯(Howard Gruber)、凯西.朱丽恩(Kathy Juline)、罗伯特.汤普金斯(Robert Tompkins)、肖恩.博尔斯(Shawn Boles)、吉恩.伯恩斯(Jean Burns)和利贾.丹特斯(Ligia Dantes)对我手稿的仔细阅读。也感谢安.斯特林(Ann Sterling)、迈克尔.福克斯(Michael Fox)和安娜.圣克莱尔(Anna St. Clair)非常有帮助的建议。玛吉.弗瑞(Maggie Free)在编辑方面提供的帮助非常重要,除了一首之外,所有每章结尾部分的诗都是我们共同合作的结果。对唐.安布罗斯(Don Ambrose)、乔.焦韦(Joe Giove)和南.罗伯逊(Nan Robertson)在图片方面给予我的帮助表示感谢。

我还想感谢理.斯图尔特(Ri Stuart),正是我们的交谈促使我萌生了对一些正统观念的修订。我特别感谢蕾妮.斯莱德(Renee Slade)对我手稿通篇的初步编辑和提出的许多非常有用的改进建议。感谢我的妻子乌玛(Uma)为我的内在创造力不断努力所做的持续贡献。我特别感谢彼得.古扎尔迪(Peter Guzzardi)在编辑方面做的明智决定。我感谢海氏出版社(Hay House)的帕蒂.吉夫特(Patty Gift)对我工作的认同以及她在出版方面的明智决策,另外还要感谢海氏出版社的制作人员,没有他们的细心合作,这本新书就不会最终出版。



量子创造力:思想的无限可能 目录 序言:在不确定性中寻觅灵感 第一章:拨开迷雾——理解创造力的本质 1.1 创造力并非天赋,而是过程 1.2 识别思维的惯性与盲区 1.3 拥抱模糊与不确定 第二章:跃迁思维——量子原则下的灵感涌现 2.1 量子叠加:多重可能性并存的思维场 2.2 量子纠缠:意想不到的联结与洞察 2.3 量子隧穿:跨越思维障碍的奇迹 2.4 观测者效应:思维的力量如何塑造现实 第三章:重塑认知——培养量子化的心智模式 3.1 打破二元对立,拥抱“既……又……” 3.2 训练直觉:聆听潜意识的低语 3.3 延迟判断:让新想法自由生长 3.4 刻意练习:在“可能”的边缘游走 第四章:实践炼金术——将量子灵感转化为可见成果 4.1 意念的播种:清晰的愿景与强大的信念 4.2 协同的能量:与他人共振,激荡思维火花 4.3 迭代的艺术:在反馈中精炼与升华 4.4 拥抱失败:将其视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第五章:量子创造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1 科学探索:突破边界的想象力 5.2 艺术创作:超越常规的表达 5.3 商业创新: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5.4 个人成长:活出更丰富的人生 结语:你的内在宇宙,蕴藏无限创造 --- 序言:在不确定性中寻觅灵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固守旧有的思维模式,只会让我们步履维艰。而那些能够洞察趋势、突破常规、创造价值的个体,往往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创造力”。但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它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还是我们每个人都潜藏着的、能够被唤醒的能量?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探索创造力本质的旅程,但我们将超越传统的解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量子力学的原理——来审视和理解创造力的运作机制。您或许会问,宏观的创造力与微观的量子世界,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答案或许比您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当我们深入探究量子世界的奥秘时,我们会发现它颠覆了我们对现实的许多认知: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遥远的粒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连接,而观察者的行为本身就能影响实验的结果。这些看似离奇的现象,却为我们理解创造力的涌现提供了绝佳的隐喻和启示。 “量子创造力”并非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框架,一种培养灵感、激发潜能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挑战既定的假设,在看似混乱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秩序,并在平凡中创造非凡。通过理解和运用量子原则,我们可以解锁自身更深层次的创造力,让思想如同量子般自由跃迁,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这本书不是要您成为物理学家,而是要您成为自己思想宇宙的探索者。我们将一起拨开迷雾,理解创造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深植于我们内在的潜能;我们将学习如何像量子粒子一样,让思维在多重可能性中存在,进行意想不到的联结,并跨越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思维障碍;我们将重塑认知,培养一种更开放、更敏锐、更富弹性的心智模式;最终,我们将学习如何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成果,为个人、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潜入思想的量子领域,唤醒那股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之泉。 --- 第一章:拨开迷雾——理解创造力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创造力与“灵感乍现”、“天赋异禀”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这种将创造力神秘化、个体化的看法,往往会让我们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然而,真正的创造力,并非如此。 1.1 创造力并非天赋,而是过程 创造力,首先是一种过程。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系列有意识或潜意识的认知活动,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思路、想法、解决方案或艺术作品的能力。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的整合、转化与重构之上。 就像科学家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发现新定律,艺术家也并非凭空就能创作出杰作。他们都需要经历大量的学习、探索、实践、试错,并在过程中不断积累、反思和调整。创造力更像是一场精密的化学反应,需要特定的“反应物”(知识、经验)、“催化剂”(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和适宜的“反应条件”(时间、环境、心态)。 因此,与其羡慕他人的“天赋”,不如专注于理解和优化创造力的“过程”。这本书正是旨在为您提供一套新的思维工具,帮助您优化这个过程,让创造力在您身上自然而然地发生。 1.2 识别思维的惯性与盲区 我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往经验、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这些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处理信息,节省认知资源,但当我们需要进行创造性思考时,它们却可能成为阻碍。 想想看,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是否总是习惯性地套用旧的解决方案?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观点时,是否总是第一时间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去评判,而不是去理解其内在逻辑?这些都是思维惯性的表现。它们就像无形的墙壁,限制了我们探索新可能性的视野。 此外,我们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和“思维盲区”,例如确认偏差(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锚定效应(过度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等。这些盲区让我们难以客观地审视问题,也容易错过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关键信息和创新机会。 识别这些思维的惯性与盲区,是迈向创造力的第一步。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质疑自己,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并主动去打破那些束缚我们的思维牢笼。 1.3 拥抱模糊与不确定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追求清晰、确定性的社会。我们喜欢有明确的答案,喜欢可预测的结果。然而,创造力的种子,往往就孕育在模糊与不确定之中。 新的想法,在萌芽阶段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它们可能不完整,甚至带有矛盾。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用过于严苛的标准去审视它们,试图立刻将其“清晰化”、“确定化”,那么它们很可能在还没来得及生长之前就被扼杀了。 量子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粒子在被观测前,其状态是叠加的、模糊的。正是这种内在的不确定性,为量子世界的丰富现象提供了可能。同样,在创造力的世界里,拥抱模糊,允许事物处于一种“未定”的状态,才能为新想法的诞生提供空间。 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清晰的思考,而是在思维的某些阶段,有意识地降低对确定性的追求,允许思维在更广阔的、不那么明确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在“未知”的领域,往往隐藏着最宝贵的发现。 --- 第二章:跃迁思维——量子原则下的灵感涌现 量子力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释了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而这些规律,恰恰为我们理解和激发创造力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本章,我们将深入探究量子原则如何转化为思维模式,帮助我们实现“跃迁式”的灵感涌现。 2.1 量子叠加:多重可能性并存的思维场 在经典的物理学中,一个物体要么在这里,要么在那里,不可能同时处于两个地方。然而,量子力学中的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可以同时存在于所有可能的状态之中,这就是“量子叠加”。 将这一概念映射到思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问题的探索初期,一个想法或解决方案,并不必立刻锁定在某一种形态,而是可以同时存在于多种可能性之中。 我们往往习惯于在脑海中迅速做出选择,倾向于“非此即彼”的思考。例如,当思考一个新产品时,我们可能很快就决定要做“A款”还是“B款”,而忽略了“A+B”的混合,或者完全不同的“C款”。 “量子叠加式”的思维,鼓励我们暂时悬置判断,允许自己同时探索不同的方向,构思各种看似矛盾或不着陆的想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思维叠加态”,让各种可能性同时共存、相互激荡。比如,在构思一个故事时,可以同时设想主角的多种性格、多种经历,以及不同的情节走向。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避免过早地将自己限制在狭窄的解决方案中。当我们将大脑视为一个“思维叠加场”,允许各种想法在其中自由地“叠加”,就会更容易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找到那些单一思考模式下难以发现的创新路径。 2.2 量子纠缠:意想不到的联结与洞察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量子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关联,无论它们相距多远,当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其他粒子的状态也会瞬间发生相应改变。这种“非局域性”的关联,仿佛是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深层的、看不见的联系。 在创造力领域,量子纠缠的隐喻在于: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信息或经验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深刻的、隐藏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发现,往往能带来突破性的洞察。 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粒子”。在日常的线性思维中,我们习惯于将它们孤立地看待,或者只看到它们之间显而易见的、表面的联系。而“量子纠缠式”的思维,则鼓励我们主动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非显性的联结。 这可以通过刻意的“跨界学习”、“广泛阅读”、“多元体验”来实现。当我们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知识和经验“纠缠”在一起时,就能从中发现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和创新点。例如,一位生物学家将基因编码的原理应用于软件开发,一位艺术家将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融入雕塑创作。 训练“量子纠缠式”的联想能力,就是要培养一种“连接一切”的思维。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不妨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与我曾经学过的、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哪些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或现象有关?”这种跳出原有框架的联想,往往是创造力的“核爆点”。 2.3 量子隧穿:跨越思维障碍的奇迹 在经典的物理学中,一个粒子想要越过一个能量壁垒,必须拥有足够的能量才能做到。但量子力学中的“量子隧穿”现象表明,即使粒子的能量不足以完全克服能量壁垒,它也有一定的概率“穿过”这个壁垒,出现在另一边。 这在创造力中,就如同能够跨越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思维障碍、解决那些棘手问题的“奇迹”。 我们常常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瓶颈”,感觉思路枯竭,无法前进。这些瓶颈,就是我们的“能量壁垒”。它们可能是固有的观念、缺乏的知识、甚至是情绪上的恐惧和焦虑。 “量子隧穿式”的思维,强调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一种“迂回”或“破格”的策略。当我们撞上思维的墙壁时,不必固执地与墙壁硬碰硬,而是可以尝试: 换个角度看问题: 就像从侧面绕过障碍,寻找其他入口。 引入外部“能量”: 寻求他人的帮助、参考不同的资料、或者暂时放下问题,让潜意识去工作。 尝试“非理性”的假设: 即使某个想法看起来不合逻辑,也姑且尝试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 打破常规流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可以省略某些步骤,或者颠倒顺序? 量子隧穿并非要求我们变得不切实际,而是鼓励我们在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时,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相信“可能性”的存在,并勇于尝试那些“不可能”的路径。有时候,一个看似微小的、非传统的尝试,就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2.4 观测者效应:思维的力量如何塑造现实 量子力学中最令人费解的现象之一,就是“观测者效应”。当一个量子系统被观测时,它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从叠加态塌缩到某一个确定的状态。这似乎表明,观测者的“意图”或“关注”本身,就能影响现实的走向。 在创造力领域,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我们的信念、期望和关注点,能够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影响我们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最终结果的呈现。 如果我们坚信自己“没有创造力”,那么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就会不自觉地迎合这种信念,限制自己的尝试和探索,最终“证明”了“我没有创造力”这个预言。反之,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带着积极的期望去面对挑战,就会更加开放、更加愿意尝试,也更容易发现和抓住灵感。 “观测者效应”提醒我们,作为创造者,我们自身的“意识”和“意图”是至关重要的。 清晰的愿景: 明确您想要创造什么,这种清晰的愿景就像一种“引导性观测”,能够将思维的能量聚焦于目标。 积极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够创造,相信问题能够解决,这种信念能够为创造力提供养分。 专注的力量: 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在进行的创造性工作上,能够帮助思维保持在“激活态”,减少干扰。 当我们带着“我能行”、“我能找到解决方案”的信念去“观测”我们的创造过程时,我们就如同在量子世界中,为我们想要的“结果”设定了方向,从而增加了实现它的可能性。 --- 第三章:重塑认知——培养量子化的心智模式 理解了量子原则在创造力中的启示,下一步便是将这些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智模式。本章将引导您学习如何重塑认知,培养一种更具量子特性的、更利于创造力涌现的心智状态。 3.1 打破二元对立,拥抱“既……又……” 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常常习惯于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好与坏、是与非、成功与失败、理性与感性。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虽然简单清晰,却容易让我们陷入非黑即白的僵局,阻碍我们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量子世界最颠覆性的特质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存在着概率和不确定性。 “量子化的心智模式”,要求我们学会拥抱“既……又……”的思维。这意味着: 容忍矛盾: 承认事物可能同时包含相互矛盾的属性。例如,一个想法可能既大胆又保守,一个解决方案可能既简单又复杂。 看到光谱: 不仅仅是黑与白,而是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各种灰色地带和中间状态。 整合对立: 尝试将看似对立的观点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更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思考一个项目时,与其纠结于“要注重细节”还是“要大局观”,不如思考“如何在注重细节的同时,依然保持宏观的视野”。这种“既……又……”的思维,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找到更平衡、更创新的解决方案。 3.2 训练直觉:聆听潜意识的低语 直觉,常常被描述为一种“第六感”,一种不经由逻辑推理就能获得的“我知道”的感觉。在量子力学中,粒子之间的“纠缠”似乎也带有一丝神秘的、非逻辑的关联。 我们的直觉,往往是潜意识处理海量信息后,提炼出的“模式识别”和“经验总结”。它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清晰可见,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洞察。然而,在过度强调逻辑和理性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甚至压抑了自己的直觉。 培养“量子化的直觉”意味着: 信任你的感受: 当你对某个想法、某个方向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时,不要立刻否定它。尝试去感受它,理解它。 创造宁静时刻: 嘈杂的环境和持续的干扰,会阻碍我们听到潜意识的低语。留出一些安静的时间,进行冥想、散步,或者只是放空自己。 记录直觉闪现: 即使是转瞬即逝的直觉,也可能非常宝贵。随身携带笔记本或使用手机备忘录,随时记录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实践验证: 直觉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它可以作为探索的起点。通过实践和验证,我们可以逐渐学会辨别和信任那些有价值的直觉。 就像量子粒子在被观测前处于叠加态,我们的直觉也是一种“未定”的、潜藏的智慧。通过主动去聆听和训练,我们就能将其引导到有意义的方向。 3.3 延迟判断:让新想法自由生长 我们在接收到一个新想法时,往往会立刻开始对其进行评判:它是否可行?是否够好?是否符合现有的规范?这种“快速判断”的习惯,虽然能帮助我们过滤掉明显不好的想法,但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那些尚未成熟、却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种子。 如同量子粒子需要时间在叠加态中演化,新想法也需要一个“孕育期”,让它们得以在思维的土壤中自由生长,与其他想法发生“纠缠”,最终展现出完整的形态。 “延迟判断”是量子创造力中的一项关键技能: 鼓励“坏”主意: 在想法产生的初期,有意识地允许“不完美”、“不成熟”、“甚至看起来愚蠢”的想法出现。 设立“想法收集期”: 在某个阶段,专注于收集尽可能多的想法,而不去评判它们的好坏。 明确评判时机: 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或者在收集到足够多的想法后,再开始进行评估和筛选。 区分“创造”与“评估”: 将这两个过程分离开来。在创造阶段,释放你的想象力;在评估阶段,运用你的理性。 想象一下,一个花园里的种子,如果不给它足够的时间生长,就急于判断它是否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将是多么可惜。延迟判断,就是给我们的新想法一个充分生长的机会。 3.4 刻意练习:在“可能”的边缘游走 量子力学中的许多现象,只有在特定的、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被清晰地观测到。同样,创造力最耀眼的光芒,往往出现在我们挑战自身极限、在“可能”的边缘游走的时候。 “刻意练习”并非指机械地重复,而是指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去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去尝试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甚至有些挑战的活动。 在培养量子创造力方面,刻意练习可以体现在: 挑战舒适区: 主动去做那些让你感到不确定、需要你运用新技能、或者需要你改变既有思维模式的事情。 进行“思维实验”: 像科学家一样,设计一些“思维实验”,去探索那些尚未被证明的假设,去模拟那些极端情况。 跨界组合练习: 刻意地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概念、技巧组合在一起,看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火花。 拥抱“无效尝试”: 明白并非每一次尝试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将那些“看起来无效”的尝试,视为通往真正成功的“必经之路”。 就像量子粒子需要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才能展现其奇特性质一样,我们的创造力也需要在有意识的“刻意练习”中,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和激发。通过在“可能”的边缘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拓展思维的边界,发现内在的无限潜能。 --- 第四章:实践炼金术——将量子灵感转化为可见成果 灵感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它终究只是一闪而过的火花。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将那些在量子思维模式下涌现的抽象灵感,通过一套“炼金术”般的操作,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4.1 意念的播种:清晰的愿景与强大的信念 量子物理学中的“观测者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意图和关注点能够影响结果。在创造的初期,清晰而坚定的“意念”就如同播下的种子,其质量和能量,直接关系到最终成果的生长。 具象化愿景: 尝试用语言、图像、甚至模型来具体描绘你想要创造的东西。越具体,越能让你的潜意识理解并为之努力。例如,与其说“我想写一本好书”,不如描绘“我想写一本能够让读者在夜晚读完后,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的书”。 内在的“是”: 相信你的创造是可能的,是值得的。这种内在的信念,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引导你朝着目标前进。 设定目标与行动计划(弹性): 虽然鼓励拥抱不确定性,但设定清晰、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并制定初步的行动计划,能够帮助你将宏大的愿景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然而,要记住,这些计划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不应成为僵化的束缚。 4.2 协同的能量:与他人共振,激荡思维火花 量子纠缠启示我们,个体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关联。在创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极大地放大创造力。 建立“思维共振场”: 寻找那些与你有着共同目标、却拥有不同视角和技能的伙伴。在讨论和合作中,营造一种开放、尊重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 “头脑风暴”的进化: 尝试更具“量子化”的头脑风暴。鼓励参与者不仅仅是贡献想法,更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基于他人的想法进行“二次创造”和“叠加”。 多元的视角: 积极寻求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的意见。他们的“非惯性思维”可能会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突破点。 构建“集体潜意识”: 当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默契时,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集体潜意识”的运作,让灵感在不经意间传递和碰撞。 4.3 迭代的艺术:在反馈中精炼与升华 量子世界中的粒子,其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演化。同样,创造性的成果也需要在不断的“迭代”中得到完善和升华。 原型与测试: 快速制作出想法的原型(无论是草稿、模型还是演示),并将其交给目标用户或相关人士进行测试。 开放的反馈: 虚心接受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将反馈视为一种“观测”,它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想法的不足之处。 “量子跃迁式”的修改: 不要只做线性的微调。基于反馈,思考是否可以进行“跃迁式”的修改,即从根本上改变方向或策略。 “小步快跑”: 避免在完美主义中停滞不前。通过快速迭代,不断接近最终的目标,同时降低一次性投入过大的风险。 4.4 拥抱失败:将其视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在量子力学中,许多现象是概率性的,失败(或者说,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是其内在的一部分。在创造领域,失败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重新定义“失败”: 将失败看作是“数据收集”的过程。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都为你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告诉你哪些方法是无效的,哪些方向是需要调整的。 从失败中学习: 深入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问自己:“我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下次我该如何做得更好?” “快速失败,快速学习”: 鼓励在早期就暴露问题,而不是等到最后才发现。这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保持韧性: 创造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曲折的。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的挫折所击垮。 如同原子核的衰变并非终结,而是转化为能量,每一次“失败”的尝试,也都在为你积累能量,为你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 第五章:量子创造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量子创造力作为一种思维框架和实践方法,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能够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激发突破性的创新和深刻的变革。 5.1 科学探索:突破边界的想象力 在科学研究中,量子创造力能够帮助科学家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束缚,提出全新的假设,设计出颠覆性的实验。 理论物理: 寻找统一场论,探索多维宇宙,理解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都需要超越经典认知的想象力。量子叠加、纠缠等概念本身就是对我们认知边界的挑战。 生物医学: 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需要将看似无关的生物学原理与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相结合,产生“纠缠式”的创新。 人工智能: 构建具有真正创造力的AI,需要AI能够进行“多重可能性”的推理,能够“跨越性”地学习,并具备“直觉式”的判断。 5.2 艺术创作:超越常规的表达 在艺术领域,量子创造力鼓励艺术家打破既有的风格、技法和主题限制,创造出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视觉艺术: 艺术家可以尝试运用“叠加”的视觉元素,将不同时空的图像进行“纠缠”式组合,或者通过“量子隧穿”般的叙事方式,打破线性叙事。 文学创作: 探索多重叙事线,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叠加态”的剧情,或者通过非线性的结构,模拟“量子纠缠”式的思想关联。 音乐与表演: 创造能够引发观众“共振”的音乐,或者在舞台表演中,通过“观测者效应”,让观众的参与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5.3 商业创新: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在商业世界,量子创造力能够帮助企业识别新的市场机遇,开发颠覆性的产品和服务,并建立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 产品设计: 思考产品的“多重功能”叠加,或者设计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适应”的产品,就像拥有“量子叠加”属性一样。 市场营销: 运用“纠缠式”的营销策略,将不同渠道、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进行深度整合,创造出个性化且极具影响力的营销活动。 商业模式: 建立能够应对不确定性的、更具弹性的商业模式,例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都体现了对传统模式的“量子隧穿”。 5.4 个人成长:活出更丰富的人生 量子创造力不仅是宏观领域的驱动力,更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强大工具。 解决个人困境: 当面临人生难题时,运用“多重可能性”的思维,跳出思维定势,寻找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学习与发展: 采用“跨界学习”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加速个人能力的提升。 提升幸福感: 培养对生活“既……又……”的接纳态度,拥抱不确定性,从而减轻焦虑,提升生活的丰富度和满足感。 实现自我超越: 挑战舒适区,通过“刻意练习”,不断拓展自我认知和能力边界,活出更具创造力和活力的自我。 --- 结语:你的内在宇宙,蕴藏无限创造 “量子创造力”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而是一种关于思想的无限可能性的哲学隐喻。它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和理解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世界。 我们已经看到了,创造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潜藏着的、可以被唤醒和培养的能力。它就存在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拥抱,对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对隐藏联结的洞察,对思维障碍的超越,以及对自身信念的运用之中。 这本书提供了一扇窗,让您得以窥见思想的量子领域,认识到您内在的宇宙,远比您想象的更加广阔和充满能量。希望您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点燃了内心深处的创造火花。 真正的创造,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对边界的挑战,以及对无限可能的坚定信念。愿您带着这份“量子创造力”的视角,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去活出那个独一无二、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己。 请记住,每一次思想的跃迁,每一次意想不到的联结,每一次对极限的突破,都是您内在“量子创造力”的生动体现。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魅力,完全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冷峻刻板。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近乎于布道者般的激情,但他同时又保持着惊人的审慎和幽默感。我尤其喜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含深意的俏皮话,它们巧妙地消解了理论本身的沉重感,让阅读体验保持在一种轻盈愉悦的状态。在某些章节,作者大胆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分享了一些他个人在探索这些概念时所经历的困惑与顿悟,这种坦诚立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是在听高高在上的权威教诲,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一场深夜长谈。而且,书中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相当用心,大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概念得以呼吸,眼睛在阅读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亲近”的深度思考之作,它既能满足硬核理论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能让那些只是想在周末享受一场智力冒险的普通读者感到满足。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观察极其敏锐的读者,通常,一本深度作品在反复阅读后,总会暴露出一丝逻辑上的瑕疵或论证上的跳跃。然而,对于这本书,我至今还未找到可以指摘的硬伤。它的论证逻辑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特别是在处理跨学科融合的部分,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广博学识,他能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用一个精准的桥梁概念连接起来,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无比坚固和自洽。而且,本书的译文质量也值得特别提及,译者显然对原文的精神内核有着深刻的理解,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直译式的语言,而是成功地在中国读者的语境中,再现了原作者那种既磅礴又细腻的思辨张力。读完最后一页,我没有那种意犹未尽的空虚感,反而是内心充满了一种充实的宁静,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富有成效的冥想。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和操作性的思维指南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令人称道,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层层递进的传统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的几章,犹如低沉的大提琴声部,奠定了宏大的哲学基调,将我们引入一个关于“可能性空间”的探讨。紧接着,节奏突然加快,引入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极其刁钻,涵盖了艺术创作、商业创新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抉择,每一个小故事都像是一块切割精美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种跨越学科的联想,常常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读到某一处,我甚至忍不住停下笔,拿起另一本经济学方面的旧作对比阅读,发现原来有些看似相互独立的领域,在更高维度的观察下,竟然有着惊人的同构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世界”的透镜,让原本模糊不清的现象变得清晰可辨,这种思维工具的给予,远比单纯的信息灌输要宝贵得多。

评分

拿到这本新书时,我首先被它那充满未来感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住了。封面上流动的光影和抽象的几何图形,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思想的奇妙旅程。我一直对那些探讨人类潜能和思维边界的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从翻开扉页开始,我就感觉自己被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所裹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用一种既诗意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不拘泥于传统学术框架的自由感,他似乎在邀请我们一同跳脱出现有的认知牢笼,去探索思维中那些尚未被驯服的角落。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前沿思想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被温柔引导的舒适感,而不是被生硬的理论所淹没。书中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短句,就像是旅途中的路标,时不时地停下来,让我不得不深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日常决策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真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不确定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和积极重塑。在当前这个强调确定性和效率的时代,许多人都习惯于将模糊和随机性视为需要被消除的“噪音”。然而,这本书却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突破和飞跃,恰恰就诞生于那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充满张力的混沌边缘。作者没有试图给我们一个“万能公式”,反而是在颂扬那种拥抱未知、在迷雾中摸索前进的勇气。在描述创新过程时,他引用了大量关于自然界、复杂系统的信息,展示了看似随机的演化如何孕育出令人惊叹的秩序。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鼓舞了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工作中那些“失败”的尝试,意识到它们也许并非是终点,而仅仅是通往下一个更高层次结构的必要步骤。这本书真正给予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赋权:去相信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去信任自己直觉中的微弱信号,并学会在结构崩塌时寻找新的平衡点。

评分

评分

活动时购买,觉得很划算。

评分

书还没看,质量一般,有折痕!

评分

活动时购买,觉得很划算。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还没看,质量一般,有折痕!

评分

书还没看,质量一般,有折痕!

评分

没有那么通俗易懂

评分

了解一下量子思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