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心理小说经典系列,总计3本:《当尼采哭泣》、《诊疗椅上的谎言》和《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 亚隆心理小说的特点:
1.强悍的专业背景,充满妙喻和幽默的文笔;
2.如诗般的语言,精心的故事设计,巧妙连贯的编剧手法;
3.辛辣的讽刺,意想不到的结局。
·堪称实用的心理咨询临床实战书,心理咨询师必读书目
· 《当尼采在哭泣》是欧亚隆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
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布雷尔,19世纪末欧洲*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主要配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
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联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联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料……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大的灾难,因为它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
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
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
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欧文·亚隆
(Irvin D. Yalom)
当今世界上zui著名、著作流传zui广、zui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zui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quan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不仅给心理治疗师带来启发,也深得普通读者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发行。其作品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类奖项,其中《当尼采哭泣》就曾荣获包括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说类金牌奖在内的多项奖项,被翻译成24种语言,出现在许多zui佳畅销书榜单上,销量超过200万册,并在2007年被拍成同名电影。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导 读 当名医遇见超人
第一章
圣萨尔瓦多的钟声打断了约瑟夫·布雷尔的沉思……
第二章
四个星期后,在位于贝克街7号的办公室内,布雷尔坐在他的书桌前面……
第三章
从窗边回过身,布雷尔甩甩头,好把路·莎乐美赶出脑海……
第四章
两星期之后,布雷尔身着白色医师袍,坐在办公室里,读一封路·莎乐美的来信……
第五章
90分钟以来,两位男士交谈着。布雷尔坐在高背皮椅中,飞快地做着笔记……
第六章
“请提出你的问题吧,尼采教授,”布雷尔说,悠闲地坐回他的椅子……
第七章
隔天凌晨3点钟,布雷尔再度感觉他脚下的地面在液化。在试图找到贝莎……
第八章
清晨时光在布雷尔家中是一成不变的。街角的面包师傅在6点钟送来刚出炉的帝王面包卷……
第九章
不过,没有一件事得以解决。尼采闭着眼睛,坐在那儿待了很长时间。然后……
第十章
布雷尔在门关上时并没有动,在贝克太太匆匆忙忙跑进来时,依旧动也不动……
第十一章
那天晚上,布雷尔躺在床上,依然想着王后起手布局以及麦克斯对美丽女子……
第十二章
星期一早上,尼采来到布雷尔的办公室。仔细研读了布雷尔逐项列举的账单……
第十三章
那天以后,当他们搭乘马车前往医疗中心的途中,布雷尔提出了保密的问题……
第十四章
尼采的确准备充分。隔天早上,等布雷尔一结束检查,尼采就接管了一切……
第十五章
在他们第一次聚会之后,布雷尔只在尼采身上花了几分钟的公务时间,他在……
第十六章
作为一位医术卓越的开业医生,布雷尔通常以床边的闲谈来开始他的医院探访……
第十七章
劳森医疗中心很少谈起穆勒先生,布雷尔医生在13号房的那位病人……
第十八章
对路·莎乐美的造访想得越多,布雷尔就越生气。不是生她的气,而是……
第十九章
“我们没有做到任何事情,弗里德里希,我变得更糟了……
第二十章
隔天早上布雷尔进入尼采房间的时候,依然穿着他皮毛衬里的大衣……
第二十一章
放走鸽子,几乎就像告别家庭一样困难。在他打开铁丝网的门……
第二十二章
麦克斯是对的,是停下来的时间了。即使如此,星期一早上走进13号房宣布自己……
后记
导读◎易之新
当名医遇见超人
有个嘲笑心理学的老笑话,也可以套用在精神分析或哲学上面:“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深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本书作者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深谙存在主义哲学的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刚好相反,他极力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说明心理治疗与存在哲学的观念与历程,让人了解原来这些观念和历程都是每个人生命的焦点、生活的重心,是值得关切、追寻的“终身大事”。他传达的方式之一就是写心理治疗小说。
亚隆继承新弗洛伊德学派(neo-freudism)大师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的理论,沙利文提出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亚隆将其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当代权威。亚隆的心理治疗背景还融合了存在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罗洛·梅(Rollo May)是在美国将存在议题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第一人,而存在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之间也有密切的关联。亚隆精于人际心理治疗和存在心理治疗,在美国西岸斯坦福大学细心耕耘数十年,早已是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的大师级人物。除了关于团体心理治疗和存在心理治疗的数本经典教科书以外,他还写了多本心理治疗小说,将他最关心的存在问题和关系议题融入情节动人的小说,其文风向来着重以平易近人的语言阐释佶屈聱牙的专业观念和用语,就如本书,在曲折的情节和行云流水的对话与反思中,自然地深谈许多“存在”和“关系”的问题,确实令人感受到这些主题在真实人生中的分量。本书也一如作者许多其他著作一样,名列小说畅销书榜。
至于书中主角尼采、布雷尔,配角弗洛伊德、路·莎乐美、安娜·欧(贝莎·帕朋罕)等人物在真实生活中的历史背景,作者在后记中均有注记,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关于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联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疗法”。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奇特的诱饵劝服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从形式来说,故事在诉说心理治疗(谈话疗法)的源起与形貌,是虚拟的源起加上真实的形貌。在文中,以生动的故事不着痕迹地描述各种心理学派的理念与治疗技巧,包括催眠、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等等,当然了,着墨最多的就是书中配角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与其后衍生发展的动力心理治疗,以及作者专精的存在心理治疗。从书中的论点来看,作者也是一位不囿于特定心理学派,只要是有效的做法,就雍容接纳的实践者,但仍不脱离人本学者的立场,深深质疑行为学派中“人”的观点。
从内容来说,本书探讨的话题涵盖面很广,你可以看到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话题,以及歇斯底里症、强迫性思想、偏头痛、焦虑等病征的描述。可是,这些话题都不脱离主轴:存在(existence)的问题,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书中这四个主题不断浮现,或是在各种身体、心理、人际、环境问题的背后现身,或是隐身在梦境、幻想之中,令人于天地间无所逃遁。文中生活优裕却恐惧年华老去、怀疑整个人生的名医布雷尔,如何从控制不住的色欲幻想和婚姻风暴中走出来呢?拥有卓越理性的超人尼采,身陷激烈的情绪与恶性偏头痛,不得自由,他又如何超越而出,继续走先知的道路呢?读者与其把字字珠玑的对话看成真理的陈述,还不如看成缜密的思辨与人性的探索,可以引发人与自我的对话,一探真实而可贵的自己。
从过程而言,本书呈现出治疗师与被治疗者在心理治疗进行时,彼此的关系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自我探索与助人探索的心路历程。在治疗关系中,到底是受病人影响,仍感自我怀疑的治疗师,还是充满真理权威的导师,能有较深刻的治疗呢?治疗师和病人必须“真诚”以对,治疗才能有真实的进展吗?博览理论、娴熟技巧,却不肯、不敢面对自我内在的治疗师,能不能帮助病人探索自我呢?书中的治疗过程,一如真实的人生,呈现出“关系”与“情感转移”的问题在心理治疗与自我探索时的关键角色。布雷尔与贝莎·帕朋罕到底是男女关系、父女关系,还是母子关系呢?布雷尔与尼采是在什么关系下,才使尼采能勇于面对自己的残缺呢?对“背叛”深恶痛绝,因此不相信人而感到孤独的尼采,又为什么接纳坦然说出自己背叛尼采过程的布雷尔呢?这些耐人寻味的“关系”与“探索”,只有请读者亲自品尝和咀嚼了。
假托历史名人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超越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世间的人性与生活,故事虽然精彩,但不难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主角虽然特别,却不是人性的异数。当名医遇见超人,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我这些凡夫俗子相遇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本文作者为联合诊所神经内科医师,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相关书籍的译者)
这本精装本的《当尼采哭泣》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就预示着这是一次不凡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精装书带来的仪式感,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微涩,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个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在如今电子书横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的尊重和对作者思想的敬意。书中的排版设计也相当考究,字间距、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那些深邃而复杂的哲学思辨,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觉吃力,反而更添一份流畅感。每一次合上书本,摩挲着封面那略带纹理的质感,都让我对即将再次投入书中的世界充满期待。这种对载体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本身的层次感,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非单纯的信息获取过程。可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衣,就足以让人心甘情愿地将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准备再次开启那段未知的旅程。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最初决定翻开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名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张力的好奇心。尼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近乎神祇般的、令人敬畏的重量感,而“哭泣”这个动作,则瞬间打破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家的刻板印象,注入了极度的人性和脆弱感。这种强烈的对比,像一个巨大的钩子,把我牢牢地拽进了故事的叙事脉络中。我发现作者在构建场景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电影镜头的细腻和精确,那些维也纳的街景、沙龙里的低语、弥漫的烟草味,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沉浸式的描写,极大地削弱了哲学探讨的枯燥感,反而让抽象的概念包裹在了一层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外衣之下。每一次呼吸之间,我都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篇关于思想的论述,而是在亲历一段复杂、纠结、充满矛盾的人性挣扎。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如何思考”,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互动,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感受、去质疑、去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体验是极其个人化且难以言喻的,让人读完后,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是术语,而是人物之间那份隐晦而深沉的对望。
评分从纯文学角度审视,这本书的对话艺术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对白,但这些对白绝非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充满了试探、反击、佯攻和退守的心理博弈。不同角色的声音辨识度极高,他们说话的方式、用词的偏好、逻辑的走向,都精确地反映了其内在的哲学立场和未被言说的欲望。尤其是那些关于意志、虚无、道德起源的探讨,往往在一番看似漫不经心的交谈中,突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直击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高强度智力交锋时的分寸感,他懂得何时需要用一个恰到好处的沉默来代替千言万语,何时需要一个突如其来的提问来彻底颠覆既有的认知框架。这种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辩论赛现场,但少了竞技的火药味,多了对真理的共同追寻。每一次读到关键性的对话,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默默地进行复盘和推演,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妙含义。
评分抛开华丽的辞藻和精妙的结构不谈,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自我救赎”这一永恒的主题。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追求成功、追求理性、追求宏大的目标,但这本书却温柔而坚定地引导读者去关注内心深处那个最隐蔽、最不愿面对的“阴影”。它探讨了如何与自身的痛苦、局限性以及那些令人羞耻的脆弱面和平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心理自助书籍所能企及的深度。它不是提供一个即刻有效的“灵丹妙药”,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自我发现之路。读着书中的人物在迷雾中摸索,我仿佛也获得了某种莫名的宽慰——原来,连那些我们认为高不可攀的思想巨匠,也曾被同样深重的困惑所折磨。这种“众生皆苦,但求其解”的共鸣感,是阅读体验中最温暖人心的部分,它让读者在精神的荒漠中,找到了一片可以稍作休憩的绿洲。
评分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它不属于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合上书的那一刻,世界似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你内在的参照系却被悄然挪动了位置。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发现自己在面对日常的琐事、人际的摩擦时,会不自觉地调动起书中人物的某些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和应对。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在不知不觉间为你打开了一扇看待世界的全新侧窗。与其说我“读完”了这本书,不如说我“经历”了这次对话和探索。那些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不再是遥远的哲学命题,而是与我自身的呼吸、心跳紧密相连的现实议题。这种持久的影响力,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伟大、是否值得反复重读的关键标准。它成功地在读者的心智中播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于不经意间生根发芽,开出独属于自己的花朵。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最值得反复“拜读”的一部作品。
评分我还没看完,这次一口气买了十几本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必须给五星好评。
评分当年《爱情刽子手》入的欧文亚隆的坑,本本都好读
评分欧文亚龙的经典小说,哲学与心理学的碰撞,也有同名电影,好评
评分好书!!!!!!!!!!!!!!!!!!
评分非常渴望拜读的一本书,讲出了人性的种种面向。
评分书是好书,正经书,还没看
评分京东物流很快,书是正版,确实写的很好
评分书质量不错,第一次试读失败,准备再次试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