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在編寫時深入研究瞭多個案例,針對小學生的閱讀特點、難點,通過閤理編排設置,一步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完成整本書的自主閱讀。
1.精美前插頁
彆具匠心的前插頁設置,趣味性十足,讓學生在翻開書一眼就産生興趣。
2.超多彩繪圖
根據作品情節精心繪製生動彩繪圖,各類場景力求高度還原,精美圖片豐富學生的想象,擺脫純文字閱讀的枯燥感。
3.作者故事
是什麼樣的人寫下瞭這樣偉大的作品?通過作者故事,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完整。
4.名傢導學1-2-1(1個閱讀要點、2個知識要點和1個成長要點)
獨特的導學提示讓學生瞭解名著應該讀什麼,並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真切感悟。
5.章節導讀
生動概括齣每一章的主要情節,助推閱讀情緒,且方便索引和迴顧情節。
6.“勤學”“好問”“多思”注釋,讓學生多學、多思、多悟,主動獲取,樂於閱讀
勤學——對書中知識點進行解析、拓展,作品中的科學知識一看就懂。
好問——古語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起點。通過“好問”設置引導學生發問和思考。
多思——深挖作品情節,滲透簡單雋永的生活哲理,讀中傳情。
7.我的觀察日記
讀完整本書,學生能帶著對作品的理解觀察身邊事物,寫下屬於自己的觀察日記。目光所及,心中所想,筆尖流露。
8.讀後感
讀完整本書,一篇讀後感,既是對書中內容的梳理和總結,亦使感悟升華、餘味盎然。
本套叢書,以更加閤理的閱讀動綫,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完成整本書自主閱讀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入地領會文字的含義,並收獲文字以外的驚喜。
我們在孩提時代,總會纏著父母問“我是從哪裏來的”這類問題。當父母告訴你,他們結閤纔有瞭你,是否你會繼續問父母又是從哪裏來的,父母的父母呢?這確實很傷腦筋。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我國著名考古學傢賈蘭坡為瞭解答這個問題,專門為青少年創作瞭這本科普名著——《爺爺的爺爺哪裏來》。書中從人類在濛昧時代一直信奉的“神創論”起筆,講述中國和西方各自不同的神創造人類的故事。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人猿同祖”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這一觀點從齣現到被世人接受經曆瞭漫長的過程。賈蘭坡以及古人類研究所的同事們為瞭徹底弄清楚人類起源的時間、地點,展開瞭艱辛的發掘工作。期間,周口店遺址的發掘、北京人頭骨的齣土,震驚世界,伴隨而來的一場場學術爭論也將古人類研究學科推嚮瞭一個更高的颱階。
賈蘭坡,曾用筆名賈鬱生、周龍、藍九公。河北省玉田縣人,舊石器考古學傢、古人類學傢、第四紀地質學傢;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傢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賈蘭坡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瞭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1929年,他於北京匯文中學高中畢業。193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考入中國地質調查所當練習生,當年被派往周口店跟隨裴文中搞發掘。1935年,裴文中到法國留學,賈蘭坡便挑起瞭主持周口店發掘的工作。1936年11月15日至26日,賈蘭坡在11天之內發現瞭三個“北京人”頭蓋骨而再次震驚世界學術界,這是繼裴文中1929年發現“北京人”頭蓋骨之後又一次偉大的發現。賈蘭坡一生著作等身,成果豐碩,已齣版有四百多篇(部)作品。他特彆對科普創作情有獨鍾。80歲以後,他齣瞭很多像《爺爺的爺爺哪裏來》這樣的科普讀物。1997年10月,在他九秩之年又寫完瞭一本“大科學傢寫給小讀者”看的11萬字的“小書”《悠長的歲月》,以總結自己的一生。
青少年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睏難,勇於麵對睏難,勇於去剋服睏難.成功或成就就會在你麵前。
——賈蘭坡長子,中國長城綠化促進會會長賈彧彰
以賈老創作本書時的高齡,以及對古人類學修為之深,很難要求他的文章能令初學者看得明白。但令人贊嘆的是,賈老像在對一群年輕朋友講話。他以第一人稱的寫法,嚮大傢講述一個個娓娓動聽的研究中國古人類曆史的故事。
——著名科普作傢饒中華
從“神創論”到認識上的濛昧時期
“人類起源”科學來之不易
北京人頭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丟失之謎
北京人是zui早的人嗎?
找到瞭比北京人更早的人類化石
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
人類使用工具也是人類起源的證據
人類誕生在地球曆史上的位置
21世紀古人類學者的三大課題
保護北京人遺址
悠長的歲月
我的童年
斷斷續續的學校生活
考上練習生
初到周口店
狗骨架和兩本書
難忘的升級考試
學會“四條腿走路”
刻在心間的名字
主持周口店發掘
鹽井溝挖“龍骨”
發現瞭三個頭蓋骨
輾轉雲南行
升為技士
周口店日寇大開殺戒
進修解剖學
南下受阻
“北京人”失蹤
“偷”齣“北京人”遺址圖
結識夏景修
美國古生物學傢葛利普
與鬍適談閤作
重振周口店
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爭論
發現瞭丁村遺址
尋找比“北京人”更早的人
廣西探洞尋“巨猿”
河西之行
尋找細石器的起源
從死神身邊逃脫
路途依然遙遠
流逝的歲月留下瞭什麼
讀後感
我的觀察日記
從“神創論”到認識上的濛昧時期
人很早就想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由於科學的落後,人們得不到正確的認識,就認為人是用泥土造的,也就是“神創論”。“神創論”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東、西方都有這樣的神話故事傳播。
在中國廣為流傳的是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摶土造人。古人們認為,世界上zui初沒有萬物,後來齣現瞭盤古氏,他用斧頭劈開瞭天、地,天一天天加高,地一日日增厚,盤古氏也一天天跟著長大。萬年之後,成瞭天高不可測、地厚不可量的世界,盤古氏也成瞭頂天立地的巨人,支撐著天與地。他死後化成瞭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河流和草木。天地星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齣現瞭,隻是世界上還沒有人。這時女媧齣現瞭,她取土和水,摶成泥,捏成人,從此世上就有瞭人。
在國外的神話中,也有相似的說法。埃及的傳說中,人是由鹿麵人身的神哈奴姆用泥土塑造成的,並與女神赫脫給瞭這些泥人生命。在希臘的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用泥土捏齣瞭動物和人,又從天上偷來火種交給瞭人類,並教會瞭人類生存技能。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神話傳說被宗教利用,成為宗教的經典,並撰成教義,更加在人們心目中廣為流傳。關於“上帝造人”,古猶太教《舊約全書》的創世紀部分,說上帝花瞭6天時間創造瞭世界和人類:第一天創造瞭光,分瞭晝夜;第二天創造瞭空氣,分瞭天地;第三天創造瞭陸地、海洋、各種植物;第四天創造瞭日月星辰,分管時令節氣和歲月;第五天創造瞭水下和陸上的各種動物;第六天創造瞭男人和女人及五榖、牲畜;第七天上帝感到纍瞭,休息瞭。在基督教《聖經》中的“創世說”中說耶和華上帝創造瞭天地之後,世界仍一片荒蕪,於是他降甘露於大地,長齣瞭草木。耶和華用泥捏瞭一個人,取名“亞當”,造瞭一個伊甸園,把亞當安置在裏麵。伊甸園中有各種花木,長著美味的果實。後來耶和華上帝感到亞當一個人很寂寞,在亞當熟睡之時,抽齣他的一根肋骨造瞭一個女人,取名“夏娃”,上帝把各種飛禽走獸送到他們跟前。後來,夏娃偷吃瞭禁果。上帝把亞當、夏娃貶下塵世,隨後發瞭一場洪水以示對世間罪惡的懲罰,並造瞭一條諾亞方舟,來拯救世間無辜的生靈。
不管是女媧摶土造人也好,還是上帝造人也好,這些神話傳說都並非齣於偶然,而是人們很想瞭解和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由於不得其解纔造齣瞭“神創論”。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逮蟈蟈、掏蛐蛐、捉鳥、拍黃土蓋房是我們那個時代兒童zui普遍的遊戲。每逢我玩後迴傢,母親都要為我衝洗,有時一天兩三遍。母親邊搓邊嘮叨:“要不怎麼說人是用土捏的呢!無論怎麼搓,都能搓下泥來。”我6歲時到離我傢不遠的外祖母傢讀私塾,也常聽老師和外祖母這樣說。可見“人是泥捏的”的傳說流傳得多廣、多深瞭。
何時齣現的傳說,不得而知,想來在有文字之前就已經開始瞭。而與“神創論”唱反調的還得說是中國的學者。遠在2000多年前我國春鞦時代的管仲(?—公元前645年)在《管子?水地篇》上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意思是說:水是萬物的根本,所有的生物都來自於水。他的這句話說齣瞭生命的起源。
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在詩歌《天問》中,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一口氣提齣瞭100多個問題。對女媧摶土造人也提齣瞭質疑:“女媧氏有體,孰製匠之?”意思是說,女媧氏既然也有身體,又是誰造的呢?
zui使人驚奇的是山東省微山縣齣土的東漢時期的“魚、猿、人”的石刻畫。原石橫長1.86米,縱高0.85米(現藏於麯阜孔廟),作者不知是誰。在原石的左半部,從右嚮左並排著魚、猿、人的刻像,讓人看瞭之後,很自然地會想到“從魚到人”的進化過程。
18世紀的法國博物學傢喬治?比豐雖然也曾指齣,生命首先誕生於海洋,以後纔發展到瞭陸地;生物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會發生變化,器官在不同的使用程度上也會發生變化的科學論證,但是並沒有指齣從魚到人的演化關係。
指齣從魚到人的演化關係並發錶名著的是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傢威廉?格雷戈裏。1929年他發錶的《從魚到人》,把人的麵貌和構造與猿、猴等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相比較,把我們的麵形一直追溯到魚類。在當時,由於獲得的材料有限,在演化過程中缺少的環節太多,有人嫌他的說法不充分,甚至指責他的某些看法是錯誤的。把從魚演化到人的一枝一節都串聯起來,談何容易,你知道演化經過瞭多少時間嗎?魚類的齣現,從地質時代的泥盆紀起,到現在已有3.7億萬年瞭,這是多麼漫長的時間啊!
能夠說明演化的資料的來源,並非是虛構的,而是來自於地下。地層就是一部巨大的“書”,它包羅萬象,有許多許多東西是由地下取得的。就拿脊椎動物化石來說吧,其實也就是老百姓經常說的“龍骨”。它們絕大多數是哺乳動物的骨骼,由於在地下埋藏的時間較長,得以鈣化。但是要成為化石,還要有一定的條件。首先,包括人在內的動物死亡後,能盡快地被埋藏起來,使其不暴露。然後,經過風吹雨淋,年代久之即可成為化石——我們所要研究的材料。
雖然許多人將脊椎動物的骨骼叫作“龍骨”,但從來也沒人見過想象中的“龍”。我跑過除西藏之外的很多省份,也找不到“龍”的蛛絲馬跡。所謂的“恐龍”,原意為蜥蜴之類巨大的爬行動物,原是日本學者用的譯名,我們也就隨之使用瞭。
除瞭化石的形成條件,還要能發現它們,直到把它們一點一點地發掘齣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從發掘到修理,使之完整地再現於人們的眼前,再加上翻製模型,都必須有很高超的技術。
“人類起源”科學來之不易
“人類起源”,也有人稱為“從猿到人”,或“人之由來”,等等。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人類是怎樣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有關人類起源的知識得來很不容易。許多真正的學者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從不鬆懈,也不怕彆人謾罵和非議,一代接一代不屈不撓地進行著。直到目前,仍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由後來人接著研究下去。但是再沒有什麼人反對人是從猿演化而來的說法瞭,這是zui大的勝利。下麵我先談談這門學科的曆史,你就可以知道它來之不易瞭。人類起源的研究曆史是很晚的,至今不到200年。
在歐洲中世紀,宗教和神學思想統治瞭社會很長的時間,許多科學的觀點被扼殺。直到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們的思想、感情得到瞭大解放,齣現瞭一大批思想傢、文學傢和科學傢,完成瞭很多的科學發現。在人類起源問題上,1859年,英國生物學傢查爾斯?達爾文發錶瞭《物種起源》一書,提齣瞭生物進化理論。在達爾文的啓示下,英國博物學傢托馬斯?赫胥黎在1863年發錶瞭《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齣瞭“人猿同祖論”。1871年,達爾文又發錶瞭《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論證瞭人類也是進化的産物,是通過能增強其生存和繁殖的變異,並遺傳給下一代的自然選擇從古猿進化而來的。這是世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貢獻。盡管如此,在那個時代由於證據不足,因此當時所有進化論者都感到很苦惱,因為他們不能用真憑實證來說服人。但他們的論點為尋找人類起源的證物——人類化石,指明瞭方嚮。
1806年,丹麥的一個委員會決定在他們國內進行曆史、自然史和
地質學的研究。首先遇到的是丹麥沒有曆史記載的“巨石文化”、貝丘中的許多石器製品。他們認為傳說中的故事對真正的曆史事實的幫助是無能為力的。但在工作期間,史前(有記載以前的曆史)的工具的發現越來越多,因而一個新的委員會要求對這些材料進行仔細的研究。1816—1865年,湯姆森在哥本哈根任丹麥皇傢古物博物館(即今天的自然博物館)館長,又進一步安排、策劃、組織人力,對發現物進行分類研究,並根據文化性質編年,建立瞭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順序。這一工作,雖然由於材料的限製,在當時的情況下,研究的成果不可能達到確鑿無誤,但是他們所做的科學項目和內容,可以說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開端。
1856年8月,在德國杜塞爾多夫以東霍剋多爾附近的尼安德特山榖發現瞭具有原始性質的人類化石。那裏是石灰岩地區,工人們采石燒灰,在石灰窯地區內有個山洞,工人們在洞尚未被破壞前見到瞭一副骨架,附近既無石製的工具,也沒有其他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石灰窯的負責人雖然不是內行,但對這具不完全的骨架感到非常奇怪,特彆是保留下來的頭蓋骨,既不像人的,也不像其他動物的,因而骨架得以保存下來,交給瞭當地的一名醫生。這名醫生也不能肯定是人類的骨架,又將骨架送到波恩大學,請教授沙夫豪森鑒定。沙夫豪森認為這副骨架骨骼粗大,頭骨前額低平,眉脊粗壯,是歐洲早期居民中zui古老的人。赫胥黎見到頭骨模型後,也認為是zui像猿的人類頭骨。後來這具骨架被輾轉送到愛爾蘭高韋皇後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威廉?金手中,經他研究,認為在尼安德特山榖發現的這具骨架化石是已經絕種的古代人類遺骸,並於1864年按動植物的國際命名法為它命瞭個拉丁語化的名稱,叫“Homoneander-thalensis”(King,1864),我國譯為“尼安德特人”。這是雙名法命名。後來種類越分越細,改為三名法命名,後麵的字是形容詞。整整過瞭100年,坎貝爾纔又給改瞭一個三名法的命名,叫“Homosapiensneanderthalensis”(Campbell,1964)。一般仍叫“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
尼安德特人化石的發現,引起瞭很大的爭議。很多人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這是因為當時沒有更多的證據。1886年,比利時的斯庇也發現瞭尼人的骨骼化石及其他哺乳動物化石,這次發現的頭骨和尼安德特山榖發現的頭骨特徵相同,有關尼人的爭議纔漸漸平息。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漸漸被人所接受。
尼人是介於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被稱為“早期智人”,年代約為10萬~3.5萬年前。之後又發現瞭比尼人進步的晚期智人——剋羅馬農人,年代約為3.5萬~1萬年前。盡管在19世紀中葉有大量的古人類化石被發現,達爾文的進化論日漸深入人心,但人們仍不能接受“人猿同祖”和“從猿到人”的進化觀念。這是因為沒有找到從猿過渡到直立人這個階段的化石,有些學者以證據不足來對抗進化論。
正當歐洲關於人類起源的爭議非常激烈的時候,尤金?杜布瓦在荷蘭降生瞭,那年是1858年。杜布瓦長大後進瞭醫學院,畢業以後當瞭師範學校的講師,他對人類起源的問題著瞭迷。29歲時,杜布瓦開始著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他把想法告訴瞭一些同事和朋友,遭到同事和朋友的反對,有人還說他得瞭精神病。但杜布瓦沒有氣餒,經過努力,他作為一名隨隊軍醫被派往當時由荷蘭統治的蘇門答臘(現屬印度尼西亞),想在那裏尋找更原始的古人類化石。功夫不負有心人,1890年他在中爪哇的剋布魯布斯發現瞭一件下頜骨殘片;1891年又在特裏尼爾附近發現瞭一個頭蓋骨;1892年在發現頭蓋骨附近發現瞭一個大腿骨。杜布瓦十分高興,在給歐洲友人的電報中,他稱這是“達爾文的缺環”。
正當杜布瓦還在高興之時,他還沒來得及把化石嚮同行們展示,就成瞭爭論的焦點。有人嘲笑他,有人謾罵他,而教會更是不容忍他。在各方麵的圍攻之下,杜布瓦把這些珍貴的人類化石鎖在瞭傢鄉博物館的保險櫃裏,一鎖就是28年。
杜布瓦發現瞭人類化石後,曾於1892年給它取瞭拉丁語化的名字“直立人猿”(Anthropithecuserectus),1894年改為“直立猿人”。由於受到教會和各方麵的指責和壓力,不得已,他承認瞭他發現的是一種猿類化石。盡管杜布瓦又提齣瞭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但這種相反的論點並未得到後來人的承認。20世紀30年代,荷蘭籍德國古人類學傢孔尼華在爪哇(現屬印度尼西亞)又有瞭新的發現。曾經研究過“北京人”化石的魏敦瑞看過在爪哇的發現後,為瞭命名的統一,對於杜布瓦發現的人類化石,1940年把它改為“爪哇直立人”。1964年坎貝爾又把命名改為“Homoerectuscrectus”,譯為“能直立的直立人”,一般譯作“標準直立人”。
杜布瓦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現在我們已經搞清瞭,是屬於更新世早期、距今90萬~80萬年前的直立人,的的確確是人類演化中的重要一環。杜布瓦把他的發現鎖瞭28年之後,在美國紐約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亨利?奧斯朋的呼籲下,1923年他打開瞭保險櫃,在一些科學討論會上展示瞭他的發現。
順便說一下,亨利?奧斯朋在當時是zui著名的古人類學傢、古脊椎動物學傢和石器時代考古學傢,生前齣版瞭大量著作。我在1931年參加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工作的時候,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青年。除瞭有導師和學長的幫助外,zui早讀的一本書就是1885年英國倫敦麥剋米蘭公司齣版的、亨利?福羅爾著的《哺乳動物骨骼入門》,從中學到瞭不少關於哺乳動物骨骼的知識。第二本就是奧斯朋著的、由紐約查爾斯?斯剋裏布之子書店1925年齣版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這使我對古人類,不論是歐洲的發現,還是歐洲之外的發現都有瞭瞭解;對古人類所使用過的石器也有瞭進一步的認識。這兩本書現在看來已有些陳舊,但我仍然把它們好好地保存著,因為是它們把我引入到這門學科的大門,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使我對這門學科越來越感興趣,以至於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在這門學科中“長大成人”的。當然我更不能忘記師長和同人對我的幫助和支持。
杜布瓦的發現是人,還是猿,當時爭議很大,因為沒有人能夠提供更加令人信服的證據,人們仍然有很多疑惑。20世紀初,學者們把眼光轉嚮瞭中國。
北京人頭蓋骨
1915年,美國學者馬修齣版瞭《氣候與進化》一書,書中馬修提齣瞭亞洲是人類的發祥地。奧斯朋也認為人類起源地在中亞地區。這種觀點的提齣還是由一位在北京行醫的德國醫生哈貝爾引起的。1903年,他把從北京中藥店裏買到的“龍骨”,即一批動物化石帶到德國,交給德國古生物學傢施羅塞研究,施羅塞認為其中有一顆像人的牙齒,但不敢確定,因而說是類人猿的。因此,他非常鼓勵古生物學傢到中國來考察。當時中國的一批學者像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人創辦瞭中國地質調查所,丁文江任所長。他們認為地質調查所的任務不應僅限於礦産調查,更應該進行古生物方麵的調查和研究。他們聘請美國古生物學傢葛利普1920年來華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兼北京大學古生物學教授,為中國培養古生物學的人纔。瑞典地質學傢、考古學傢安特生也接受瞭中國政府的聘請,在1914—1924年來華擔任農商部礦政顧問,此時的地質調查所也歸入瞭農商部。安特生除擔任礦政顧問外,還從事中國新生代地質和化石材料的調查和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聘請瞭加拿大醫生步達生來華擔任解剖科主任。他受馬修的影響,也對在中國尋找古人類化石極為關注。各方麵的因素促成瞭北京人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的發現,使中國的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和古脊椎動物學有瞭突飛猛進的發展。
1918年,安特生在周口店調查地質情況時,首先在周口店之南約2000米處發現瞭很多鼠類化石。因為石灰窯工人在這個地方采石時發現瞭很多像雞骨一樣的動物骨骼化石,因此把這個地方稱為“雞骨山”。
1921年安特生同奧地利古生物學傢師丹斯基又到雞骨山采集化石。經當地工人指點,在雞骨山以北2000米處,找到瞭更大的化石地點,名叫“龍骨山”,也就是北京人遺址。在這個地點,他們發現瞭許多大型的脊椎動物化石,其中使他們zui感興趣的是他們從未見過的腫骨鹿的頭骨和下頜骨等骨骼化石。因為在含化石的地層中有外來的岩石,安特生預感到遠古的人類很可能在這裏居住過。
1926年的夏天,師丹斯基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威曼實驗室裏,整理從周口店采集的化石時,發現瞭兩顆人類的牙齒。他認為是屬於人的,就把這個發現公布瞭。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步達生看瞭之後也認為是人的,從而對周口店極感興趣和關注,開始與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和翁文灝經常聯係,準備發掘周口店地點。zui初商談是中國地質調查所與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共同成立“人類生物學研究所”,由步達生與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聯係資助。後來丁文江、翁文灝建議把“人類生物學研究所”改為“新生代研究室”,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的分支機構。1927年2月,雙方通過通信方式簽訂瞭“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北京協和醫學院關於研究第三紀和第四紀堆積物協議書”。協議書共有四款,大約是從1928年開始由洛剋菲勒基金會資助22000美元,作為到1929年12月31日為止2年的研究專款。中國地質調查所撥款4000元補貼這一時期費用;步達生在雙方指定的其他專傢協助下負責野外工作,2~3名受聘並隸屬中國地質調查所的古生物專傢負責與本項目有關的古生物研究工作;一切標本歸中國地質調查所所有,在人類材料不能運齣中國的前提下,由北京協和醫學院保管,以供研究之用;一切研究成果均在《中國古生物誌》或中國地質調查所其他刊物以及中國地質學會的齣版物上發錶。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纔正式成立,成員有名譽主任:丁文江、步達生;顧問:德日進;副主任:楊鍾健;周口店野外工作負責人:裴文中。
丁文江也特彆關心周口店的發現。由於在周口店發現瞭人牙化石,他於1926年4月20日在北京崇文門內德國飯店為安特生的榮譽和發現以及送彆舉行瞭一次宴會。他請的客人有:斯文赫定、巴爾博、德日進、安特生、翁文灝、葛蘭階、葛利普、金叔初和李四光等中外地質學學者。菜單也是特製的,上邊還印上瞭一個形似猿人,被稱為“北京夫人”(DamePékinoise)的頭像,所有的客人都在菜單上簽瞭名。
周口店的發掘實際上在1927年就開始瞭。當年地質調查所派地質學傢李捷為地質師兼事務主任,瑞典古生物學傢步林負責化石的采集和發掘工作,當時步達生估計整個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能在2個月內完成。發掘之後纔發現這個地點範圍之大、埋藏之豐富、問題之復雜,大大超過瞭原來的設想。那一年發掘土方近3000立方米,發掘深度近20米,獲得化石材料近500箱。在工作結束的前3天,步林還在師丹斯基找到第一顆人牙化石的不遠處,又找到瞭1顆人牙化石。
步達生對這顆人牙化石進行瞭仔細的研究,發現它是一個成年人的左下第一臼齒,與師丹斯基發現的很相似。為此步達生給它命名為“北京中國人”(Sinanthropuspekinensis),後來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傢楊鍾健怕中國人看瞭後不容易理解,在“中國”兩字之後加瞭個“猿”字,所以簡稱為“中國猿人”。後來葛利普給起瞭一個愛稱叫“北京人”。魏敦瑞為研究北京人化石花費瞭很大心血,完成瞭幾部巨著。
隨著古人類學的不斷發展,猿人的名稱被“直立人”所取代。1940年纔改成“北京直立人”(Homoerectuspekinensis),簡稱“北京人”。
1928年第一季度過後,周口店的發掘又開始瞭。這一年李捷離開瞭周口店,由在慕尼黑大學、師從施羅塞攻讀古脊椎動物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的楊鍾健接替。楊鍾健迴國前曾去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過周口店的化石,對這項工作很熟悉,而且他還任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技師。主持周口店發掘和日常事務工作的是剛剛從北京大學地質係畢業的、年方24歲的裴文中。這一年發掘的堆積物達2800立方米,獲得化石500多箱。zui令人欣喜的是發現瞭2件下頜骨:1件是女性的右下頜骨,另1件也是成人的右下頜骨,上邊還有3顆完整的牙齒。下頜骨是人類化石中比較珍貴的材料,這使步達生感到非常興奮,又嚮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爭取到瞭4000美元的追加撥款。
經過兩年的正式發掘,大傢都感到周口店龍骨山有特彆豐富的堆積。要想把它們都挖掘齣來,短時期內不可能完成。而且要弄清龍骨山在地質學上的一些問題,還必須全麵地瞭解周口店附近地區以及更廣地區的地質狀況。這些原因加速瞭“新生代研究室”的建立。“新生代研究室”將以更加廣泛的綜閤研究計劃來替代將要期滿的周口店發掘計劃。丁文江、翁文灝、步達生製訂瞭研究方案、工作進度、資金預算,所需費用都由洛剋菲勒基金會提供。1929年4月,中國農礦部正式批準瞭“新生代研究室”的組織章程,“新生代研究室”正式掛牌瞭。
1929年步林加入瞭西北考察團離開瞭周口店,楊鍾健同德日進到山西、陝西一帶進行地質旅行調查,周口店的發掘工作由裴文中主持。裴文中接著上一年挖掘的地層往下挖,去掉非常堅硬的第五層的鈣闆,到第六層時化石明顯增多,第七層更是如此,一天之中就能挖到100多個腫骨鹿的下頜骨,而且化石都很完整。在第八、第九層找到瞭幾顆人牙,其中有1顆是齒根很長、齒冠很尖的犬齒,以前沒有見到過,這使裴文中乾勁倍增。鞦季的發掘從9月底開始,越往下挖洞穴越窄,裴文中以為到瞭洞底。突然在北裂隙與主洞相交處嚮南又伸展齣一個小洞。為瞭探明虛實,裴文中身上拴著繩子親自下洞去,洞中的化石十分豐富,這使大傢又來瞭精神。這時已到瞭11月底,鼕天已經降臨,還經常下著小雪,天氣很冷。本來野外工作可以結束瞭,但見到有這麼多的化石,裴文中臨時決定再多挖幾天。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太陽落山瞭,大傢仍在不停地挖著。在離地麵十來米深的小洞裏更是什麼也看不清,隻好點燃蠟燭繼續挖掘。洞內很小,隻能容納幾個人,挖齣的碴土還要一筐一筐從洞中往上運。突然一個工人說見到瞭一個圓東西,裴文中馬上下去查看,“是人頭骨!”裴文中興奮地大叫起來。大傢見到瞭朝思暮想的東西,此刻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是馬上挖,還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裴文中覺得等到第二天時間太長瞭,便決定當夜把它挖齣來。化石一半在鬆土中,一半在硬土中。裴文中先將化石周圍的孔挖空,再用撬棍輕輕將它撬下來,由於頭骨受到震動,有點破碎,但並不影響後來的粘接。取到地麵上,為瞭怕它再破碎,裴文中脫掉外衣,把它包瞭起來,輕輕地、一步一步地把它捧迴住地。附近的老百姓跑來看熱鬧,見到裴文中這麼小心地捧著它,一再問工人:“挖到瞭啥?”工人高興地答道:“是寶貝。”迴到住地,裴文中連夜用火盆將它烘乾,包上綿紙,糊上石膏,再用火烘,zui後裹上毯子一點一點捆紮好。第二天他派人給翁文灝專程送瞭信,又給步達生打瞭電報:“頃得一頭骨,極完整,頗似人。”步達生接到電報,欣喜之際還有點半信半疑。12月6日裴文中親自護送,把頭骨交到瞭步達生手中。步達生立即動手修理,當頭蓋骨露齣瞭真實麵目後,步達生高興得到瞭發狂的地步。他說這是“周口店發掘工作的輝煌頂峰”。
……
好書,就是孩子小,得爸爸媽媽給讀,不過也好,陪伴吧
評分用優惠券買的,超級劃算!希望自己多多領券,優惠多多
評分學校老師推薦買此書,小朋友也喜歡看。此書質量很好沒異味
評分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 中小學必讀 彩繪插圖 全書導讀 無障礙閱讀 科學素養閱讀 全彩印刷
評分包裝好,書質量上乘,價格便宜,快遞方便,一次買瞭很多!
評分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發貨快,質量好,值得購買
評分包子曰:買書不是為瞭看書,是一種情懷,一種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還要繼續買買買。
評分圖片顔色有點暗,不太亮,字體大小能接受,墨能再深一點就好瞭,太淺看久瞭眼纍
評分書印刷的真不錯,很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