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键:分子识别与自组装

氢键:分子识别与自组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占亭,张丹维 著
图书标签:
  • 氢键
  • 分子识别
  • 自组装
  • 超分子化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
  • 生物化学
  • 物理化学
  • 结构化学
  • 纳米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8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9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1
字数:4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化学、材料、生物等专业的研究生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氢键是一类重要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它对分子和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性质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很多重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也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新的分子和大分子体系,以使它们展示需要的性质和功能。
氢键具有方向性,其结合基元简单、易于修饰和集成化,结合强度跨越幅度大,结合模式种类多样,可以存在于所有分子和大分子体系中。
黎占亭教授长期开展氢键分子识别与自组装研究,在氢键人工二级结构构筑及功能性组装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本书就是他多年来在氢键超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该书内容详实、系统、全面,包括了基本原理和方法、重要氢键结合模式、主要氢键组装体结构及功能和应用等,具有类似教科书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新颖性,主要面向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生和年轻科研人员,为年轻科研人员迅速了解和掌握氢键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基于氢键的分子识别现象,氢键驱动的自组装结构和功能等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超分子相互作用中的"氢键相互作用",全面阐释了其基本原理、方法、结构与功能和应用等几大方面.首先介绍什么是氢键,氢键作用的机理,作用方法与模式;分子识别的基本原理,氢键在其中的作用。接下来介绍10个典型的超分子体系,包括其氢键作用的机制、设计理念、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组装的过程。最后介绍氢键组装的广泛应用,如在材料和能源方面的应用,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发光二极管等。适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化学、材料、生物等专业的研究生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1966年出生于河南,1985年郑州大学化学系毕业,1992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在University of South Denmark和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系作博士后,曾任上海有机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5-2010),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获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主要从事生物结构模拟、分子识别与自组装、离子通道及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力研究,近期提出并建立了溶液相超分子有机框架(Supramolecular Organic Frameworks, SOFs)概念。
已指导毕业博士生35名,指导博士生多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组部拔尖人才计划、获全国百篇博士论文及国家青年基金等。已发表论文、论著200余篇,包括有关氢键超分子化学研究论文100余篇,编著英文图书2本。先后两次应邀在美国化学会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撰写综述,总结有关氢键分子识别与自组装方面的研究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氢键概论/001
1.1背景与定义/002
1.2几何参数和定义/003
1.3能量参数与定义/005
1.4氢键的能量标度和分类/006
1.5强氢键和弱氢键的差异/007
1.6影响氢键强度的因素/008
1.6.1溶剂化效应/008
1.6.2电负性效应/009
1.6.3极化增强效应/009
1.6.4共振协助效应/010
1.6.5二级相互作用/012
1.7氢键振动性与短-强氢键/013
1.8氢键的研究方法/014
1.9结合常数的测定/015
1.9.1异体1∶1配合物/016
1.9.2同体1∶1配合物/017
1.9.3异体1∶2配合物/017
1.9.4竞争实验方法/018
参考文献/019
第2章氢键结合模式/021
2.1引言/022
2.2氢键供体和受体/022
2.3单官能团氢键/023
2.3.1醇和酚/023
2.3.2羧酸/024
2.3.3酰胺/025
2.3.4脲和硫脲/026
2.3.5硝基化合物/028
2.3.61,2,3-三氮唑/028
2.4分子内氢键/029
2.4.1醇、酚、羧酸O—H…O氢键/029
2.4.2酰胺、脲和酰肼N—H…O和N—H…N氢键/030
2.4.3酰胺、脲和酰肼N—H…X(X=F,Cl,Br,I)氢键/032
2.4.4酰胺N—H…S氢键/037
2.4.5三氮唑C—H…X(X==O,F,Cl,Br)氢键/038
2.5双氢键体系/039
2.6三氢键体系/039
2.6.1DAD·ADA型二聚体/039
2.6.2DDA·AAD型二聚体/040
2.6.3DDD·AAA型二聚体/041
2.7四氢键体系/042
2.7.1ADAD型同体二聚体/042
2.7.2AADD型同体二聚体/043
2.7.3DAAD·ADDA型异体二聚体/044
2.7.4AADA·DDAD型异体二聚体/045
2.7.5AAAA·DDDD型异体二聚体/046
2.8六氢键体系/046
2.9寡聚酰胺和酰肼氢键二聚体/047
2.9.1人工b-折叠体二聚体/047
2.9.2酰胺/脲杂交单体二聚体/048
2.9.3基于脂肪/芳香酰胺和酰肼杂交骨架单体的二聚体/049
2.9.4基于芳香酰胺骨架单体的二聚体/052
2.10基于氨基氮杂环单体的二聚体/054
参考文献/055
第3章生命体系中的氢键/059
3.1引言/060
3.2无机离子/060
3.3有机分子/061
3.4肽和蛋白质/062
3.4.1氨基酸/063
3.4.2二级结构/064
3.4.3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066
3.5核酸/066
3.6糖、寡糖和多糖/069
3.7生物膜/070
参考文献/071
第4章人工二级结构:单分子组装体及其功能/073
4.1引言/074
4.2脂肪氨基酸序列/074
4.3氨氧酸类肽模拟物/078
4.4脂肪脲寡聚体/079
4.5芳香酰胺寡聚体/079
4.6其它芳香骨架寡聚体/082
4.7脂肪-芳香酰胺杂交序列/084
4.8折叠体树枝状分子/087
4.9配位诱导的折叠与螺旋/088
4.10氢键诱导的人工二级结构的功能与应用/089
4.10.1生物功能和药物设计/089
4.10.2分子识别/090
4.10.3自组装/092
4.10.4动态[2]索烃/094
4.10.5调控分子内供体-受体相互作用/094
4.10.6调控聚合物力学性能/095
4.10.7调控分子梭动力学/096
参考文献/097
第5章负离子识别/103
5.1引言/104
5.2酰胺和磺酰胺主体/104
5.2.1非环主体/104
5.2.2大环主体/107
5.2.3穴型主体/109
5.3脲及硫脲类主体/111
5.3.1非环主体/111
5.3.2大环和穴型主体/120
5.4吡咯、吲哚及咔唑类主体/122
5.4.1非环主体/122
5.4.2大环主体/126
5.5酚及醇类主体/134
5.6中性C—H氢键类主体/136
5.7正离子型主体/139
5.7.1基于胍基正离子的主体/139
5.7.2基于氮杂环正离子的主体/141
5.8多胺类主体/146
5.8.1中性多胺主体/146
5.8.2非环质子化多胺主体/147
5.8.3单环质子化多胺主体/147
5.8.4双环质子化多胺主体/148
5.8.5多环质子化多胺主体/149
5.9其它类型主体/149
参考文献/151
第6章晶体工程/161
6.1引言/162
6.2强氢键和弱氢键驱动的一维堆积/164
6.3二维结构、互穿及包结现象/168
6.4三维及互穿结构/175
6.5光致化学反应选择性控制/178
6.6气体吸收与分离/184
6.7药物共晶/187
参考文献/191
第7章水溶液中的分子识别与自组装/195
7.1引言/196
7.2核酸碱基及模拟结构:配对与识别/196
7.3氨基酸及短肽:识别与自组装/205
7.3.1氨基酸和短肽及其衍生物的识别/205
7.3.2基于短肽及其衍生物的自组装/206
7.4糖的识别/209
参考文献/213
第8章互锁和缠结结构与分子机器:轮烷、索烃和分子结/215
8.1引言/216
8.2模板合成策略/217
8.3酰胺和脲氢键模板/218
8.3.1N—H…O氢键驱动制备轮烷/218
8.3.2N—H…Cl-和N—H…Br-氢键驱动制备轮烷/221
8.3.3N—H…O氢键驱动制备索烃/223
8.3.4N—H…Cl-和N—H…O—SO32-氢键驱动制备索烃/224
8.3.5N—H…O-(方酸)氢键驱动制备索烃/226
8.4N+—H…O氢键模板制备轮烷和索烃/227
8.5其它模板策略/231
8.5.1二(吡啶)乙烷C—H…O氢键模板构筑轮烷/231
8.5.2脒-羧酸N—H…O氢键(盐桥)模板构筑轮烷/232
8.5.3脲基嘧啶DDAA·AADD四重氢键驱动构筑动态[2]拟轮烷和[2]索烃/232
8.6分子结/233
8.7分子机器/235
8.8轮烷和索烃分子梭/236
8.9其它形式的分子机器/242
参考文献/245
第9章自组装有机纳米管/249
9.1引言/250
9.2大环自组装纳米管/250
9.2.1环肽自组装/250
9.2.2双脲大环自组装/254
9.3自组装多组分大环及其堆积形成纳米管/257
9.4箍桶型自组装纳米管/261
9.5肽链修饰柱芳烃单分子管/262
9.6分子和大分子螺旋纳米管/264
9.7两亲分子自组装纳米管/268
参考文献/269
第10章超分子胶囊与客体包结/273
10.1引言/274
10.2胶囊结构与包结/274
10.2.1网球型双分子胶囊/274
10.2.2半球型分子二聚体胶囊/275
10.2.3柱型双分子和扩展型多分子组装体/280
10.2.4扩展的柱型组装体/281
10.2.5排球型组装体/282
10.3客体进出机理与速率/284
10.4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放大/284
10.5反应加速与催化/287
10.6底物稳定化及反应中间体捕集/288
参考文献/290
第11章氢键超分子聚合物/293
11.1引言/294
11.2氢键结合模式/295
11.3超分子聚合机理/296
11.4主链超分子聚合物/297
11.5堆积或簇集型超分子聚合物/299
11.6基于多头基单体构建超分子聚合物/301
11.7交联超分子聚合物/303
11.8其它形式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306
参考文献/309
第12章氢键促进及催化有机反应/313
12.1引言/314
12.2氢键促进大环合成/314
12.2.1通过酰胺键形成大环/314
12.2.2通过酰肼键和脲形成大环/319
12.2.3基于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大环/321
12.2.4基于形成C—M键或配位键合成大环/322
12.2.5通过亚胺键形成大环/323
12.2.6通过腙键形成大环/325
12.2.7通过双硫键形成大环/326
12.3氢键促进苯甲醚水解/326
12.4氢键促进吡啶氧化/327
12.5氢键促进喹啉氯代和溴代/327
12.6氢键介质的自我复制/328
12.6.1寡核苷酸及类似物自我复制/328
12.6.2非核苷类底物反应的自我复制/330
参考文献/332
第13章氢键介质的有机材料/335
13.1引言/336
13.2分子构象开关/336
13.3超分子液晶/339
13.3.1棒状超分子液晶/339
13.3.2柱状超分子液晶/340
13.3.3其它类型的超分子液晶/345
13.4人工天线和光合作用体系/347
13.5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349
13.6有机光伏(OPV)材料/351
13.7有机发光二极管/355
13.8有机场效应二极管/356
参考文献/361
索引/368

前言/序言

氢键作为一类非共价键作用力,自从20世纪30年代被化学大师鲍林提出并确定以来,在化学、生物、物理及材料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绝大多数有机分子和大分子、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以及很多机化合物和离子等都含有氢原子,氢键几乎可以说是处不在。从氢键的提出到现在,有关氢键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受到化学家的重视。但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氢键主要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方向性较强的静电作用力,对分子、离子和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性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很多重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并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新的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用于产生和提高需要的性质和功能等。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研究分子聚集体的结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聚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综合性质等。分子识别和自组装是超分子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前者强调结合的过程,后者重视集合体的整体结构与性质。超分子化学研究可利用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包括氢键、配位作用、疏溶剂作用、范德华力、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及离子对静电作用等。这其中,氢键和配位作用具有较高的方向性,而氢键具有结合基元简单、易于修饰和集成化,能存在于不同溶剂中、结合强度跨越幅度大、结合模式种类多样、可以存在于所有分子和大分子体系中等特点。因此,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计算,以氢键为驱动力的研究约占三分之一,一直占据最大的比例。基于氢键的超分子化学研究范围之广泛,氢键超分子体系功能之复杂多样,应用之广泛,也是其它非共价键作用力所不及的。
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版多本以氢键为主题的超分子化学方面的图书,每年都有大量的涉及氢键的综述性文章发表,但国内尚没有专门论述基于氢键的超分子化学方面的著作。我国过去十年来超分子化学研究迅速发展,发表的涉及氢键的研究论文约占整个世界同期发表论文的32%(2016年底SciFinder数据)。出版一本面向中文读者的关于氢键的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的专题图书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编写的主要出发点是面对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年轻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本书采用的文献以最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为主。每个章节都尽量简述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具体内容以代表性的工作为主,并尽量收录我国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专题都给出近期发表的代表性综述文章,以方便读者迅速获得更加详细的文献资料。我们希望提供一本类似教科书功能的参考书,为年轻科研人员迅速了解氢键研究的背景、原理和方法,基于氢键的分子识别现象,氢键驱动的自组装结构和功能等提供一个快速通道。全书共包括13章,兼顾了氢键分子识别与自组装研究的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有助于其它领域的科研人员了解氢键控制分子及大分子性质与功能的原理和方法。

黎占亭 张丹维
2017年1月
物质的内在秩序:从结构到功能的探索 一本深入探讨物质世界基本构筑单元与宏观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权威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化学键合形式,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基础的视角,审视驱动物质世界复杂行为的通用原理。我们将穿越原子与分子尺度,深入考察那些定义了材料特性、催化效率乃至生命活性的核心驱动力。 第一部分:基本构筑块的几何学与拓扑学 本部分将建立理解复杂体系的数学和空间基础。我们首先回顾晶体学和非晶态结构中的空间填充效率,探讨如何通过几何限制来预测材料的宏观物理性质,例如硬度、熔点和导电性。 对称性与群论的应用: 详细分析点群和空间群如何系统地描述和分类周期性与类周期性结构。重点讨论对称性破缺在相变、铁电性和磁性产生中的关键作用。 拓扑不变量与结构稳定性: 引入拓扑概念,解释为什么某些结构在局部扰动下能保持其整体性质。我们将考察晶格缺陷、晶界和畴壁的拓扑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决定材料的介观力学响应。 随机性与无序的统计描述: 深入探讨无序体系,如玻璃和高分子无定形相。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和随机行走理论来量化结构中的不确定性,并建立描述长程无序对输运性质影响的统计模型。 第二部分:跨尺度的信息传递与响应 物质的实用性往往体现在其对外界刺激(如光、热、电场)的响应能力上。本部分着眼于能量和信息如何在分子网络中高效、定向地传递。 激发态动力学与能量转移网络: 分析分子振动、电子跃迁的寿命与耦合强度。重点阐述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制及其在生物传感和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讨论如何通过空间排布优化能量的收集和定向传输。 界面现象与异质结效应: 界面是反应和识别的中心舞台。本章详细剖析固-液、固-气界面的电子结构重构、吸附/脱附动力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实例,揭示电子态在界面处的重排如何导致催化活性或选择性的显著提升。 响应性材料的设计原理: 探讨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和智能材料的设计逻辑。通过调控高分子链的构象自由度与环境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外部信号的快速、可逆响应。分析延迟响应和阈值效应的物理机制。 第三部分:自组织系统的涌现与控制 物质的宏观功能很少是简单分子性质的线性叠加,而是源于分子间的协同作用和自发组织。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从基本相互作用中“涌现”出复杂结构。 软物质中的组装驱动力: 系统梳理驱动胶体、液晶和表面活性剂体系组装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包括范德华力、空间位阻和溶剂效应的竞争关系。重点介绍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相分离的相图分析。 分子识别的机理与热力学基础: 阐述分子识别过程中的结合熵和焓变。通过配体-受体体系的动力学解离常数(Kd)分析,揭示构象匹配、几何互补性和溶剂重新排列在识别特异性中的贡献。 从有序到复杂结构的动力学控制: 研究受限空间和外部能场(如剪切力、电泳力)对自组装路径的调控。讨论如何利用非平衡态过程来克服热力学平衡的限制,实现对宏观形貌和手性结构的精确控制。 第四部分: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模拟 理解和预测复杂物质行为,离不开先进的计算工具。本部分介绍了用于模拟多尺度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论。 多尺度模拟的桥接技术: 介绍如何将量子化学计算(QM)的结果映射到分子动力学(MD)模拟,再扩展到介观尺度的场论模型。重点讨论粗粒化(Coarse-Graining)技术的有效性和精度检验标准。 网络科学在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将分子连接性、反应路径或相互作用强度抽象为网络图。应用图论指标(如中心性、路径长度)来识别复杂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和瓶颈,从而指导材料优化。 数据驱动的材料信息学: 概述如何利用高通量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新颖结构(如新合金、新型催化剂)的性能。强调描述符(Descriptors)的选择与特征工程在提升模型泛化能力中的核心作用。 结语:普适性原理的统一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揭示在不同物质体系中普适存在的规律。无论是晶体、高分子、生物大分子还是复杂的纳米复合材料,驱动它们行为的根本力量——相互作用的几何依赖性、能量最小化倾向以及对熵增的响应——都是相通的。通过掌握这些基础原理,读者将能够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去设计、预测和控制新的物质形态与功能。 本书适合于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及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专业研究人员阅读。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具体化学实例的框架,是构建跨学科研究思维的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非常独特,完全颠覆了我对科学著作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也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而是运用了一种非常流畅、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读起来,我仿佛不是在看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作者在描述复杂的化学反应时,会用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比如将氢键比作分子之间的“微妙握手”,或者将自组装比作一场精心编排的“分子芭蕾”。这些比喻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核心概念,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科学的趣味性。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在运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描绘科学现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分子世界的深深热爱和敬畏。这种叙事风格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关于一些非常前沿的分子科学话题,也能被阐释得如此易懂,这在同类书籍中是很难得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时,会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确保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其精髓,而不是囫囵吞枣。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这本书所探讨的“分子识别”和“自组装”这两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化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它们触及了生命和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运作原理。当我读到关于氢键在DNA双螺旋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时,我仿佛看到了生命密码的生成过程;当我读到关于蛋白质折叠如何通过微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实现精确的三维结构时,我感受到了自然界鬼斧神工般的精妙。而“自组装”的概念,则让我看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奇迹,看到简单的分子如何通过遵循内在规律,创造出复杂而有序的宏观结构。这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让我不禁感叹科学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引导我用一种更加微观、更加系统的视角去理解周围的世界,去认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现象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刻的科学原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些材料和现象,试图去发现其中隐藏的分子层面的互动和组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它并非那种张扬的、色彩斑斓的封面,而是采用了一种沉静的、略带深邃的蓝色调,中间用一种柔和的银色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分子结构,仿佛在低语着某种科学的奥秘。这种低调却充满智慧的设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学术深度,同时也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肤浅的科普读物。在书店里,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却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引力,让我忍不住伸手去翻阅,仿佛在探寻一个未知的宇宙。拿起它,触感温润,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这让我对书的内容更加期待。我想,一本在封面和装帧上都如此考究的书,其内容也必定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深思熟虑的。它没有使用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朴素而又自信的方式呈现,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内容为王”的态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信心。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中,分子结构并非完全清晰可见,而是有些朦胧,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恰恰呼应了“分子识别”这样一个概念,它暗示了我们对分子世界的探索并非总是直接和清晰的,而是充满了细微的相互作用和微妙的辨识过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深刻体会。作者在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必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查阅了海量的文献,并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在一些关键的论点和结论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而是会引用相关的实验数据和图表,并且清晰地解释其意义,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信不疑。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还会提及一些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发现和里程碑式的研究,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的脉络和人类智慧的传承。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氢键和分子自组装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科学探索精神的赞歌。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的结晶。这种精神上的启迪,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到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按部就班、线性推进的写作方式,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层层深入的特点。一开始,作者似乎会抛出一些非常基础的、引人入胜的设问,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这种结构安排,就像是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探索一个宏大的科学图景,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分子识别”的章节,作者从经典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出发,逐步引申到更广泛的化学体系,再到一些仿生材料的设计,逻辑链条清晰而又完整。每一章节的结尾,似乎都会留下一些未解之谜或未来的研究方向,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欲望。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主体内容紧密结合,生动地展示了氢键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力量,从药物设计到材料科学,无不体现了其深远的意义。这种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大大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